2011上海語文高考作文命題趨勢

字號:

與其他地區(qū)不同,上海語文作文的命題宗旨是“穩(wěn)中求變”。深入研究高考作文命題風格,對幫助我們做好高考語文復習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筆者通過對歷年真題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幾個命題規(guī)律:
    ● 命題特性:材料作文+話題作文 交替出現(xiàn)
    99年—01年 連續(xù)三年命題模式為材料作文
    02年—04年 連續(xù)三年命題模式為話題作文
    05年 材料作文忽然再次出現(xiàn)
    06年—08 年連續(xù)三年命題模式為話題作文
    09年—10年 連續(xù)兩年命題模式為話題作文
    筆者觀點:在連續(xù)三年的話題作文命題后,本屆考生接受到的備考提示和訓練以話題作文占主導,但從歷年的命題趨勢中可以看出,上海卷有其一定的命題規(guī)律,故筆者個人認為,在兩年材料作文后,2011年考材料作文的概率依舊較高,在復習時,應給予材料作文較多關注。
    ● 命題特性:材料和話題文化性的加強
    從廣受好評的01年作文題“傳統(tǒng)文化”,到05年作文題“流行文化”,都在向我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命題材料和話題的文化性正在逐步加強。
    筆者觀點:提高應試文章的文化底蘊。雖說作者文化性是日積月累的積淀,但也有一些短期提升的技巧:1,利用名人、名事、名句等元素進行排列組合組句,組段;2,古詩詞排比處理;3,文化意象組段。例如04年的《忙》就有考生處理為“忙是問號/忙是省略號/忙是驚嘆號”的標點符號分段文化意象立意,獲得了高分。常用的高分文化意象還有山水,季節(jié),花鳥魚蟲等。使用以上這些文化底蘊提升方法,會有效提高作文的文化性,得到較好分數(shù)。
    ● 命題傾向:散文化的語質(zhì)傾向,邏輯思辨化+語言散文化
    從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到07年的《必須跨過這道坎》,語質(zhì)要求散文化傾向非常明顯。“語質(zhì)”作為官方評卷高頻用詞,一直是評卷一個核心標準,所謂“語質(zhì)”就是我們常說的“文采”或者說是“語言質(zhì)量”。近年的命題顯現(xiàn)出“語質(zhì)”散文化的要求,以往高考作文核心判斷標準是議論文的思辨性,而現(xiàn)在加入的散文化要求非常相似于中考。例如,08年高考“他們”——中考“我眼中的色彩”;06年高考“我想握住你的手”——03年中考“我想唱首歌”。
    筆者觀點:語質(zhì)散文化的要求促使我們在邏輯思辨化的基礎上,將“語質(zhì)”快速提高。語質(zhì)提高方法有:對比排比句的變換應用;特殊加分句式;修辭等等。
    ● 命題啟示:題材包容性強,生活中哲學視角的深挖
    近年作文命題趨勢一直是要保證考生“在審題上沒有障礙”,“讓所有的考生都有話說”。命題的開放性導致了題材包容性的增強。例如08年的《他們》的高分作文是一篇描寫民工子弟的文章,如果我們就以“民工子弟”為題材,看看近年的題材包容性是如何強的。2008年的《他們》,我們可以將題材定位為:民工子弟,“他們”正在成長變化 ;2007年的《必須跨過這道坎》可將題材定位為:民工子弟“必須跨過生活這道坎”;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可將題材定位為:民工子弟,“我想握住你的手”——“民工子弟”的一個題材可以“套”這些高考作文題,可見題材的包容性。因此我們應事先對于閱卷老師喜好型題材的取舍,收集,應用配對過程是很重要的備考步續(xù)。
    筆者觀點:閱卷老師喜好的題材一般以“文、史、哲”的題材為主,對于生活哲學視角的深挖也是重點題材。建議備考時,就這兩個方面的題材做針對性梳理和應用配對,方便高考時順利應用。
    篇幅有限,以上是筆者針對近十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真題的一些總結(jié)和應對觀點,希望能對同學們的備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