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校長推薦生應是文化考試“遺漏”人才

字號:

晨報記者 楊 虹 肖建英 □實習生 繆春晨 杜佳雯
    近日,北大、同濟等高校實行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新政引起了熱議和質(zhì)疑。對此,記者采訪了相關(guān)的高校、高中校長和部分家長,請他們說說他們眼中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
    [先行者解讀]
    “校長推薦”宗旨:讓高中教改不被高考“絆了腿”
    其實,上海大學在2009年自主招生中就在上海高校中率先實行了“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據(jù)悉,該校共收到25所中學的100長推薦生材料,其中39人達到一本分數(shù)線,后錄取人數(shù)為24人。該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長葉志明為家長詳細解讀了這項新政。
    ■解讀一:“校長實名推薦制”目的何在?
    答案:為校長打開教改之路,提供發(fā)展空間
    葉志明表示,首先要弄清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采取這項政策,二是怎樣實施這項政策。葉志明指出,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鼓勵中學校長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有些校長對改革很有想法,但是現(xiàn)行的一些制度阻礙了改革的進程,特別是到了高三年級,由于面臨高考,學生不得不返回應試“原路”。而“校長實名推薦”在為少數(shù)學生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為校長打開這條改革之路,提供發(fā)展空間,讓他們放手改革,減少后顧之憂,使改革不至于被高考停滯了步伐。至于實施的辦法,葉志明表示,不希望高中采取考試的手段來推薦學生,這等于又走回了應試教育老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像該校就采取不考試,僅審核學校提供的材料,并與學生進行面談的模式。葉志明認為,衡量改革新政策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就是要看它是否為學生減了負,如果增加了同學的負擔,那就違背了實行的初衷。
    ■解讀二:推薦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高校如何選擇高中學校?
    答案:應預先設計好相關(guān)程序和制度
    葉志明表示,高中校長應預先設計好相關(guān)的程序和制度,并在推薦的過程中做到公開、透明。而高校也會在拿到推薦名單后進行審核。例如上大在拿到推薦名單后進行了兩次公示,并采取有問題立即解決、有舉報立即調(diào)查的原則,大程度地做到了公平、透明。
    葉志明說,將權(quán)力下放給校長是因為只有中學校長才有能力推行教育教學改革。因此對有思想、有想法進行教改的校長和學校,上大都會給予機會。他強調(diào),并不只有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才有推薦名額,普通高中也應獲得推薦名額。
    ■解讀三:高校會遇到哪些具體問題?
    答案:被推薦生誠信教育需加強
    據(jù)了解,極少數(shù)學生在獲得校長推薦并得到高校認可后,卻在填報志愿時不遵守約定,而將該校填在C甚至D志愿。葉志明表示,出于對高中、學生的信任,該校沒有讓學生簽訂協(xié)議,但極個別學生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卻警示高中需要對學生加強誠信教育。
    [高校觀點]
    “校長推薦制”是自主招生的進步
    同濟大學是本市首個2010年自主招生推行“校長實名推薦制”的高校,對這項政策在招生及培養(yǎng)人才方面的積極意義,同濟大學原招辦主任肖亮華認為:“人才的培養(yǎng)終是要適應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建設,而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無疑是高考招生制度不斷改革的根本推動力?!?BR>    肖亮華提到,錢學森老先生曾對中國的大學教育提出看法,說如今大學生人數(shù)多了,有了“量”的增長卻還是很少有拔尖的學生能冒出來。錢學森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很多人都認識到了,中國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難出創(chuàng)造性人才,也正因此,大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自主招生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后的一種彌補方式,其本身也在不斷調(diào)整中。自主招生初只有文化考試,但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僅僅一場文化考試不足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和特長,因此后來發(fā)展到了需要第二輪面試,學生和老師直接面對面的交流能讓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更具體、直觀。作為自主招生改革進一步深化的產(chǎn)物,“校長實名推薦制”是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很多人將實名推薦制視作全新的政策,但實際上可以看作是自主招生的一個部分,是中學和大學更緊密合作的一個象征。
    將“招生”與“培養(yǎng)”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同濟大學的實施方案為,大學給中學一定的名額,有意向的中學生首先自主向老師申請,經(jīng)鑒定符合條件的,由學生班主任、各任課老師分別寫該名學生的材料,所有材料匯總后交給學校,而學校會請專門的團隊對這些學生進行篩選,后確定推薦名額,由校長寫推薦信至大學。此后,大學會派出專門的團隊到中學,與這些學生一一面談,目的是核實上報材料的真實性。整個過程中大學與高中是有不斷交流與溝通的。
    肖亮華認為,中學和大學的緊密合作,是“校長實名推薦制”與傳統(tǒng)自主招生方法的大不同,也是大的進步,將“招生”與“培養(yǎng)”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目的都是一致的,為國家輸送更優(yōu)秀的人才。
    [中學校長回應]
    社會應當對學校的誠信持有信心
    “校長實名推薦制”是西方大學招生很普遍的制度,有著很長的歷史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而國內(nèi)“引進”會否引起“水土不服”呢?
    面對種種質(zhì)疑聲,復旦附中副校長吳堅認為,實施這項措施的高校也好、有推薦名額的中學也好,都是具有可靠誠信背景的學校,而整個推薦過程也是有嚴格的程序規(guī)范的,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決定人選的。自2007年起,上海就作為試點成為第一批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受益者,而從兩年來的經(jīng)驗來看,家長和學生所擔心的問題并沒有出現(xiàn)。北大對推薦的人選有學習表現(xiàn)、特長素養(yǎng)等多方面的要求,甚至會派專家團直接深入中學學校與學生直接面談,在多重考量之下?lián)穸ㄈ诉x,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不大。
    同時,本市另一高中領(lǐng)導也認為,社會應當對學校的誠信持有信心。由近兩年的試點情況來看,整個推薦過程是絕對公開、公平、公正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經(jīng)由嚴格的設計,實行制度化管理,不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對于部分群眾心中的擔憂,這位校長表示可以理解,畢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從無到有邁出的第一步總是相對艱難的,但關(guān)鍵是要敢于邁出這第一步。
    “校長推薦”會使高中教學層次更豐富
    校長實名推薦制是對多元化招生的一個實驗,由西方國家的經(jīng)驗來看,這一制度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否與制度設計的目標相匹配,還要考慮整個大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否允許這樣的制度發(fā)揮出大的效果?如:開窗通風有益身體健康,這個命題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如果衛(wèi)生環(huán)境跟不上,是否還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呢?中國學生人數(shù)多,經(jīng)濟實力也不足以滿足需求,這樣的國情決定了在制度實施過程中不可能十全十美。西方國家在進行推薦及審核的過程中,教授和學生是“多對一”的關(guān)系,即多個教授負責一個學生的鑒定,甚至會為了招收一個優(yōu)秀學生,設置多次考核,經(jīng)過層層篩選終確定人選,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而這樣的模式對中國國情來說是不切實際的。但即便如此,我們?nèi)匀灰隙ㄟ@項政策所帶來的積極意義。招生政策是對教學模式的引導,以前只有一個高考時,學校的教學設計就只應付一個高考,現(xiàn)在有更豐富的招生途徑,那么學校的教學也會更加層次豐富,更貼合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這無疑是一種進步。高校與中學所達成的共識就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因此對于這樣的政策,我們應當給予支持與呵護。
    [家長、學生呼聲]
    普通高中學生、校長呼吁高校“突破控分線”
    對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不少家長和學生提出了種種隱憂。而眾多非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學校學生、家長則呼吁,高校能放寬門檻,突破“一本低控分線”,使這一新政惠及更多學生。
    2009年閘北八中有兩名學生終通過校長推薦被上海大學錄取。該校校長劉京海表示,“校長實名推薦”應是教改的一個探索,不能變相成為高校提前搶生源的手段。他指出“校長實名推薦”的初衷不錯,能打破考試、一張試卷、單一文化考試的模式。如果高校全部采取文化考試的方式錄取學生,那勢必中學只關(guān)注對學生成績的訓練,忽視了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不利于學生在今后高校中的發(fā)展。
    校長建議:要有“唯才是舉”意識
    劉京海指出,校長在選拔推薦的學生時,要把握好這一政策的初衷,不能只用文化考試的形式來解決問題,要注重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和標準。像閘北八中就是先讓學生自己報名,校方再參考該生平時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并聽取任課老師的意見進行篩選,后學校招生小組敲定終的名單。
    他強調(diào),校長要有唯才是舉的意識。有些成績中等、但能力較強的學生在高考中往往由于分數(shù)不夠進不了適合的高校,而這些學生的人數(shù)并不多,破格推薦他們進入高校并不會對多數(shù)考生造成很大沖擊,但這些學生卻極有可能成為國家今后急需的人才,因此“校長實名推薦”的學生應該是那些被文化考試“遺漏”的人才。他希望,高校能將名額分配給更多的普通高中;同時,高校能否突破分數(shù)線的限制,招收綜合能力強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