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發(fā)育說課稿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發(fā)育說課稿》,希望能為大家的學習帶來幫助,不斷進步,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發(fā)育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中第三節(jié)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本節(jié)課是學習了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聯(lián)系后,關于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影響的案例學習。按新課標的要求,本節(jié)課的目的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2.說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①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②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③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用比較分析方法區(qū)分河流侵蝕地貌的三種形式。
    ②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③探究和觀看圖片,理解堆積地貌典型地貌的組成部分。
    ④利用圖片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fā)展的,發(fā)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3.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②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教學難點
    ①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②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所謂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也是新課標思想的現(xiàn)。以此為出發(fā)點,本節(jié)課根據(jù)教學內容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的特點和學生正處于高一,關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夠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夠成熟的年齡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式:
    (1)提問導學法教學
     提問法在我們日常的課堂中是常用到的,這不但說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師都知道在教學中適當?shù)奶釂枺粌H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增加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鞏固和加深,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潛力。本節(jié)課的課堂,我主要采取提問搶答的形式進行。
    (2)多媒體輔助教學
    現(xiàn)在科技日新月異,單像過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所以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東西,增加學生學習地理這一門課的興趣。本節(jié)課我會使用多媒體播放關于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我國的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紅河谷、重慶市和武漢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展示一些沒有河流影響下呈多邊形分布的聚落,用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并加深學生課堂講授內容的直觀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在課后練習中探究。本節(jié)課中,我提出了很多問題,不但能激勵同學進行思考,還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精神。后的作業(yè)的布置,也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探究學習方法。
    2.說學法:
     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簡圖
     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畫簡圖,不但能讓學生學會看簡圖,并學會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應用一系列圖片
     通過多媒體的一系列運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學生的眼球,又能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獲取相關的知識,拓展自身的知識面。
    (3)學會探索
     課堂適當?shù)奶釂柡驼n后活動的布置,能讓學生引起思考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說教學媒體
     本節(jié)課主要運用Microsoft Office 2003的PowerPoint2003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
    三、說教學過程
    1、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用提問的方式復習了“山岳形成的三種形式”—— 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并用旅游參觀看什么,引入新課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2、課堂講授,深化理解。
    (1)給學生1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后以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利用這1分鐘的時間板書:
    第三節(jié) 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一 侵蝕地貌
     1、定義
     2、組成
    提問問題:什么是河流侵蝕地貌呢?河流侵蝕地貌的組成是?
    教師利用學生回答的時間進行板書: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2)教師一邊在黑板進行板圖,一邊給學生講解河流發(fā)育的三種作用力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并使用PPT播放關于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講解。
    教師的板圖:
    播放PPT:關于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
    (3)結合課本圖,繼續(xù)以板圖和方式進行河流侵蝕地貌的典型——河谷的演變過程的講解。
    教師的板圖:
    (4) 開始新內容的講解,同樣給學生1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后以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利用這1分鐘的時間板書:
    二 堆積地貌
    提出問題:什么是河流的堆積地貌呢?堆積地貌的典型地貌類型是?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是?
    教師利用學生回答的時間進行板書:
    1、定義
    2、典型地貌
     洪積—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5)對于較深的問題,先用提問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后,再利用課本的圖進行講解。
    提出問題:洪積—沖積平原的的發(fā)育位置在哪里呢,是如何發(fā)育起來的呢?
    為什么形成的是“洪積扇或沖積扇”呢,為什么不直接說其中的一個就行了呢?
    (6)使用多媒體進行“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布的影響”內容的講解,利于學生直觀理解課堂內容。
    播放PPT: 我國的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紅河谷、重慶市和武漢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一些沒有河流影響下呈多邊形分布的聚落。
    教師的板書:
    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布的影響
    1、高原地區(qū)——河漫灘
    2、山區(qū)——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
    3、沖積平原聚落
    (7)及時進行課堂內容的總結。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影響的總規(guī)律:有河流的聚落多呈條形,沒有河流的聚落多呈多變形。
    3、合理利用板書,進行回顧和總結。
    4、布置課后作業(yè)
    課本87頁的問題研究,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資料,下節(jié)課我會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和大家進行探討
    四、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一 侵蝕地貌
     1、定義
     2、組成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3、 河谷的演變過程
    二 堆積地貌
    1、定義
     2、典型地貌
     洪積—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布的影響
     1、高原地區(qū)——河漫灘
    2、山區(qū)——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
     3、沖積平原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