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

字號:


    進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yōu)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yīng)盡快進入學(xué)習(xí)狀態(tài)。高一頻道為正在努力學(xué)習(xí)的你整理了《高一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1.高一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
    多義詞
    1、質(zhì):
    文質(zhì)彬彬(本質(zhì))
    質(zhì)疑問難(詢問)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作抵押,……做人質(zhì))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質(zhì)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也(用)
    3、甚:
    若長安君主甚(厲害)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嚴(yán)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讀書不求甚解(仔細,深入)
    4、異: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奇異)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特別)
    漁人甚異之(以……為異,對……感到詫異)
    曰:"姑俟異日觀"云爾(另外的)
    5、少:
    少時,一狼徑去(短時間)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齡小)
    6、為: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作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替)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做,準(zhǔn)備)
    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做,治)
    2.高一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3.高一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
    孔雀東南飛
    1、文學(xué)常識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秀的民間敘事詩。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_詩”,因此它也被稱為我國古代文學(xué)最早的長篇敘事詩。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最早見于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它是繼《詩經(jīng)》《楚辭》以后較早的一部古詩總集。后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并且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樂府詩是一種合樂的古詩,因傳自樂府官署而得名,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shè)置的音樂機關(guān),專事制作樂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和歌辭,分別用于朝廷典禮和宴會時演唱。這些樂章、歌辭,后來就叫“樂府”,成為繼《詩經(jīng)》、《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2、詞語
    箜篌、懷忿、槌床、哽咽、繡腰襦葳蕤、卑鄙、躡絲履、玳瑁、流紈
    明月珰、磐石、拊掌、郡丞、思量量體裁衣、否極泰來、白鵠、婀娜
    躑躅、金鏤鞍、赍錢、蟠龍、琉璃
    晻晻、日暝、摧藏、躡履、悵然戊戌、戍守、彷徨
    4.高一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
    詩三首
    1、字詞
    芙蓉、慷慨、青青子衿、嘉賓、阡陌
    羈鳥、樊籠
    2、文學(xué)常識
    《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作,從內(nèi)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養(yǎng)較高,又繼承了《詩經(jīng)》和《楚辭》的傳統(tǒng),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yǎng),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風(fēng)格,藝術(shù)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5.高一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
    變式句
    所謂變式句,是比照現(xiàn)代漢語說的。文言中句子的語序多有變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賓語前置。賓語前置相當(dāng)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操何)(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為學(xué)》)
    微斯人,吾誰與歸?(與誰)(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3.定語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于中心詞之后。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4.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里,介詞結(jié)構(gòu)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后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xué)》)
    得雙石于潭上。(蘇軾《石鐘山記》)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xué)》)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