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重點、難點辨析(十六):可撤銷民事行為與無效民事行為

字號:

無效民事行為指欠缺法律行為根本生效要件,自始、確定和當然不發(fā)生行為人意思之預期效力的民事行為。民法通則第58條第2款規(guī)定: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簡稱可撤銷行為,是因行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須以訴變更或者撤銷的民事行為。
    可撤銷民事行為與無效民事行為不同:
    (1)可撤銷行為大多屬于意思表示瑕疵,無效民事行為,既有意思瑕疵的,也有主體不合格的,還有違法的;
    (2)可撤銷民事行為之撤銷,須以訴為之,無效民事行為前已述及,是當然確定的無效,無須宣告;
    (3)效力不同。無效的民事行為屬于自始當然和絕對無效行為,不論表意人或利害關系人是否主張,都從行為開始就確定地不能發(fā)生法律行為的固有效力。法院或仲裁庭發(fā)現民事行為屬無效時,可以不經當事人請求,徑行認定無效。而可撤銷民事行為卻只有經過審判或者仲裁程序確定之后,才屬無效,在當事人不申請變更撤銷,或者雖然申請,但審判或者仲裁機關尚未作出撤銷判決時,則還具有其效力。因此,它不是當然和絕對無效,而是相對無效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