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在先天條件欠佳的情況下還能在球場上得心應手,為什么不能在基礎較差的情況下學好英語呢?英語差,并不是我不會學或學不會,而是以前我根本就沒認真學過。只要花心思、下苦功,我并不比別人笨,我一定能行,我暗暗給自己鼓勁。
背誦范文可以知道別人怎么寫,怎么安排篇章結構,以利自己模仿;可以學會靈活運用一些基本句型和一些常用關聯(lián)詞,掌握短文寫作技巧,使作文更為流暢通順;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幫助培養(yǎng)用英文思考的習慣,改變先想出中文再譯成英文的思維方式。
當時我是借鑒了人大法學院一位研究生的做法:爭做三好學生-睡好、吃好、學好。睡眠足則吃飯香,睡好吃好則精神好,精神好則學習效率有保證。
相信每一位參加過考研的人都有不同的感觸,或深或淺,或酸或苦,不一而足。我,一個2001年入學的在讀研究生,體會更多的則是考研期間心理壓力的沉重和苦讀的艱辛。之所以產生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的念頭,不為別的,只想能為后來的考研者提供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借鑒,哪怕只有一個人從中只受到一點點的啟發(fā),我也心滿意足。
當我98年初決定嘗試考研時,英語這個普遍的難關對于我來說,似乎有點不可逾越?,F(xiàn)在想起來,有時都覺得自己當時的想法有點太不切合實際,幾近瘋狂。要知道我面對的是怎樣的英語基礎,如果還能稱得上是基礎的話。從88年高中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我就幾乎放棄了所有課程的學習,直接的結果是導致了高考的失利和隨后的應征入伍。當了兩年兵后我上了軍校,當時開的英語課程非常的簡單??傊?8年我的英語基礎也就停留在10年前學的那些已基本上忘得差不多的東西上。怎么辦呢?硬著頭皮試試吧。我先把初、高中的課程粗略地過了一遍,接著開始看《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緊趕慢趕地在99年考試前把1~4冊精讀、泛讀、語法與練習各啃了一遍。由于生詞太多,雖說過了一遍,但就像吃東西沒經過咀嚼即咽下去一樣,效果從后來的考試成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26分,我甚至連題目都無法做完!當然,結果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我沒有在這個成績上想得更多,馬上投入了新一輪的準備,在2000年的入學考試中,雖然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總分差了3分沒有被錄取,但是英語考了70分,這對我是個莫大的鼓勵,也讓我看到了希望。為了使這點希望不致變成泡影,我趁熱打鐵又苦干了一年。2001年,我終于如愿以償?shù)匾?81分考上了國防大學研究生院。這一年英語我考了71分。
從26分到70分再到71分,實現(xiàn)這一跨越花了我整整三年時間。你的英語是怎么學的?有人這樣問我。是啊,我是怎么學的?三年來學習英語的過程仍恍如昨日歷歷在目,異常清晰。仔細想來,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促進了英語成績的提高。
第一,樹立并不斷鞏固和增強信心。
也許有人覺得這是一句套話,而且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信心是堅持的動力,它對于后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我是這樣做的:
一是從學習外的球場上給自己樹立信心。我酷愛籃球運動,在籃球上花的功夫不少,看有關書籍、看各種層次的比賽,從書上學、向別人學,不斷地模仿、不斷地練習,直至熟練。到后來球真打得有模有樣了,當然由于身高等原因,沒有也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在前前后后所在的大小不一的單位里,我都能稱得上絕對的主力。由此我就想,既然在先天條件欠佳的情況下還能在球場上得心應手,為什么不能在基礎較差的情況下學好英語呢?英語差,并不是我不會學或學不會,而是以前我根本就沒認真學過。只要花心思、下苦功,我并不比別人笨,我一定能行,我暗暗給自己鼓勁。
二是讓自己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在不斷進步,鞏固和增強信心。有進步就會更有信心。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時常能感覺出來自己在取得進步,哪怕進步的幅度很小,那么學習的興趣會愈來愈濃,漸漸地,以學習為苦差事的感覺就會愈來愈淡,信心也會愈來愈足。信心的增強反過來又會促進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就經常給自己計算正確率,讓進步量化。比如說做CLOZE,一開始10道題能答對2題,一段時間后能答對3題,再過若干時間能答對4題,那么與以前的自己一比較,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正確率在上升。這就是進步。盡管有時進步的幅度小、速度慢。但別小看了這小小的進步,它是大進步的基礎。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量變引起質變,小進步的不斷累積就會成為跨越式的進步。
第二,閱讀大量的材料。
廣泛地涉獵英語閱讀材料不但能拓寬知識面,而且能提高閱讀速度,掌握閱讀技巧,促進對材料的理解。所以要提高閱讀能力,沒有經過大量的閱讀是很難做到的。三年里,我閱讀的材料大致上包括:《大學英語(泛讀)》1~6冊(約248000詞)讀了兩遍,北大英語系編的白皮《隨意英語文庫》5-7級中的315編(約387000詞),還讀了《大學英語》月刊、《英語世界》月刊等雜志以及一些零零散散的其他材料。大量的閱讀正因為講量,所以要注意泛。只要不影響對全篇大概意思的理解,大可不必逐詞逐句地細摳。在這種情況下,細摳反而會極大地影響閱讀的連續(xù)性,導致閱讀興趣的喪失,終影響一定的閱讀量的完成。當然在泛字上做文章不等于不要細摳,相反,要拿出適量的文章精讀,從詞句到段,到整個語篇進行仔細的推敲。在材料的選擇上盡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個人的意見是:一是材料內容要盡可能新。近期的肯定比幾十年前的好,因為考試中的閱讀材料往往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得很緊;二是材料范圍要盡可能廣。經濟、科技、環(huán)境、人文等各方面的材料都要有所涉獵;三是材料的難易程度要適中,過難會阻滯進度、影響信心,太易則不利進步。
背誦范文可以知道別人怎么寫,怎么安排篇章結構,以利自己模仿;可以學會靈活運用一些基本句型和一些常用關聯(lián)詞,掌握短文寫作技巧,使作文更為流暢通順;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幫助培養(yǎng)用英文思考的習慣,改變先想出中文再譯成英文的思維方式。
當時我是借鑒了人大法學院一位研究生的做法:爭做三好學生-睡好、吃好、學好。睡眠足則吃飯香,睡好吃好則精神好,精神好則學習效率有保證。
相信每一位參加過考研的人都有不同的感觸,或深或淺,或酸或苦,不一而足。我,一個2001年入學的在讀研究生,體會更多的則是考研期間心理壓力的沉重和苦讀的艱辛。之所以產生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的念頭,不為別的,只想能為后來的考研者提供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借鑒,哪怕只有一個人從中只受到一點點的啟發(fā),我也心滿意足。
當我98年初決定嘗試考研時,英語這個普遍的難關對于我來說,似乎有點不可逾越?,F(xiàn)在想起來,有時都覺得自己當時的想法有點太不切合實際,幾近瘋狂。要知道我面對的是怎樣的英語基礎,如果還能稱得上是基礎的話。從88年高中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我就幾乎放棄了所有課程的學習,直接的結果是導致了高考的失利和隨后的應征入伍。當了兩年兵后我上了軍校,當時開的英語課程非常的簡單??傊?8年我的英語基礎也就停留在10年前學的那些已基本上忘得差不多的東西上。怎么辦呢?硬著頭皮試試吧。我先把初、高中的課程粗略地過了一遍,接著開始看《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緊趕慢趕地在99年考試前把1~4冊精讀、泛讀、語法與練習各啃了一遍。由于生詞太多,雖說過了一遍,但就像吃東西沒經過咀嚼即咽下去一樣,效果從后來的考試成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26分,我甚至連題目都無法做完!當然,結果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我沒有在這個成績上想得更多,馬上投入了新一輪的準備,在2000年的入學考試中,雖然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總分差了3分沒有被錄取,但是英語考了70分,這對我是個莫大的鼓勵,也讓我看到了希望。為了使這點希望不致變成泡影,我趁熱打鐵又苦干了一年。2001年,我終于如愿以償?shù)匾?81分考上了國防大學研究生院。這一年英語我考了71分。
從26分到70分再到71分,實現(xiàn)這一跨越花了我整整三年時間。你的英語是怎么學的?有人這樣問我。是啊,我是怎么學的?三年來學習英語的過程仍恍如昨日歷歷在目,異常清晰。仔細想來,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促進了英語成績的提高。
第一,樹立并不斷鞏固和增強信心。
也許有人覺得這是一句套話,而且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信心是堅持的動力,它對于后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我是這樣做的:
一是從學習外的球場上給自己樹立信心。我酷愛籃球運動,在籃球上花的功夫不少,看有關書籍、看各種層次的比賽,從書上學、向別人學,不斷地模仿、不斷地練習,直至熟練。到后來球真打得有模有樣了,當然由于身高等原因,沒有也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在前前后后所在的大小不一的單位里,我都能稱得上絕對的主力。由此我就想,既然在先天條件欠佳的情況下還能在球場上得心應手,為什么不能在基礎較差的情況下學好英語呢?英語差,并不是我不會學或學不會,而是以前我根本就沒認真學過。只要花心思、下苦功,我并不比別人笨,我一定能行,我暗暗給自己鼓勁。
二是讓自己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在不斷進步,鞏固和增強信心。有進步就會更有信心。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時常能感覺出來自己在取得進步,哪怕進步的幅度很小,那么學習的興趣會愈來愈濃,漸漸地,以學習為苦差事的感覺就會愈來愈淡,信心也會愈來愈足。信心的增強反過來又會促進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就經常給自己計算正確率,讓進步量化。比如說做CLOZE,一開始10道題能答對2題,一段時間后能答對3題,再過若干時間能答對4題,那么與以前的自己一比較,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正確率在上升。這就是進步。盡管有時進步的幅度小、速度慢。但別小看了這小小的進步,它是大進步的基礎。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量變引起質變,小進步的不斷累積就會成為跨越式的進步。
第二,閱讀大量的材料。
廣泛地涉獵英語閱讀材料不但能拓寬知識面,而且能提高閱讀速度,掌握閱讀技巧,促進對材料的理解。所以要提高閱讀能力,沒有經過大量的閱讀是很難做到的。三年里,我閱讀的材料大致上包括:《大學英語(泛讀)》1~6冊(約248000詞)讀了兩遍,北大英語系編的白皮《隨意英語文庫》5-7級中的315編(約387000詞),還讀了《大學英語》月刊、《英語世界》月刊等雜志以及一些零零散散的其他材料。大量的閱讀正因為講量,所以要注意泛。只要不影響對全篇大概意思的理解,大可不必逐詞逐句地細摳。在這種情況下,細摳反而會極大地影響閱讀的連續(xù)性,導致閱讀興趣的喪失,終影響一定的閱讀量的完成。當然在泛字上做文章不等于不要細摳,相反,要拿出適量的文章精讀,從詞句到段,到整個語篇進行仔細的推敲。在材料的選擇上盡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個人的意見是:一是材料內容要盡可能新。近期的肯定比幾十年前的好,因為考試中的閱讀材料往往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得很緊;二是材料范圍要盡可能廣。經濟、科技、環(huán)境、人文等各方面的材料都要有所涉獵;三是材料的難易程度要適中,過難會阻滯進度、影響信心,太易則不利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