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帶官銜 "教學"應回歸教學本位

字號:

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教得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言,教學的重要性并不比科學研究遜色。因而,培養(yǎng)教學乃是從學生到社會、國家的呼喚和要求。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家設立相關榮譽制度,獎勵在教學方面辛勤耕耘而富有專長的園丁,進而鼓勵和引導更多的老師在教學方面多有建樹。比如“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就是其中的一項制度,是對高校不太重視教學之弊的正面糾偏。
    最近,第五屆“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已由教育部評出。然而100位獲獎者中,擔任黨委書記、校長、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行政職務的,占到九成,還有人身兼幾種職務。不帶任何“官職”的一線教師僅有10人左右。這難免令人多有揮之不去的疑問,而由此折射的一些現實更令人唏噓。
    面對如此之多的帶官帶長,人們擔心是否為權力對名利的過分占有。有人說,所謂贏家通吃,當了官就什么都有。這或許部分反映了某種現實。權力對名利的欲望,會使評獎失去公平性。因為,帶官帶長者比一般老師具有優(yōu)勢和影響力,能夠獲得優(yōu)先推薦報送的權利,使一些真正長于教學的老師從一開始就失去機會。
    面對如此之多的帶官帶長,人們質疑是否名副其實。既擔任行政職務或科研職務,則勢必受行政事務、科研任務等的約束,在教學方面浸*的時間和精力就不夠。他們是否經常教學?是否在教學方面真的很在行?
    面對如此之多的帶官帶長,人們感嘆這是高校行政化的體現。這些帶官帶長者,或許曾經有出色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但由于高?,F行教師評價考核渠道單一,這些教學優(yōu)異者便被提拔到了帶官帶長的位置上。此次他們的獲獎則是對其出色教學水平的證明和嘉獎。然而,這終究還是對教學本身的扭曲和不公正,是對教學人才的浪費,不利于培育真正的教學。
    我們無意去質疑此屆教學評獎的權威性、公正性,但這一份長長的帶官帶長的獲獎者名單,的確反映出現實的某種尷尬,很容易給包括廣大老師在內的公眾以誤導。誠然,有教學科研兩相宜者,有教學行政兩相宜者,但既進入教學的評價體系,就當適用教學領域的法則,謹防對這一法則的破壞。
    正本清源,方能有一潭活水。國家既設榮譽以獎教學,其意便在教學一線崗位上多多培養(yǎng),引導更多老師在教學上下苦功夫,引導學校特別是高校真正重視教學,使老師們僅憑教學也能榮登尊位。因而,這種教學獎項本身就具備正本清源的意味,為的就是理順教學領域的上升通道。搞行政的干得好,搞科研的干得好,當有其各自的評價體系和上升通道,不必占有乃至竊取教學的名位。(特約評論員 陳家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