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學》第十三章教育測評

字號:

/
    第十三章 教育測評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掌握教育測量和教育評價的基礎知識。
     Ⅱ、考核知識點
     一、教育測量的概念、要素、類型和編制;
     二、教育評價的概念、類型、功能、原則等。
     Ⅲ、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測量的概念、要素、類型以及試題的類型;教育評價的概念、類型
     2、領會:良好測量具備的條件;教育評價的功能、原則
     3、應用: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編制一套符合要求的的試題。
     Ⅳ、考核內容
     第一節(jié) 教育測量
     一、教育測量概述
     (一)教育測量的概念
     教育測量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照一定規(guī)則對教育活動的效果加以數量化測定的過程。其特點是:
     1、教育測量是一種間接的測量
     2、教育測量的度量單位是相對的
     (二)教育測量的要素
     無論是物理特性的測量,還是精神特性的測量,都必須具有以下幾個要素:
     1、單位
     2、參照點
     3、量表:量表是參照點和單位的連續(xù)體。
     二、教育測量的類型與功能
     (一)教育測量的類型
     1、根據測量的內容可分為:學業(yè)成績測驗、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特殊能力測驗
     2、根據實施測驗的時機分為準備性測驗、形成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
     3、根據測量的方式可分為個人測驗和團體測驗
     4、根據測驗結果的評價標準可分為常模參照測驗和目標參照測驗
     5、根據測驗來源分為標準化測驗、自編測驗
     (二)教育測量的功能
     1、教育測量是改進教學的良好工具
     2、教育測量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3、教育測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教育測量的編制
     (一)良好測驗應具備的條件
     鑒別一個測驗質量的指標包括正確性(效度)、可靠性(信度)、鑒別性(區(qū)分度)以及實用性。
     1、正確性:指一個測驗能夠正確地測量出它所要測量東西的程度,亦稱效度。
     2、可靠性:是指測驗穩(wěn)定反映實際水平的程度。
     3、鑒別性(區(qū)分度):指測驗對考生實際水平的鑒別程度,也稱區(qū)分度。
     4、實用性:指一個測驗適合于實際的程度。
     (二)編制測驗的一般步驟
     不同類型的測驗,編制的具體過程不盡相同,但基本步驟是相同的。
     1、確定測驗目的
     2、制定編題計劃
     3、編擬題目
     4、題目的試測與分析:項目分析即根據試測資料,對題目的質與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5、合成測驗
     (三)客觀性試題的編制
     客觀性試題主要包括選擇題、是非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等,客觀性試題只適合測量知識、理解、應用、分析四個層次的目標,而不適合測量綜合、評價層次的目標。
     1、選擇題
     2、是非題
     3、填充題
     4、簡答題
     (四)主觀性試題的編制
     1、主觀性試題的種類
     主觀性試題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自己來回答,其特點是學生可以自由反應。根據學生自由反應的程度,可以將主觀性試題分為“限制反應式試題”和“擴展反應式試題”。
     2、編制主觀性試題要注意:
     (1)應根據測量的目標和材料的性質等確定試題的適當限制程度。
     (2)陳述問題應明確,使受測者清楚地了解答題的要求。
     (3)題目數量要多一些,題目數量越少,其測驗誤差越大,測驗結果就越不可靠。
     (4)不宜采用選答題,因為各題之間難以做到等值,從而影響選答不同題目的試卷之間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