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容、人物、情節(jié)等進行心理體驗和思考的一種反應。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主題和意義,同時也是對作者思想的一種借鑒和吸收。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從而開闊我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閱讀過后,我想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這段閱讀的經歷和感受。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通過對作品的比較、對話,展示對作品的獨特理解和見解。如果你對讀后感的寫作感到迷茫,或許以下的范文能給你一些方向和靈感。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一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并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zhí)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志向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著畏懼的心理捧著《志向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最終把《志向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zhí)的戒心不由的消逝了,間或是《志向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行相提并論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zhí)的問題,莫非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讀經典的書猶若制作和品茗我們云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志向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fā)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志向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誕生于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于蘇格拉底,一生至于鉆研哲學,并游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chuàng)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于探討、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志向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于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安排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顯明,場景生動好玩,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致,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tǒng)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潔明白,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需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志向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于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志向滲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鑒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jié)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看法,特殊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系。正如最終那句話:錢財當然能給人帶來很多好處,但對于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得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對于今日的中國而言,柏拉圖賜予我們最大的啟示在于:對全部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勞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于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系;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當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驚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么明顯的,因為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回來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于老人的關系,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堅決果斷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須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須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二
《理想國》為柏拉圖著,其資料是柏拉圖以蘇格拉底口吻講述的,主要有《蘇格拉底的申辯》,《裴多》,《克里多》,《國家》,《巴門尼德》,《智者》,《法律》等。是一本辯論的記述書。
《理想國》有很多版本,我讀的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的。雖然比較舊,可是比較全,這樣保留了更全面的思想。
說實話,這是我讀得十分痛苦的一本書,大概哲學類的書籍皆如此吧,之前花了八九個月時間讀完北大哲學系教授張祥龍著的《西方哲學筆記》并且做了筆記,感覺也不是很難。我感到,在短時間內讀完《理想國》是很難的,這正是我感到痛苦的原因。遠不如讀小說趣味,一本200多頁的小說,我能夠在一天內讀完。但這本《理想國》我花掉了一周的時間,才算是粗略的讀了一遍。
首先,我要說,蘇格拉底在書中大部分都在講一個夢想的世界,理想國。這個理想國過去沒有,此刻也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出現。就和共產主義社會似的,不大可能實現。
書中提到,婦女兒童公有,這種想法我真的不敢茍同,婦女、兒童他們是財務嗎蘇格拉底站在男性主義的角度上,做出此等事來,簡直是荒謬。為什么不說男人兒童公有這是一個父系社會的產物,男權的產物。
說實話,在公元前,古希臘是公認的民主之地,民主程度在那里很高。古希臘所在地方因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民主輝煌的時代。那里有很多城邦,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相比于同時期的中國,不可能有這么高的民主程度,與地理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系。
切入正題,我讀《理想國》,感受到的是蘇格拉底那讓人無可奈何的辯論之術,不明白有沒有詭辯的成分,還有通本書上其他幾個人,其回答完全是贊同的。也就是說,是蘇格拉底一個人在說教。別人隨聲附和。他給自我提問,然后自我早有準備,給自我回答,無頭無尾。
書中很多論點有其歷史局限性,作為一個在儒教影響下的中國人,我要批判的是:“蘇格拉底說,正義就是只做自我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有自我的東西干自我的事?!边@與中國儒學進取入世完全背道而馳。難道我們在路上見一人拿了很多東西,幫忙,分擔一點負擔,出于好心。這就成了不正義了!我看這一論調與老子有幾分相似。
書中的四個品德: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對今人今世有很好的影響。我十分贊同,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智者,勇敢的人,不但小懦弱,節(jié)制的人,不貪得無厭,沉溺于縱欲,做一個正義的人,掃盡天下不平事。
蘇格拉底說,理想國的人,異常是統(tǒng)治著,護國者,要學習算數,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還有音樂和體育,異常是戰(zhàn)士更要學習音樂和體育,從很小就得學習。經過學習音樂和體育這兩門課,到達強身健體,身心平衡。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這對于今日的社會發(fā)展也算是一個正確的引導吧。他還認為,知識理智歸于理性,信念和想象歸屬于意見。我覺得這種分類是不完美的,太過個性化了。
書中精彩部分在我看來就是后幾卷,從貴族政治(王政)向僭主政治一步一步演變的過程講述。蘇格拉底自我那么認為,就那么講出來了。并且看起來還挺有道理的。貼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王者型政治因血統(tǒng)問題演化至貪圖名譽型繼而演變?yōu)楣杨^型政治,又因為愛財,無節(jié)制的搜刮財富,不關心其它問題以至于人民造反,構成民主型政治。而民主型政治又因為過分民主,導致極權的發(fā)生——僭主政治的出現。在蘇格拉底看來,僭主(獨裁者)是最不幸的,連同這個國家一齊,墜入不幸的深淵;王者是最幸福的,王政國家比僭主政治國家幸福729倍,相隔三個層次,真是趣味。
蘇格拉底把人分為三個基本類型,愛智者、愛勝者和愛利者。在今日看來也還是這樣,名利人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我感受到,盡管時間已過了這么久,好幾千年,但人的本性未變多少。歷史每一天都在重演。
第十卷是我做記錄最多的一卷,也是最終一卷。這一卷讓我想起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神話部分。這一卷里講述一個故事:勇士厄洛斯的故事,厄洛斯走了一遭地獄,看了陰間是怎樣一幅場景。富有戲劇性的是,故事里說靈魂不死,要過忘記平原,喝一河里的水,這樣才能去投胎。這不禁使我想起中國的文化,閻王殿,閻王宣判后,鬼魂過奈何橋,孟婆湯的事。還有做好事,享受十倍的報酬,1000年的幸福生活;做了壞事,要經歷一千年的苦難生活。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的記憶是要被更改的。
書中有一謎語,很有意思,“一個男人(又不是男人)看見(又沒看見)一只鳥(又不是鳥)站在樹枝上(又不是樹枝),撿起一石塊(又不是石塊)打它”。還有就是關于阿卡蒂亞公主,擅長跑步,生長的十分美麗。傳說向她求婚的的人必須和他賽跑,輸了就要被殺死。
還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話語,如,一事物不能被其他事物的惡所滅亡。有道理。
好了,就談這些吧,我的綜合本事不強,無法系統(tǒng)的寫出讀后感。這些感想沒有什么順序,僅僅是有感而發(fā),并且是隨機的??墒恰独硐雵愤@本書確實很好,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很多青年人去細細。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三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柏拉圖有別于一般的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哲學家,他在《理想國》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提前預告了后世多年來為政治作斗爭的人類歷史。
柏拉圖想要締造一個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統(tǒng)一的基礎上的。我國古代也有位與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晉,字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就體現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追求平靜美好、和諧友善的生活。對于這樣的完美,人人趨之若鶩。只是我們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輩子波瀾不驚,不與任何人產生矛盾的目標呢?試想一下,難道你能容忍別人毫無理由地指著你的鼻子唾罵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嗎?難道你能在戰(zhàn)爭來臨前淡定從容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嗎?你不能!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個人生來不同,有不同的價值觀、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四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柏拉圖,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墜云端而不知所蹤,曾經以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的輝煌巨著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如今,看著柏拉圖的《理想國》,盡管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其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攀爬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盡管我只能仰望而嘆之,道聽途說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實,經典的影響力,不在于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聾發(fā)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
柏拉圖出身于雅典貴族,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青年時從師于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后,他游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卡德米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后執(zhí)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公元前5世紀,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独硐雵愤@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學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寶。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tǒng)的理想國家方案。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書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
看這本書,我們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讓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我們產生一種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的感覺。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逐一地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地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guī)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存在、永恒不變的,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會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fā),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由理念論和回憶說構成的認識論,并將它為《理想國》的哲學基礎。
《理想國》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問題。書的開篇,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就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么強烈的憧憬與向往,這也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他們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將其一一進行了駁斥,并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沒有僅僅落在關于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更加著眼于城邦的正義。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并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干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關于正義問題的討論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圖提出了“政治家應該為哲學王”的思想,并討論了哲學王與城邦的關系和哲學王的形成。他認為,政治家只有是哲學王,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地更加協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地安居樂業(yè)。在一個正義的城邦里,哲學王應該成為統(tǒng)治者,因為由哲學王統(tǒng)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因為哲學王是“能把握永恒不變事物的人”,“永遠酷愛那種能讓他們看到永恒的不受產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于理解,豁達大度,溫文而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jié)制”。我想,如果一個人真的具備了這些品質,的確縱是瑪摩斯也無法挑剔了。但是,一個國度能產生幾個這樣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哲學王,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擁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國呢?盡管這是很難實現的,但是柏拉圖還是堅信其現實性。
要想成為一名哲學王是要具備天性的,勇敢、大度、聰敏、強記是這種天賦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具備了所假定的哲學王的天賦,并且得到了合適的教導,必定會成長而達到完全的至善,然而,這些配的上哲學的人會受到環(huán)境的敗壞,因而離棄了哲學,“使她孤獨凄涼”。所以,“剩下來配得上研究哲學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們或是出身高貴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處于流放之中,因而沒受到腐蝕,依然在真正地從事哲學;或是一個偉大的靈魂生于一個狹小的城邦,他不屑于關注這個小國的事務;少數人或許由于天賦優(yōu)秀,脫離了他所正當藐視的其他技藝,改學了哲學;還有一些人,也許是我們的朋友塞亞格斯的缺陷束縛了他們,須知就塞亞格斯而言,背離哲學的所有其他條件都是具備的,但是他病弱的身體使他脫離了政治,沒能背離哲學。”
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币驗樵诂F實的條件下,哲學家是很難產生的,柏拉圖也把自己成為哲學家的原因歸結為神的作用。而作為真正的哲學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從事政治的,因為他沒有辦法既從事政治又保持靈魂的和諧,而喪失了靈魂的和諧便背離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學家了。所以,柏拉圖的現實選擇是培養(yǎng)學生,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終極形態(tài),也就可以達到在全書最后一句話所指望的“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里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臘那樣盛行辯論的國家,又怎能產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臘人討論哲學問題,追昔撫今,而現代的一些人整日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嘆息。讀《理想國》這本書,不僅能了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著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yǎng)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書,要學習書中的學問,更要從學習書中品味人生。
《理想國》這本書應該是常讀常新的,當經過時間的積淀,見過更多美好和丑惡的事物,心情變得蒼涼起來時,相信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刻,更能讀出其中獨特的韻味和精髓?!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圣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為自己更美好的將來謀劃,為祖國更快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斗終生。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五
柏拉圖按照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在《理想國》一書中構筑了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就像“柏拉圖式戀愛”成了精神戀愛的代名詞一樣,柏拉圖的“理想國”也只是他理想的“精神王國”,但從這座懸在高空的精神王國里,我們依然可以挖掘到許多不朽的的精神財富。
克法羅斯是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敘拉古商人,在柏拉圖的書中已經是一位“經過了漫長的人生道路的老旅客”,他認為“對于通情達理的人來說,有了錢財就用不著存心做假或不得已而騙人了,當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時候,他也就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心驚膽戰(zhàn)了”。由此,柏拉圖總結克法洛斯的正義觀為“有話實說,有債照還”。但是,柏拉圖又反詰,“譬如說,你有個朋友在頭腦清楚的時候,曾經把武器交給你,假如后來他瘋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還給了他,那倒是不正義的。把整個真實狀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
玻勒馬霍斯認為如果相信西蒙尼德的說法,欠債照還就是正義。但柏拉圖認為西蒙尼德所言另有所指,“朋友之間應該與人為善”,把錢歸還原主,對收方或還方有害則不算是正義了。那么欠敵人的是否要還呢?他認為西蒙尼德對什么是正義說得含糊不清。應該是說“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就是他所謂的‘還債’”。
當時的智者認為所謂正義就是當時政府的利益,而政府當然有權,是為強者,故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柏拉圖指出,“在任何政府里,一個統(tǒng)治者,當他是統(tǒng)治者的時候,他也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為“沒有一門科學或技藝是只顧到尋求強者的利益而不顧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柏拉圖有利地辯駁了智者所謂的“正義是強者的利益”的觀點。
為此,柏拉圖“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睒嫿艘粋€城邦,因為這是國家正義的首要問題,他認為在這一個這樣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義,而且這個城邦還要能保持統(tǒng)一,是一個有機體,而且沒有什么比國家鬧分裂更惡的了。在這個城邦中的生產者、護衛(wèi)者、統(tǒng)治者,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賦的職業(yè),“正義就是這個原則”。
關于討論個人正義,柏拉圖認為,一個正義的人和一個正義的國家無區(qū)別,“個人在自己的靈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發(fā)現的同樣的那幾種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拔覀兠恳粋€人如果自身內的'各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義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為整個心靈的利益而謀劃的”,因此理智應該起領導作用。
國家正義一方面是個人的前提,個人正義則是國家正義的基礎?!皞€人靈魂達到正義,每個人就會以其個人的正義的行為參與適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參與實現國家的正義”。
此外,柏拉圖經典著作《理想國》的教育思想也極其豐富而深刻,其中女性教育的思想更是難能可貴。他認為女性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應接受相同的教育內容,且能夠從事相同的職位。但柏拉圖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歷史局限性。解讀柏拉圖的女性教育思想,要摒棄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促進中國女性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由于所處時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積極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二、接受與男性同樣的教育內容;三、男女應承擔相同的職務。而局限性表現在:一、平等教育的階級局限;二、女性依然處于弱勢地位。
我們可以從此處得到一些啟示來促進我國的教育發(fā)展。目前我國女性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但總體上仍處于劣勢。柏拉圖的女性教育思想對促進中國女性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促進平等教育權利的推進首當其沖。柏拉圖認為男女天賦相同,應當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利。深化男女權利平等的教育改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國家要加大對貧困女童教育的資金投入。其二,消除就業(yè)中的性別歧視也不可小覷。柏拉圖認為各種的天賦才能同樣分布于男女兩性。女性可以與男性承擔相同的職務。我國政府應增強政策的導向性,降低性別差異在求職過程中的影響。最后,我國應當提高性別平等意識。柏拉圖認為男女稟賦一樣,教育方法、內容、目的也應該一致,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女性。大眾傳媒應該利用輿論影響,提高公眾的社會性別公平意識,逐步消除教育中的性別歧視。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六
讀后感一: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于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后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
,他通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托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
國理想滲透于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里,統(tǒng)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內容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范疇作為討論的中心,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笆裁词钦x?”《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fromend#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卷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并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jié)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tǒng)治者、守衛(wèi)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后,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蓖瑫r,“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tài)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BR>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fā)著光芒,為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雖然并沒有形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為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讀后感二:
作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作品。書中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也就是所謂的理想國。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么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一、國家組成
柏拉圖認為的理想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統(tǒng)治者,國家保衛(wèi)者,普通勞動者三個階級組成。
1、哲學王
“除非哲學家當上國家的國王,或者說目前統(tǒng)治我們這個國家的國王,王子們都具有哲學家的那種認真和嚴肅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偉大和智慧結為一體,并堅決地請那些只安于兩者之一的無為之輩統(tǒng)統(tǒng)靠邊站,我想我們的國家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見天日的可能性,否則我們的國家將永無寧日。”書中說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這就是哲學王的思想,柏拉圖認為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應該是充滿智慧的!
2、保衛(wèi)者
而作為國家的保衛(wèi)者,就是應該為國家或城邦盡職盡責,守衛(wèi)國家。他們應當是勇敢的。國家的保衛(wèi)者“沒有必要擁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財產,因為他們的報酬來自國內的人民,他們的事物也是人民給的,他們不該有私人的花消,我們需要的是他們真正地像個保護者的樣子!”勇敢就是作為國家保衛(wèi)者的品性,這樣才能是作為保衛(wèi)者的樣子。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后感]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七
今天終于把柏拉圖的《理想國》讀完了。讀《理想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讀的過程中幾次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把它啃了下來。然而,雖說是啃完了,但又確實說不出有什么體會或收獲來。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催@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
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guī)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斷地給人們灌輸一種思想,認為像是理想國中的人們生活的樣子,就是最美好的樣子。但是他要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思考我們真的是要想成為理想國當中的民眾嗎。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于永恒不變的狀態(tài)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
雖然我現在看的還是非常的懵懂無知,但是這本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深遠的一本書,它不僅詮釋了什么是思想的表達,也提出了一個完美的治國方案。他把我們現實當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全部在里面幫我們解決,雖然說里面的解決方法可能并不是非常的成功或者能夠實現,但是它給了我們一種美好的烏托邦的向往。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八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欲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
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為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
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統(tǒng)治者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說為什么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著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于現在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為一種追求。
怎么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里不協調的運作??墒牵K格拉底說,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九
今年的上課老師讓讀柏拉圖《理想國》,對于這樣的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的名著,似乎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是不怎么樣的,因為在我們今天的理解中我們看到書中的一些對話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實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視角,我們忽視了我們應該關注的東西,我們只是知道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樣的東西或許是不怎么樣的,在我的老師組織的課堂的討論上邊,很多人都在從這樣的理解上誤解柏拉圖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或許在我們閱讀的首先應該更加的關注柏拉圖的寫作才背景和他自己的很多的背景,這樣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們必須在理解著作的首先知道了作者的自己的背景,或許我們的了解會更加的寬容一點,我們或許在我們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來面對自己的閱讀的困難。
我們知道,柏拉圖的《理想國》寫作于古希臘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的背景讓我們知道柏拉圖的思想是屬于那個時代的,當然我這樣說的目的不是說他的思想不可以啟迪我們今天的人們,相反的是,柏拉圖的著作啟發(fā)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開發(fā)他們自己的思想的領地,柏拉圖的《理想國》在古希臘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學”的意思,這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是一個名字,在某一種程度上也是說的一個內容,在后來人們的翻譯的過程中西方人將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時是翻譯為了今天的英文“the republic”拉丁文詞根,所以英文的翻譯自然就是“the republic”,我們的國人在翻譯英文的時候翻譯為了"共和國","國家篇"或者是我們今天在理解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一種關于自己的制度的建設的一種期待,你是否理解這樣的目的,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或者理解那樣的文本的知識的時候我們無法回避的想到我們自己的環(huán)境和我們自己的制度是否可以適合于我們自己的生存,于是我們翻譯的理想國也就在這樣的了解中定了下來,其實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柏拉圖的是一個十分的現實的政治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理想的環(huán)境中想象的東西,可是我們曲解了柏拉圖的理解,從題目的翻譯上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所以我們更多的是相信理想國是空想的,卻不知道那是一個經過當時現實的思考而做出的一個高于我們的實際的制度建制的一個政治的東西。
關于柏拉圖,蘇各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一個出生在雅典的貴族的.后裔,在當時雅典和斯巴達交戰(zhàn)的時候出生,那個時候雅典的民主的代表人物伯里克利已經去世,其實當時的人從荷馬世界降落到了民主的世界中,同時,人們開始思考一些東西,在柏拉圖成長后,那個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結束,戰(zhàn)爭的結果驗證了斯巴達人在圣廟中乞求的預言,雅典戰(zhàn)敗了,于是,外受到斯巴達人的壓迫,內受到自己的統(tǒng)治者的壓迫,人民的生活可以想象,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柏拉圖開始在進行了自己的考察結束后開始創(chuàng)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柏拉圖的理想國也就展現在我們自己的面前。
關于正義的一種理解,或者是一種另類的想法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么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么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需要從我在上一次的筆記中說的,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fā),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fā)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那么在哲學王的統(tǒng)治下或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就需要分的清楚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難免要走向偏激,或者說我們那樣的理解是一個狹窄的理解,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所以,嚴格的區(qū)分的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中正確的理解柏拉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同樣的原因我們在分清了這樣的正義的劃分后,我們就要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在我的理解中或許和古羅馬的烏爾比安說的法律的追求:使人各得其所。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qū)別的,等級的劃分并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是一個級別的劃分,或許還有一個秩序的要求,這一點是我在課堂的討論中從同學的言論中得到的啟發(fā),在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中說到的法律的理解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秩序的理解,秩序在法律的要求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柏拉圖要建立自己的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于秩序的要求,所以,柏拉圖的關于人應該各做個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內在的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于自己的稟賦,所以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yè),那是正義的。這是柏拉圖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倒出個人的正義,但是在我自己的理解中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于當時的城邦的正義的,在我們今天的時代,關于正義的描述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對于這些,在我們今天討論的更多的或許是個人的正義了,所以對于這樣的問題對于今天的時代是個艱難,所以在這里不做更多的論述。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
在《理想國》這本書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卷,即關于節(jié)制貧富善德?!独硐雵纷罨镜奶卣骶褪且詫υ挼男问疥U述觀點,提問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將一個真善美的國家展現出來。在第四卷中,對話主體是阿得曼托斯和蘇格拉底,通過智者間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蘊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終強調正義的重要性。
“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目標并不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突出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因為,我們認為在一個這樣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義,而在一個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義?!蔽ㄓ姓x,可以讓每個人的需要最真實地體現出來,才能構建最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正義永遠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類社會來,人們一直追求和渴望締造的美好社會標準。以正義之尺,量你我心聲。
二、作者關于“貧富”的看法是:富則奢侈、懶散和要求變革,貧則粗野、低劣,也要求變革。
其指出解決貧富差距給國家造成問題的方法是:全體公民無例外地,每個人天賦適合做什么,就應派給他什么任務,以便大家各就各業(yè),一個人就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于是整個城邦成為統(tǒng)一的一個而不是分裂的多個。即社會各角色之間應當做到各司其職,互不干擾,不讓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紛擾。貧富差距向來是一個社會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難消滅,難弱化,現階段的中國亦飽受其擾,故借理想國之言,望社會貧富差距減小,以期一個公正國家的長期存在和穩(wěn)定發(fā)展。
三、在本章節(jié)中,作者關于教育培養(yǎng)的觀點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當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說的所謂大事就行了。其中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養(yǎng)。作者認為原因在于“如果人們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為事理通達的人,那么他們就很容易明白,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有我此刻沒有談及的別的一些事情”,他認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養(yǎng)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產生出比前代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于別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進步”以及“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卻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苯Y合我們這一門課的內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圖在書中借對話方式所描繪的公正的理想國,是人類社會最早的烏托邦式的國家。即使是這樣,他也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大的方面來說,由古至今,教育始終是一國之本,一國之領導人應當重視教育,建設好教育事業(yè),才能為國家輸送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實現一國強盛之可能。從小的方面來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個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傳播生活所需的知識,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并融入個體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為個體的一部分,明白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從而實現人的進步,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所謂理想,往往承載著人們對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独硐雵芬灾卑椎恼Z言告訴了我們正義與公平、美德與智慧在一個國家發(fā)展和進步中的重要力量。雖然已經過千年的沉淀,這本書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語訴說著一個美好國家的樣貌和形態(tài)。無論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時今日,我們每個公民都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著,奮斗著,朝向心中的理想國進發(fā)。而對于現階段的中國來說,也應當停一??焖傧蚯暗哪_步,聽一聽所有人的心聲,公平之稱是否依舊平衡,是否依舊在丈量著我們前進的每一步,我們的國家是否充滿正義之聲,是否被美德圍繞,為禮儀之邦?我想,理想國的力量永遠在指引著我們朝向更美好的未來。
“柏拉圖之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一
柏拉圖關于哲學王的論述,在通過閱讀了本書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認為的哲學家為王的觀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圖對于哲學家的定義是非常之嚴格的,并不是隨便一個哲學家都能夠成為一個理想國的國王,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才能夠成為理想國的國王。
書中關于婚姻及生育的問題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類的倫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而關于優(yōu)生優(yōu)育的問題也是如此,將那些素質不好的后代棄之更是有悖于眾生皆平等的法則。
書中對政制的描述也讓我對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變,發(fā)現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過份的自由和寬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復雜性確實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柏拉圖對快樂的論述也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原來我們原本所認為理所當然的快樂與痛苦其實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和單純,而常常是快樂與痛苦的假象。有時候快樂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時痛苦也恰恰是快樂的停止。這讓我們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夠以更寬廣的心態(tài),更高瞻遠矚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所面對的一切。
而柏當圖的理念論也帶給我很多看見。讓我更懂得去尋找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當然柏當圖的理念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僅一點點的接觸是不足以完全的認識它,但也已經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終于很勉強的將這本書看完,雖然過程挺辛苦挺糾結,但是收獲頗豐。有人說,二十歲讀柏拉圖和四十歲柏拉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相信以后的歲月時,還需要不但的從柏拉圖的書里來尋求智慧,因為柏拉圖的智慧實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學這個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二
其實《理想國》是政治學的著作,這我在第一篇的讀書筆記中已經說了,所以他要解決的也是關于國家的建設的問題,我們知道的是,在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的時候起,國家的建設就已經引起了人的關注,特別是在以后的人們的論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在這個讀書筆記結束后我將寫關于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的讀書筆記)所以關于國家的建設我們必須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知道為什么那些寫于書紙上的言論是那樣的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群體了,他們已經擴大了,而治理的艱難也就體現了出來,這個時候,什么樣的國家結構是合理的,什么樣的國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時也合乎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厘定了,在柏拉圖的理解中我認為由于他自己的貴族的身份和他處于當時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領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沒有很好的發(fā)展的時候,外受到斯巴達人的統(tǒng)治,內部也不怎么協調的背景下,他考慮的是如何從一個完善的角度來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構,同時可以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時候保障城邦的正義,所以政體的選擇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這樣的考慮,是時代的情勢所要求的,當然其中有柏拉圖自己的哲學家的思考在里邊。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討論的政體有五中,即王政政體,民主政體,暴君政體,寡頭政體、僭主政體。柏拉圖也分別給出了五種政體不同的內在的性質和本身存在的區(qū)別,我們或許知道,在這五種政體中在今天我們實行的主要的政體就是民主政體,誠然,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最好的應該是一種哲學王統(tǒng)治的王政,那樣的話,因為哲學王自己的素質優(yōu)異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設中就可以達到最好,而最壞的或許暴君的統(tǒng)治了,因為那是一種毫無秩序可言的政體,而在那樣的社會中一切的東西的發(fā)生和其他的什么都來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無一個預期可言,在那樣的時代中,國家的統(tǒng)治是十分的不穩(wěn)定的,那么在哲學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體,就是我們在今天廣泛實行的這種,當然我們要清楚的是在我們今天的民主政體的形式中和柏拉圖的理解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它們在理念上和在目標上是一致的,盡管他可能不怎么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憲法學的老師在講憲法的時候說的那樣,現在的制度(當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碼的一點我們知道他不是最壞的.這樣的理解和這樣的思維或許是我們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說的是,在我們今天,從柏拉圖的城邦建設理念出發(fā)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東西在我們今天的眼中或許是不怎么樣的,但是從那個時代起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這樣的政治體制的理想追求中我們正在逐步的完善我們的生活.
看了柏拉圖理想國讀書報告還看: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三
《理想國》對話體著作,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
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理想國》的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么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所要體現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并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然而什么是正義呢,面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柏拉圖“理想國”的宗旨就是要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如同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柏拉圖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他在《理想國》中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用于欺騙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創(chuàng)造三種人的說法:第一個等級是有智慧之德的統(tǒng)治者,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曉“善”的理念及治國的哲學,是國家當然的統(tǒng)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wèi)國者,他們是神用銀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國家的保衛(wèi)者;三是有節(jié)制之德的農民和手工業(yè)者,這些人是神用銅鐵做成的,具有節(jié)制的品德。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孩子們通常都屬于他們父母的那一級別,有天賦的才能。即通常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子會打洞?!彪m然他也認為有時孩子不屬于父母的級別可升降級別,但這顯然是一種偽裝矯飾過的唯心主義的天賦論。這三個等級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國家中執(zhí)行不同的職責。至于奴隸,在柏拉圖看來,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國》中毫無地位可言。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只有這樣,整個國家才算是取得“和諧一致”,實現了正義的原則,否則就違反了“正義”的原則,國家就要滅亡。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志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fā)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guī)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jié)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tǒng)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wèi)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tǒng)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tǒng)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統(tǒng)治者要服從統(tǒng)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jié)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后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四
這一篇,是蘇格拉底在受到控告后,于衙門口遇到歐悌甫戎與之探討“虔誠”一事,梅雷多等人控告蘇格拉底,其實就是控告他給下一代灌輸“邪門歪道”,“歪曲”神靈,“毒害”青年等莫須有罪名,以此延伸到虔誠一詞。
好家伙,第一次看到蘇格拉底論證哲學的方式,我腦中第一個概念是“唐僧”。特此抄錄一段讓讀者感受一下吧。
“可是,親愛的歐悌甫戎啊,如果神靈喜愛的和虔誠是一回事,那么,如果虔誠的是因為虔誠而被喜愛,神靈喜愛的也就是因為神靈喜愛而被喜愛;而如果神靈喜愛的是由于神靈在喜愛它而成為神靈喜愛的,虔誠的也就是由于它被喜愛而成為虔誠?,F在你就要看到,這二者是對立的,因而必定彼此完全不同?!边€有好多,不想打了……開始這種如線團一般的邏輯思維,很快就把我繞在里面了。反復的讀反復的看,才真的讀到蘇格拉底想要表達的表層意思。虔誠,是神靈喜愛的,但神靈喜愛的卻并非只有虔誠。就如同數字與奇數的關系,數字涵蓋奇數與偶數,正如此我們不能說奇數就包涵數字,虔誠便包涵一切神靈喜愛的'。
會是什么?
剛開始認為蘇格拉底是個鉆牛角尖,不懂得待人的人。之所招來控訴后被處死,其實歸根結底,是他與他人探討哲學,尋求智慧、真理,所屢屢得罪人招來的殺身之禍??吹竭@里令我想到孔子的一句話: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者,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者,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更多精彩:
·繁星春水的讀后感·幻城的讀后感范文·永不錄用的讀后感·關于貝多芬傳的讀后感·《壞蛋是怎樣練成的》讀后感·茶花女讀后感·《壞鄰居》讀后感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一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并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zhí)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志向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著畏懼的心理捧著《志向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最終把《志向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zhí)的戒心不由的消逝了,間或是《志向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行相提并論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zhí)的問題,莫非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讀經典的書猶若制作和品茗我們云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志向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fā)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志向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誕生于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于蘇格拉底,一生至于鉆研哲學,并游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chuàng)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于探討、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志向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于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安排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顯明,場景生動好玩,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致,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tǒng)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潔明白,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需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志向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于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志向滲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鑒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jié)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看法,特殊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系。正如最終那句話:錢財當然能給人帶來很多好處,但對于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得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對于今日的中國而言,柏拉圖賜予我們最大的啟示在于:對全部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勞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于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系;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當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驚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么明顯的,因為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回來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于老人的關系,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堅決果斷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須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須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二
《理想國》為柏拉圖著,其資料是柏拉圖以蘇格拉底口吻講述的,主要有《蘇格拉底的申辯》,《裴多》,《克里多》,《國家》,《巴門尼德》,《智者》,《法律》等。是一本辯論的記述書。
《理想國》有很多版本,我讀的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的。雖然比較舊,可是比較全,這樣保留了更全面的思想。
說實話,這是我讀得十分痛苦的一本書,大概哲學類的書籍皆如此吧,之前花了八九個月時間讀完北大哲學系教授張祥龍著的《西方哲學筆記》并且做了筆記,感覺也不是很難。我感到,在短時間內讀完《理想國》是很難的,這正是我感到痛苦的原因。遠不如讀小說趣味,一本200多頁的小說,我能夠在一天內讀完。但這本《理想國》我花掉了一周的時間,才算是粗略的讀了一遍。
首先,我要說,蘇格拉底在書中大部分都在講一個夢想的世界,理想國。這個理想國過去沒有,此刻也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出現。就和共產主義社會似的,不大可能實現。
書中提到,婦女兒童公有,這種想法我真的不敢茍同,婦女、兒童他們是財務嗎蘇格拉底站在男性主義的角度上,做出此等事來,簡直是荒謬。為什么不說男人兒童公有這是一個父系社會的產物,男權的產物。
說實話,在公元前,古希臘是公認的民主之地,民主程度在那里很高。古希臘所在地方因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民主輝煌的時代。那里有很多城邦,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相比于同時期的中國,不可能有這么高的民主程度,與地理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系。
切入正題,我讀《理想國》,感受到的是蘇格拉底那讓人無可奈何的辯論之術,不明白有沒有詭辯的成分,還有通本書上其他幾個人,其回答完全是贊同的。也就是說,是蘇格拉底一個人在說教。別人隨聲附和。他給自我提問,然后自我早有準備,給自我回答,無頭無尾。
書中很多論點有其歷史局限性,作為一個在儒教影響下的中國人,我要批判的是:“蘇格拉底說,正義就是只做自我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有自我的東西干自我的事?!边@與中國儒學進取入世完全背道而馳。難道我們在路上見一人拿了很多東西,幫忙,分擔一點負擔,出于好心。這就成了不正義了!我看這一論調與老子有幾分相似。
書中的四個品德: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對今人今世有很好的影響。我十分贊同,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智者,勇敢的人,不但小懦弱,節(jié)制的人,不貪得無厭,沉溺于縱欲,做一個正義的人,掃盡天下不平事。
蘇格拉底說,理想國的人,異常是統(tǒng)治著,護國者,要學習算數,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還有音樂和體育,異常是戰(zhàn)士更要學習音樂和體育,從很小就得學習。經過學習音樂和體育這兩門課,到達強身健體,身心平衡。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這對于今日的社會發(fā)展也算是一個正確的引導吧。他還認為,知識理智歸于理性,信念和想象歸屬于意見。我覺得這種分類是不完美的,太過個性化了。
書中精彩部分在我看來就是后幾卷,從貴族政治(王政)向僭主政治一步一步演變的過程講述。蘇格拉底自我那么認為,就那么講出來了。并且看起來還挺有道理的。貼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王者型政治因血統(tǒng)問題演化至貪圖名譽型繼而演變?yōu)楣杨^型政治,又因為愛財,無節(jié)制的搜刮財富,不關心其它問題以至于人民造反,構成民主型政治。而民主型政治又因為過分民主,導致極權的發(fā)生——僭主政治的出現。在蘇格拉底看來,僭主(獨裁者)是最不幸的,連同這個國家一齊,墜入不幸的深淵;王者是最幸福的,王政國家比僭主政治國家幸福729倍,相隔三個層次,真是趣味。
蘇格拉底把人分為三個基本類型,愛智者、愛勝者和愛利者。在今日看來也還是這樣,名利人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我感受到,盡管時間已過了這么久,好幾千年,但人的本性未變多少。歷史每一天都在重演。
第十卷是我做記錄最多的一卷,也是最終一卷。這一卷讓我想起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神話部分。這一卷里講述一個故事:勇士厄洛斯的故事,厄洛斯走了一遭地獄,看了陰間是怎樣一幅場景。富有戲劇性的是,故事里說靈魂不死,要過忘記平原,喝一河里的水,這樣才能去投胎。這不禁使我想起中國的文化,閻王殿,閻王宣判后,鬼魂過奈何橋,孟婆湯的事。還有做好事,享受十倍的報酬,1000年的幸福生活;做了壞事,要經歷一千年的苦難生活。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的記憶是要被更改的。
書中有一謎語,很有意思,“一個男人(又不是男人)看見(又沒看見)一只鳥(又不是鳥)站在樹枝上(又不是樹枝),撿起一石塊(又不是石塊)打它”。還有就是關于阿卡蒂亞公主,擅長跑步,生長的十分美麗。傳說向她求婚的的人必須和他賽跑,輸了就要被殺死。
還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話語,如,一事物不能被其他事物的惡所滅亡。有道理。
好了,就談這些吧,我的綜合本事不強,無法系統(tǒng)的寫出讀后感。這些感想沒有什么順序,僅僅是有感而發(fā),并且是隨機的??墒恰独硐雵愤@本書確實很好,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很多青年人去細細。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三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柏拉圖有別于一般的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哲學家,他在《理想國》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提前預告了后世多年來為政治作斗爭的人類歷史。
柏拉圖想要締造一個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統(tǒng)一的基礎上的。我國古代也有位與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晉,字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就體現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追求平靜美好、和諧友善的生活。對于這樣的完美,人人趨之若鶩。只是我們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輩子波瀾不驚,不與任何人產生矛盾的目標呢?試想一下,難道你能容忍別人毫無理由地指著你的鼻子唾罵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嗎?難道你能在戰(zhàn)爭來臨前淡定從容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嗎?你不能!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個人生來不同,有不同的價值觀、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四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柏拉圖,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墜云端而不知所蹤,曾經以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的輝煌巨著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如今,看著柏拉圖的《理想國》,盡管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其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攀爬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盡管我只能仰望而嘆之,道聽途說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實,經典的影響力,不在于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聾發(fā)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
柏拉圖出身于雅典貴族,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青年時從師于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后,他游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卡德米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后執(zhí)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公元前5世紀,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独硐雵愤@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學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寶。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tǒng)的理想國家方案。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書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
看這本書,我們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讓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我們產生一種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的感覺。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逐一地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地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guī)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存在、永恒不變的,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會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fā),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由理念論和回憶說構成的認識論,并將它為《理想國》的哲學基礎。
《理想國》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問題。書的開篇,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就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么強烈的憧憬與向往,這也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他們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將其一一進行了駁斥,并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沒有僅僅落在關于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更加著眼于城邦的正義。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并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干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關于正義問題的討論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圖提出了“政治家應該為哲學王”的思想,并討論了哲學王與城邦的關系和哲學王的形成。他認為,政治家只有是哲學王,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地更加協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地安居樂業(yè)。在一個正義的城邦里,哲學王應該成為統(tǒng)治者,因為由哲學王統(tǒng)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因為哲學王是“能把握永恒不變事物的人”,“永遠酷愛那種能讓他們看到永恒的不受產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于理解,豁達大度,溫文而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jié)制”。我想,如果一個人真的具備了這些品質,的確縱是瑪摩斯也無法挑剔了。但是,一個國度能產生幾個這樣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哲學王,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擁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國呢?盡管這是很難實現的,但是柏拉圖還是堅信其現實性。
要想成為一名哲學王是要具備天性的,勇敢、大度、聰敏、強記是這種天賦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具備了所假定的哲學王的天賦,并且得到了合適的教導,必定會成長而達到完全的至善,然而,這些配的上哲學的人會受到環(huán)境的敗壞,因而離棄了哲學,“使她孤獨凄涼”。所以,“剩下來配得上研究哲學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們或是出身高貴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處于流放之中,因而沒受到腐蝕,依然在真正地從事哲學;或是一個偉大的靈魂生于一個狹小的城邦,他不屑于關注這個小國的事務;少數人或許由于天賦優(yōu)秀,脫離了他所正當藐視的其他技藝,改學了哲學;還有一些人,也許是我們的朋友塞亞格斯的缺陷束縛了他們,須知就塞亞格斯而言,背離哲學的所有其他條件都是具備的,但是他病弱的身體使他脫離了政治,沒能背離哲學。”
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币驗樵诂F實的條件下,哲學家是很難產生的,柏拉圖也把自己成為哲學家的原因歸結為神的作用。而作為真正的哲學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從事政治的,因為他沒有辦法既從事政治又保持靈魂的和諧,而喪失了靈魂的和諧便背離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學家了。所以,柏拉圖的現實選擇是培養(yǎng)學生,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終極形態(tài),也就可以達到在全書最后一句話所指望的“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里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臘那樣盛行辯論的國家,又怎能產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臘人討論哲學問題,追昔撫今,而現代的一些人整日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嘆息。讀《理想國》這本書,不僅能了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著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yǎng)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書,要學習書中的學問,更要從學習書中品味人生。
《理想國》這本書應該是常讀常新的,當經過時間的積淀,見過更多美好和丑惡的事物,心情變得蒼涼起來時,相信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刻,更能讀出其中獨特的韻味和精髓?!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圣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為自己更美好的將來謀劃,為祖國更快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斗終生。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五
柏拉圖按照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在《理想國》一書中構筑了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就像“柏拉圖式戀愛”成了精神戀愛的代名詞一樣,柏拉圖的“理想國”也只是他理想的“精神王國”,但從這座懸在高空的精神王國里,我們依然可以挖掘到許多不朽的的精神財富。
克法羅斯是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敘拉古商人,在柏拉圖的書中已經是一位“經過了漫長的人生道路的老旅客”,他認為“對于通情達理的人來說,有了錢財就用不著存心做假或不得已而騙人了,當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時候,他也就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心驚膽戰(zhàn)了”。由此,柏拉圖總結克法洛斯的正義觀為“有話實說,有債照還”。但是,柏拉圖又反詰,“譬如說,你有個朋友在頭腦清楚的時候,曾經把武器交給你,假如后來他瘋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還給了他,那倒是不正義的。把整個真實狀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
玻勒馬霍斯認為如果相信西蒙尼德的說法,欠債照還就是正義。但柏拉圖認為西蒙尼德所言另有所指,“朋友之間應該與人為善”,把錢歸還原主,對收方或還方有害則不算是正義了。那么欠敵人的是否要還呢?他認為西蒙尼德對什么是正義說得含糊不清。應該是說“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就是他所謂的‘還債’”。
當時的智者認為所謂正義就是當時政府的利益,而政府當然有權,是為強者,故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柏拉圖指出,“在任何政府里,一個統(tǒng)治者,當他是統(tǒng)治者的時候,他也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為“沒有一門科學或技藝是只顧到尋求強者的利益而不顧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柏拉圖有利地辯駁了智者所謂的“正義是強者的利益”的觀點。
為此,柏拉圖“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睒嫿艘粋€城邦,因為這是國家正義的首要問題,他認為在這一個這樣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義,而且這個城邦還要能保持統(tǒng)一,是一個有機體,而且沒有什么比國家鬧分裂更惡的了。在這個城邦中的生產者、護衛(wèi)者、統(tǒng)治者,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賦的職業(yè),“正義就是這個原則”。
關于討論個人正義,柏拉圖認為,一個正義的人和一個正義的國家無區(qū)別,“個人在自己的靈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發(fā)現的同樣的那幾種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拔覀兠恳粋€人如果自身內的'各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義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為整個心靈的利益而謀劃的”,因此理智應該起領導作用。
國家正義一方面是個人的前提,個人正義則是國家正義的基礎?!皞€人靈魂達到正義,每個人就會以其個人的正義的行為參與適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參與實現國家的正義”。
此外,柏拉圖經典著作《理想國》的教育思想也極其豐富而深刻,其中女性教育的思想更是難能可貴。他認為女性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應接受相同的教育內容,且能夠從事相同的職位。但柏拉圖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歷史局限性。解讀柏拉圖的女性教育思想,要摒棄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促進中國女性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由于所處時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積極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二、接受與男性同樣的教育內容;三、男女應承擔相同的職務。而局限性表現在:一、平等教育的階級局限;二、女性依然處于弱勢地位。
我們可以從此處得到一些啟示來促進我國的教育發(fā)展。目前我國女性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但總體上仍處于劣勢。柏拉圖的女性教育思想對促進中國女性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促進平等教育權利的推進首當其沖。柏拉圖認為男女天賦相同,應當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利。深化男女權利平等的教育改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國家要加大對貧困女童教育的資金投入。其二,消除就業(yè)中的性別歧視也不可小覷。柏拉圖認為各種的天賦才能同樣分布于男女兩性。女性可以與男性承擔相同的職務。我國政府應增強政策的導向性,降低性別差異在求職過程中的影響。最后,我國應當提高性別平等意識。柏拉圖認為男女稟賦一樣,教育方法、內容、目的也應該一致,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女性。大眾傳媒應該利用輿論影響,提高公眾的社會性別公平意識,逐步消除教育中的性別歧視。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六
讀后感一: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于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后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
,他通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托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
國理想滲透于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里,統(tǒng)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內容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范疇作為討論的中心,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笆裁词钦x?”《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fromend#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卷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并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jié)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tǒng)治者、守衛(wèi)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后,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蓖瑫r,“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tài)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BR>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fā)著光芒,為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變遷,雖然并沒有形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為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讀后感二:
作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作品。書中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也就是所謂的理想國。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么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一、國家組成
柏拉圖認為的理想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統(tǒng)治者,國家保衛(wèi)者,普通勞動者三個階級組成。
1、哲學王
“除非哲學家當上國家的國王,或者說目前統(tǒng)治我們這個國家的國王,王子們都具有哲學家的那種認真和嚴肅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偉大和智慧結為一體,并堅決地請那些只安于兩者之一的無為之輩統(tǒng)統(tǒng)靠邊站,我想我們的國家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見天日的可能性,否則我們的國家將永無寧日。”書中說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這就是哲學王的思想,柏拉圖認為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應該是充滿智慧的!
2、保衛(wèi)者
而作為國家的保衛(wèi)者,就是應該為國家或城邦盡職盡責,守衛(wèi)國家。他們應當是勇敢的。國家的保衛(wèi)者“沒有必要擁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財產,因為他們的報酬來自國內的人民,他們的事物也是人民給的,他們不該有私人的花消,我們需要的是他們真正地像個保護者的樣子!”勇敢就是作為國家保衛(wèi)者的品性,這樣才能是作為保衛(wèi)者的樣子。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后感]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七
今天終于把柏拉圖的《理想國》讀完了。讀《理想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讀的過程中幾次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把它啃了下來。然而,雖說是啃完了,但又確實說不出有什么體會或收獲來。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催@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
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guī)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斷地給人們灌輸一種思想,認為像是理想國中的人們生活的樣子,就是最美好的樣子。但是他要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思考我們真的是要想成為理想國當中的民眾嗎。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于永恒不變的狀態(tài)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
雖然我現在看的還是非常的懵懂無知,但是這本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深遠的一本書,它不僅詮釋了什么是思想的表達,也提出了一個完美的治國方案。他把我們現實當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全部在里面幫我們解決,雖然說里面的解決方法可能并不是非常的成功或者能夠實現,但是它給了我們一種美好的烏托邦的向往。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八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欲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
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為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
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統(tǒng)治者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說為什么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著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于現在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為一種追求。
怎么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里不協調的運作??墒牵K格拉底說,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九
今年的上課老師讓讀柏拉圖《理想國》,對于這樣的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的名著,似乎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是不怎么樣的,因為在我們今天的理解中我們看到書中的一些對話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實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視角,我們忽視了我們應該關注的東西,我們只是知道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樣的東西或許是不怎么樣的,在我的老師組織的課堂的討論上邊,很多人都在從這樣的理解上誤解柏拉圖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或許在我們閱讀的首先應該更加的關注柏拉圖的寫作才背景和他自己的很多的背景,這樣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們必須在理解著作的首先知道了作者的自己的背景,或許我們的了解會更加的寬容一點,我們或許在我們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來面對自己的閱讀的困難。
我們知道,柏拉圖的《理想國》寫作于古希臘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的背景讓我們知道柏拉圖的思想是屬于那個時代的,當然我這樣說的目的不是說他的思想不可以啟迪我們今天的人們,相反的是,柏拉圖的著作啟發(fā)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開發(fā)他們自己的思想的領地,柏拉圖的《理想國》在古希臘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學”的意思,這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是一個名字,在某一種程度上也是說的一個內容,在后來人們的翻譯的過程中西方人將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時是翻譯為了今天的英文“the republic”拉丁文詞根,所以英文的翻譯自然就是“the republic”,我們的國人在翻譯英文的時候翻譯為了"共和國","國家篇"或者是我們今天在理解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一種關于自己的制度的建設的一種期待,你是否理解這樣的目的,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或者理解那樣的文本的知識的時候我們無法回避的想到我們自己的環(huán)境和我們自己的制度是否可以適合于我們自己的生存,于是我們翻譯的理想國也就在這樣的了解中定了下來,其實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柏拉圖的是一個十分的現實的政治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理想的環(huán)境中想象的東西,可是我們曲解了柏拉圖的理解,從題目的翻譯上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所以我們更多的是相信理想國是空想的,卻不知道那是一個經過當時現實的思考而做出的一個高于我們的實際的制度建制的一個政治的東西。
關于柏拉圖,蘇各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一個出生在雅典的貴族的.后裔,在當時雅典和斯巴達交戰(zhàn)的時候出生,那個時候雅典的民主的代表人物伯里克利已經去世,其實當時的人從荷馬世界降落到了民主的世界中,同時,人們開始思考一些東西,在柏拉圖成長后,那個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結束,戰(zhàn)爭的結果驗證了斯巴達人在圣廟中乞求的預言,雅典戰(zhàn)敗了,于是,外受到斯巴達人的壓迫,內受到自己的統(tǒng)治者的壓迫,人民的生活可以想象,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柏拉圖開始在進行了自己的考察結束后開始創(chuàng)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柏拉圖的理想國也就展現在我們自己的面前。
關于正義的一種理解,或者是一種另類的想法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么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么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需要從我在上一次的筆記中說的,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fā),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fā)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那么在哲學王的統(tǒng)治下或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就需要分的清楚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難免要走向偏激,或者說我們那樣的理解是一個狹窄的理解,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所以,嚴格的區(qū)分的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中正確的理解柏拉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同樣的原因我們在分清了這樣的正義的劃分后,我們就要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在我的理解中或許和古羅馬的烏爾比安說的法律的追求:使人各得其所。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qū)別的,等級的劃分并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是一個級別的劃分,或許還有一個秩序的要求,這一點是我在課堂的討論中從同學的言論中得到的啟發(fā),在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中說到的法律的理解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秩序的理解,秩序在法律的要求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柏拉圖要建立自己的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于秩序的要求,所以,柏拉圖的關于人應該各做個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內在的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于自己的稟賦,所以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yè),那是正義的。這是柏拉圖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倒出個人的正義,但是在我自己的理解中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于當時的城邦的正義的,在我們今天的時代,關于正義的描述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對于這些,在我們今天討論的更多的或許是個人的正義了,所以對于這樣的問題對于今天的時代是個艱難,所以在這里不做更多的論述。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
在《理想國》這本書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卷,即關于節(jié)制貧富善德?!独硐雵纷罨镜奶卣骶褪且詫υ挼男问疥U述觀點,提問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將一個真善美的國家展現出來。在第四卷中,對話主體是阿得曼托斯和蘇格拉底,通過智者間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蘊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終強調正義的重要性。
“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目標并不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突出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因為,我們認為在一個這樣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義,而在一個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義?!蔽ㄓ姓x,可以讓每個人的需要最真實地體現出來,才能構建最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正義永遠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類社會來,人們一直追求和渴望締造的美好社會標準。以正義之尺,量你我心聲。
二、作者關于“貧富”的看法是:富則奢侈、懶散和要求變革,貧則粗野、低劣,也要求變革。
其指出解決貧富差距給國家造成問題的方法是:全體公民無例外地,每個人天賦適合做什么,就應派給他什么任務,以便大家各就各業(yè),一個人就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于是整個城邦成為統(tǒng)一的一個而不是分裂的多個。即社會各角色之間應當做到各司其職,互不干擾,不讓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紛擾。貧富差距向來是一個社會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難消滅,難弱化,現階段的中國亦飽受其擾,故借理想國之言,望社會貧富差距減小,以期一個公正國家的長期存在和穩(wěn)定發(fā)展。
三、在本章節(jié)中,作者關于教育培養(yǎng)的觀點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當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說的所謂大事就行了。其中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養(yǎng)。作者認為原因在于“如果人們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為事理通達的人,那么他們就很容易明白,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有我此刻沒有談及的別的一些事情”,他認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養(yǎng)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產生出比前代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于別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進步”以及“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卻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苯Y合我們這一門課的內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圖在書中借對話方式所描繪的公正的理想國,是人類社會最早的烏托邦式的國家。即使是這樣,他也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大的方面來說,由古至今,教育始終是一國之本,一國之領導人應當重視教育,建設好教育事業(yè),才能為國家輸送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實現一國強盛之可能。從小的方面來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個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傳播生活所需的知識,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并融入個體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為個體的一部分,明白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從而實現人的進步,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所謂理想,往往承載著人們對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独硐雵芬灾卑椎恼Z言告訴了我們正義與公平、美德與智慧在一個國家發(fā)展和進步中的重要力量。雖然已經過千年的沉淀,這本書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語訴說著一個美好國家的樣貌和形態(tài)。無論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時今日,我們每個公民都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著,奮斗著,朝向心中的理想國進發(fā)。而對于現階段的中國來說,也應當停一??焖傧蚯暗哪_步,聽一聽所有人的心聲,公平之稱是否依舊平衡,是否依舊在丈量著我們前進的每一步,我們的國家是否充滿正義之聲,是否被美德圍繞,為禮儀之邦?我想,理想國的力量永遠在指引著我們朝向更美好的未來。
“柏拉圖之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一
柏拉圖關于哲學王的論述,在通過閱讀了本書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認為的哲學家為王的觀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圖對于哲學家的定義是非常之嚴格的,并不是隨便一個哲學家都能夠成為一個理想國的國王,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才能夠成為理想國的國王。
書中關于婚姻及生育的問題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類的倫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而關于優(yōu)生優(yōu)育的問題也是如此,將那些素質不好的后代棄之更是有悖于眾生皆平等的法則。
書中對政制的描述也讓我對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變,發(fā)現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過份的自由和寬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復雜性確實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柏拉圖對快樂的論述也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原來我們原本所認為理所當然的快樂與痛苦其實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和單純,而常常是快樂與痛苦的假象。有時候快樂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時痛苦也恰恰是快樂的停止。這讓我們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夠以更寬廣的心態(tài),更高瞻遠矚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所面對的一切。
而柏當圖的理念論也帶給我很多看見。讓我更懂得去尋找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當然柏當圖的理念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僅一點點的接觸是不足以完全的認識它,但也已經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終于很勉強的將這本書看完,雖然過程挺辛苦挺糾結,但是收獲頗豐。有人說,二十歲讀柏拉圖和四十歲柏拉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相信以后的歲月時,還需要不但的從柏拉圖的書里來尋求智慧,因為柏拉圖的智慧實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學這個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二
其實《理想國》是政治學的著作,這我在第一篇的讀書筆記中已經說了,所以他要解決的也是關于國家的建設的問題,我們知道的是,在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的時候起,國家的建設就已經引起了人的關注,特別是在以后的人們的論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在這個讀書筆記結束后我將寫關于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的讀書筆記)所以關于國家的建設我們必須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知道為什么那些寫于書紙上的言論是那樣的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群體了,他們已經擴大了,而治理的艱難也就體現了出來,這個時候,什么樣的國家結構是合理的,什么樣的國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時也合乎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厘定了,在柏拉圖的理解中我認為由于他自己的貴族的身份和他處于當時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領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沒有很好的發(fā)展的時候,外受到斯巴達人的統(tǒng)治,內部也不怎么協調的背景下,他考慮的是如何從一個完善的角度來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構,同時可以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時候保障城邦的正義,所以政體的選擇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這樣的考慮,是時代的情勢所要求的,當然其中有柏拉圖自己的哲學家的思考在里邊。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討論的政體有五中,即王政政體,民主政體,暴君政體,寡頭政體、僭主政體。柏拉圖也分別給出了五種政體不同的內在的性質和本身存在的區(qū)別,我們或許知道,在這五種政體中在今天我們實行的主要的政體就是民主政體,誠然,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最好的應該是一種哲學王統(tǒng)治的王政,那樣的話,因為哲學王自己的素質優(yōu)異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設中就可以達到最好,而最壞的或許暴君的統(tǒng)治了,因為那是一種毫無秩序可言的政體,而在那樣的社會中一切的東西的發(fā)生和其他的什么都來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無一個預期可言,在那樣的時代中,國家的統(tǒng)治是十分的不穩(wěn)定的,那么在哲學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體,就是我們在今天廣泛實行的這種,當然我們要清楚的是在我們今天的民主政體的形式中和柏拉圖的理解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它們在理念上和在目標上是一致的,盡管他可能不怎么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憲法學的老師在講憲法的時候說的那樣,現在的制度(當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碼的一點我們知道他不是最壞的.這樣的理解和這樣的思維或許是我們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說的是,在我們今天,從柏拉圖的城邦建設理念出發(fā)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東西在我們今天的眼中或許是不怎么樣的,但是從那個時代起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這樣的政治體制的理想追求中我們正在逐步的完善我們的生活.
看了柏拉圖理想國讀書報告還看: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三
《理想國》對話體著作,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
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理想國》的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么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所要體現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并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然而什么是正義呢,面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柏拉圖“理想國”的宗旨就是要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如同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柏拉圖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他在《理想國》中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用于欺騙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創(chuàng)造三種人的說法:第一個等級是有智慧之德的統(tǒng)治者,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曉“善”的理念及治國的哲學,是國家當然的統(tǒng)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wèi)國者,他們是神用銀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國家的保衛(wèi)者;三是有節(jié)制之德的農民和手工業(yè)者,這些人是神用銅鐵做成的,具有節(jié)制的品德。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孩子們通常都屬于他們父母的那一級別,有天賦的才能。即通常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子會打洞?!彪m然他也認為有時孩子不屬于父母的級別可升降級別,但這顯然是一種偽裝矯飾過的唯心主義的天賦論。這三個等級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國家中執(zhí)行不同的職責。至于奴隸,在柏拉圖看來,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國》中毫無地位可言。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只有這樣,整個國家才算是取得“和諧一致”,實現了正義的原則,否則就違反了“正義”的原則,國家就要滅亡。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志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fā)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guī)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jié)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tǒng)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wèi)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tǒng)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tǒng)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統(tǒng)治者要服從統(tǒng)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jié)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后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理想國柏拉圖讀后感篇十四
這一篇,是蘇格拉底在受到控告后,于衙門口遇到歐悌甫戎與之探討“虔誠”一事,梅雷多等人控告蘇格拉底,其實就是控告他給下一代灌輸“邪門歪道”,“歪曲”神靈,“毒害”青年等莫須有罪名,以此延伸到虔誠一詞。
好家伙,第一次看到蘇格拉底論證哲學的方式,我腦中第一個概念是“唐僧”。特此抄錄一段讓讀者感受一下吧。
“可是,親愛的歐悌甫戎啊,如果神靈喜愛的和虔誠是一回事,那么,如果虔誠的是因為虔誠而被喜愛,神靈喜愛的也就是因為神靈喜愛而被喜愛;而如果神靈喜愛的是由于神靈在喜愛它而成為神靈喜愛的,虔誠的也就是由于它被喜愛而成為虔誠?,F在你就要看到,這二者是對立的,因而必定彼此完全不同?!边€有好多,不想打了……開始這種如線團一般的邏輯思維,很快就把我繞在里面了。反復的讀反復的看,才真的讀到蘇格拉底想要表達的表層意思。虔誠,是神靈喜愛的,但神靈喜愛的卻并非只有虔誠。就如同數字與奇數的關系,數字涵蓋奇數與偶數,正如此我們不能說奇數就包涵數字,虔誠便包涵一切神靈喜愛的'。
會是什么?
剛開始認為蘇格拉底是個鉆牛角尖,不懂得待人的人。之所招來控訴后被處死,其實歸根結底,是他與他人探討哲學,尋求智慧、真理,所屢屢得罪人招來的殺身之禍??吹竭@里令我想到孔子的一句話: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者,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者,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更多精彩:
·繁星春水的讀后感·幻城的讀后感范文·永不錄用的讀后感·關于貝多芬傳的讀后感·《壞蛋是怎樣練成的》讀后感·茶花女讀后感·《壞鄰居》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