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

字號:


    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復習以前的舊知識,肯定會累,所以要注意勞逸結(jié)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戰(zhàn),才會有事半功倍的學習。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二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
    以手撫膺坐長嘆(古義:徒,空。今義:作動詞。)
    連峰去天不盈尺(古義:距離今義:離開)
    叢菊兩開他日淚(古義:往日,過去。今義:以后,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期。)
    萬里悲秋常作客(古義:指遠離家鄉(xiāng)今義:一萬里的路程)
    百年多病獨登臺(古義:指晚年、暮年。今義:指很多年或很長時間,一生、終生。)
    無邊落木蕭蕭下(古義:樹葉。今義:樹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古義:因此寫了。今義:表原因。)
    鐵騎突出刀槍鳴。(古義:突然出擊。今義:超出一般)
    老大嫁作商人婦。(古義:年紀大了。今義:長子,長兄等。)
    朝來暮去顏色故。(古義:容貌。今義:色彩。)
    又聞此語重唧唧。(古義:嘆息聲。今義:一般指蟲鳴。)
    凄凄不似向前聲。(古義:以前、剛才。今義:介詞和方位詞構(gòu)成的一個詞,朝著前面。)
    如聞仙樂耳暫明。(古義:忽然,一下在。今義:暫時)
    2.高二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為……發(fā)愁)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名詞用作動詞,沖擊。轉(zhuǎn):使動用法,使……滾動。)
    玉露凋傷楓樹林(凋傷:使動用法,使……凋落衰敗。)
    聞舟中夜談琵琶聲(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歌以贈之(歌:名詞用作動詞,作詩。)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用作動詞,看重,輕視。)
    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用作動詞,認真從事。)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
    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以為輪(?:使動用法,使……彎曲。)
    用心一也(一: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履而制六合(履:名詞作動詞,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作動詞,安排次序。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內(nèi)立法度(內(nèi):名詞用狀語,對內(nèi)。)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牖:名詞作狀語,用破甕、用草繩。繩、樞:名詞作動詞,做窗戶、系戶樞。)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席、包、囊:名詞作狀語,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樣。)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動詞,險固的地勢。)
    尊賢而重土(重:形容詞作動詞,敬重,看重。)
    天下云集響應(云、響:名詞作狀語,像浮云、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景: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形容詞作動詞,處于困境之中。)
    外連衡而斗諸侯(外:方位名詞作狀語,對外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相斗。)
    流血漂櫓(漂: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諸侯(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削弱。)
    約從離衡(離: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離散。)
    以愚黔首(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昧無知。)
    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吾師道也(師:名詞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名詞作動詞,從師。)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
    是故圣益圣(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
    愚益愚(愚:名詞作意動用法,以……為師。)
    則恥師焉(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3.高二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
    (一)古代戲曲的特點
    1.始于離者,終于和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shù)樣式。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shù)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zhì)中體現(xiàn)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
    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shù)、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shù)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
    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xiàn)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jié)。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國戲曲的表現(xiàn)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xiàn)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臺上才有了紅臉的關(guān)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4.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臺藝術(shù),需要面對一個舞臺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并沒有像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于表現(xiàn)。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制造彈性的時空,又借助于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臺上馭馬行舟。
    (二)關(guān)漢卿
    關(guān)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xiàn)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早也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關(guān)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墻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
    元代人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BR>    他曾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說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XX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
    (三)元雜劇
    元雜劇,也叫北曲雜劇,這是為了與南曲戲文相區(qū)別而有的名稱。
    元雜劇使用的曲調(diào)全為北曲,北曲各宮調(diào)的聲情雖與南戲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變宮、變徵兩個半音,故從總的音樂風格來說,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與南南曲相比,北曲用韻較嚴,每套曲只押一韻,中間不換韻,而且韻腳密,幾乎每句都押韻。
    元雜劇的結(jié)構(gòu):一本雜劇一般分為四折,或加“楔子”。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來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戲,相當于開場戲;在折與折之間的楔子,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相當于過場戲。楔子與折的區(qū)別,楔子只用一兩支曲調(diào),不必如折那樣,必用一套曲調(diào)。一折不等于現(xiàn)代戲劇的一場,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為標準。也就是說,一本雜劇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稱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腳色只能念白。
    “套曲”是與“只曲”相對而言的,把許多“只曲”(至少三只,多的可達二十只左右)連綴起來成為“套曲”。這種連綴有兩個條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屬于同一“宮調(diào)”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雜劇極少見的。偶爾有的題材,作者認為寫一本四折不能容納和完成主題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決。如王實甫的《西廂記》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戲劇語言包括科介、賓白和曲詞。科介是劇本中關(guān)于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臺提示。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數(shù)韻語,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
    (四)課文內(nèi)容
    1.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本文節(jié)選的是第三折。《竇娥冤》全劇共四折,開頭有一個楔子。由蔡婆婆獨白開始,四折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fā)展、XX和結(jié)局。
    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可以把課文分成3個部分:
    第1部分是[端正好][滾繡繡球]兩個曲牌,寫竇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鮑老兒]四個曲牌,寫竇娥訣別婆婆。
    第3部分是[耍孩兒]至[煞尾]四個曲牌。寫竇娥發(fā)下三樁誓愿。
    2.三樁誓愿
    連寫三樁誓愿,使用遞進手法,使戲劇沖突步步激化。三樁誓愿,也可以說是一樁比一樁大,由此凸現(xiàn)竇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訴“惡人橫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聵,法制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實現(xiàn)了對那個產(chǎn)生“時代的悲劇”的“悲劇的時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樁誓愿,也進一步突出了剛強的竇娥決不妥協(xié)的性格。作家描畫了她那股驚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氣,使這個身份卑賤的童養(yǎng)媳,化作一顆光芒四射的彗星,劃破那籠罩蒼穹的無邊黑暗。
    連寫“三樁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張手法完成的杰出藝術(shù)構(gòu)思。這樣的處理,在作品現(xiàn)實主義的軀干上灑上了一層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卻“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啟示人們:“善”雖一時無力戰(zhàn)勝“惡”,但正義的力量不會泯滅。這樣的構(gòu)思,拓展了劇情發(fā)展的空間,符合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和審美習慣,給人以鼓舞和感召。
    3.竇娥的人物形象。
    勤勞善良,孝順賢惠,飽受封建壓迫與摧殘,充滿反抗精神,敢于與惡勢力斗爭的勞動婦女形象。
    4.高二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
    一、通假字
    曲終收拔當心畫(畫通劃)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齒梳)
    二、古今異義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古:年紀大了今:長子、長兄等)
    又聞此語重唧唧(唧唧:古:嘆息聲今:一般指蟲鳴)
    因為長句(因為:古:因此寫了今:表原因)
    暮去朝來顏色故(顏色:古:容貌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聲(向前:古:剛才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言: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說)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為
    因為長句(v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為:介詞,為、替)
    (4)暫
    凝絕不通聲暫歇(暫: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副詞,頓時、忽然)
    (5)幽
    別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
    野芳發(fā)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昏暗)
    (6)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語:說話,回答)
    今夜聞君琵琶語(語:曲)
    (7)暗
    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偏聽則暗(糊涂,愚昧)
    四、詞類活用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詞作動詞,擺酒席)
    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詩)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作動詞,看重、輕視)
    五、文言句式
    1、倒裝句
    轉(zhuǎn)徒于江湖間(于江湖間,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2、省略句
    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彈數(shù)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動句
    感斯人言
    5.高二語文下冊必修三知識點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fā)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2.特殊詞義
    (1)河內(nèi)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shù)罟不入洿池(細密)
    3.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5)發(fā)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5、古今異義
    (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2)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兇惡,厲害)
    (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保養(yǎng)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今:表示同意,認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今:轉(zhuǎn)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今:沒有罪過)
    二、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4)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則移其民于河東
    (2)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nèi)(代河東的)/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結(jié)構(gòu)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詞,對于:寡人之于國也
    (2)介詞,表比較,比: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何”在此表示反問)
    3.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當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