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雖是武將出身,卻很喜愛讀書,也能吟詠。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趙匡胤的詩詞《詠初日》,歡迎閱讀!
《詠初日》
宋•趙匡胤
太陽初出光赫赫,
千山萬山如火發(fā)。
一輪頃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與殘月。
【賞析】
據(jù)陳師道《后山詩話》載,宋軍圍攻南唐金陵時,唐使文臣徐鉉來朝,徐鉉自負有文才,欲以口舌解圍,說他們國主博學多藝,有圣人之能,而太祖不文。趙匡胤聽后,讓徐炫吟誦幾句,徐炫便吟“秋月”之篇。趙匡胤大笑道:“寒士語爾,我不道也!”徐炫心中不服,遂請趙匡胤誦其詩。趙匡胤說,我年輕時,從陜西歸來,路過華山,喝醉了睡在田野里,一覺醒來,只見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當時就有這樣兩句詩:“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毙煦C大驚拜服,以為勝絕。
以上兩句詠月詩和本詩《詠初日》,都很能見出趙匡胤本人的帝王之氣和遠大抱負。此詩首二句“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fā)”寫紅日噴薄欲出的景象。語言質樸,全用口語,卻創(chuàng)設了一種十分開闊豪邁的境界。“光赫赫”、“如火發(fā)”二語,把太陽初升時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后二句“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刻畫了一幅紅日當空,普照大地圖,暗喻自己如太陽,終究能鏟平割據(jù),統(tǒng)一天下。全詩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
擴展閱讀:趙匡胤的文化
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chuàng)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yǎng)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
同時,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建國之初,注意收集各國遺留圖書,用以充實官府藏書。建國初,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僅有書一萬二千余卷。乾德元年(963年)平荊南時收高氏圖書,以充實三館。乾德三年(965年)平定后蜀,右拾遺孫逢吉赴成都收圖書一萬三千卷。開寶九年(976年)平南唐,太子洗馬呂龜祥到金陵收圖書二萬余卷,又收吳越圖籍萬卷。廣泛征集民間藏書,規(guī)定凡有獻書者,視其書籍價值,如果是館閣中沒有的,就送此人到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任官職俱委以官職,如三禮涉弼、三傳彭干、學究朱載三人獻書一千二百余卷,都被賜以科名。
通過征集和獻書,在開寶年間,官府藏書增至八萬卷。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擴展閱讀:趙匡胤的歷代評價
張洎:陛下生而知之,國主學而知之。雖學知與生知不同,然其知一也。
趙光義:先帝以勤勞定天下,凡軍國機務、邊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舊規(guī),不得輒易。
范仲淹:①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②我太祖皇帝應天順人,受禪于周,廣南、江南、荊湖、西川,一舉而下,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富弼:藝祖臨軒之初,一歲之內,下澤潞,平揚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勢,則其余藩鎮(zhèn),自是束手而聽命矣。又于樽酒之間,酬對之際,折其氣,伏其心,罷節(jié)旌,授環(huán)衛(wèi),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妗⑻谑ナハ喑?,修明憲度,肅清寰宇。
田況:太祖少在兵戎間,累著戰(zhàn)功,以至得天下。然以興隆學校為心,京師建國子監(jiān),每輿駕親臨,以觀其役。識者知太平之有漸矣。
劉安世:太祖用心,堯舜之心也。
司馬光:①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養(yǎng)其疽囊,以為子孫不治之疾,于是漁陽竊發(fā),而四海橫流矣。肅、代以降,方鎮(zhèn)跋扈,號令不從,朝貢不至,名為君臣,實為絢敵。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綱頹絕,五常殄滅;懷璽未暖,處宮未安,朝成夕敗,有如逆旅;禍亂相尋,戰(zhàn)爭不息,血流成川澤,聚骸成邱陵,生民之類,其不盡者無幾矣。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胄,櫛風沐雨,東征西伐,掃除海內。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以為子孫建太平之基。②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撫有大寶,當是之時,戰(zhàn)士不過數(shù)萬,北御契丹,西捍河東;以其馀威,開荊楚,包湖湘,卷五嶺,吞巴蜀,掃江南,服吳越。
程頤: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于泰山。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余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魏泰:太祖皇帝得天下,破上黨,取李筠,征維揚,誅李重進,皆一舉蕩滅,知兵力可用,僭偽可平矣。
楊侃:太祖以神武獨斷,太宗以圣文誕敷,平江表,破蜀都,下南越,來東吳,北定并、汾,南取荊、湖。是故七國之雄軍,諸侯之陪臣,隨其王公,與其士民,小者十郡之眾,大者百州之人,莫不去其鄉(xiāng)黨,率彼宗親,盡徙家于上國。
葉夢得:太祖英武大度,初取偕偽諸國,皆無甚難之意。
《詠初日》
宋•趙匡胤
太陽初出光赫赫,
千山萬山如火發(fā)。
一輪頃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與殘月。
【賞析】
據(jù)陳師道《后山詩話》載,宋軍圍攻南唐金陵時,唐使文臣徐鉉來朝,徐鉉自負有文才,欲以口舌解圍,說他們國主博學多藝,有圣人之能,而太祖不文。趙匡胤聽后,讓徐炫吟誦幾句,徐炫便吟“秋月”之篇。趙匡胤大笑道:“寒士語爾,我不道也!”徐炫心中不服,遂請趙匡胤誦其詩。趙匡胤說,我年輕時,從陜西歸來,路過華山,喝醉了睡在田野里,一覺醒來,只見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當時就有這樣兩句詩:“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毙煦C大驚拜服,以為勝絕。
以上兩句詠月詩和本詩《詠初日》,都很能見出趙匡胤本人的帝王之氣和遠大抱負。此詩首二句“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fā)”寫紅日噴薄欲出的景象。語言質樸,全用口語,卻創(chuàng)設了一種十分開闊豪邁的境界。“光赫赫”、“如火發(fā)”二語,把太陽初升時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后二句“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刻畫了一幅紅日當空,普照大地圖,暗喻自己如太陽,終究能鏟平割據(jù),統(tǒng)一天下。全詩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
擴展閱讀:趙匡胤的文化
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chuàng)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yǎng)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
同時,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建國之初,注意收集各國遺留圖書,用以充實官府藏書。建國初,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僅有書一萬二千余卷。乾德元年(963年)平荊南時收高氏圖書,以充實三館。乾德三年(965年)平定后蜀,右拾遺孫逢吉赴成都收圖書一萬三千卷。開寶九年(976年)平南唐,太子洗馬呂龜祥到金陵收圖書二萬余卷,又收吳越圖籍萬卷。廣泛征集民間藏書,規(guī)定凡有獻書者,視其書籍價值,如果是館閣中沒有的,就送此人到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任官職俱委以官職,如三禮涉弼、三傳彭干、學究朱載三人獻書一千二百余卷,都被賜以科名。
通過征集和獻書,在開寶年間,官府藏書增至八萬卷。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擴展閱讀:趙匡胤的歷代評價
張洎:陛下生而知之,國主學而知之。雖學知與生知不同,然其知一也。
趙光義:先帝以勤勞定天下,凡軍國機務、邊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舊規(guī),不得輒易。
范仲淹:①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②我太祖皇帝應天順人,受禪于周,廣南、江南、荊湖、西川,一舉而下,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富弼:藝祖臨軒之初,一歲之內,下澤潞,平揚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勢,則其余藩鎮(zhèn),自是束手而聽命矣。又于樽酒之間,酬對之際,折其氣,伏其心,罷節(jié)旌,授環(huán)衛(wèi),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妗⑻谑ナハ喑?,修明憲度,肅清寰宇。
田況:太祖少在兵戎間,累著戰(zhàn)功,以至得天下。然以興隆學校為心,京師建國子監(jiān),每輿駕親臨,以觀其役。識者知太平之有漸矣。
劉安世:太祖用心,堯舜之心也。
司馬光:①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養(yǎng)其疽囊,以為子孫不治之疾,于是漁陽竊發(fā),而四海橫流矣。肅、代以降,方鎮(zhèn)跋扈,號令不從,朝貢不至,名為君臣,實為絢敵。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綱頹絕,五常殄滅;懷璽未暖,處宮未安,朝成夕敗,有如逆旅;禍亂相尋,戰(zhàn)爭不息,血流成川澤,聚骸成邱陵,生民之類,其不盡者無幾矣。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胄,櫛風沐雨,東征西伐,掃除海內。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以為子孫建太平之基。②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撫有大寶,當是之時,戰(zhàn)士不過數(shù)萬,北御契丹,西捍河東;以其馀威,開荊楚,包湖湘,卷五嶺,吞巴蜀,掃江南,服吳越。
程頤: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于泰山。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余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魏泰:太祖皇帝得天下,破上黨,取李筠,征維揚,誅李重進,皆一舉蕩滅,知兵力可用,僭偽可平矣。
楊侃:太祖以神武獨斷,太宗以圣文誕敷,平江表,破蜀都,下南越,來東吳,北定并、汾,南取荊、湖。是故七國之雄軍,諸侯之陪臣,隨其王公,與其士民,小者十郡之眾,大者百州之人,莫不去其鄉(xiāng)黨,率彼宗親,盡徙家于上國。
葉夢得:太祖英武大度,初取偕偽諸國,皆無甚難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