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700字高考滿分作文【三篇】

字號:

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就要多看一些滿分作文,寫作的時候就能夠靈活套用。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精選700字高考滿分作文【三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啟發(fā)和幫助。
    【第一篇:桂香中彌漫的青春】
    漫步于姑蘇城的石橋流水間,看著或聞著那青瓦白墻的庭院里傳來的陣陣香氣,眼前總會浮現(xiàn)那抹忙碌的身影......
    正值暮春,萬物復蘇,給人們以生機之感,走在熟悉而陌生的巷陌之間,被一縷熟悉已久的桂花香吸引。抬頭時,已站在阿婆的院前。
    院子里滿是阿婆精心呵護的桂花樹。枝縫肆意生長,在綠葉的掩映下,時不時冒出幾朵淡黃色小花,從未見過如此溫柔的黃色,如同一輪明月散發(fā)的黃暈的光。小花在綠葉間躲躲閃閃,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澀的小姑娘,她的美,是只許阿婆欣賞的。
    猶記年幼時,阿婆曾摟著我敘說她和桂花的情誼是早已深埋下的。迫于生活,阿婆自小便學會做桂花糕,以此補貼家用。她的青春是在濃得化不開的桂花香中彌漫開來的。
    直到現(xiàn)在,正在經(jīng)歷花樣青春的我才開始有點明白阿婆的青春。我一直以為,青春是需要綻放的,要活出自己的個性,要經(jīng)歷歡喜、悲痛、叛逆的,那才叫青春。然而,阿婆的青春顯然不同于我們的青春。有一條新的花裙子便可以興奮上好幾天,細致地打理好家中所有家務,以及不辭辛勞地制作桂花糕,為自己能擔起家中一份擔子而滿足。這是不同的兩代人之間不同的青春,阿婆的青春多了一份責任。
    踏入門檻,便看見了忙碌著的阿婆:頭上包著一方藍碎花布,絲絲沾在額上的銀發(fā)盡數(shù)敘說著她的滄桑。圍著圍裙,略微下彎的背使她顯得那樣吃力。多少年后的阿婆依舊堅持做桂花糕,剎那間,我仿佛又看見阿婆伏身于石寨前,把蒸熟的米粉、糯粉、熟油、提糖拌勻攪合,然后輕輕壓入模具。蒸、搟、匣、刀切后,便盛在盤子里,潔白如玉的桂花糕氤氳著淡淡的桂香,融入口中,清甜爽口,細膩化渣。這就是貫穿了阿婆整個青春的桂花香。
    如今的阿婆早已青絲變?yōu)榘装l(fā),但她依然堅持著做桂花糕,堅守著一份青春時期便已堅守的責任。
    微風拂來,吹起淡淡的桂香,桂香中彌漫著阿婆的青春。
    【第二篇:空山新雨后】
    當年早已不是翩翩少年的王爾德說,青春是值得并可歌頌的。
    誠然,青年人往往沉醉于青春而忘記終有一日老去,青春也并不如他們所料,永久不朽。然而我們要說,春的美好之后,卻是秋的收獲,猶如青春過后的沉穩(wěn)和歷煉。
    且看王爾德,他肆意地涂抹青春的色彩,卻在入境報稅時慨然自傲地宣稱:自己僅有名聲足以報稅!這是他播種青春所得,與時不朽。
    所以,享受春光而似乎始終充滿活力的“日出之陽”,正是我們青年人的天性,本無可厚非,并不是一味地自欺欺人。然而,拿青春賭明天、浪費而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人,是可悲的。
    聽聞多少青蔥少女,只為心中偶像的一笑而“打飛的”去看韓星,不禁扼腕嘆息:她們的青春,早早地花謝花飛。青春,本該是男兒意氣風發(fā)、少女巾幗不讓須眉的歲月,為何如此踐踏?
    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嗟嘆的“喧嘩的時代”。青春就像一劑興奮劑,給許多年輕人帶來光陰尚長的錯覺。有些人被浮華的時代遮蔽了雙眼,青春也被人為地上了色,從質樸的純白變?yōu)槟藓鐭粢话忝噪x的五光十色。這,并不是不朽。
    然而,總有人使青春的豐碑光彩四溢,那是他們用心血涂抹的丹青,渾然天成。譬如季羨林在《清華園日記》中所展示的那樣,他并不是海明威筆下的“迷惘的一代”,而是在浮躁的大學時代潛心積淀,踏踏實實地為日后學術打下了基礎。
    再如,人們只看到蔣方舟置身于赫赫的青春光環(huán)之下,卻忽視了他不倦的青春之聲。王小波的年少輕狂,蘇軾的少年成名,都不是青春本身的不朽,而是青春背后有花朵崢然迸發(fā)并結出了生命之果。
    青春,的姿態(tài)也許并不如張愛玲所言:“出名要趁早”。豐子愷的《秋》,詠嘆了精魂之不朽,這才是青春之光的理想聚焦。
    也許,詠賦青春的詩,最微妙的當屬“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只有空靈、納新,歷秋之豐收,才是最美的“天氣”。
    【第三篇:數(shù)碼時代,珍存點滴】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張是屬于媽媽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臉安詳?shù)孛鎸︾R頭,黑白照片略微泛黃,卻絲毫無損于她的雍容氣度。每當母親提起她時,總有十分的崇敬。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她從香港給家里捎回了不少好東西。母親一臉自豪地敘說著家里擁有全村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引來晚上全村人的大集會的故事。諸如此類的塵封往事總能帶來一段溫馨的記憶,當然還有那逝去的傷痛。她的照片不多,屢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這張了,我們的萬千思緒,便全由這照片來承托。
    我還見到過父母的婚紗照,寥寥幾張,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愛的依偎。甫一翻開,那愛意與幸福總能觸動我的心弦。當然還有我剛出生時在父親懷中的笑臉,那時父親兩鬢尚未斑白,模樣正值年青。這些照片都被父母裝裱起來,仔細珍藏。每當父母從照片下經(jīng)過,我常能看見他們沉浸于記憶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時代的腳步卻總不會留戀疇昔。生產(chǎn)膠卷的柯達早已倒閉,CMOS感光元件與不斷擴充的儲存卡為海量拍攝提供保障。或許在從前,我們還要細細取景,不想浪費手中的膠卷。而今,我們只須輕按快門,“咔嚓”便是一張。有時候嫌一張不好,便有事沒事多拍幾張,說是多留點紀念,其實最后都丟進了記憶的垃圾箱。而今我們每次出游歸來,把單反里10多個G的相片復制到電腦上,接下來便是三個字:刪、刪、刪。又或是空閑時,翻看手機上動輒成百上千張照片,大多都不記得自己當初在干什么,于是興味索然,無心觀看。
    有人說,這是因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釋了本應珍存的生活記憶。此話的確有道理,我們隨手一拍,大多是日?,嵤?,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記憶,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說到底,這便是數(shù)碼時代人與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無涯,我們不斷地加快腳步,想要接住撲面而來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這會應了莊生兩千年前的讖語:“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已經(jīng)無法停住自己的腳步,回望生活的點滴。生活的美好記憶,便是道旁串串遺落的珍珠,棄擲邐迤。為什么不停下來,看一看,再出發(fā)?
    在數(shù)碼時代,我們本應有更好的技術條件,去記錄自己生活的點滴。為何不將這些生活的沙子放進蚌殼,結成令人驚艷的珍珠?數(shù)碼時代,我們更應該珍存生活的點滴,讓這點滴的記憶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