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特崗教師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

字號:

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意的,將其選出并把它的標號寫在題后的括號內。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個國家的文化精華,被稱為“國粹”。我國的三大國粹為( )
    A.儒學、國畫和針灸
    B.茶藝、昆曲和武術
    C.瓷器、書法和儒學
    D.國畫、京劇和中醫(yī)
    2.科學發(fā)展觀的內涵是( )
    A.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
    B.按照“五個統(tǒng)籌”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fā)展
    C.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D.堅持實現(xiàn)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tǒng)一的發(fā)展觀
    3.-般由國家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對受教育者提出總的要求,規(guī)定了要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的是( )
    A.教育目的
    B.培養(yǎng)目標
    C.教學目標
    D.教育政策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 )的體現(xiàn)。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熱愛感
    5.阿特金森以為個體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 )的動機。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難
    D.避免失敗
    6.我國早出現(xiàn)“學?!边@種專門的教育場所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周代
    D.西漢
    7.下列選項中屬于感覺范疇的是( )
    A.去一個景點旅游,對該景點感覺良好
    B.進到一個黑屋子中,眼睛感覺一片漆黑
    C.老李感覺小張是個有前途的青年
    D.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感覺像進了迷宮
    8.關于師生關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師生在教學內容上結成授受關系
    B.教師指導、引導學生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C.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系
    D.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輸出一吸收的關系
    9.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活動課程的主要倡導者是杜威
    B.結構課程論的主要倡導者是布魯納
    C.結構課程論和活動課程論不存在本質的差別
    D.結構課程論以學科結構為中心
    10.在日常生活情況下,適當控制條件并結合教育教學工作,以引起某種心理活動而進行的心理研究方法是( )
    A.觀察法
    B.現(xiàn)場實驗法
    C.實驗室實驗法
    D.調查法
    11.奧蘇伯爾提倡在教學中采用“先行組織者”這一技術,其精神實質是( )
    A.強調直觀教學
    B.強調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
    C.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D.引導學生的發(fā)現(xiàn)行為
    12.講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 )
    A.講述、講解、講讀、講演
    B.講述、講解、報告、講演
    C.講讀、講演、講評、講述
    D.講述、講解、講評、報告
    1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提出要把( )作為
    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A.優(yōu)先發(fā)展
    B.提高質量
    C.育人為本
    D.促進公平
    14.“產婆術”的提出者是( )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亞里士多德
    D.夸美紐斯
    15. -個人不依活動目的和內容而轉移的典型的、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是 ( )
    A.個性
    B.性格
    C.氣質
    D.能力
    16.關于教育的起源,美國教育家孟祿提出了( )
    A.生物起源說
    B.心理起源說
    C.勞動起源說
    D.進化起源說
    17.意志行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 )
    A.確定行動目的
    B.制定行動計劃
    C.作出行動決定
    D.執(zhí)行決定
    18.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 )
    A.培養(yǎng)目標
    B.教學目標
    C.教育目的
    D.課程目標
    19.下列選項中屬于意義識記的行為是()
    A.通過閱讀成語故事記住了大量成語
    B.利用課間時間記住了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9位數(shù)字
    C.利用歷史的先后順序記住了許多歷史事件的年月日
    D.通過誦讀法記憶并掌握英語單詞
    20.有的老師怕影響總體成績,不讓成績差的學生參加考試,這種做法侵犯了學生的( )
    A.受教育權
    B.名譽權
    C.隱私權
    D.人身安全權
    二、判斷題(判斷下面各題的正誤,并在相應的題后括號內打“√”或“×”。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2010年6月11日,第19屆世界杯開幕式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足球城球場舉行。( )
    2.教育的個體發(fā)展功能也稱為教育的本體功能。 ( )
    3.馮特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科學心理學由此誕生,所以機能主義是心理學“第一勢力”。 ( )
    4.德育過程即品德形成的過程。 ( )
    5.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呈線性關系,即動機越強,學習效果越好。 ( )
    6.有了共同目標的班級,就可稱作班集體。 ( )
    7.學習策略就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而采用的規(guī)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方式的綜合。 ( )
    8.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程序是一個固定的模式。 ( )
    9.獨立性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高表現(xiàn)。 ( )
    10.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 )
    11.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聯(lián)系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具有間接性、集中性等特點。 ( )
    12.“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 )
    13.通過搜集和分析某人過去和現(xiàn)在有關方面的資料,以推知其行為原因的方法是調查法。 ( )
    14.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是熱愛學生。 ( )
    15.頓悟說是教育心理學第一個較為完備的學習理論。 ( )
    16.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于1983年在其《智力結構》-書中提出的。 ( )
    17.知識表征是個體知識學習的關鍵。 ( )
    18.目前,我國的小學課程主要由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三部分組成。 ( )
    19.教師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了解課程計劃、了解學生、設計教法。( )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我國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據。 ( )
    三、案例分析題(本題共兩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某小學學生甲和乙因貪玩上網,上學遲到了半個多小時。班主任老師非常生氣,對他們進行了嚴厲批評并責令他們寫檢查,不準進教室上課。兩個學生趁王老師不注意跑到學校附近的小河洗澡,結果學生甲溺水而亡。
    請問:王老師應負什么責任?并說明理由。
    2.某小學五年級班主任張某脾氣較為暴躁,對學生經常采取罰款、不允許進教室,甚至罰站、罰跑步等方式來懲罰犯錯的學生。學生和家長對此意見很大,但是小張卻不以為然。
    從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角度如何看待張某的做法,試做分析。
    四、論述題(本題共兩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試述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的教學規(guī)律。
    2.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性格。
    五、作文(40分)
    在你上學的時候,有些老師不僅在課堂上教給你了很多知識,平時的交往過程中也會不經意間在習慣、態(tài)度、品德等方面對你產生影響。即使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可能對你以后的學習或生活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梢哉f在學校里,教師對你的影響無處不在。請以“教育無處不在”為題作文。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譽滿中外的京劇、國畫和中醫(yī),被世人稱為“中國的三大國粹”。
    2.A【解析】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第二,全面發(fā)展觀;第三,協(xié)調發(fā)展觀;第四,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故答案為A。
    3.A【解析】教育目的規(guī)定了要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yǎng)人的質量規(guī)格標準,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它一般由國家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
    4.A【解析】道德感是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人的思想、意圖和言行時所產生的主觀體驗。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屬于道德感范疇。
    5.D【解析】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6.A【解析】古代中國早在夏代,我國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睹献印防镙d有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7.B【解析】人剛進入黑屋子,要經歷暗適應的過程才能看清東西,屬于感覺現(xiàn)象。
    8.D【解析】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師生關系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是人和人的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9.C【解析】結構課程論強調教學中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學科結構為課程的中心,而活動課程論主張以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課程標準和教材不固定。二者存在著本質差別。
    10.B【解析】在日常生活情境下,適當控制條件所做的實驗是現(xiàn)場實驗。
    11.B【解析】先行組織者即先于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xiàn)的引導性學習材料,強調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的聯(lián)系。
    12.A【解析】略。
    13.C【解析】略。
    14.A【解析】“產婆術”是蘇格拉底首先提出的,分為三步:蘇格拉底諷刺、定義、助產術(產婆術)。
    15.C【解析】題干是對氣質概念的描述。
    16.B【解析】孟祿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說。
    17.D【解析】執(zhí)行決定是意志行動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18.C【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活動都有指導意義。
    19.A【解析】意義識記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依據材料的內在聯(lián)系或已有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所進行的識記,在意義識記中,理解是關鍵。
    20.A【解析】《教育法》規(guī)定,受教育者享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的權利。這是學生在學校中享有的基本的權利。
    二、判斷題
    1.√【解析】本題是對時事的考查,考生平時應多關注時事熱點。
    2.√【解析】按作用對象的不同,可將教育功能分為個體發(fā)展功能和社會發(fā)展功能。個體發(fā)展功能指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是教育的本體功能。社會發(fā)展功能是本體功能的衍生。
    3.×【解析】心理學“第一勢力”是行為主義,而不是機能主義。
    4.×【解析】德育過程是一種教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統(tǒng)一活動的過程,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受教育者品德的過程。而品德形成過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
    5.×【解析】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呈“n”關系。
    6.×【解析】班集體必須具備以下四個基本特征:(1)明確的共同目標;(2) 一定的組織結構;(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4)集體成員之間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7.√【解析】題干是對學習策略的描述。
    8.×【解析】校本課程開發(fā)包括建立組織、現(xiàn)狀分析、制定目標、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與修訂六個步驟。在具體的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其程序不是一成不變的。各校在開發(fā)過程中必須結合實際,選取合適的操作流程,使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更有時效性。
    9.×【解析】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自覺性;第二,獨立性,也稱自主性;第三,創(chuàng)造性,這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高表現(xiàn)。
    10.√【解析】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這是教學的本質。
    11.×【解析】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不具備集中性。
    12.√【解析】西周時,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13.×【解析】通過收集資料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研究的方法是個案法。
    14.√【解析】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是教師高尚道德品質的表現(xiàn)。
    15.√【解析】略。
    16.×【解析】桑代克的聯(lián)結一試誤說是教育心理學較為完備的學習理論。
    17.√【解析】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根據自己對知識的不同表征而選擇相應的學習方法,所以說知識表征是知識學習的關鍵。
    18.√【解析】目前在我國,中小學課程主要由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三部分組成。
    19.×【解析】教師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
    20.×【解析】《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是我國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據。
    三、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
    1.王老師應負行政責任和民事法律責任。王老師對學生批評教育是應該的。但是擅自停課,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屬違法行為。王師行為是導致學生甲死亡的一個條件,應負一定的法律責任。但王老師的行為并為構成犯罪為不是導致學生甲死亡的必然原因,因此不負刑事
    責任。
    2.(1)張老師的做法違反了依法執(zhí)教這一職業(yè)道德基本規(guī)范。(2)義務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教師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3)結合實際略作分析即可。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2)學生是教學活動中具有能動性的主體。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
    他們的學習動機、興趣、意志等因素直接影響學習結果。(3)貫徹教師主導與學生能動性相統(tǒng)一必須注意的問題:首先,教師主導作用的實現(xiàn)有賴于教師自身的條件,如知識和能力素質、品德和人格;其次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還必須具備各種客觀條件,如教師工作的條件是
    否能得到保證;后,教師的主導作用依賴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在教學中既不能只重視教師的作用,也不能只強調學生的作用,使學生陷入盲目探索狀態(tài),只有教師、學生兩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佳的教學效果。
    2.(1)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區(qū)分美與丑、善與惡,用合理的信念知道自己的行為,從而塑造良好的性格。(2)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有助于這一積極行為的重復出現(xiàn),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告訴了學生什么行為是合理的、正確的,有
    助于其良好性格的培養(yǎng)。(3)充分利用榜樣人物的示范作用。教師應經常給學生講解優(yōu)秀人物的事跡,激勵學生向他們學習。同時,教師也應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4)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學生在集體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學習從而促進性格的自我完善。(5)依據性格傾向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性格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為做任何一件事情個體內在的主觀能動性才是起決定作用的。
    五、作文(寫作思路)
    首先,考生要正確理解“教育無處不在”的含義。對教師來說,“教育無處不在”的意思不是對學生的教育在什么地方都應存在,而是說,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應更多地體現(xiàn)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課下的交流,校外的交往,甚至是在教師不知情的情況下也對學生起著影響作用。其次,考生要從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展開加以論述,說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的廣泛性與內隱性。這需要考生從現(xiàn)在教師的一些認識誤區(qū)著手,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許多教師只重視課堂影響而忽視自己在課下或校外對學生的影響。后,考生要豐富并強調“教育無處不在”這一論點,做到論據充實,首尾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