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輔導:內燥的含義(中基)

字號:

津傷化燥又稱“內燥”。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因而出現(xiàn)以干燥枯澀失潤為特征的病理變化,故又稱津傷化燥。內燥多因久病傷陰耗液或大污、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導致陰虧液少,以及某些熱性病過程中的熱邪傷陰或濕邪化燥等所致。由于津液虧少,不足以內溉臟腑、外潤腠理孔竅,從而燥熱便由內而生,故臨床多見干燥不潤等病變。
     一般來說,陰津虧損,可產(chǎn)生內燥,而實熱傷津亦可導致燥熱內生。內燥病變可發(fā)生于各臟腑組織,以肺、胃、腎及大腸為多見。因為肺為燥金之臟,主氣,司全身精血津液的敷布。肺氣虛弱,則水精不能四布而化燥,其病屬虛。大腸為燥金之腑,主津,故腸胃燥熱,灼傷津液,亦常致燥,多屬于實。此外,腎總司一身的氣化活動,若腎的氣化失常,津液不布,也可以導致內燥:故內燥起于肺、胃,腎,胃為重,腎尤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