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實施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法律實施是指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得到貫徹和實現(xiàn)的活動。它包括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zhí)行法律、適用法律,從而使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得到貫徹和實現(xiàn)的活動。二是指所有的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全體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從而使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得到實現(xiàn)的活動。前者稱為法律適用,后者稱為法律遵守。
二、法律適用
(一)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
(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的原則
三、法律遵守
1.法律遵守的概念和意義
法律遵守簡稱守法,是指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恪守法律的規(guī)定,嚴格依法辦事。
在我國,守法的重要意義在于,有利于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有利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促進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的發(fā)展。所以,一切國家機關、企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各政黨和全體公民都必須自覺守法,嚴格依法辦事。
(二)違法的定義、構成條件和分類
違法是指具有一定主體資格的公民或組織由于主觀上的過錯所實施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依照法律應當予以追究的行為。廣義上的違法是指包括犯罪在內(nèi)的一切違法的行為,狹義上的違法是指一般違法行為,不包括犯罪。
構成違法要同時具備下列條件:(1)違法必須是人們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一種行為,即行為本身的違法性,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僅有思想而無行為不構成違法。(2)違法必須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行為,必須是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即行為結果的社會危害性。如果行為沒有侵犯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沒有社會危害性,就不構成違法。 (3)違法行為的主體必須是達到法定年齡,具有法定責任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4)違法必須是行為者出于故意或過失,也就是行為人要有主觀方面的過錯。故意的過錯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希望或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因而構成違法。過失的過錯是指違法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已預見到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而構成違法。
按照違法行為具體性質、危害程度和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不同,違法可分為:(1)民事違法,指違反民事法律并應受到民事法律制裁的行為。(2)行政違法,指違反行政管理法規(guī)并應受到行政法律制裁的行為。(3)刑事違法,又叫犯罪,指違反國家刑事法律并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4)違憲,指違反國家憲法及其他憲法性文件的行為。包括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法規(guī)與憲法相抵觸,國家機關的活動違反憲法的規(guī)定等情況。——違憲審查制度。
    
   
              
              法律實施是指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得到貫徹和實現(xiàn)的活動。它包括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zhí)行法律、適用法律,從而使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得到貫徹和實現(xiàn)的活動。二是指所有的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全體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從而使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得到實現(xiàn)的活動。前者稱為法律適用,后者稱為法律遵守。
二、法律適用
(一)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
(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的原則
三、法律遵守
1.法律遵守的概念和意義
法律遵守簡稱守法,是指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恪守法律的規(guī)定,嚴格依法辦事。
在我國,守法的重要意義在于,有利于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有利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促進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的發(fā)展。所以,一切國家機關、企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各政黨和全體公民都必須自覺守法,嚴格依法辦事。
(二)違法的定義、構成條件和分類
違法是指具有一定主體資格的公民或組織由于主觀上的過錯所實施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依照法律應當予以追究的行為。廣義上的違法是指包括犯罪在內(nèi)的一切違法的行為,狹義上的違法是指一般違法行為,不包括犯罪。
構成違法要同時具備下列條件:(1)違法必須是人們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一種行為,即行為本身的違法性,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僅有思想而無行為不構成違法。(2)違法必須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行為,必須是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即行為結果的社會危害性。如果行為沒有侵犯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沒有社會危害性,就不構成違法。 (3)違法行為的主體必須是達到法定年齡,具有法定責任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4)違法必須是行為者出于故意或過失,也就是行為人要有主觀方面的過錯。故意的過錯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希望或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因而構成違法。過失的過錯是指違法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已預見到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而構成違法。
按照違法行為具體性質、危害程度和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不同,違法可分為:(1)民事違法,指違反民事法律并應受到民事法律制裁的行為。(2)行政違法,指違反行政管理法規(guī)并應受到行政法律制裁的行為。(3)刑事違法,又叫犯罪,指違反國家刑事法律并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4)違憲,指違反國家憲法及其他憲法性文件的行為。包括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法規(guī)與憲法相抵觸,國家機關的活動違反憲法的規(guī)定等情況。——違憲審查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