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化學重點總結(一)

字號:

第一章 總論
    【學習要點】
    1.掌握有效成分常用提取方法及特點:溶劑提取法(包括浸漬法、滲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連續(xù)回流提取法等)、水蒸氣蒸餾法、升華法等。
    2.掌握有效成分常用分離純化方法及特點:結晶法、兩相溶劑萃取法、各種柱色譜法(包括硅膠、氧化鋁、聚酰胺譜、凝膠柱色譜和大孔樹脂吸附色譜等)。
    3.熟悉透析法、膜過濾法和分餾法在中藥化學成分分離中的應用。
    4.熟悉薄層色譜和紙色譜在中藥化學成分鑒別中的應用。
    5.了解有效成分結構研究中UV 、IR、MS、NMR等波譜方法的含義、原理及應用。
    【重點與難點提示】
    一、有效成分常用提取方法及特點
    1.溶劑法
     (1)浸漬法 適用于成分遇熱不穩(wěn)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樹膠、果膠、粘液質中藥。
     (2) 滲漉法 消耗溶劑量大、費時長、操作比較麻煩。
     (3)回流提取法 是用易揮發(fā)的有機溶劑加熱提取中藥成分的方法,對熱不穩(wěn)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且溶劑消耗量大,操作繁雜。
     (4)連續(xù)回流提取法 彌補了回流提取法中溶劑消耗量大,操作繁雜的不足,實驗室常用索氏提取器來完成本法操作。但此法時間較長。
     2.水蒸氣蒸餾法:適用于具有揮發(fā)性的,能隨水蒸氣蒸餾而不被破壞,且難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3.升華法:適用于中藥中一些具有升華性質的成分,如樟木中的樟腦,茶葉中的咖啡因等。
    2.根據物質在兩相溶劑中的分配比不同進行分離
    (1)液-液萃取法
    ①液-液萃取與分配系數K值 將兩種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劑(例如氯仿與水)置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搖,放置后即可分成兩相。此時如果其中含有溶質,則溶質在兩相溶劑中的分配比(K)在一定的溫度及壓力下為一常數,可以用下式表示:
    K=CU / C L
    K:表示分配系數;CU:表示溶質在上相溶劑中的濃度;CL:表示溶質在下相溶劑中的濃度。
    ②分離難易與分離因子β分離因子β值用來表示分離的難易。分離因子β定義為A、B兩種溶質在同一溶劑系統中分配系數的比值。
    即: β= KA / KB (注:KA>KB)
    一般,β≥100,僅作一次簡單萃取就可實現基本分離;但100>β≥10,則須萃取10~12次;β≤2時,要想實現基本分離,須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β≌ 1時,則KA ≌ KB,意味著兩者性質極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無法實現分離。
    ③分配比與pH 對酸性、堿性及兩性有機化合物來說,分配比還受溶劑系統pH的影響。因為pH變化可以改變它們的存在狀態(tài)(游離型或離解型),從而影響在溶 劑系統中的分配比。
    以酸性物質(HA)為例,若使該酸性物質完全離解則pH ≌pKa + 2;
    使該酸性物質完全游離,則pH ≌ pKa - 2
    一般pH<3時,酸性物質多呈非離解狀態(tài)(HA)、堿性物質則呈離解狀態(tài)(BH+)存在;但pH>12,則酸性物質呈離解狀態(tài)(A-)、堿性物質則呈非離解狀態(tài)(B)存在。
    (2)液-液分配色譜 將兩相溶劑中的一相涂覆在硅膠等多孔載體上,作為固定相,填充在色譜管中,然后加入與固定相不相混溶的另一相溶劑(流動相)沖洗色譜柱。物質在兩相溶劑中相對作逆流移動,在移動過程中不斷進行動態(tài)分配而得以分離的方法。
     正相色譜與反相色譜 液-液分配柱色譜用的載體主要有硅膠、硅藻土及纖維素粉等。通常,分離水溶性或極性較大的成分固定相多采用強極性溶劑,流動相則用弱極性有機溶劑,稱之為正相色譜;但當分離脂溶性化合物時,則兩相可以顛倒,固定相可用石蠟油,而流動相則用水或甲醇等強極性溶劑,故稱之為反相分配色譜。  
    常用反相硅膠薄層色譜及柱色譜的填料系將普通硅膠經下列方式進行化學修飾,鍵合上長度不同的烴基(R)形成親脂性表面而成。根據烴基(-R)長度分別命名為RP-2、RP-8及RP-18。
    3.根據物質的吸附性差別進行分離 以固-液吸附用得最多,并有物理吸附、化學吸附及半化學吸附之分。
     (1)物理吸附基本規(guī)律——相似者易于吸附 固液吸附時,吸附劑、溶質、溶劑三者統稱為吸附過程中的三要素。物理吸附過程一般無選擇性,但吸附強弱及先后順序都大體遵循“相似者易于吸附”的經驗規(guī)律。硅膠、氧化鋁因均為極性吸附劑,故有以下特點:
     ①對極性物質具有較強的親和能力,極性強的溶質將被優(yōu)先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