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與排水
降水方法可分為重力降水(如積水井、明渠等)和強制降水(如輕型井點、深井泵、電滲井點等)。土石方工程中采用較多的是集水井降水和輕型井點降水。排除地面水一般采取的辦法是:在基坑周圍設置排水溝、截水溝或筑土堤。
1.明排水法施工
應注意明排水法適用的土層為:宜用于粗粒土層,也用于滲水量小的粘土層。集水坑的設置位置應在基礎范圍之外,地下水走向的上游,集水坑設置的距離為20~40m/個。
2.井點降水施工
首先應掌握井點降水法的概念,其次井點降水法有輕型井點、電滲井點、噴射井點、管井井點及深井井點等多種類別,井點降水的方法根據(jù)土的滲透系數(shù)、降低水位的深度、工程特點及設備條件等選擇。
(1)輕型井點。
1)輕型井點構造。集水總管常用直徑100—127mm的鋼管,每節(jié)長4m,一般每隔0.8m或1.2m設一個連接井點管的接頭。抽水設備由真空泵、離心泵和水氣分離器等組成。一套抽水設備能帶動的總管長度,一般為100—120m。
2)輕型井點布置。根據(jù)基坑平面的大小與深度、土質(zhì)、地下水位高低與流向、降水深度要求,輕型井點可采用單排布置、雙排布置以及環(huán)形布置。當土方施工機械需進出基坑時,也可采用U形布置。
對單排布置、雙排布置、環(huán)形布置、U形布置適用的基坑應能夠界定。
3)輕型井點施工。輕型井點系統(tǒng)的施工時,為檢查降水效果,必須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點設置水位觀測孔。
井點管沉設當采用沖水管沖孔方法進行,可分為沖孔與沉管兩個過程。
(2)噴射井點。首先應掌握噴射井點的適用范圍。當降水深度超過8m時,宜采用噴射井點,降水深度可達8~20m。
噴射井點的平面布置:當基坑寬度小于等于10m時,井點可作單排布置;當大于10m時,可作雙排布置;當基坑面積較大時,宜采用環(huán)形布置。井點間距一般采用2~3m。
2006考題:某建筑物需開挖寬20米,長100米。深10米的基坑,地下水位低于自然地面0.5米,為便于施工實施降水措施,降水方法和布置形勢應采用(CD)
A單層輕型井點雙排布置B單層輕型井點環(huán)形布置
C噴射井點雙排布置D噴射井點環(huán)形布置E深井井點單排布置
(3)管井井點。在土的滲透系數(shù)大、地下水量大的土層中,宜采用管井井點。管井直徑為150~250mm。管井的間距,一般為20~50m。管井的深度為8~15m,井內(nèi)水位降低,可達6~10m,兩井中間則為3~5m。
(4)深井井點。當降水深度超過15m時,在管井井點內(nèi)采用一般的潛水泵和離心泵滿足不了降水要求時,可加大管井深度,改用深井泵即深井井點來解決。深井井點一般可降低水位30~40m,有的甚至可達百米以上。常用的深井泵有兩種類型:電動機在地面上的深井泵及深井潛水泵(沉沒式深井泵)。
降水方法可分為重力降水(如積水井、明渠等)和強制降水(如輕型井點、深井泵、電滲井點等)。土石方工程中采用較多的是集水井降水和輕型井點降水。排除地面水一般采取的辦法是:在基坑周圍設置排水溝、截水溝或筑土堤。
1.明排水法施工
應注意明排水法適用的土層為:宜用于粗粒土層,也用于滲水量小的粘土層。集水坑的設置位置應在基礎范圍之外,地下水走向的上游,集水坑設置的距離為20~40m/個。
2.井點降水施工
首先應掌握井點降水法的概念,其次井點降水法有輕型井點、電滲井點、噴射井點、管井井點及深井井點等多種類別,井點降水的方法根據(jù)土的滲透系數(shù)、降低水位的深度、工程特點及設備條件等選擇。
(1)輕型井點。
1)輕型井點構造。集水總管常用直徑100—127mm的鋼管,每節(jié)長4m,一般每隔0.8m或1.2m設一個連接井點管的接頭。抽水設備由真空泵、離心泵和水氣分離器等組成。一套抽水設備能帶動的總管長度,一般為100—120m。
2)輕型井點布置。根據(jù)基坑平面的大小與深度、土質(zhì)、地下水位高低與流向、降水深度要求,輕型井點可采用單排布置、雙排布置以及環(huán)形布置。當土方施工機械需進出基坑時,也可采用U形布置。
對單排布置、雙排布置、環(huán)形布置、U形布置適用的基坑應能夠界定。
3)輕型井點施工。輕型井點系統(tǒng)的施工時,為檢查降水效果,必須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點設置水位觀測孔。
井點管沉設當采用沖水管沖孔方法進行,可分為沖孔與沉管兩個過程。
(2)噴射井點。首先應掌握噴射井點的適用范圍。當降水深度超過8m時,宜采用噴射井點,降水深度可達8~20m。
噴射井點的平面布置:當基坑寬度小于等于10m時,井點可作單排布置;當大于10m時,可作雙排布置;當基坑面積較大時,宜采用環(huán)形布置。井點間距一般采用2~3m。
2006考題:某建筑物需開挖寬20米,長100米。深10米的基坑,地下水位低于自然地面0.5米,為便于施工實施降水措施,降水方法和布置形勢應采用(CD)
A單層輕型井點雙排布置B單層輕型井點環(huán)形布置
C噴射井點雙排布置D噴射井點環(huán)形布置E深井井點單排布置
(3)管井井點。在土的滲透系數(shù)大、地下水量大的土層中,宜采用管井井點。管井直徑為150~250mm。管井的間距,一般為20~50m。管井的深度為8~15m,井內(nèi)水位降低,可達6~10m,兩井中間則為3~5m。
(4)深井井點。當降水深度超過15m時,在管井井點內(nèi)采用一般的潛水泵和離心泵滿足不了降水要求時,可加大管井深度,改用深井泵即深井井點來解決。深井井點一般可降低水位30~40m,有的甚至可達百米以上。常用的深井泵有兩種類型:電動機在地面上的深井泵及深井潛水泵(沉沒式深井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