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有付出就有收獲,當我們的工作任務收尾時。我們經常都會用到報告,報告能夠幫助自我反省,不斷改善提高自己。以下是我們?yōu)槟淼摹暗V井實習報告”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您,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礦井實習報告(篇1)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礦井通風實習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實習目的
1、綜合、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全部知識,特別是本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課程實踐,通過參加實際工作,了解和掌握本專業(yè)的基本知識,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2、畢業(yè)實習要為畢業(yè)論文做準備、打基礎。因此,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充分收集與畢業(yè)設計有關的全部資料和信息(包括文字、圖紙、圖表、數(shù)據(jù)等)。了解本專業(yè)的工作環(huán)境,熟悉本專業(yè)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務,虛心向一線工程技術人員學習,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礦井概況
山西陽城xxx煤業(yè)有限公司,創(chuàng)建于20xx年7月18日,由原固隆鄉(xiāng)xxx煤礦和xxx煤礦通過資源整合而成,注冊資金5210萬元。該公司主要開采沁水煤田3#煤層,井田面積3.8597㎞2,地質儲量3019、42萬噸,可采儲量2186、93萬噸,生產規(guī)模為90萬噸/年,礦井服務年限17、1年。
該公司生產的原煤具有發(fā)熱量大、含硫量低、灰份低的特點,深受廣大用戶的,共有中碳、粒度、小粒度、沫煤4個品種,是冶金、煤化工、電力的首選產品,產品主銷河南、安徽、江蘇等地。
該公司先后被省、市、縣認定為“文明生產礦井”“模范礦井”“山西省質量標準化二級礦井”“先進集體”“aaa級信用度企業(yè)”“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yè)”。
三、煤田地質情況
(一)區(qū)域地質
山西省地處華北古板塊內部。根據(jù)《山西省區(qū)域地質志》按斷塊構造學的劃分方案,晉城礦區(qū)位于華北斷塊區(qū)呂粱—太行斷塊沁水盆地南緣,太行經向構造體系的復背斜南段西翼。
沁水盆地是山西省最大的四級構造單元,總體呈北北東向展布,沁水煤田的范圍大致與沁水盆地范圍相當。沁水盆地是一個被斷裂包圍的斷塊,主體部分出露二疊系和三疊系,周邊翹起,出露下古生界地層。沁水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是受水平擠壓形成的凹陷。相對周邊構造單元而言,沁水盆地比較穩(wěn)定,變形強度由邊緣向內部減弱。盆地主體部分發(fā)育開闊的北北東向短軸褶曲,兩翼巖層傾角一般小于20°,邊緣斷層多為逆沖性質,尤其是東西兩側均向外側逆沖,顯示了水平擠壓的特征。
沁水盆地東側以晉(城)—獲(鹿)斷裂帶與太行山隆起相接,該斷裂帶是一條區(qū)域性的大斷層,省內延伸超過320km,總體走向北北東。有跡象表明,晉獲斷裂帶生成時間較早,中生代燕山運動中又有活動,表現(xiàn)為由西向東位移的逆沖斷裂帶。由于變形強度的差異,尤其是后期隆起剝蝕和改造的差異,晉獲斷裂帶表現(xiàn)為分段特征。黎城以北基巖露頭區(qū),逆斷裂保存完好,變質基底逆沖于下古生界之上。黎城以南線形構造仍十分清楚,南段莊頭斷層至晉城之間出露為由古生界組成的線形褶皺,而白馬寺斷層即是其組成部分。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盆地南緣,太行經向構造體系的復背斜南段西翼。居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太行隆起),與秦嶺緯向構造帶的復合部位。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方向應力的疊加作用,形成了現(xiàn)存的構造形跡。新華夏系構造控制本區(qū)的`構造格局,井田構造形態(tài)與其密切相關。
區(qū)域地層為古生界奧陶系中統(tǒng);石炭系;二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二)區(qū)域含煤特征
區(qū)域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不同的聚煤環(huán)境,形成了不同的巖性組合、巖相特征,含煤性也存在有較大的差異性。
太原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含煤地層,含海相灰?guī)r4~5層、含煤8~9層,編號自上而下為5、7、8、9、10、11、12、13及15號,其中15號煤層為區(qū)域內穩(wěn)定可采的煤層,其余煤層均不穩(wěn)定、不可采,煤層平均總厚度6.59m,本組地層總厚度65.94~119.14m,平均95.9m,含煤系數(shù)6.87%。其中可采的15號煤層厚度2.50m,可采含煤系數(shù)2.61%。
山西組為一套陸相含煤地層,含煤1~3層,編號自上而下為1、2、3號,其中3號煤層為全區(qū)穩(wěn)定可采煤層,其余為不可采煤層。含煤總厚度4.10~4.97m,平均厚度4.46m,本組地層平均總厚度50.8m,含煤系數(shù)8.78%。
區(qū)域地層山西組、太原組含煤地層平均總厚146.7m,煤層平均總厚度11.05m,含煤系數(shù)7.53%。
(三)井田內構造
礦井位于晉獲褶斷帶西側,受區(qū)域構造的影響,井田內發(fā)育北北東向、近東西向的斷裂構造,地層總體走向北西向,向北東傾伏,為一單斜構造,傾角較緩,一般為3~12°,界內未發(fā)現(xiàn)環(huán)形陷落柱和巖漿活動,界外也未發(fā)現(xiàn)構造異?,F(xiàn)象,總體構造屬簡單類型。
斷裂構造:
f1:展布于井田西部,走向北東東—北東向,穿越整個井田,斷層傾向南東,傾角70°,斷距約20m,正斷層。本斷層為區(qū)域大斷層(寺頭斷層)在井田內的延伸。
f2:展布于井田外北部,距離井田邊界最近處約40m,走向北西西—東西向,斷層傾向北,傾角70°,斷距約80m,正斷層。本斷層為區(qū)域f350斷層在井田附近的延伸。
f3:展布于井田北中部,走向近東西向,穿越整個井田,斷層傾向南,傾角70°,斷距約60m,正斷層,本斷層為區(qū)域f351斷層(獻義斷層)在井田內的延伸。
f4:展布于井田東南部,走向北東東向,穿越整個井田,在井田南部漸變?yōu)榻媳毕颍瑪鄬觾A向東,傾角70°,正斷層。據(jù)《陽城礦區(qū)上黃崖井田精查勘探地質報告》,本斷層為f353斷層在井田內的延伸。
(四)含煤地層
井田內含煤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p1s)和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c3t),依據(jù)上黃崖井田精查報告資料,現(xiàn)分述如下:
1、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p1s)
該組為一套陸相碎屑巖含煤沉積,主要可采煤層3號煤發(fā)育于其中的下部。3號煤層上部以灰色中細粒砂巖及灰黑色粉砂巖、泥巖組成,夾0~2層不穩(wěn)定的煤線,3號煤層下部至太原組頂界主要為黑色泥巖、灰黑色粉砂巖及灰色細粒砂巖組成,平均厚13.2m。3號煤層厚2.84~4.58m,平均厚4.20 m。
2、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c3t)
根據(jù)其巖性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分為三段:
下段(c3t1)
自k1石英砂巖底至k2石灰?guī)r底,厚7.64~16.04m,平均12.40m。由k1石英砂巖、粉砂巖、泥巖、鋁土質泥巖和15號煤層組成,局部發(fā)育一層石灰?guī)r,不穩(wěn)定。15號煤層平均厚2.50m,為全區(qū)穩(wěn)定可采煤層之一。
礦井實習報告(篇2)
第一章概況
某礦走向長550~1150m,傾斜寬1070~1800m。礦區(qū)總面積1.4458km2.礦井開采二疊系上統(tǒng)吳家坪組K2煤層及下統(tǒng)梁山組K1煤層,K2煤層資源已采完,擴大礦區(qū)僅開采K1煤層,開采標高+1470~+1840m。井田儲量為820kt,此礦為年產5萬噸的礦井,服務年限為3.1年。
利用該礦已有開拓K1煤層的斜井作主斜井,作為礦井運輸,進風及行人井,利用該礦礦已有開拓K1煤層的回風斜井作礦井擴建后一水平的回風井,中后期在礦井南翼邊界新作二號回風斜井,為二水平的回風井。在主斜井落平點+1650m標高的煤層底板中布置井底車場及硐室,然后在煤層底板30m的巖層中布置采區(qū)軌道下山至+1552m標高,布置采區(qū)下車場。
礦井共設置兩個水平,即+1650m水平和+1552m水平,+1650m水平為一水平,下山開采。+1552m水平為二水平,下山開采,在+1552m標高向下延深至+1512m標高,布置采區(qū)車場和硐室。
礦井可采煤層兩層,但K2煤層已采完,實際為單一煤層開采;同時,礦井范圍較小,走向長度550~1150m,生產規(guī)模較小,設計不布置水平運輸大巷,由各水平(采區(qū))車場處布置石門,與區(qū)段運輸平巷相連。受F
23、F24斷層的影響,礦井開采范圍被分成南、北兩部分。
礦井劃分為二個采區(qū)。一采區(qū)為+1552m~+1664m之間的開采范圍,走向長780~1300m,垂高148m,平均傾角9°,采區(qū)傾斜長716m;二采區(qū)為+1512m~+1552m的可采范圍,走向長741~1067m,垂高40m,平均傾角9°,采區(qū)傾斜長256m。
采區(qū)軌道上山均布置在K2煤層的底板穩(wěn)定細砂石中,區(qū)段回風平巷與運輸上山,區(qū)段運輸平巷與軌道上山采用石門連接,為了保證生產正常接替,前期東西兩翼各安排兩個獨立通風的煤層平巷掘進頭,后期東西兩翼各安排兩個獨立通風的煤層平巷掘進頭和一個巖石下山掘進頭。東西兩翼各有一個絞車房、變電所、火藥庫,亦需獨立通風。井為箕斗井提煤用,井為罐籠井升降人員、材料、矸石,也作為進風井用,并設有梯子間。
采用電煤鉆打眼放炮落煤,采煤工作面采用人工攉煤、刮板運輸機運輸,工作面運輸平巷采用礦車運輸。采用DZ系列外注式單體液壓支柱加金屬鉸接頂梁支護;“三〃五”控頂,柱排距分別為0.8m和0.8m,最大控頂距4.2m,最小控頂距2.6m。設計采煤工作面的放頂步距為1.6m,全部垮落法處理采
空區(qū)頂板。
“三〃八”作業(yè)制度,采煤工作面二班生產、一班準備;掘進工作面三班生產。井下同時作業(yè)的最多人數(shù)為70人。采煤工作面同時作業(yè)最多人數(shù)30人,掘進工作面同時最多人數(shù)15人。
第二章
1、通風方法
(1)抽出式通風
選擇抽出式通風。抽出式通風是將礦井主通風機安設在出風井一側的地面上,新風經進風井流到井下各用風地點后,污風在通過風機排出地表的一種礦井通風方法。
抽出式通風的特點是:在礦井主要通風機的作用下,礦井空氣處于當?shù)卮髿鈮旱呢搲籂顟B(tài),當?shù)V井與地面間存在漏風通道時,漏風從地面漏入井內。抽出式通風礦井在主要進風巷無需安設風門,便于運輸、行人和通風管理。在瓦斯礦井采用抽出式通風,若主要通風機因故停止運轉,井下風流壓力提高,在短時間內可以防止瓦斯從采空區(qū)涌出,比較安全。因此,目前我國大部分礦井一般選擇抽出式通風
(2)壓入式通風
壓入式通風是將礦井主要通風機安設在進風井一側的地面上,新風經主要通風機加壓后送入井下各用風地點,污風在經過回風井排出地表的一種礦井通風方法。
壓入式通風的特點是:在礦井主通風機的作業(yè)下,礦內空氣處于高于擬定礦井通風系統(tǒng)
當?shù)卮髿鈮毫Φ恼龎籂顟B(tài),當?shù)V井與地面間存在漏風通道時,漏風從井內漏向地面。壓入式通風礦井中,由于要在礦井的主要進風巷安裝風門,使運輸、行人不便,漏風較大,通風管理工作較困難。同時當?shù)V井主通風機因故停止運轉時,井下風流壓力降低,有可能使采空區(qū)瓦斯涌出量增加,造成瓦斯積聚,對安全不利。因此,在瓦斯礦井中一般很少采用壓入式通風。
礦井淺部開采時,由于地表塌陷出現(xiàn)裂縫與井下溝通,為避免用抽出式通風將塌陷區(qū)內的有害氣體吸入井下,可在礦井開采第一水平采用壓入式通風,當開采下水平時再改為抽出式通風。此外,當?shù)V井煤炭自燃發(fā)火比較嚴重時,為避免將火區(qū)累的有毒有害氣體抽到巷道中,有時也可采用壓入式通風。
(3)混合式通風
混合式通風是在進風井和回風井一側都安設礦井主要通風機,新風經壓入式主要通風機送入井下,污風經抽出式主要通風機排出井外的一種礦井通風方法。
混合式通風的特點是:能產生較大的通風壓力,通風系統(tǒng)的進風部分處于正壓,回風部分處于負壓,工作面大致處于中間狀態(tài),其正壓或負壓均不大,礦井的內部漏風小。但因使用的風機設備多,動力消耗大,通風管理復雜,一般很少采用。
2、通風方式
礦井通風方式是指礦井進風井與回風井的布置方式。按進、回風井的位置不同,分為中央式、對角式、區(qū)域式和混合式四種。
(1)中央式
中央式是進、回風井均位于井田走向中央。按進、回風井沿傾斜方向相對位置的不同,又可分為中央并列式和中央邊界式兩種。
1)中央并列式
進、回風井均并列布置在井田走向和傾斜方向的中央,兩井底可以開掘到第一水平。也可以將回風井只掘至回風水平。后者只適用于較小型礦井。
優(yōu)點:初期開拓工程量小,投資少,投產快;地面建筑集中,便于管理;兩個井筒集中,便于開掘和井筒延伸;井筒安全煤柱少,易于實現(xiàn)礦井反風。
缺點:礦井通風路線是折返式,風路較長,阻力較大,特別是當井田走向很長時,邊遠采區(qū)和中央采區(qū)風壓相差懸殊,邊遠采區(qū)可能因此風量不足;由于進、回風井距離較近,井底漏風較大,容易造成風流短路;安全出口少,只有兩個;工業(yè)廣場受主要通風機噪聲影響和回風風流的污染。
適用條件:礦井走向長度小于4km、煤層傾角打、埋藏深、瓦斯和自然發(fā)火都不嚴重的礦井。
2)中央邊界式(又名中央分列式)
進風井仍布置在井田走向和傾斜方向的中央,回風井大致布置在井田上部邊界沿走向的中央,回風井的井底標高高于進風井底的標高。優(yōu)點:安全性好;通風阻力比中央并列式小,礦井內部漏風小,有利于瓦斯和自然發(fā)火的管理;工業(yè)廣場不受主要通風機噪聲的影響和回
風風流的污染
缺點:增加一個風井場地,占地和壓煤較多;風流在井下的流動路線為折返式,風流路線長,通風阻力大。
適用條件:井田走向長度小于4km、煤層傾角較小、埋藏淺、瓦斯與自然火都比較嚴重的礦井。
(2)對角式
進風井大致布置于井田的中央,回風井分別布置在井田上部邊界沿走向的兩翼上。根據(jù)回風井沿走向的位置不同,又分為兩翼對角式和分區(qū)對角式兩種。
1)兩翼對角式
進風井大致位于井田走向中央,在井田上部沿走向的兩翼邊界附近或兩翼邊界采區(qū)的中央各開掘一個出風井。如果只有一個回風井,且、進、回風井分別位于井田的兩翼稱為單翼對角式。
優(yōu)點:風流在井下的流動路線為直向式,風流路線短,通風阻力??;礦井內部漏風??;個采區(qū)的風阻比較均衡,便于按需分風;礦井總風壓穩(wěn)定,安全出口多,抗災能力強;工業(yè)廣場不受回風污染和主要通風機噪聲的危害。
缺點:初期投資大,建井期長;管理分撒;井筒安全煤柱壓煤較多。適用條件:井田走向長度大于4km、需要風量大、煤易自然、有煤與瓦斯突出的礦井。
2)分區(qū)對角式
進風井位于井田走向的中央,在每個采區(qū)的上部邊界各掘進一個回風
井,無總回風巷。
優(yōu)點:各采區(qū)互不影響,便于風量調節(jié);建井工期短;初期投資少,出煤快;安全出口多,抗災能力強;進回風路線短,通風阻力小。缺點:風井多,占地壓煤多;主要通風機分散,管理復雜;風井與主要通風機服務范圍小,接替頻繁,礦井反風困難。
適用條件:煤層埋藏淺或因煤層風化帶和地表高低起伏較大,無法開鑿淺部的總回風巷,在開采第一水平時,只能采用分區(qū)式。另外,井田走向長,多煤層開擦的礦井或井田走向長、產量大、需要風量大。煤易自然,有煤與瓦斯突出的礦井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
(3)區(qū)域式
在井田的每個生產區(qū)域開鑿進、回風井,分別構成獨立的通風系統(tǒng)。優(yōu)點:既可以改善礦井的通風條件,又能利用風井準備采區(qū),縮短建井工期,風流路線短,通風阻力小,漏風少,網路簡單,風流易于控制,便于主要通風機的選擇。
缺點:通風設備多,管理分散,管理難度大。
適用條件:井田面積大,儲存豐富或瓦斯含量大得的型礦井。
(4)混合式
混合式是中央式和對角式的混合布置,因此混合式的進風井與出風井數(shù)目至少有3個?;旌鲜娇梢杂幸幌聨追N:中央并列與兩翼對角混合式,中央邊界與兩翼對角式混合式,中央并列中央邊界混合式等?;旌鲜揭话闶抢系V井進行深部開采時所采用的通風方式。
優(yōu)點:有利于礦井的分區(qū)分期建設,投資省,出煤快、效率高;回風
井數(shù)目多,通風能力大;布置靈活,適應性強。
缺點:多臺風機聯(lián)合工作,通風網絡復雜,管理難度大。
適用條件:井田走向長度長,老礦井改建和深部開采;多煤層多井筒礦井;井田面積大、產量大、需要風量大或采區(qū)分區(qū)開拓的大型礦井總之,礦井的通風方式,應根據(jù)礦井的設計生產能力、煤層賦存條件、地形條件、井田條件、走向長度及礦井瓦斯等級、煤層的自燃傾向性等情況,從技術、經濟和安全等加以分析,通過方案比較確定。
3、通風系統(tǒng)的確定
(1)根據(jù)該礦井的設計生產能力、煤層賦存條件、表土層的厚度、井田面積、地溫、礦井瓦斯涌出量、煤層自燃傾向性等條件,在確保礦井安全,兼顧中、后期生產需要的前提下
礦井實習報告(篇3)
井田位于紫會向斜東翼南部,出露地層由東向西,由老到新有二疊系下統(tǒng)石盒子組、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和石千峰組。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緲嬙煨螒B(tài)為一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一般8~10·,局部達15·以上,未見落差5m以上的斷層。
井田內的含水層,根據(jù)鄰區(qū)資料,沿用其劃分方法,由老到新分數(shù)如下:
井田內松散巖層主要是第四系地層,分布于山頂、山坡、溝谷中,不整合于各時代底層之上。分布于山坡、山頂?shù)闹懈陆y(tǒng)離石黃土和上更新統(tǒng)馬蘭黃土,細顆粒,補給條件差,一般含水微弱。位于由間溝谷及七里河、王家河、后窯峪河等河溝沿岸的第四系沖積層,含水層性以卵、礫石和沙層為主,沖積層厚0~25m?;滓话銥樯?、泥巖,補給條件優(yōu)越,地下水水量豐富。井田外的左權電廠、化肥廠及莊則村的供水井成井時均自流?;蕪S2號井單位涌水量2.2L/s.m,電廠2號井自流量30.8m3/h,水質為SO4HCO3-----CA.MG型,礦化度小于1g/L。
礦井實習報告(篇4)
認識實習是專業(yè)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主要目的是:
1、學習實習礦井工程技術人員及工人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崇高品德,培養(yǎng)學生為祖國的煤炭事業(yè)而奮斗終身的精神。
2、建立學生對煤礦整體及一通三防系統(tǒng)的感性認識,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任務:
1、了解礦井地面生產及輔助系統(tǒng)的布局及其功能。
2、了解礦井概況及井田地質特征。包括:
1)礦井地理位置、交通情況、地形特征、氣候條件等;
2)礦井煤系地層特征,主采煤層賦存情況,頂?shù)装鍘r性,地質構造;
3)礦井水文地質情況、礦井瓦斯等級、煤層自燃傾向。
3、了解礦井開拓開采概況。包括:
1)礦井開拓:井筒位置及數(shù)目、水平劃分、大巷布置、采區(qū)劃分;
2)礦井開采:采區(qū)巷道布置、階段劃分、采煤方法、頂板管理方法等;
盤城嶺井田位于左權縣遼陽鎮(zhèn)后窯峪村,距縣城1.5KM,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1132227,北緯370508~370720。井田南北長約km,東西寬約km。面積為8.042km.井田北東部為鑫順煤業(yè)(原殷家莊煤礦),西部為神火集團高家
莊探礦區(qū),東部、南部均無礦井。
盤城嶺井田位于左權縣城北1.5km處,其間有公路相通。距井田南界約2km有陽(泉)—黎(城)公路,在井田南界1km外有太(谷)—邢(臺)公路。陽(泉)—涉(縣)鐵路在井田以東通過。北距陽泉130km,東距邢臺120km,南東距邯鄲155km,西距榆社45km,區(qū)內交通較為方便。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麓,屬中低山侵蝕區(qū),基巖大片裸露,切割較強烈,溝底發(fā)育,地形復雜。地勢總體趨勢是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位于井田東北山頂,海拔1342.0m,最低點位于井田西南角的王家河河床,海拔1125.0m,最大相對高差為216.90m。
本區(qū)屬海河流域清漳河水系,距井田南界約1km為清漳河西源,由北西向南東流經左權縣城南。在左權縣南東約40km處與從北往南留的清漳河東源流入清漳河主流。清漳河平均流量1970m3/s,井田東部有后窯峪河由北向南流過,雨季水量較大,平時水量微小,屬季節(jié)性河流。其它河溝,如井田西部的七里河、王家河只在雨季才有水由北向南流入清漳河西源。
井田位于太行山區(qū),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干旱多西北風,夏季溫和多雨多東南風,秋季天高氣爽。據(jù)氣象局提供的資料,為35.6(1981年),最低氣溫—25(1984年),年平均氣溫7.5.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內,年降水量最多可達550~6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84.4毫米,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708.7毫米。多年平均無霜期為159天。最大凍土深度為90厘米,一般從頭年10月開始,到第二年4月解凍。
本地區(qū)歷史上未發(fā)生過5級以上地震。據(jù)歷史記載,明嘉靖、清道光年間曾發(fā)生過次有感地震,但都是鄰區(qū)發(fā)生地震波及到本地區(qū)。建國后,據(jù)記載曾發(fā)生過35次地震,其中大于4級的4次,大于3級的'7次,小于3級的24次。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GB5001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將本地區(qū)劃分為七級基本烈度帶。
1954年地質部213隊在昔陽—襄垣一帶開展過普查找礦工作。其中包括地質填圖、小窯調查以及槽探工程等。地形底圖系1914年陸軍測量局測繪的1:50000地形圖,精度很差,地物精度誤差達800~1500米。
1958年4~9月,山西煤管局地質勘探局119隊在地質部213隊普查找煤的基礎上,進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內的昔陽—左權地質普查工作。同年12月提交了普查報告。1962年經山西煤管局地質勘探局復審,定位不合格。并以決議書011號不予批準,注銷儲量。該項工作在井田內施工了80鉆孔,因當時條件有限,沒有測井資料,而且太原組15號煤層情況不明。
1960年至1961年119隊利用其大躍進中施測的1:10000地形圖做底圖在左權縣城至李陽間進行了1:10000地質填圖。。填圖方法不明,觀測成果、小窯調查等無資料查考,地質界限紊亂,加之底圖降級使用,地質成果不宜采用。
1988年晉中市煤田地質勘探隊在井田東南部施工了B—1鉆探煤鉆孔,目的在于了解4號煤層,終孔層位于山西組底部,孔深352米。
194月15日至198月13日晉中煤田地質勘探隊對井田進行了精查,在井田內施工了6個鉆孔,工程量達3136.36米。在鉆探施工過程中相應完成了1:5000地質填圖8km2,三維地震勘探0.35km2和精查勘探設計中所擬定的物探測井、生產礦井調查、采樣測試、水文地質等工作。
204月至今山西地寶能源有限公司在井田內施工3個鉆孔,其中地質孔2個,水文孔1個,目前正在施工中。
井田位于紫會向斜東翼南部,出露地層由東向西,由老到新有二疊系下統(tǒng)石盒子組、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和石千峰組。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基本構造形態(tài)為一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一般8~10·,局部達15·以上,未見落差5m以上的斷層。
井田內的含水層,根據(jù)鄰區(qū)資料,沿用其劃分方法,由老到新分數(shù)如下:
井田內松散巖層主要是第四系地層,分布于山頂、山坡、溝谷中,不整合于各時代底層之上。分布于山坡、山頂?shù)闹懈陆y(tǒng)離石黃土和上更新統(tǒng)馬蘭黃土,細顆粒,補給條件差,一般含水微弱。位于由間溝谷及七里河、王家河、后窯峪河等河溝沿岸的第四系沖積層,含水層性以卵、礫石和沙層為主,沖積層厚0~25m?;滓话銥樯?、泥巖,補給條件優(yōu)越,地下水水量豐富。井田外的左權電廠、化肥廠及莊則村的供水井成井時均自流?;蕪S2號井單位涌水量2.2L/s.m,電廠2號井自流量30.8m3/h,水質為SO4HCO3-----CA.MG型,礦化度小于1g/L。
礦井實習報告(篇5)
認識實習是專業(yè)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其主要目的是:
1、學習實習礦井工程技術人員及工人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崇高品德,培養(yǎng)學生為祖國的煤炭事業(yè)而奮斗終身的精神。
2、建立學生對煤礦整體及一通三防系統(tǒng)的`感性認識,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任務:
1、了解礦井地面生產及輔助系統(tǒng)的布局及其功能。
2、了解礦井概況及井田地質特征。包括:
1)礦井地理位置、交通情況、地形特征、氣候條件等;
2)礦井煤系地層特征,主采煤層賦存情況,頂?shù)装鍘r性,地質構造;
3)礦井水文地質情況、礦井瓦斯等級、煤層自燃傾向。
3、了解礦井開拓開采概況。包括:
1)礦井開拓:井筒位置及數(shù)目、水平劃分、大巷布置、采區(qū)劃分;
2)礦井開采:采區(qū)巷道布置、階段劃分、采煤方法、頂板管理方法等;
盤城嶺井田位于左權縣遼陽鎮(zhèn)后窯峪村,距縣城1.5KM,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1132227,北緯370508~370720。井田南北長約km,東西寬約km。面積為8.042km.井田北東部為鑫順煤業(yè)(原殷家莊煤礦),西部為神火集團高家
莊探礦區(qū),東部、南部均無礦井。
盤城嶺井田位于左權縣城北1.5km處,其間有公路相通。距井田南界約2km有陽(泉)—黎(城)公路,在井田南界1km外有太(谷)—邢(臺)公路。陽(泉)—涉(縣)鐵路在井田以東通過。北距陽泉130km,東距邢臺120km,南東距邯鄲155km,西距榆社45km,區(qū)內交通較為方便。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麓,屬中低山侵蝕區(qū),基巖大片裸露,切割較強烈,溝底發(fā)育,地形復雜。地勢總體趨勢是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位于井田東北山頂,海拔1342.0m,最低點位于井田西南角的王家河河床,海拔1125.0m,最大相對高差為216.90m。
本區(qū)屬海河流域清漳河水系,距井田南界約1km為清漳河西源,由北西向南東流經左權縣城南。在左權縣南東約40km處與從北往南留的清漳河東源流入清漳河主流。清漳河平均流量1970m3/s,井田東部有后窯峪河由北向南流過,雨季水量較大,平時水量微小,屬季節(jié)性河流。其它河溝,如井田西部的七里河、王家河只在雨季才有水由北向南流入清漳河西源。
井田位于太行山區(qū),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干旱多西北風,夏季溫和多雨多東南風,秋季天高氣爽。據(jù)氣象局提供的資料,最高氣溫為35.6(1981年),最低氣溫—25(1984年),年平均氣溫7.5.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內,年降水量最多可達550~6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84.4毫米,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708.7毫米。多年平均無霜期為159天。最大凍土深度為90厘米,一般從頭年10月開始,到第二年4月解凍。
本地區(qū)歷史上未發(fā)生過5級以上地震。據(jù)歷史記載,明嘉靖、清道光年間曾發(fā)生過次有感地震,但都是鄰區(qū)發(fā)生地震波及到本地區(qū)。建國后,據(jù)記載曾發(fā)生過35次地震,其中大于4級的4次,大于3級的7次,小于3級的24次。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GB5001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將本地區(qū)劃分為七級基本烈度帶。
礦井實習報告(篇6)
1954年地質部213隊在昔陽—襄垣一帶開展過普查找礦工作。其中包括地質填圖、小窯調查以及槽探工程等。地形底圖系19陸軍測量局測繪的1:50000地形圖,精度很差,地物精度誤差達800~1500米。
1958年4~9月,山西煤管局地質勘探局119隊在地質部213隊普查找煤的基礎上,進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內的昔陽—左權地質普查工作。同年12月提交了普查報告。1962年經山西煤管局地質勘探局復審,定位不合格。并以決議書011號不予批準,注銷儲量。該項工作在井田內施工了80鉆孔,因當時條件有限,沒有測井資料,而且太原組15號煤層情況不明。
1960年至1961年119隊利用其大躍進中施測的1:10000地形圖做底圖在左權縣城至李陽間進行了1:10000地質填圖。填圖方法不明,觀測成果、小窯調查等無資料查考,地質界限紊亂,加之底圖降級使用,地質成果不宜采用。
1988年晉中市煤田地質勘探隊在井田東南部施工了B—1鉆探煤鉆孔,目的在于了解4號煤層,終孔層位于山西組底部,孔深352米。
4月15日至8月13日晉中煤田地質勘探隊對井田進行了精查,在井田內施工了6個鉆孔,工程量達3136.36米。在鉆探施工過程中相應完成了1:5000地質填圖8km2,三維地震勘探0.35km2和精查勘探設計中所擬定的物探測井、生產礦井調查、采樣測試、水文地質等工作。
4月至今山西地寶能源有限公司在井田內施工3個鉆孔,其中地質孔2個,水文孔1個,目前正在施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