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岳陽樓記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岳陽樓記有感(一)
讀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深深打動。
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因記述重修岳陽樓一事,向人們傾訴了他的政治抱負。他批評那些因環(huán)境的好壞而悲喜的人,批評了他們悲觀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卻是一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他受貶后還積極從政,短時間內(nèi)就是巴陵郡“百廢俱興”。就范仲淹本人來說,他的一生是憂天下的一生,不論是日食兩餐冷粥,還是做參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來說,盡管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卻是很值得后人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嚴于律己,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張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鑒的。想來,在當時的社會中,范仲淹能夠提出那些見解,是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我想到現(xiàn)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yīng)關(guān)心國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guān)心國家和人民的人為榜樣。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yīng)從小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好好學(xué)習(xí)科學(xué)文化知識,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吧自己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今我們要賦予它更新的時代意義,繼承發(fā)揚廣大!
讀岳陽樓記有感(二)
近日,讀范公文《岳陽樓記》,敬古人憂國憂民之天下情懷,今深有感觸,感同身受,比之年少,又有不同,然萬千景仰,不及一二,為悼范公,遂作此文。
我的心情總是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忽一日,烏云蔽日,天昏地暗,狂風(fēng)大作,飛沙走石。從地面到房頂,從房頂?shù)教炜?,伸手只見五指,周圍芳華搖落,落英繽紛,灌木草叢,皆搖旗吶喊,鬼哭狼嚎,呼聲大作,雞飛狗跳。且聽的電線聲,聲聲嗚咽,隨后,鍋碗瓢盆,一起叮叮當當作響,如小雨切切,似大雨嚓嚓,萬物欲立而不由,欲匍而不能,欲靜而不止。
遇此情景,則心戚戚然,不免生無限嘆息。憂思多慮,愁老煩幼,畏懼人言,感人生之沉重,嘆世道之艱難,想昨日之傷痛,郁郁而行,糾集成結(jié)。念去日苦多,路險途惡實難成其業(yè)。悔恨該珍惜年少時光,到如今蹉跎歲月苦不堪言顛沛流離早生華發(fā)。人生百年,春夏秋冬只一輪回,剎那便是永恒。唯有好好活過,方覺不負此生。
彼日,天和景明,惠風(fēng)和暢,天地嫻靜的不拂帶一絲雜音,江河明凈的不招惹一滴塵埃。朵朵白云,緩緩舒展,萬千綠柳,波光粼粼。桃花搖曳,聲聲鳥鳴清脆悅耳,流水傾瀉,陣陣歌聲優(yōu)美婉轉(zhuǎn)。更有巧燕翩然而至,三五成群,尖叫互答。人來人往,目光不經(jīng)意的觸碰,回報以對方淺淺一笑。
遇此情景,則心胸為之一寬,放眼天下之大,躊躇滿志,振臂一呼。思過往之崢嶸,已成電影之一幀幀溫馨畫面。心之優(yōu)雅坦然,安之若素,寵辱皆望,念有萬千思緒,如不盡長江滾滾而來。豪情壯志,氣吞山河,放眼望,江水揚波沖天,拔劍吟,云起心潮逐浪。
讀岳陽樓記有感(三)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鑒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xué)生是否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tài)。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yīng)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局限。但是現(xiàn)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yīng)該以主人翁的心態(tài)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yīng)心系天下,關(guān)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讀岳陽樓記有感(四)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敘作文原因后,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huán)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云密布、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huán)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一樣,應(yīng)該時時刻刻惦念著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么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dān)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xué)習(xí)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xué)習(xí),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xué)完之后,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yīng)該心系國家,從而折射出應(yīng)該如何學(xué)習(xí).我也要學(xué)習(xí)這種精神,把學(xué)習(xí)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xué)得扎實,玩得開心.
讀岳陽樓記有感(五)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來到位于洛陽以南四十公里萬安山下的范仲淹墓,憑吊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xué)家。望著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變幻的歷史風(fēng)云,一種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了解范仲淹是從《岳陽樓記》開始的。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sh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現(xiàn)在祖國的繁榮富強。范仲淹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與千古絕唱的《岳陽樓記》,在史冊上留下了關(guān)心國家命運,情系百姓憂樂的光輝形象?!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憂國憂民情懷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經(jīng)典,實在難能可貴。堅守這樣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在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正是當代青年熱愛祖國、奮發(fā)有為所應(yīng)有的擔(dān)當嗎?
我沒有到過岳陽樓,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過《岳陽樓記》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fēng)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彷佛盡收眼底,如臨其境。“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蔽艺媲械馗惺艿?,范仲淹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是社稷民生的繁榮與平和??慈缃?,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shè)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更加重視環(huán)境建設(shè)與保護,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全體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終堅持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為黎民百姓謀福祉。他為官清政廉潔,體恤民生疾苦,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但不改青云之志。個人的榮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雖窮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脫,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自強不息,奮斗不止,范仲淹終其一生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圣的使命感與榮辱觀,如今已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理想,是一面旗幟,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視著范仲淹墓碑上那漸漸模糊的字跡,咀嚼范公留給我們的《岳陽樓記》,一任自己的思緒飄得很遠、很遠。我想,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應(yīng)該是值得我們當代青年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