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不僅僅是小說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說的主旨,出國留學網小編整理了“復活讀后感大全8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篇一:復活讀后感大全800字
本文講述了公爵聶赫留朵夫在一次法庭陪審時看到犯人之一正是姑媽家的養(yǎng)女卡秋莎,淪為妓女,等待流放。他認為是自己的行為使起墮落,以至于是他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因此他精神的自己蘇醒,想方設法去幫助她,同時在幫助她的過程中也幫助了那些被陷害的無辜的人,到最后甚至放棄自己的財產陪她一起去西伯利亞。
這期間講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被欺壓的種種不平。法律只保護貴族的利益,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情冷暖,昏庸黑暗。在那個引人墮落的罪魁禍首是什么?那就是當時統(tǒng)治的階級對于人民的壓迫,官官相護,那些人只一味追求金錢權力美色,卻泯滅了自己的良知,做出如此罪惡的事。就連善良的獄長因為長期處于當時的社會背景而無情地殘害著真正有罪或原本無辜的人。通過聶赫留朵夫的視角,以及他對自己的自我救贖,我們看到當時的社會的慘無人道,甚至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而現(xiàn)如今,在中國社會中,不也到處是如法庭審官的這一號人物嗎?自古以來,凡是一旦存在了利益關系,都是沒有好結果的。在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沒有一個是長久的,也許剛開始可能是執(zhí)政愛民的,但是因為王位世襲制的緣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弊端就越來越顯露出來?;实蹚男【褪窃趦?yōu)越的環(huán)境長大不知道外面的疾苦,只知道紙醉金迷,昏庸和腐朽在這種環(huán)境下逐漸滋生?,F(xiàn)如今的中國依然還充滿著這些官場權勢,最近從報紙上看到黑社會明目張膽的肆意妄為的搶劫,敲詐,殺人。而這種事為什么會如此猖狂?還不是因為做官的包庇這些嗎?這些人不但不為百姓謀福利,創(chuàng)和諧,還縱容這種罪行,熟視無睹。你們不想想這些事是損人不利己的事嗎?如果槍殺在街頭的無辜路人是你的兒女或父母,你作何感想?你還會笑著說他們命該如此嗎?同時,我覺得中國的教育體制還是不夠完善,現(xiàn)在教育已經成為一件商品了,只要支付得起就能讀好的學校,可是,那些山里的孩子條件如此貧乏,考的卻是很好。他們能上好的大學,但是卻不能上得起大學,只能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自己的前途。有誰過問他們的生活處境?有誰去伸手幫助他們?又有誰知道這些人付出的艱辛最后都是白費力氣?寥寥無幾。
但我們看到別人受到資助時,也許對他感到很欣慰,可是這些人也只是少數(shù)的,還有他們背后的許許多多不曾被人看到過的人卻依然很痛苦的過活。一切都是不公平的,殘疾人就會受歧視,可是他們做事哪里比正常人差;窮人就得受嘲笑,可是他們比那些富二代更加堅強。因此,不要小瞧那些條件比自己差的人,因為你沒資格。他們也會看不起你,有著優(yōu)越的條件卻沒有好好利用,糟蹋自己,以為這是刺激而潮流。如果世人把墮落作為一種享受,那他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不敢做出來呢?。金錢,權勢,也只是引人墮落的因素。一切也得靠自己,正如書中的公爵在見證了一場場不公正的場景后,靈魂蘇醒了,回歸到正途。現(xiàn)如今,人民也開始麻木了。當時社會還會懂得反抗,而如今人們卻迫切需要這種權勢。但別人的權勢勝于自己時,自己沒有忿恨,反而心生羨慕。沒有把這種不公看作是一種犯罪,反而是一種榮耀。只要自己能夠借助這種權勢達到自己的目的,將原本比自己有實力的人埋葬在自己權勢的墳墓,只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無論怎么不擇手段都行。而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也只能嘆息著自己的命運。
世人需要復活,要明白自己做的事是如此不義。讓精神的自己得勝,戰(zhàn)勝肉體的自己。讓那些野蠻都成為過去。社會要變干凈,不再充斥著陰謀。中國不會強大,因為人們開始敗壞。社會也在不知不覺中分出階級。如錦繡與短褐,珍饈與地瓜。人們?yōu)榱诉@些虛空的事物而執(zhí)著追求,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其實真正寶貴的不是金錢,而是自己的良知。人活著只是為了權勢,那么這人是多么悲哀。這種唯物主義者永遠不知道何為幸福,或者說何為真正的幸福。世上不缺少謝列寧這種放棄夢想,一味求全的副檢察官,而是缺少聶赫留朵夫這種放棄權勢的公爵和瑪絲洛娃這種從良的妓女
篇二:復活讀后感大全800字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chuàng)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沒有《戰(zhàn)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xiàn)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wěn)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一個純真完美,以前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完美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于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能夠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能夠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
但是,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應對他以前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來源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以前給予他多么大的傷害,他的靈魂背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jiān)獄的過程中,他證明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獲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回應。他應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只正因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涅赫留朵夫本來是一個純潔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感情的青年,貴族家庭把他養(yǎng)成了種種壞毛病,貴族社會和沙俄軍界紙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風氣又使他墮落。促使他去損害馬斯洛娃。聶赫留朵夫本身對于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huán)境而變,因此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但最終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期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斔孤逋抟哺淖兞耍秊榱瞬贿B累涅赫留朵夫,理解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用心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以前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圣經的教訓,并且發(fā)此刻其中有他務必的、重要的、且是喜悅的東西。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huán)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huán)境中就就應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事實。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持續(xù)真正的自我。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風景。
篇三:復活讀后感大全800字
一開始閱讀此書,并不能十分準確地理解這兩個字背后的深層含義。大部分人在潛意識里對這個詞的理解是:它用在已經沒有生命體征的自然物又重新出現(xiàn)生命跡象的一個事件。但直至完整閱讀書籍之后,書中也沒有提及關于這方面的事實,由此斷定我一開始對這個詞下的定義是不正確的。
《復活》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與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故事,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這樣的:聶赫留朵夫大學期間在大學期間是一個熱誠、純潔、朝氣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去拜訪親戚家遇見瑪絲洛娃并在相處中愛上她。但在不久之后男主人公便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從此以后他過上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在這期間誘奸了瑪絲洛娃并將她拋棄,從而使她淪落到后來的悲慘生活。直到一次在法庭上,他遇到被告上法庭的瑪絲洛娃,回想當年,良心發(fā)現(xiàn),并漸漸從往日的墮落生活中走出來,擺脫陳舊的思想,使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的復活的這樣一個事件,恢復了精神的人的主導與復活。
聶赫留朵夫應該屬于思想覺悟較高的一類人了,在面對瑪絲洛娃的悲慘生活,他敢于面對并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愿意奔走于洗刷瑪絲洛娃的罪名的同時,還樂于給予其他人幫助,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整個社會的社會制度、法律和宗教的嚴重不公平、不人道的本質。深刻理解到農民的悲慘命運是收到貴族階級的壓迫造成的,他的精神上的復活也是跟隨著自己對現(xiàn)實社會的深刻認識而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的把自己部分財產分給農民到后來把自己所有的土地歸還農民,從自身做起,反抗社會的不公平與不人道的行為。
《復活》一書在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下了很大功夫,栩栩如生的描寫,使人物形象趨于飽滿,給讀者很大的視覺沖擊,讓我們不得不回歸歷史、正視歷史,并結合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反饋現(xiàn)今社會,讓我們正視社會的本質,找到正確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遵循規(guī)律發(fā)展社會,不然將會使歷史悲劇重演。同時也不斷提醒著我們,社會現(xiàn)存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它有它存在的必要歷史條件,當這個必要條件不復存在時,它的正確性、真理性也將不復存在。因此我們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不能固守舊思想,真理的絕對性這個觀點是相對的,我們只有不斷在精神上有追求,追求在精神上的復活,才能克服社會現(xiàn)存的矛盾,循序漸進推動社會的進步。
篇四:復活讀后感大全800字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自己想要做的時,想要完成的夢想,不能、不敢、也不會去做,結果只能寄托于文字、音符、甚至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到頭來,心里還是痛苦。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人兒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睂τ谛腋Ec不幸的深入了解從另外一方面說明托爾斯泰內心真的很渴望幸福,但是直到臨死前的最后一刻,他還是沒有正真的幸福過。
作者是俄國貴族,主人翁聶赫留朵夫也是俄國貴族。聶赫留朵夫以前是怎樣的墮落,怎樣地紙迷金醉、放浪荒唐,沾染了俄國貴族闊少的種種劣根性,那么作者就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之中成長,并變得日漸麻木、日漸墮落,他看不慣的一切仿佛是生命的枷鎖,無以復加。
聶赫留朵夫的故事是從他利用權貴和必須的才能當成審判員審判一名妓女偷盜并殺害嫖客的案子開始的。聶赫留朵夫是復雜的,這時候的他已然從一個貴族闊少成長為一名標準的俄國貴族成員。
但是之后的他,在不斷的深入調查之中,他漸漸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罪惡。是他,聶赫留朵夫,在少年時引誘的瑪絲洛娃,讓她從此走上了妓女的道路。
他頓時有了些悲憫,有了些后悔,有了些內疚。他的內心,在一次次的調查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剖開,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他覺得這些年他的雙手沾滿了罪惡。在俄國貴族之中所受的那些官場和金錢的誘惑使他變得迷離,在不斷的泯滅自己良心之中獲得所謂的成長。
他開始厭惡自己厭惡自己的一切,像極了列夫托爾斯泰他自己,托爾斯泰就是正因厭惡自己的以前的所做所為,身為一個俄國貴族對人民,對無聲階級的壓迫的行為的厭惡而多次自殺。聶赫留朵夫看到平常所見的人們:將軍、貴族、妓女、仆人、貴婦人、士兵、商人、公爵、貧民……都是一副或麻木或虛偽的面孔,他看不到期望,覺得這個世界是那么的黑暗,那么地不公平……但是這種狀態(tài)沒有持續(xù)多久,他的內心又開始變化了。正因他發(fā)現(xiàn)造成這一切的是不公平的農奴制度,是已經僵化到無可救藥的貴族階級制度。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根源,所有他見過的人以及他本人都無法去改變什么。他能夠改變的只是自己手上的幾分田地,讓那些佃農有一時的土地,當然,很快就會被地主給侵占了。
但是不管怎樣,他后悔并反思過了,他不再是以前麻木不仁的他,他復活了。他變得有思想有靈魂,他全力去拯救深陷圇圄的瑪絲洛娃,然而不幸的是,瑪絲洛娃最后還是死在獄中。他的發(fā)奮顯得那么單薄,那么無力,即使他已經復活了。
以往人們看到的只是《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年最杰出的作品,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lz13)《復活》是史詩性的長篇小說,真實而又富有藝術性地反映了農奴制改革的前期,沙皇統(tǒng)治下貴族制度的腐朽與頹廢。人們看到的是只是作者期望更多的人們醒過來,看清這個世界,讓更多的人復活,而不是整日如行尸走肉般地活著。
但是誰又看到托爾斯泰和聶赫留朵夫心里的痛苦與悲哀呢?他們是復活了。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他們懂得用心向上,他們能夠為了自己的追求而真正地有好處地活著。但是,我們忘了,他們畢竟是少數(shù)人,他們所付出的發(fā)奮是那樣的勢單力薄,他們沒有戰(zhàn)友,沒有同行者,他們是堅定在一條孤獨路上的殉道者,最終的發(fā)奮總是正因時機、正因人力、正因制度而付諸東流。聶赫留朵夫分再多的土地給農民又有什么用,最后還不是會被地主給壓榨掉;他再怎樣發(fā)奮去就瑪絲洛娃,她最終還是死了。他的愿望是這樣難以實現(xiàn),聶赫留朵夫能夠選取繼續(xù)去發(fā)奮,去爭取更多的人一齊去改變,去讓更多的人復活。但是托爾斯泰呢?他已經老了,他的一生已經快要結束了,但是還是難以實現(xiàn)自己這樣一個令更多人醒悟的愿望。他的悲哀只有在《復活》里面得到滿足和實現(xiàn),他做到了,完成了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同時,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注定是要以悲哀來結局的。摘自:短美文
不久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在一個俄國的暴風雨天里,托爾斯泰荒涼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