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赫于青史,影響于后世--貞觀之治
在唐太宗執(zhí)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社會安定、武功鼎盛、廣大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太平盛世。 史稱貞觀之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繼位,當時擺在唐太宗君臣面前的是一副混亂景象。由于隋朝末年連年的戰(zhàn)亂,造成了經濟凋零,國庫空虛,文化衰退的局面。面對這種形勢,唐太宗和他的臣僚們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終于找出一條富國強民之路。
“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唐太宗和手下大臣們經常在一起總結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唐太宗出生于隋朝的盛世,當時社會是“海內殷阜”。可隋煬帝繼位不到13年,便分崩離析,短命而亡,這一切都是唐太宗“耳所聞,目所見”的親身經歷,因此不能不使他深以自戒,從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中,唐太宗深刻地認識到王朝的興衰取決于國君行動的好壞,同時也感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尤其是唐太宗年輕時曾和許多大臣參與或經歷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看到了隋朝政權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傾刻間土崩瓦解的事實,發(fā)出了“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用,誠可畏為也”的慨嘆!唐太宗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他把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在政治上勵精圖治,選擇執(zhí)法官吏盡量避免枉濫;國君率先遵守法制,執(zhí)法不避親貴。重視地方政治,慎擇刺史,吏治清明。釋放宮女,縱放鷹犬,提倡節(jié)儉。實行了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和措施,政績卓著。
唐太宗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唐朝初年,由于隋末的戰(zhàn)亂,土地荒無,人口稅減,貞觀初大臣魏征曾經說道:“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贬槍ΨN情況,唐太宗實行“去奢省費,輕徭薄賦”政策,發(fā)展生產,他堅持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休養(yǎng)生息,獎勵農耕,為表示對農業(yè)的重視,貞觀三年正月,唐太宗又親祭先農,躬御耒耠,藉于千畝之甸,使觀者莫不駭躍。由于唐太宗采取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措施,很快醫(yī)好了隋末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樂業(yè)。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皷|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備糧,取給于道路焉,”貞觀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以后一百多年唐王朝經濟繁榮的基礎。
為了保證貞觀時期經濟發(fā)展和各項政策的制定實施,唐太宗十分重視對中央和地方官吏的選拔。唐太宗唯才是舉,他不僅從親人、舊人中篩選賢能,加以任用,而且還從疏人、新人甚至敵人中選出不少文武奇才,并大膽提拔,破格任用。在文臣武將之中,剛正不阿、敢于諫諍的魏征,早年當過道士,參加過瓦崗軍,又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謀劃過暗害唐太宗,唐太宗繼位后絲毫不記前仇,委以重任;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同樣受到了重用。
同時唐太宗罷免了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了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戴胄、劉洎、馬周、李勣、張亮等,這些人大都是知識分子,熟悉歷代興亡的史實和封建思想家治國的道理,特別是許多人參加過農民軍,對農民革命的偉大力量有所了解,處理政務比較接近實際。李世民還能通過選拔大批庶族地主的政治家進入最高統(tǒng)治集團,通過修《氏族志》和發(fā)展科舉制度,抑制了士族地主勢力,適應了庶族地主發(fā)展的歷史趨勢。李世民又以隋煬帝拒諫飾非為鑒,虛懷博納,從諫如流;魏徵、劉洎、岑文本及馬周等諫臣盈廷,多能面折廷爭,提出了不少的中肯意見和批評,因此皇帝能夠較好地實行“君道”,避免和糾正了許多錯誤。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據舉賢任能的原則,用賢良,退奸佞,因而忠賢滿朝,人才濟濟。如房玄齡、杜如晦是貞觀朝的著名賢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數職的名臣。太宗舉賢任能不避仇,以誠信待下,信賞必罰,調動臣下的積極性,政治生活十分正常。他又進一步嚴密了三省六部制,規(guī)定三省長官,尚書省的尚書仆射,中書省的中書令和門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職權。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員加以“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為宰相,參加政事堂議事。宰相人數增多,可以集中多數意見,避免一兩個宰相專權。而且宰相品位不高,進退較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機構中庶族地主占優(yōu)勢。
唐太宗還十分重視地方官吏的選用,他規(guī)定凡刺史以上地方官由他親自選派,縣令則由京五品以上官員,各舉一人。唐太宗把地方官吏的名字,政績刻在屏風上,經常觀看,如政績突出,就加以遷升。由于唐太宗采取了正確的用人措施,使貞觀年間的各項政策法令得以貫徹實施,促成了貞觀之治。唐太宗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也認為,自己事業(y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知人用人。
勇于求諫,善于納諫,是唐太宗貞觀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貞觀二年,唐太宗與群臣論治,竭誠期望“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為了造成一種君臣共同議政的風尚,唐太宗恐人不言,導之使諫。在貞觀年代,主納忠諫,臣進直言,諫諍蔚然成風。唐太宗自己曾明確表白:“為君者,自知者明,信為難矣。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因此,在貞觀二年,當魏征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時,唐太宗甚善其言,并身體力行。魏征前后諫事二百余件,直陳其過,太宗均虛心接納,并擇善而從。魏征死后,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通過一系列的求諫和納諫,唐太宗集中了朝臣們的智慧,避免了許多個人主觀上的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唐太宗虛心納諫對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貞觀時期,文化教育得到了空前地發(fā)展。唐太宗繼位以前,一直是騎在馬上打天下,繼位之后,不能再“以馬上治之”。于是采納魏征的建議,大闡文教,發(fā)展文化教育。貞觀元年五月,唐太宗下令在長安重修國子監(jiān)。貞觀二年,唐太宗又于國學增筑學舍1200間,太學、四門博士也增置生員,擴大招生。以后唐太宗又興建書學、算學、律學三科學校,由國子監(jiān)統(tǒng)領。在全國影響很大。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高麗及百濟,新羅、吐蕃等諸國君長亦遣子弟來留學?!叭鍖W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唐太宗還十分重視圖書的搜集與整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豐富的歷史典籍和文獻。但是隋末動亂長達十幾年,典籍和文獻遭到嚴重破壞。貞觀二年,唐太宗任命魏征為秘書監(jiān),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唐太宗貫徹“重今朝冠冕”的原則,令高士廉等修成《貞觀氏族志》,并禁止山東大族賣婚求財,抑制了舊士族的勢力。為鼓勵發(fā)展科技文化,對于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學者,唐太宗立即給予獎勵,李淳風是貞觀時期杰出的天文學家,受到唐太宗的重視,授將士郎,直太史局。后又由于李淳風不斷研究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績,貞觀二十二年,被任命為太史令。唐太宗以恢宏的氣度,大闡文教,興辦各類文化事業(yè),使整個社會的文化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大大地改變了“隋季以來,喪亂滋甚,周孔之教,闕而不修”的文化蒼白局面。
由于執(zhí)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于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貞觀時期出現(xiàn)了牛馬布野,谷價低廉,社會升平的景象,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封建國家。
對外方面,唐太宗注意各民族的關系,采取了“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不輕易用兵,但對于少數民族的入侵,卻給以堅決的回擊。北方突厥貴族時常向中原侵擾,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領十幾萬軍隊進行回擊,于公元630年滅亡東突厥,徹底將其降服。唐朝政府把大批不甘突厥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而南下的突厥人,安置在幽州到靈州間的土地上,又在東突厥故地設置了許多都督府州,任命東突厥貴族為都督、刺史,隸屬唐朝中央政府統(tǒng)轄。這樣,不僅消除了北方的邊患,也緩和了民族矛盾,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唐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公元641年,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出嫁給吐蕃松贊干布,為漢藏兩族間的友好交往開了先河。通過以上措施,消除了各民族間的隔閡,密切了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間的交往。各少數民族通過與唐朝的交往,學習了漢民族的先進文化,加速其擺脫了原始、愚昧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周邊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唐太宗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公元649年(貞觀23年)5月,年僅52歲的唐太宗病逝,貞觀之治也就宣告結束。貞觀之治雖然僅僅存在了23年,但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由于唐太宗君臣的努力,不但改變了隋朝末年社會破爛不堪的局面,使中國封建經濟發(fā)展向前邁進了一步,也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沒有貞觀之治,就沒有唐代的繁榮,也就沒有光輝燦爛的大唐文化,唐太宗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后世所傳頌。
看完貞觀之治,大家必然會明白為甚么到了今天,中國人仍自稱為「唐人」,亦會了解到為何世界各地都會有「唐人街」了。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