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大全(14篇)

字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心得體會,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所面對的各種情況。怎樣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寫作風格來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參考。當然,每個人的心得體會都有所不同,這些范文僅供大家借鑒和觀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古希臘,經歷了數千年的沉浸和發(fā)展,形成了當今的多元哲學體系。在現代,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屢屢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在我對現代西方哲學史的學習中,我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哲學歷程從來都是在與時俱進的前進。
    第二段:哲學的誕生。
    哲學來源于理性,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開始思考自然與生命的本質和存在,尋求真正的理解。在古希臘,哲學家們通過思考和討論出了現象及本質的區(qū)別,這一概念逐漸形成,成為哲學探究的核心思想。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羅素、康德,哲學家們提出的問題,一直是關注人類本質,彰顯理性,對于后人仍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第三段:哲學的發(fā)展。
    從古希臘開始,哲學從一個個的哲學學派逐漸發(fā)展成一個繁榮的哲學體系。在中世紀,基督教教義的緣故,哲學面貌變得相對斯蒂格馬和蒙塔納孔非常的保守守舊。直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后,哲學又發(fā)生了重大事件,治愈了哲學的沉睡。啟蒙運動中證主義、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等一系列思想的陸續(xù)出現使得哲學地位顯然提高。哲學思想由此成為西方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深受世人的關注。
    第四段:哲學與現實。
    自從哲學誕生之初,哲學始終與人類社會的現實問題緊密相連,哲學也早已不是只為了哲學本身而存在的思想學派,而是經常涉及人類從自然界和社會環(huán)境中所獲得的個體經驗。在當今,哲學逐漸與現實問題融為一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未來觀更是影響了不同類型人群的普遍人生選擇和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現代,哲學因為其內涵與發(fā)展的不斷變革,不斷更新著社會的核心思想。
    第五段:結論。
    現代西方哲學史是人類思考發(fā)展的歷程,哲學思想對人類走向先進和文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哲學對時代的反映是直接而深刻的,因此,如何在領域內發(fā)揮哲學與現實的深刻聯系非常重要。個體的理性思維發(fā)掘,必定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思想的多元性,我們應該對哲學的篇章進行高度重視,注重對哲學思想的挖掘和理解。哲學思想因為其時代性和深度,也將永遠不會過時。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讀梯利版《西方哲學史》,這是我繼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學史》和羅素版《西方哲學史》后讀過的第三部西方哲學史著作。與那兩部相比,我更喜愛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雖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學者所普遍擁有的“自我中心優(yōu)越感”,但從該書整體編寫來看,是我讀過的線索最為清晰,表述最為客觀的哲學史書;其二,哲學本身是一門需要爭論的學問,作者作為一名現代的哲學學者,卻能夠盡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場進行評論,而是使用歷史上不一樣哲學家的觀點,以歷史客觀背景為基礎,進行哲學家之間的對話,這樣的寫作風格,頗具“信史”之功,讀來也讓我收獲頗豐。
    閑言少敘,直接說說我的讀后感吧:
    1。從作者的哲學史脈絡中,能夠真切地看到思想的發(fā)展不是斷裂的,是一脈相承和不斷融合、折中、反動的結果,有理、有據、有節(jié),讓我一下子將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梳理個透徹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發(fā)現,思想的發(fā)展原來才是世界發(fā)展的真正推動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學史發(fā)展脈絡后,才真正明白了哲學所關注的三個問題及關注這三個問題的原因:
    哲學關注三個問題及原因是:
    一、“根源”問題: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只有明白了這個問題,才有機會和信心明白其他問題。
    二、獲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問題的答案呢?只有運用所謂合理、所謂理性的方法,才有機會和信心明白“根源”,進而明白其他問題。
    三、人的問題:“人”作為我們自認為的萬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應怎樣過?(生理學、心理學:“從個體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應怎樣過?”倫理學、政治學:“從群體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應怎樣過?人的問題才是哲學中最難、最核心的問題!
    3。透過哲學史的閱讀,讓我明白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大體發(fā)展脈絡,并且根據這個脈絡總結和大膽預測如下: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思想史大體已經經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
    階段一: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在有潛質進行哲學思考之前,將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訴諸于“宗教”
    階段二:隨著人類的進步,人類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發(fā)展屬于自己的“哲學”;。
    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哲學史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大膽地進行推測,在未來,哲學的下一次大發(fā)展就應會把研究的問題再次關注信仰和意志,在這個探索過程中運用已有的、更為有效的方法進行研究,并最終將著力點回歸到“人的問題上”,從而促進整個世界再來一次更為驚喜的發(fā)展過程。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引入話題,介紹讀書會的背景和目的(約200字)。
    近期,我參加了一次關于西方哲學史的讀書會,這次經歷讓我受益匪淺。這個讀書會是由一群對哲學感興趣的朋友們自發(fā)組織的,旨在探討西方哲學史中的重要思想和學派,并嘗試將其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在這次讀書會中,我們一起閱讀了經典的哲學著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這個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有了新的思考。
    第二段:分析哲學史對于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約250字)。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意識到哲學對于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從柏拉圖的理念論到笛卡爾的唯理主義,再到尼采的超人理論,每個學派都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哲學史中的思想家們不僅提出了關鍵的問題,還提供了各種可能的答案,這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培養(yǎng)了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讀書會中,我們經常進行討論,探討哲學觀點的邏輯性和實用性。這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想家們的觀點,并將其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例如,通過斯多葛派的“接受命運”的理念,我們學會了接受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困境。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挫折,并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內心的平靜。
    第三段:探討哲學史對現代社會的影響(約250字)。
    除了對個人的影響之外,西方哲學史對于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眾多的哲學觀點和學派給予了現代社會倫理和政治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例如,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的自由和平等的觀點,為現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馬克思主義的出現,則極大地影響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
    此外,許多哲學概念也被引入到了人文科學領域,對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尼采的意志力概念,對于心理學和個體行為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哲學觀點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全面的人類認知。
    第四段:分析哲學史對于塑造個人價值觀的影響(約250字)。
    讀書會中的討論也讓我意識到,哲學史對于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哲學思想家們提供了各種不同的道德和倫理觀點,這為我們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例如,康德的功利主義和尼采的超人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追求個人幸福和價值實現的不同路徑。通過對這些觀點的思考和探索,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并更自覺地選擇自己的價值觀。
    讀書會的討論還加深了我對道德和倫理問題的思考。我們討論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等問題。這些討論使我意識到道德問題是多么復雜和主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標準。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道德和倫理問題是不容爭議的,而是需要我們通過深入思考和對話來探討。
    第五段:總結全文,強調哲學史的重要性(約250字)。
    通過參與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從中受益匪淺。哲學史對個人的思維方式、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我們個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對哲學思考的學習和探索,我們可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探尋人生意義。哲學史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智慧和知識,還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因此,我相信,了解和學習哲學史是每個人都應該進行的一項重要任務。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當我們談論哲學時,我們通常談論的是哲學思想的歷史和發(fā)展?,F代西方哲學史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涉及到對西方哲學思維發(fā)展演變的全面理解,并對其內在的邏輯和理論進行分析和探討。在我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我得出了幾個心得體會。
    第一段:哲學思想在歐洲的影響。
    經過對歐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哲學思想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深遠。哲學思想的崛起,使歐洲逃離了黑暗時代,并迎來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等重要的歷史時期。哲學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歐洲本土,還滲透到了全球。這些思想在對世界歷史和文化、政治和社會變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可謂不可估量。
    第二段:哲學思想在現代學術中的地位。
    在現代學術中,哲學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認可。通過對哲學思想的研究,人們可以深入探討道德、自由、權力、正義、真理和存在等重要的社會和人類問題。哲學思想的藝術和文化成就也為我們展現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和智慧。因此,哲學思想在學術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三段:歷史是哲學思想的依據。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哲學思想的背后有著強大的歷史和文化基礎。理解和掌握歷史常識是掌握哲學思想的必要前提。只有深入研究歷史和文化,才能準確地理解哲學思想的內在邏輯和理論。因此,歷史是哲學思想的依據,深入研究歷史與哲學思想的聯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學的本質。
    第四段:哲學思想應用于生活。
    哲學思想并不僅僅局限于學術范疇,它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通過哲學思想的學習和運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和人類的本質,同時,也可以理解自己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哲學思想還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指導,為我們尋求歸屬和價值的愉悅感提供幫助。
    第五段: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與變革。
    哲學思想也經歷了歷史上的發(fā)展和變革,如反思論、第二次認識論、羅素哲學等等。這些理論的興起和發(fā)展是因為人們對社會和世界的人類本質和本質問題不斷提出新的思考和探討。因此,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也是不斷前進的,越來越與時俱進。
    總之,現代西方哲學史的全面研究是我們理解人類文化、社會和自己的歐洲歷史和文化變革的必要途徑。同時,哲學思想的內在邏輯和理論播下了深邃美妙的思想種子,為世界篇章的再次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在讀書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選擇與人共同學習和討論,以便更全面地掌握知識。最近,我參加了一個讀書會,主題是西方哲學史。通過與小組成員的討論和學習,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從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體會。
    在讀書會中,我們首先對西方哲學史進行了概括。西方哲學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逐漸發(fā)展出一系列的哲學派別和思想體系。這些哲學家們對于現實世界的本質、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道德與倫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思考,形成了多樣的哲學學派。從一直延續(xù)到現代的康德和黑格爾,再到近代的尼采和海德格爾等,西方哲學史見證了人類思想的發(fā)展和變革。
    通過參與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的學習有了一些心得體會。首先,西方哲學史強調思辨與質疑。哲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他們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不斷置疑,逐漸建立出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這使我意識到,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應該盲從和接受事實,而是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質疑,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其次,西方哲學史強調個體的自由和責任。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到尼采的《超越善與惡》,西方哲學家們一直在探討個體的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個體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讓我深刻認識到,人的自由并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要在自由的前提下遵循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西方哲學史不僅僅是一段封閉在書本中的歷史,它對現實生活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康德的“人人都是目的,決不可是工具”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對現代社會的人權和平等觀念有著深遠影響。尼采的“超人”理念則賦予人類更高的目標和追求,啟示著人們不斷超越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能力。西方哲學史中的這些重要思想對于塑造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觀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段五:對讀書會的總結與展望。
    通過這次讀書會的學習,我不僅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對于人與社會、自由與責任等重要哲學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讀書會的形式讓我感受到了與他人共同學習和討論的魅力,通過與小組成員的交流,我們相互啟發(fā)、互相提出問題,共同探索和思考,使我們的學習更加豐富和全面。展望未來,我希望能夠繼續(xù)參加讀書會,與更多的人分享和探討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學習水平。
    總結:
    通過參與讀書會西方哲學史的學習,我對這一學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方哲學史不僅僅是一段封閉的歷史,它對于現實生活和我們的思考方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深入探討和思考,我領悟到思辨與質疑的重要性,以及個體自由與責任的關系。西方哲學史中的重要思想對于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和塑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讀書會,我也體會到了與他人共同學習和討論的價值,希望在未來能夠繼續(xù)參與類似的活動,與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和探討知識。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價值一樣。――羅爾斯。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伽達默爾。
    本文之外,別無它物。――德里達。
    存在就是統(tǒng)攝。――雅斯貝爾斯。
    誰占有法律語言誰就占有相關的資源和利益。――布迪厄。
    驚奇是哲學家的感覺,哲學開始于驚奇。――柏拉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萊布尼茨。
    知識是為了預見,預見是為了權力。――孔德。
    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馬基雅維利。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靠自己。――盧克萊修。
    人生的本質在于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帕斯卡。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畢達哥拉斯。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伊壁鳩魯。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普羅泰戈拉。
    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后復歸于它。――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貝克萊。
    習慣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導。――休謨。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人生猶如一場旅行,有時候可以放慢腳步。一本書,一次光合作用,卸下心中的負累,誕生美好的力量。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帶我們發(fā)現更美好的風景。讀一本好書,開啟你的光合作用,在閱讀中發(fā)現世界。
    我想畢大家都讀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吧!這是一個從小伴隨我長大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說,三國時期有個叫孔融的小孩。在他四歲那一天,他父親托人從外地買了些梨。他把大的梨讓給了長輩和兄弟姐妹,而他自己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回答:“父母對孩兒有養(yǎng)育之恩,自然應該吃大梨;我比哥哥姐姐小,做的事比哥哥姐姐少,自然應該吃小梨;弟弟妹妹比我小,所以我應該多多照顧弟弟妹妹。”他的做法是正確的,如果換作我們現在的一些小孩子,巴不得拿一個最大的,如果沒有拿到大梨,我估計他們會在地上打滾吧!
    記得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些,媽媽將飯菜熱了又熱還是沒有等回爸爸。我實沒忍住飯菜的可口誘人,偷吃了一口。不料,卻被媽媽發(fā)現了?!蚌析?,我平時怎么教你的?!做人要有長幼有序的觀念,你爸還沒回來你怎么就先吃了?!《弟子規(guī)》上怎么說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x書要學以致用,不能只是喊口號?!眿寢尩哪切┐蟮览砼^蓋臉地壓過來,壓得我都喘不過氣來。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比父母長輩動過筷子。
    孔融讓梨給哥哥吃,是因為他對哥哥生有恭敬之心。這就是所謂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BR>    “百善孝為先”,孝順老人,尊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繼承和弘揚這份美德,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更美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記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間聽到水龍頭“嘩嘩”的響聲,正好我看見一個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沒有關的水龍頭依然在“嘩嘩”地流著,好像在對我說:“嗚嗚,誰把我關緊呀?”我正準備走的時候,看見一個小女孩走進來洗完手就把水龍頭關緊,然后再走,我好像聽到水龍頭在默默地對那個小女孩說:“謝謝你,把我關緊了!”看到這里我心里有一種話說不出來的滋味,我因該節(jié)約用水呀!聞著淡淡的泥土清香,看著花間翩翩起舞的蝴蝶,望著生機勃勃的菜園,我的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雖然跑來跑去有點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勞動的價值,體會到了無窮無盡的勞動樂趣。今天放學我回到家,我感覺肚子咕咕叫,我跑進廚房,找東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餃子餡,我拿起搟面杖,開始擺餃子,沒想到爆了幾個,各個餃子都露了餡,我垂頭喪氣的說:“我才包了幾個,個個餃子都露了餡,都像露了餡的王八?!边@時候奶奶走了進來,我說奶奶你教我包餃子唄。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滄桑,也由此鑄造了中華民族一個不屈的民族信念: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汶川發(fā)生了8級大地震,瞬間,高樓大廈成了殘垣絕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飛煙滅了,看似巨大的,無法拯救的創(chuàng)傷,在中國人民的奮勇努力下讓它煥然一新,中國人民的精神震驚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華民族的勇氣和毅力。
    可以說,在蘇格拉底之前,人類的意識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導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誠之中吶喊世界是一團不滅的火焰,可以聽到荷馬在瘋狂之中演唱神與英雄們強大的力量;而到了蘇格拉底,人類就開始冷靜思考了,思考著人類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種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靜的理智澆滅了,這就是為什么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要把荷馬這樣的詩人驅逐出他的理想國了。詩人的力量可以觸及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柏拉圖的已經觀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卻不愿承認自己是詩人:他用冷靜的理智來反對酒神的迷狂,卻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與其說他的“理念”是一種單純的哲學,不如說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關于美的意境,天地萬物都可以歸服于“理念”的名義下,這何嘗不是人類意識中那種最純粹的、統(tǒng)一的關于宇宙初生之美的體驗呢!美在第一雙眼睛看來是不可言說的,而柏拉圖卻說了出來!在無意之中,柏拉圖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終究只是接近。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則是和上帝融為一體的,他們就是神。可以說,柏拉圖是最后一個體驗到古希臘那種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圖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種冷靜的理智,仿佛再也聽不到詩人那瘋狂的吶喊了,仿佛再也沒有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體驗了。
    與其說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哲學家,不如說他是一個科學家,因為他力求哲學像科學研究那樣明晰。關于哲學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純粹的形上的思辨,還是偏向于嚴謹的富有邏輯的對自然萬物的精確的觀察和把握,亞里士多德選擇了后者。自然萬物那種朦朧之美變得清晰了,人與自然萬物的距離拉近了。以上所說的人類意識中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三種認識方式中,科學的認識方式的力量在逐漸強大,開始被確立了起來,這也表明人類自身的分界變得明顯了。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老師柏拉圖那種冷靜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圖更徹底的拋棄了激情和詩人。他在觀察宇宙萬物時,更像是帶著一架顯微鏡。他把整個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學意義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機械。他在尋找宇宙萬物的原因時,他發(fā)現了“不動的推動者”或者“第一推動力”??梢哉f,柏拉圖是完全沉浸在一種關于美的幻想中發(fā)現了“理念”,而亞里士多德則基于對現實的冷靜觀察而推出了宇宙萬物的原因,這種差別何其之大啊!從此以后,一種機械的思維方式開始統(tǒng)治人類的意識,詩人的激情在機械的碾壓下變得微弱,最終也熄滅了。那第一雙眼睛看到的純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他們開創(chuàng)了所有的哲學命題,可他們之間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圖是一個詩人,他用激情體驗著宇宙的美的統(tǒng)一;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學家,他用冷靜的理智規(guī)范著宇宙機械的秩序。在他們以后的時代里,在宗教的世界里,人類的意識中幾乎始終貫穿著他們兩人的思維方式。
    人類的文明的歷史到底是向前推進的還是后退的?這其中蘊含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方式,一種是科學的,一種是哲學的或宗教的。我想,之所以會請出那位全能的上帝來統(tǒng)治一切,是因為人類已經陷入了混亂之中。這種混亂從哪里來?從可見的方面來說,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倫理道德衰落了;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自身出現了分界,即那三種認識方式的正式確立。人類的意識不再是和自然萬物渾然一體的了,但是人類的卻在不自覺的做著種種努力。上帝是什么?或者說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類的童年時期那種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團火,上帝也不是數,而是上帝與自然萬物分離,已經超越于自然萬物之上了——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圖的“理念”也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上帝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這可以說明人類與外部世界已經確立了明確的分界,因為上帝是人創(chuàng)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萬物的寧靜中向人顯現的。上帝只是人類企圖回歸自然萬物的努力的假設。此外,上帝也變成了一個“人”,他具備了人類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備的產生“惡”的因素。讓我們再回想一下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的科學假說,當人類科學的和哲學的認識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無限回溯的宇宙萬物的成因時,人類便假定了一個靜止的第一原因,這表明了科學和哲學已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了。于是人類便假設有一位超出了人類的經驗和理性的上帝,這便是宗教信仰??梢哉f,人徹底的從自然萬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是又落入了這位創(chuàng)造自然萬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質的上帝的“奴役”。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快樂與幸福是不一樣的感情??鞓沸枰邮芡饬Φ拇碳?,幸福是常駐內心的溫泉。快樂常常是被動的,而幸??偸锹o目的溫暖著心靈??鞓房梢允莻€別的,而幸福是由個別串聯而成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整體。純粹的知覺可以帶來快樂,而幸福需要理性??鞓返耐惛杏X在年輕時更快樂,幸福的相似體驗在年長時更幸福。
    可以有不幸福的快樂,也會有不快樂的幸福。如蘇格拉底,如譚嗣同,如苦行僧,如信仰和理想的實現。
    一些古希臘哲人把快樂劃分為動態(tài)和靜態(tài)。比如,饑餓的人大快朵頤的快樂就是獲得滿足的動態(tài)快樂。而在酒足飯飽之后,蜷縮在沙發(fā)上的慵懶就是靜態(tài)的快樂。他們進一步說,即使是一個疾病纏身的人在克服疾病的修煉中也可以獲得靜態(tài)的快樂。
    我以為,靜態(tài)的快樂其實就是被稱作幸福的東西,其實就是欲望和理性的平衡。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我想,馮先生的這本哲學史著之所以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不僅因為它承載的是幾千年來中國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淺出、融會貫通的講解,讓我這位哲學門外漢突然覺得:一直聞而生畏、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哲學原來離我們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
    馮友蘭本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而后又到美國學習西方哲學,所以他的這本哲學史著里會時不時將中國古人的思想見解在西方哲學中找到映射,同樣也免不了采用邏輯分析方法進行闡述,這也是他之所以能舉重若輕的僅用短短的300頁正文,就能將幾千年的中國哲學思想史非常系統(tǒng)的、透徹的呈現給讀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書開宗明義,首先提煉出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對超現實的追求是人類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還有哲學,可以讓人們不會淪陷于塵世事務,而與精神事務絕緣,因為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馮友蘭先生認為極少關心宗教的中國人通過對哲學的極其關心,來實現對超道德價值的覺解,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中國先哲們認為單就一個人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和宇宙的同一,為了得到這個同一,中國哲學產生了很多流派,哲學家以身載道,展開了“出世”與“入世”的體驗和探討。如果真理只有一個,那么在無數探尋真理的路上,總會有人不期而遇。儒家“游方之內”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表象對立,實則補充,演繹著一種力的平衡?!安浑x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尋求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正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當然,每一種文化都離不開他所在的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環(huán)境,哲學更是如此。人在思想的時候,常常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環(huán)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之處和省略之處,這些就構成這個哲學的特色?!敝袊軐W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地理背景、經濟背景。身處內陸,農耕為主的中國先哲們都支持一個共同的理論——物極必反,借用黑格爾的說法,一切事物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深遠,也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農”的眼界不僅限制著中國哲學的內容,還限制了中國哲學的方法論,中國哲學的概念更多的是直覺得到,從直覺的價值出發(fā)的中國古代哲學,知識論一直沒有發(fā)展起來;“農”的思維習慣讓中國古人容易滿足,不喜歡變化,因此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受到阻撓,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沒有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當然,中國哲學不僅只是適用于當時條件下生活的人,她還有一部分具有長遠的價值?!叭祟惿娴睦硐霠顟B(tài)只能創(chuàng)造于未來,不會失之于既住”。中國哲學給予我們人生理想,儒家思想認為:理想的人生雖然對宇宙有極高明的覺解,卻仍然置身于人類的五種基本關系的界限之內。馮友蘭先生提出,這些人倫的性質可以根據環(huán)境而變,但是這種理想本身并不變。“必須進行邏輯分析,才能在哲學的歷史中區(qū)分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可變的。每種哲學都有不變的東西,一切哲學都有共同的東西?!闭珩T友蘭先生所預見的那樣,“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中國哲學正在逐步為適應現代化的中國而發(fā)生變化。
    有了之前高屋建瓴式的引導作鋪墊,才有后面提綱挈領式的中國哲學發(fā)展脈絡。該書的中國哲學發(fā)展脈絡如下:
    一、儒家。
    創(chuàng)始人:孔子。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
    漢代儒家興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韓愈,周敦頤。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顥(哥哥),程頤(弟弟)。
    新儒家兩個學派:宇宙心學(陸九淵),理學(朱熹)。
    二、道家。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漢代道家再起:揚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晉朝)。
    三、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后期的墨家。
    四、名家。
    公孫龍和惠施。
    五、陰陽家:五行八卦(易經)。
    六、法家。
    韓非子。
    七、禪宗。
    佛學分支與道家哲學結合的結果。
    畢竟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記錄,馮友蘭先生以貫通中西、縱橫古今的視野,跳出歷史材料的堆砌,對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學說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進行整理,不僅給出了每種學說的要義,對每種學說進行分類,并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盡力呈現給讀者一個個具有立體感和畫面感的哲學人物。不僅如此,馮先生完全遵守治史要求,講解中不參雜一絲主觀色彩,只有胸中有丘壑,才會下筆如有神。在馮先生的筆下,中國哲學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個整體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馮先生所說的人生的第四種境界——天地境界。
    在馮先生的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與開篇遙相呼應的是,馮先生在書中結尾處再次提出哲學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隨著未來科學的進步,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而人內心深處對于超越現實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既入世又出世,對此,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研究哲學史,并不在于還原那個曾經的世界,而是了解造成現狀的原因及歷史賦予我們新的使命。“闡舊邦以輔新命,余平生志事,蓋在斯矣。”這就是為什么本書能穿越時空仍迸發(fā)勃勃生機。
    人生三快事:美酒、摯友、枕邊書,此書可作枕邊書,閑暇之余翻閱,總會有自己的收獲。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羅素認為“哲學家是由其特定的時代所造的”,因此在寫作本書時,他特別注重闡述各種哲學思想之間的歷史關聯。本書內容分為“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近代哲學”三大板塊,由古希臘文明說起,分別介紹了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哥拉、原子論、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犬儒學派……一直說到邏輯分析哲學為止。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討論西方哲學史的著作。其敘述年代從希臘文明的興起一直到現代的邏輯分析哲學。在這部哲學史中,羅素特別對他認為對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在該書中,羅素特別強調了哲學家們是由其特定的時代所造成的這一基本觀點,并特別注意各種思想之間的歷史的關聯。羅素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這部著作語言通俗易懂,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對西方主要的哲學家及其思想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還可以了解西方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發(fā)展階段及其與特定的哲學之間的關聯。
    作者簡介。
    羅素,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程度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還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chuàng)建了分析哲學。其代表作品有《數學原理》《西方哲學史》《幸福之路》等。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xù)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大凡看到哲學這個詞,腦子中第一個反應,便是枯燥,這和我們所受的應試教育有關,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釋什么什么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qū)別,實在無助于我們哲學氣質的培養(yǎng),哲學思維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學氣質和思維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義,也就是正義,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當然如果你的思維是動態(tài)的,你應該已經想到了,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qū)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試思維。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qū)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大凡看到哲學這個詞,腦子中第一個反應,便是枯燥,這和我們所受的應試教育有關,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釋什么什么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qū)別,實在無助于我們哲學氣質的培養(yǎng),哲學思維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學氣質和思維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義,也就是正義,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知識外的教條。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當然如果你的思維是動態(tài)的,你應該已經想到了,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qū)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白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式思維。
    羅素接著說,哲學象科學一樣訴諸于理性而不是訴諸于權威,不管是傳統(tǒng)的權威還啟示的權威。這里傳統(tǒng)的權威是指國家機器的強力,啟示的權威則是指神學中的教條,上帝旨意之類。既然哲學和科學一樣理性,那哲學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羅素認為,科學回答不了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而神學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經不象過去幾個世紀那樣令人信服。羅素舉了好多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問題,個人認為遠不如這三個直觀:“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當然羅素的問題層次較高。象這三個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說,神學家的答案已經失去光輝。而哲學恰好來鉆研這類業(yè)務??赡苡腥艘獑?,那進化論又是什么?個人認為進化是白魚黑眼上的一點,我在上面提到,科學的一個特點是重復性,到目前為止,碳水化合物還不能合成出靈性,簡單地說是細胞,也就是說進化的源頭還沒找到。
    我們?yōu)槭裁匆褧r間浪費在這么無聊的問題上,羅素認為一是歷史責任,二是面臨的宇宙孤寂的恐怖感。宇宙中有幾億個恒星,而我們人類只是一顆不起眼行星上小小的爬行物,我們是無助的,還是宿命的?面對浩瀚的星空,孤寂啊。羅素說:“在顯明的希望與恐懼之前而不能確定,是會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沒有令人慰藉的神話故事的陪伴下,我們仍然希望活下去的話,我們必須忍受這種不確定性。”羅素認為忘卻問題以及聲稱已經找到了確鑿答案都是無益的,如果我們忘記了我們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我們會對許多重要的東西麻木不仁;而神學的武斷,說我們對無知而具有知識,則會產生對宇宙的狂傲感。個人覺得無神論的狂傲是無知,神學家的狂傲則是誤知。
    我們再回到羅素這篇緒論的開頭,來談談哲學的特征。羅素說,“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與倫理,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就科學這個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至于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同時存在,這是一個問題,但也確實如此。心靈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揮,只有你的心靈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還是一個回避不了的烙印問題。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國內大學開設西方哲學史的課程由來已久,據北京大學趙敦華教授在其所著《西方哲學史簡編》中所述,早在19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就已開設有“西洋哲學史大綱”課程。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深人影響,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哲學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等課程一道,成為高校哲學專業(yè)的基礎理論課程。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30多年,哲學專業(yè)逐漸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各大高等學校逐步設立門類齊全的哲學專業(yè),思想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哲學專業(yè)教育和教學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重要的成就,逐漸走向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高校西方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西方哲學史的課程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其研究也越來越具體和深人,相關的專著和譯著越來越多,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層出不窮,與國際學術同行的交流越來越廣泛和密切,更為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愛并投身到對西方哲學的學習和研究中。
    二
    哲學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出現的。從古希臘哲學一開始,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之學”,是對智慧的一種熱愛和追求。當以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為首的所謂“智者”(sophist)以擁有智慧自居時,蘇格拉底卻堅持認為人的所謂智慧沒有多少價值,甚至根本沒有價值,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而人充其量不過是愛智慧而已。正因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人“自知其無知”,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才是我們追求一切智慧的起點;才會如此地熱愛智慧、向往智慧、渴求智慧,乃至去追求智慧,這就是哲學。所以,哲學本質上并不側重于一種現有的或既定的知識,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思考狀態(tài)、一種系統(tǒng)性反思和批判的思維活動。從這一點上來說,思想史的學習以一種概要化的方式為后來的思想者展示前人思考的階段性成果,經典原著的閱讀重現了前人展開思考的具體過程,而對哲學問題的持續(xù)思考則是不同時代、不同處境下的不同思想者之間展開深人的思想互動、思想砒礪的真正橋梁和紐帶。因此,思想史的學習、經典原著的閱讀和哲學問題的思考為我們呈現出的'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銜接的完整的哲學之思。
    三
    從宏觀層面上講,把思想史的學習、經典原著的閱讀和哲學問題的思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最基本原則就是要從理念上回歸哲學的本質和哲學教育的本質,以真正哲學性的方式來展開西方哲學史的教學實踐活動。不把西方哲學史當作一套既有的、固定的和僵化的知識體系,而是用一種自由、開放和對話的心態(tài)去學習西方哲學史,同情地去理解并拒絕以貼標簽的方式來簡單化地看待和處理西方哲學和西方哲學家的思想,要學會用每個哲學家的眼光去看世界,把西方哲學史的教學看作是一場場充滿了自由批判、自由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思想自由對話,從而回歸到哲學教育和哲學學科的真正本質。從具體操作層面上講,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四
    本文力圖探索出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實際可操作性的教學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案,以便真正有效地把西方哲學史、思想史的學習與西方哲學經典原著的閱讀理解,以及針對西方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與討論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形成較完整的計劃和方案,這些計劃和方案具有一定的實際可操作性,能夠運用到實際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活動中去。將基于問題和原著閱讀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模式逐步試點,并漸進推廣到哲學系本科的西方哲學史教學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對其實際運用效果的反饋和評估不斷加以改進和修正,最終能夠把這樣一種基于問題和原著閱讀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模式加以普遍推廣并形成哲學專業(yè)教學和專業(yè)教育的基本模式。筆者認為,最終的衡量標準應該著眼于以更完善、更科學的教學模式來推進國內哲學教育特別是西方哲學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