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不斷進行反思和改進,以適應(yīng)不斷變化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需求。教案中應(yīng)包含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如果你想提供一份專業(yè)、合理的教案,可以參考以下的范文。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一
(一)初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提高鑒賞古典戲曲的藝術(shù)素養(yǎng)。
(二)、結(jié)合“單元知識和訓(xùn)練”掌握研究性閱讀的方法。
(三)、認識封建社會官吏昏聵,法制的黑暗現(xiàn)實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一)、這曲戲由幾部分組成?彼此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二)、如何理解竇娥這一人物形象的反抗精神?
點撥、研討、賞鑒。
一、介紹關(guān)漢卿。
關(guān)漢卿,號齋叟,金未元初大都人(現(xiàn)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彼谏⑶赌蠀我恢āげ环稀分姓f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簫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塵銳,關(guān)漢卿不滿社會現(xiàn)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的現(xiàn)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chuàng)作雜劇60多部,但大都散失了,現(xiàn)僅存18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子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講授課文。
1、提問:在課文共出現(xiàn)了多少曲牌?都屬于什么宮調(diào)?
明確:共出現(xiàn)10個曲牌,都有屬于正宮調(diào)。
2、根據(jù)10個曲牌和故事情節(jié),把課文分成若干層次(按思考和練習一要求)。
明確:10個曲牌有三個層次,使劇情有張有弛,有烘托,有宣染,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第一層[端正好][滾繡球]兩個曲牌,大意是竇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層是[倘秀才]至[鮑魚兒]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告別婆婆。
第三層[耍孩兒]至[煞尾]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發(fā)下三大誓愿。
三、作業(yè)設(shè)計:背誦[端正好][滾秀才]兩個曲子。
四、板書設(shè)計。
一關(guān)漢卿。
二、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竇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別婆婆——發(fā)下三大誓愿。
一、分析第一層。
齊讀課文第一層的兩支曲子。
提問:竇娥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確: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天地驚鬼神?!庇忠驗楦]娥的沖突對象隱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對象,由于內(nèi)心的悲憤難以控制,便筑成了對天地的怨恨與控訴。
二、分析第二層:
明確: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她的善良與淳樸的美好心靈,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還是迎面趕來,情看她與婆婆的一段對白,并試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問:通過人物對白試分析關(guān)漢卿的語言藝術(shù)和戲劇效果。
明確:關(guān)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可以根據(jù)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xiàn)實,充分為戲情的人物性格服務(wù),竇娥對婆婆的一段對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里是那樣貼切,表現(xiàn)得是那么自然生動。
四、閱讀[快活三][鯉魚兒]。
明確:使人們對竇娥的悲慘遭遇更加同情。她勸婆婆不要過分悲傷,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們對不公正的社會產(chǎn)生憤恨之情,戲劇的審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五、閱讀第三層:分析竇娥臨刑時發(fā)出三樁誓愿,說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確:第一樁誓愿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樁誓愿是六朋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蒼得到反應(yīng)。第三樁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惡。
六、她的三樁誓愿與第一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么關(guān)系?是否矛盾?
明確:竇娥對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梢姡]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者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斥天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tǒng)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xiàn)實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動動容不定期昭雪竇娥的冤案。
歸納主題。
本劇通過竇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殘暴歌頌了竇娥的美好心靈和反抗精神。
七、作業(yè)設(shè)計:
如何分析理解竇娥的反抗精神?
八、板書設(shè)計:
竇娥冤。
1、竇娥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樁誓愿是什么?表現(xiàn)了竇娥什么樣怕精神?
3、歸納主題。
4、作業(yè)設(shè)計。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寫作思路,學習本文運用巧妙的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
2、體味生命在時光流轉(zhuǎn)中不斷成熟豐富的深刻哲理,珍惜過往,正視未來。
教學重點:
借助圈劃、品讀等方法,探討文章的寫作思路,感受文章構(gòu)思之精妙;學習本文運用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體味生命中的“變”,感受文章所蘊涵的人生況味。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季節(jié)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但每個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經(jīng)歷、知識層面的種種不同,對不同的“物”,或者是對相同的“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草莓》,體會作者對時光、對生命的別樣的感悟。
二、初讀。
1、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檢查預(yù)習。
1、掃清字詞障礙。
(1)字音字形。
枝柯()生意盎()然酣()然。
沁()人心脾韶()華荒誕()。
槲()樹惴惴()不安。
(2)詞語解釋。
生意盎然:
沁人心脾:
如花似錦:
惴惴不安: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三
本文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應(yīng)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用一連串的比喻進行論證,最后說明人要廣博地學習并不斷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先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顯著效果,接著闡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為憑借外界條件,最后推論人需要通過學習來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說明學習應(yīng)持的態(tài)度。全段分三層:
第一層著重說明知識需要積累;第二層著重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恒;第三層著重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這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內(nèi)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
所選的這三段融為一體,成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體現(xiàn)原著精神。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四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dǎo)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shè)喻方法,講有關(guān)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zhuǎn)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jié)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崇高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dǎo)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dǎo),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jié)束,學習不能夠結(jié)束,不能夠放松,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zhuǎn)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guī)。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fù)(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zhuǎn)變?nèi)说牧曅?,使之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jīng)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yǎng)。)。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cè)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接著得出結(jié)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BR> (1)吾嘗(曾經(jīng))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wù)?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jié)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釋學習應(yīng)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diào)學習要靠積存,并引出結(jié)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yǎng)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diào)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diào)“積”,到論證“不舍”,最后來歸結(jié)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yīng)有的態(tài)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yè):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五
1、了解“斑紋”的內(nèi)在含義,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詩意的語言,賞讀多種寫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領(lǐng)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深刻理解“斑紋”的內(nèi)在含義,了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各種“斑紋”,揣摩本文詩意的語言。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語言。
一課時。
1、采采蠅是非洲一種傳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蟲,經(jīng)常叮咬馬、羚羊和其他草原動物。奇怪的是,它們對斑馬卻很少騷擾。這是什么原因呢?斑馬的斑紋能幫助它抵御采采蠅的叮咬。
2、斑馬的條紋是一種“護身符”。因為黑白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線各不相同,這樣可以使斑馬的身體輪廓變得模糊起來,遠遠望去,很難將它同周圍環(huán)境分辨開來,也就不容易被猛獸發(fā)現(xiàn)了。通常,獅子是在黃昏或黎明時狩獵的。一旦它發(fā)現(xiàn)了斑馬,對方黑白分明的條紋,也往往使獅子難以判斷自己與獵物之間的距離。如果對方是一匹正在運動的斑馬,那么準確估計它的實際位置和運動速度,就更加困難了。
1、速讀全文,畫出有“斑紋”一詞的語句。
2、思考:結(jié)合語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確:整篇文章應(yīng)該是按照由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展開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紋到抽象的斑紋、由斑紋到生物習性到對生命本質(zhì)的思考、由生命現(xiàn)象到對神秘自然的敬畏。
1、朗讀1—5節(jié),思考:文中詳寫哪種動物的“斑紋”?為什么?
明確:詳寫蛇。
蛇的斑紋最為典型、醒目,重點寫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紋”;不只寫了蛇的斑紋,還寫了它的生活習性、生存狀態(tài)等內(nèi)容,豐富了文章的表現(xiàn)范疇,作者寫“斑紋”并不為單一地介紹動物皮毛,同時也是向我們展現(xiàn)一個豐富真實的自然界。重點突出,便于下文畫卷式地展開豐富生動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個筆底世界。
蛇的文化內(nèi)涵豐富,相關(guān)的寓言和傳說較多,可以引發(fā)讀者興趣,以作者強烈的情感來加強讀者的情感體驗,豐富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不只說明了蛇這種動物的斑紋,更生動細致地塑造了一個陰險、詭秘、惡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饒有意味。
2、哪里還可以有“斑紋”?
明確:其他動物;植物;一切生物;人類。
3、關(guān)于“斑紋”的含義,課文中有沒有相關(guān)表述?
明確:課文對“斑紋”的表述:斑紋起源于對一種簡單圖案的特別嗜好:或直或曲的線條,大小不一的色塊,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圓點,不斷的復(fù)制構(gòu)成驚人的繁復(fù)效果。
4、朗讀課文最后四小節(jié),體會“斑紋”在這些段落中的含義。
明確:大地是有斑紋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紋”預(yù)示著自然規(guī)律。
生活是有斑紋的:生活的印記,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tài),“修飾”過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跡;“損害”過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記憶,這些都可以形成“斑紋”,“斑紋”無所不在。
明確:這里的“神”,可以理解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規(guī)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存在許多“斑紋”;換一個角度來看,距離遙遠,生命渺小,眾生平等?!拔覀儭币膊贿^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我們”的一切生活,愛恨悲歡,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
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tài)是鐫刻在每個人身上的斑紋的這里,又流露出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guī)律進行了禮贊。
5、小結(jié)。準確理解文中“斑紋”的含義。
文章主要寫了動物皮毛的顏色和圖案,也寫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人類生活的印跡。文中的“斑紋”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斑紋,又指社會現(xiàn)象、人們內(nèi)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記憶的印記等,這樣就帶有哲學的意味,寬泛的說也可指一切存在。
1、自由暢談:我和“斑紋”
“我們”也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
2、關(guān)注生態(tài):我的綠色家園。
周曉楓以帶著一種人與自然眾生平等、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來看待這個世界,動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溫存,以“對天地自然持久的熱情關(guān)注和對世間諸多存在的悲憫及敬畏之心”來描述這個世界,愛,以一種神奇的力量,使之出類拔萃。如果我們也能夠以對自然、對一切生命、對人類生活的飽滿的情感來觀察,來感知,相信我們筆下的文字也是血肉豐滿的,我們的心靈中也一定能夠綻放一座有著姿態(tài)萬千的風景的花園。
1、隨筆《我的綠色家園》。
2、預(yù)習下一課。
斑紋。
周曉楓。
斑紋:生活習性——生存狀態(tài)——生活體驗——生命印記無所不在。
啟示:關(guān)注生命現(xiàn)象敬畏生命本身禮贊自然規(guī)律和諧共存。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作者對斑紋的形象描述和對斑紋的理性闡述,我們已經(jīng)很清楚了解斑紋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來把握作者對生命本質(zhì)的思考。從中學生深切知道了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六
1.認識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由《馬說》導(dǎo)入。
2.“說”,古代一種議論文體。
1.駢體文。
起源于漢魏,盛行于南北朝。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nèi)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運動。
指唐代中期以來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tǒng),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fù)古代的儒學道統(tǒng),將改革文風與復(fù)興儒學變?yōu)橄噍o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diào)要文以載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
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1.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
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3.作者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從師的重要性?你覺得老師重要嗎?
從教師的職能作用來正面論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R> 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BR> 4.作者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道之有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BR> 1.疏通文意。
2.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薄皫煹乐粡?fù)可知矣。”
3.本段分為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三層,對比論證。
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所在。
把為子擇師而自己卻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1.疏通文意。
2.第三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第四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1.運用排偶句式(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氣勢,而且有一種音節(jié)的美,在語氣上也很自然流暢。
2.語氣語調(diào)婉轉(zhuǎn)多變,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嗟乎”,“嗚呼”(語氣詞加強感嘆)。
“其皆出于此乎”(疑問語氣)。
“吾未見其明也”(判斷語氣)。
“其可怪也歟”(感嘆語氣)。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七
1.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怨乓詠砭陀袕膸煹娘L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表n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jù)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dǎo)。
(2)請學生統(tǒng)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nèi)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tǒng)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dǎo)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wù)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chǔ)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風格。)。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后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討論后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2)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討論后明確:
a.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討論后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jié)論。
(2)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后明確:圣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5.分析第四段:
提問: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2)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
(1)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dǎo)從師。
(2)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1)整句散句結(jié)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jié)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R>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
(2)背誦全文。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八
1、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深刻領(lǐng)悟這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1、 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 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1、深刻領(lǐng)悟這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2、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第一節(jié)
一、導(dǎo)入: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領(lǐng)著的中原領(lǐng)土,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因此他寫了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詩人的愛國情懷是何等的執(zhí)著、真摯!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陸游,體會他那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二、詩人及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陸游是一個高產(chǎn)的作家,其詩作今存9000多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fù)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
陸游的詩歌為什么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fù)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這與他的家世和經(jīng)歷有莫大的關(guān)系。首先看陸游的家世:陸游出身于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常常談?wù)搰y國恥至痛哭流涕,飯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關(guān)系,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再看看其經(jīng)歷: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這樣的家世,這樣的經(jīng)歷,促使他產(chǎn)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英雄志愿。
詩人一生“寄意恢復(fù)”,但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擊排斥陸游。在山陰閑居了6年的陸游,看到 “掃胡塵”“雪國恥”的志向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三、詩意理解:
1、學生自讀詩文,把握詩歌節(jié)奏,教師作誦讀技法指導(dǎo)。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語速稍快,語調(diào)激昂,顯其豪壯)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整句語調(diào)低沉,顯其沉郁)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結(jié)句降調(diào))
2、詩意的講解。
3、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背誦詩文。
四、詩歌賞析:
首聯(lián):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1、“世事艱”指什么?
直接道出詩人早年經(jīng)歷的辛酸與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撓北伐,使詩人抗金復(fù)國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這也是詩人“憤”的根源。
“北望中原氣如山”
欲圖收復(fù)失地。
詩人以為驅(qū)逐侵略者,收復(fù)失地,指日可待。這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的愛國青年。
小結(jié):追述青年時的豪情壯志。
頷聯(lián):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
1、頷聯(lián)寫到了兩次戰(zhàn)斗,是哪兩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guān)失而復(fù)得。
2、詩人寫這兩次戰(zhàn)斗是要表明什么?
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也表明了詩人渴望北伐,恢復(fù)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這也是上聯(lián) “氣如山”一個表現(xiàn)。
用了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將詩人的恢復(fù)之志具體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小結(jié):描繪當年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
首聯(lián)、頷聯(lián):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敘事)
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1、頸聯(lián)是寫過去還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長城”實際上是運用了一個典故,一個什么典故?詩人用這個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f:“(你)自毀汝(你的)萬里長城?!?BR> 表達了詩人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的決心。
3、這一聯(lián)中的“空”字和“已”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詩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
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悲憤之情。這種“憤”多么強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小結(jié):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fā)。
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 我們結(jié)合《出師表》的內(nèi)容來看,詩人為什么大力贊賞《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正是陸游的畢生心愿;
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正是陸游認為南宋當權(quán)者應(yīng)該吸取的。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詩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詩人在尾聯(lián)運用這個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諷統(tǒng)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沒有諸葛亮;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fù)中原之志。
小結(jié):包含了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頸尾兩聯(lián),回到現(xiàn)實,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慨。
所憤之一:“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憤之二:“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撓北伐。
所憤之三:“憤”于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詩人年輕時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壯志難酬、請纓無路。)
所憤之四:“憤”于歲月蹉跎,年華空老。(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
所憤之五:“憤”于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無人領(lǐng)軍。
這五“憤”的根源,其實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
六、本詩主要表現(xiàn)手法。
對比手法: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霸鐨q”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fù)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jīng)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fù)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guān)中恢復(fù)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guān)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cè),散關(guān)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diào)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大散關(guān)”,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qū)”,(《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叭祥L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書憤”的意思是 。 “書”的意思為 。
2.本詩由兩個側(cè)面組成:一方面是詩人 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詩人
悲憤心情。
3.詩的前四句主要是 ,寫了 與 兩次振奮人心的戰(zhàn)役的勝利,抒發(fā)了自己 。
4.詩的后四句主要是 ,寫了 ,也暗含了 。
4.下列說法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一句與辛棄疾的“可憐白發(fā)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歲那知世事艱”中“那知”一詞隱含著對年輕時不知世事艱難的自責。
c.“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和“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相互激揚,愈是悲憤,對理想愈是執(zhí)著;對理想愈是執(zhí)著,悲憤也愈是強烈。因而這首詩歌既熱情奔放,又深沉悲愴。
d.陸游始終堅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quán)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nèi)容,成為杰出的愛國主義詩人。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九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jù)?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jù):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jié)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xiàn)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jié)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
7、小結(jié):本文在論證結(jié)構(gòu)上有一條嚴謹?shù)乃季S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jié)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jié)構(gòu)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jié):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tǒng)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yīng)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
2、把握作者感情。
3、體會父愛。
學生演講楊麗娟的故事。
(學生討論對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楊麗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認為楊父是一位不負責任的父親,他對女兒的愛不是真正的父愛。)。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愛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們從父親困頓前行的背影中,體會到父親的那份深沉厚實的愛;而劉鴻伏的《父親》,又為我們刻畫了父親的那份苦澀而溫馨的愛。
今天我們來一同學習劉鴻伏的《父親》。
1、理清思路。
通過預(yù)習,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寫了三個生活片段,分別是:
接通知書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別。
2、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形象呢?請大家畫出描寫父親的語句。父親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呢?把你的感動寫下來。
a、父親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時候,喜歡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鄉(xiāng)鄰朋友……。
父親以兒子為榮。
b、第二自然段。
全體朗讀。
作用:用了五個排比句,寫了父親幾幅勞動生活的畫面,營造了一種凄美的氣氛。贊美了父親的勤勞、堅強、容易滿足和質(zhì)樸,同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著腳在大雪里跋涉,在貓頭鷹的啼叫里荷薪而歸,披蓑戴笠地在風雨中勞作,僅僅表現(xiàn)他的勤勞嗎?這里面有著窮苦和艱辛??!
c、父親說過:人是土物,離不開泥土的。
明確:愛這片土地,他生于斯,長于斯,勞動于斯,乃至長眠于斯。土地賦予了他堅韌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這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詩《三代》:
爺爺。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經(jīng)融入進了勞動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點。
d、父親頭上裹著青頭巾,腰間圍著黑包袱,一身只有走親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確:重視這趟遠行,鄭重其事,然而我們還是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嚴重有的只是好奇與驚訝,感動與憐憫。
e、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見父親的兩鬢已鉆出絲絲白發(fā),而他曾經(jīng)扛過竹木、扛過巖石也挑過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時已顯得佝僂了。望著青頭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親的背影,我的心一陣戰(zhàn)栗。
明確:作者對父親的衰老感到難過和心疼,同時心中感受到一種重擔。
此處可以與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斷相比較,讓學生找異同。
3、那么如此偉大無私的父愛,作者感受到了嗎?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發(fā)了你的共鳴呢?請找出有關(guān)作者感悟的語句,各抒己見。
b、我的父親的背影,我永遠像山一樣堅強挺立的父親,是我生命的路碑。
c、為父親,為自己,也為那養(yǎng)育過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開的日歷都當作奮進的風帆。
父親的生活經(jīng)歷、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父親對我的愛都是翻開的日歷,都是我奮進的動力,我將憑借這些動力珍惜每一分鐘來提升自己。
請以“感謝父親”為開頭表達你對父親的感謝,每個人說一句,準備一分鐘。
也可以仿寫第二段。
也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下他和父親的故事。
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份偉大的父愛!銘記父愛,我們今天的學習會更有動力,我們?nèi)松钠聲懙酶忧宄屯昝馈?BR> 讓我們在這首崔京浩的《父親》中結(jié)束今天的課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一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xiàn)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并且即景生情,抒發(fā)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xiàn)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時人和后人的贊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jié)構(gòu)也很緊湊,前后互相呼應(yīng),脈絡(luò)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shè)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dǎo)入。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yǎng)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xiāng)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wěn)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yīng)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引導(dǎo):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瓣悺笔顷愂龅囊馑迹椋?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1、引導(dǎo)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luò)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gòu)思藝術(shù);
2、引導(dǎo)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jié)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1、討論:在陳請終養(yǎng)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dǎo):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來。
進一步引導(dǎo):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dǎo):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提示:故臣當終養(yǎng)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dǎo):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yǎng)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二在圣朝“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yīng)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導(dǎo):作者以列數(shù)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yīng)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diào)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dǎo):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傊?,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guān)系,作為陳情的依據(jù)。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gòu)思縝密,脈絡(luò)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R> 引導(dǎo):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zāi)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BR> 引導(dǎo):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BR> 引導(dǎo):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
引導(dǎo):對偶句,一外一內(nèi)都強調(diào)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yǎng)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xiàn)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shù)乇磉_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BR> “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BR>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BR>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BR>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fā)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dǎo):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yǎng)”“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jié)”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jié):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dǎo)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gòu)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引導(dǎo):1、李密反復(fù)強調(diào)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yǎng)祖母才難能應(yīng)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dǎo):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nèi)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fā)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yīng)李密終養(yǎng)祖母的請求?
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討論: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義理”?
(三)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設(shè)計便從思考“情”之內(nèi)涵出發(fā),引導(dǎo)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luò)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gòu)思藝術(shù)和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jié)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三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對象?!澳救~”一用再用,且有所發(fā)展(落木),產(chǎn)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jié)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dǎo)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dǎo)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蕭瑟、凄涼。秋季。
3、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比較一下“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看看詩中的“木”和“樹”有什么不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樹”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敝械摹澳尽瘎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jié):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jié)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6、小結(jié):“木“的藝術(shù)特征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干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qū)別。并思考造成這種區(qū)別的原因?!谒囆g(shù)語言中。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四
1、通過比較閱讀,賞析“散文中三峽的神韻”。
2、借助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收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同學們,人們常用“亙古未變”來形容山川河流,現(xiàn)在,山川河流正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峽這條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遠的消失了。三峽是靈異的`、浪漫的、富有詩意的,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用心去認讀三峽、研究三峽。
1、學生談從“風光片”中獲得的信息。(風光片中的三峽過于文靜、單薄)。
2、學生補充自己收集的資料。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五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lǐng)悟其愛國的實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guān)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guān)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六
1、鑒賞小說風格獨具的藝術(shù)魅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細膩的心理描寫。
2、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3、歸納文言現(xiàn)象,把握文言詞句的學習規(guī)律。
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實際,本篇的教學重點可放在對作品的情節(jié)發(fā)展,思想內(nèi)涵及人物心理刻畫的分析品評上。
關(guān)于蒲松齡作《聊齋志異》,古書有載:“相傳先生居鄉(xiāng)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于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zhí)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如是二十余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薄读凝S志異》全書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過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雜、幽明相間的藝術(shù)畫面,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罪惡,諷刺科舉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頌?zāi)信嗄甑募冋鎼矍?,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繼承和發(fā)揚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小說的藝術(shù)傳統(tǒng),既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又給人以現(xiàn)實主義的真實感。構(gòu)思奇特,幻異曲折,跌宕多變,刻畫細膩,文筆洗練。其思想和藝術(shù)成就,標志著我國文言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優(yōu)秀篇章,主題思想和藝術(shù)成就均達到很高的水平,可謂是文學精品。本文擬從情節(jié)、語言、人物三方面賞析其藝術(shù)魅力。
我國小說起源于古代的神話傳說,因此形成的藝術(shù)傳統(tǒng)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節(jié),善于營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轉(zhuǎn)合的完整性。
故事情節(jié)曲折,卻構(gòu)思嚴謹??v觀全文,起承轉(zhuǎn)合,前呼后應(yīng),結(jié)構(gòu)完整。關(guān)于起承轉(zhuǎn)合,上面已經(jīng)敘述過了。至于前呼后應(yīng),至少有兩處照應(yīng)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以“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為終,應(yīng)了“解鈴還需系鈴人”的古話;二是成名始“操童子業(yè),久不售,為人迂訥”,且家中“薄產(chǎn)累盡”,而終能“入邑庠”,且“田萬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蹺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可謂善有善報。
得纖細畢現(xiàn),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紇敵領(lǐng)?!边@一段文字也通過“怒”、“奔”、“躍”、“張”、“伸”、“紇”等詞,把斗蟲過程中促織的神態(tài)和動作寫得細膩逼真。
文章在精煉處惜字如金,但在形象處卻又潑墨如水,細致入微,生動感人。如第六段:“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fù)聊賴?!深欝盎\虛,則氣斷聲吞,亦不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弊髡叻浅I朴谶\用白描手法進行勾勒,描繪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態(tài);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襯托,以“茅舍無煙”(正襯)、“東曦既駕”(反襯)來表現(xiàn)成名夫婦“不復(fù)聊賴”的精神狀態(tài)。
前面我已經(jīng)講過,我國古代小說十分注重情節(jié)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略顯不足。但《促織》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畫得很成功,就連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確屬獨樹一幟。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神態(tài)描寫。
得意至極。通過這“三笑”的描寫,一個終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游俠兒形象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而最終“少年大駭”,既襯托出促織的奇異,更進一步表現(xiàn)了人物的無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雖然對成名的妻子和兒子著墨不多,但精煉的數(shù)筆也很生動形象。若第五段:“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yè)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兒涕而去?!卑殉勺拥摹翱謶帧焙统善薜摹绑@”、“怒”渲染得很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舉。
總之,《促織》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十分注重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營造;又能在語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煉生動;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魅力的短篇小說精品。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七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shù)特點。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梅花絕句》。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八
1、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節(jié)前3句)。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2、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dǎo)學生聯(lián)想。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九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扒嫉押涡柙箺盍猴L不度玉門關(guān)”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一
(一)初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提高鑒賞古典戲曲的藝術(shù)素養(yǎng)。
(二)、結(jié)合“單元知識和訓(xùn)練”掌握研究性閱讀的方法。
(三)、認識封建社會官吏昏聵,法制的黑暗現(xiàn)實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一)、這曲戲由幾部分組成?彼此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二)、如何理解竇娥這一人物形象的反抗精神?
點撥、研討、賞鑒。
一、介紹關(guān)漢卿。
關(guān)漢卿,號齋叟,金未元初大都人(現(xiàn)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彼谏⑶赌蠀我恢āげ环稀分姓f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簫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塵銳,關(guān)漢卿不滿社會現(xiàn)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的現(xiàn)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chuàng)作雜劇60多部,但大都散失了,現(xiàn)僅存18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子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講授課文。
1、提問:在課文共出現(xiàn)了多少曲牌?都屬于什么宮調(diào)?
明確:共出現(xiàn)10個曲牌,都有屬于正宮調(diào)。
2、根據(jù)10個曲牌和故事情節(jié),把課文分成若干層次(按思考和練習一要求)。
明確:10個曲牌有三個層次,使劇情有張有弛,有烘托,有宣染,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第一層[端正好][滾繡球]兩個曲牌,大意是竇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層是[倘秀才]至[鮑魚兒]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告別婆婆。
第三層[耍孩兒]至[煞尾]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發(fā)下三大誓愿。
三、作業(yè)設(shè)計:背誦[端正好][滾秀才]兩個曲子。
四、板書設(shè)計。
一關(guān)漢卿。
二、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竇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別婆婆——發(fā)下三大誓愿。
一、分析第一層。
齊讀課文第一層的兩支曲子。
提問:竇娥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確: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天地驚鬼神?!庇忠驗楦]娥的沖突對象隱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對象,由于內(nèi)心的悲憤難以控制,便筑成了對天地的怨恨與控訴。
二、分析第二層:
明確: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她的善良與淳樸的美好心靈,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還是迎面趕來,情看她與婆婆的一段對白,并試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問:通過人物對白試分析關(guān)漢卿的語言藝術(shù)和戲劇效果。
明確:關(guān)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可以根據(jù)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xiàn)實,充分為戲情的人物性格服務(wù),竇娥對婆婆的一段對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里是那樣貼切,表現(xiàn)得是那么自然生動。
四、閱讀[快活三][鯉魚兒]。
明確:使人們對竇娥的悲慘遭遇更加同情。她勸婆婆不要過分悲傷,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們對不公正的社會產(chǎn)生憤恨之情,戲劇的審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五、閱讀第三層:分析竇娥臨刑時發(fā)出三樁誓愿,說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確:第一樁誓愿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樁誓愿是六朋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蒼得到反應(yīng)。第三樁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惡。
六、她的三樁誓愿與第一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么關(guān)系?是否矛盾?
明確:竇娥對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梢姡]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者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斥天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tǒng)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xiàn)實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動動容不定期昭雪竇娥的冤案。
歸納主題。
本劇通過竇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殘暴歌頌了竇娥的美好心靈和反抗精神。
七、作業(yè)設(shè)計:
如何分析理解竇娥的反抗精神?
八、板書設(shè)計:
竇娥冤。
1、竇娥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樁誓愿是什么?表現(xiàn)了竇娥什么樣怕精神?
3、歸納主題。
4、作業(yè)設(shè)計。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寫作思路,學習本文運用巧妙的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
2、體味生命在時光流轉(zhuǎn)中不斷成熟豐富的深刻哲理,珍惜過往,正視未來。
教學重點:
借助圈劃、品讀等方法,探討文章的寫作思路,感受文章構(gòu)思之精妙;學習本文運用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體味生命中的“變”,感受文章所蘊涵的人生況味。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季節(jié)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但每個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經(jīng)歷、知識層面的種種不同,對不同的“物”,或者是對相同的“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草莓》,體會作者對時光、對生命的別樣的感悟。
二、初讀。
1、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檢查預(yù)習。
1、掃清字詞障礙。
(1)字音字形。
枝柯()生意盎()然酣()然。
沁()人心脾韶()華荒誕()。
槲()樹惴惴()不安。
(2)詞語解釋。
生意盎然:
沁人心脾:
如花似錦:
惴惴不安: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三
本文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應(yīng)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用一連串的比喻進行論證,最后說明人要廣博地學習并不斷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先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顯著效果,接著闡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為憑借外界條件,最后推論人需要通過學習來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說明學習應(yīng)持的態(tài)度。全段分三層:
第一層著重說明知識需要積累;第二層著重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恒;第三層著重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這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內(nèi)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
所選的這三段融為一體,成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體現(xiàn)原著精神。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四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dǎo)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shè)喻方法,講有關(guān)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zhuǎn)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jié)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崇高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dǎo)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dǎo),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jié)束,學習不能夠結(jié)束,不能夠放松,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zhuǎn)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guī)。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fù)(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zhuǎn)變?nèi)说牧曅?,使之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jīng)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yǎng)。)。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cè)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接著得出結(jié)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BR> (1)吾嘗(曾經(jīng))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wù)?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jié)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釋學習應(yīng)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diào)學習要靠積存,并引出結(jié)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yǎng)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diào)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diào)“積”,到論證“不舍”,最后來歸結(jié)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yīng)有的態(tài)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yè):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五
1、了解“斑紋”的內(nèi)在含義,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詩意的語言,賞讀多種寫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領(lǐng)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深刻理解“斑紋”的內(nèi)在含義,了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各種“斑紋”,揣摩本文詩意的語言。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語言。
一課時。
1、采采蠅是非洲一種傳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蟲,經(jīng)常叮咬馬、羚羊和其他草原動物。奇怪的是,它們對斑馬卻很少騷擾。這是什么原因呢?斑馬的斑紋能幫助它抵御采采蠅的叮咬。
2、斑馬的條紋是一種“護身符”。因為黑白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線各不相同,這樣可以使斑馬的身體輪廓變得模糊起來,遠遠望去,很難將它同周圍環(huán)境分辨開來,也就不容易被猛獸發(fā)現(xiàn)了。通常,獅子是在黃昏或黎明時狩獵的。一旦它發(fā)現(xiàn)了斑馬,對方黑白分明的條紋,也往往使獅子難以判斷自己與獵物之間的距離。如果對方是一匹正在運動的斑馬,那么準確估計它的實際位置和運動速度,就更加困難了。
1、速讀全文,畫出有“斑紋”一詞的語句。
2、思考:結(jié)合語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確:整篇文章應(yīng)該是按照由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展開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紋到抽象的斑紋、由斑紋到生物習性到對生命本質(zhì)的思考、由生命現(xiàn)象到對神秘自然的敬畏。
1、朗讀1—5節(jié),思考:文中詳寫哪種動物的“斑紋”?為什么?
明確:詳寫蛇。
蛇的斑紋最為典型、醒目,重點寫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紋”;不只寫了蛇的斑紋,還寫了它的生活習性、生存狀態(tài)等內(nèi)容,豐富了文章的表現(xiàn)范疇,作者寫“斑紋”并不為單一地介紹動物皮毛,同時也是向我們展現(xiàn)一個豐富真實的自然界。重點突出,便于下文畫卷式地展開豐富生動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個筆底世界。
蛇的文化內(nèi)涵豐富,相關(guān)的寓言和傳說較多,可以引發(fā)讀者興趣,以作者強烈的情感來加強讀者的情感體驗,豐富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不只說明了蛇這種動物的斑紋,更生動細致地塑造了一個陰險、詭秘、惡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饒有意味。
2、哪里還可以有“斑紋”?
明確:其他動物;植物;一切生物;人類。
3、關(guān)于“斑紋”的含義,課文中有沒有相關(guān)表述?
明確:課文對“斑紋”的表述:斑紋起源于對一種簡單圖案的特別嗜好:或直或曲的線條,大小不一的色塊,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圓點,不斷的復(fù)制構(gòu)成驚人的繁復(fù)效果。
4、朗讀課文最后四小節(jié),體會“斑紋”在這些段落中的含義。
明確:大地是有斑紋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紋”預(yù)示著自然規(guī)律。
生活是有斑紋的:生活的印記,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tài),“修飾”過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跡;“損害”過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記憶,這些都可以形成“斑紋”,“斑紋”無所不在。
明確:這里的“神”,可以理解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規(guī)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存在許多“斑紋”;換一個角度來看,距離遙遠,生命渺小,眾生平等?!拔覀儭币膊贿^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我們”的一切生活,愛恨悲歡,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
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tài)是鐫刻在每個人身上的斑紋的這里,又流露出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guī)律進行了禮贊。
5、小結(jié)。準確理解文中“斑紋”的含義。
文章主要寫了動物皮毛的顏色和圖案,也寫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人類生活的印跡。文中的“斑紋”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斑紋,又指社會現(xiàn)象、人們內(nèi)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記憶的印記等,這樣就帶有哲學的意味,寬泛的說也可指一切存在。
1、自由暢談:我和“斑紋”
“我們”也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
2、關(guān)注生態(tài):我的綠色家園。
周曉楓以帶著一種人與自然眾生平等、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來看待這個世界,動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溫存,以“對天地自然持久的熱情關(guān)注和對世間諸多存在的悲憫及敬畏之心”來描述這個世界,愛,以一種神奇的力量,使之出類拔萃。如果我們也能夠以對自然、對一切生命、對人類生活的飽滿的情感來觀察,來感知,相信我們筆下的文字也是血肉豐滿的,我們的心靈中也一定能夠綻放一座有著姿態(tài)萬千的風景的花園。
1、隨筆《我的綠色家園》。
2、預(yù)習下一課。
斑紋。
周曉楓。
斑紋:生活習性——生存狀態(tài)——生活體驗——生命印記無所不在。
啟示:關(guān)注生命現(xiàn)象敬畏生命本身禮贊自然規(guī)律和諧共存。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作者對斑紋的形象描述和對斑紋的理性闡述,我們已經(jīng)很清楚了解斑紋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來把握作者對生命本質(zhì)的思考。從中學生深切知道了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六
1.認識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由《馬說》導(dǎo)入。
2.“說”,古代一種議論文體。
1.駢體文。
起源于漢魏,盛行于南北朝。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nèi)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運動。
指唐代中期以來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tǒng),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fù)古代的儒學道統(tǒng),將改革文風與復(fù)興儒學變?yōu)橄噍o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diào)要文以載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
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1.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
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3.作者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從師的重要性?你覺得老師重要嗎?
從教師的職能作用來正面論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R> 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BR> 4.作者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道之有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BR> 1.疏通文意。
2.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薄皫煹乐粡?fù)可知矣。”
3.本段分為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三層,對比論證。
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所在。
把為子擇師而自己卻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1.疏通文意。
2.第三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第四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1.運用排偶句式(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氣勢,而且有一種音節(jié)的美,在語氣上也很自然流暢。
2.語氣語調(diào)婉轉(zhuǎn)多變,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嗟乎”,“嗚呼”(語氣詞加強感嘆)。
“其皆出于此乎”(疑問語氣)。
“吾未見其明也”(判斷語氣)。
“其可怪也歟”(感嘆語氣)。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七
1.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怨乓詠砭陀袕膸煹娘L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表n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jù)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dǎo)。
(2)請學生統(tǒng)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nèi)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tǒng)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dǎo)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wù)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chǔ)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風格。)。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后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討論后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2)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討論后明確:
a.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討論后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jié)論。
(2)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后明確:圣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5.分析第四段:
提問: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2)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
(1)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dǎo)從師。
(2)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1)整句散句結(jié)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jié)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R>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
(2)背誦全文。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八
1、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深刻領(lǐng)悟這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1、 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 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1、深刻領(lǐng)悟這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2、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第一節(jié)
一、導(dǎo)入: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領(lǐng)著的中原領(lǐng)土,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因此他寫了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詩人的愛國情懷是何等的執(zhí)著、真摯!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陸游,體會他那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二、詩人及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陸游是一個高產(chǎn)的作家,其詩作今存9000多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fù)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
陸游的詩歌為什么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fù)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這與他的家世和經(jīng)歷有莫大的關(guān)系。首先看陸游的家世:陸游出身于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常常談?wù)搰y國恥至痛哭流涕,飯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關(guān)系,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再看看其經(jīng)歷: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這樣的家世,這樣的經(jīng)歷,促使他產(chǎn)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英雄志愿。
詩人一生“寄意恢復(fù)”,但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擊排斥陸游。在山陰閑居了6年的陸游,看到 “掃胡塵”“雪國恥”的志向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三、詩意理解:
1、學生自讀詩文,把握詩歌節(jié)奏,教師作誦讀技法指導(dǎo)。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語速稍快,語調(diào)激昂,顯其豪壯)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整句語調(diào)低沉,顯其沉郁)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結(jié)句降調(diào))
2、詩意的講解。
3、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背誦詩文。
四、詩歌賞析:
首聯(lián):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1、“世事艱”指什么?
直接道出詩人早年經(jīng)歷的辛酸與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撓北伐,使詩人抗金復(fù)國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這也是詩人“憤”的根源。
“北望中原氣如山”
欲圖收復(fù)失地。
詩人以為驅(qū)逐侵略者,收復(fù)失地,指日可待。這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的愛國青年。
小結(jié):追述青年時的豪情壯志。
頷聯(lián):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
1、頷聯(lián)寫到了兩次戰(zhàn)斗,是哪兩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guān)失而復(fù)得。
2、詩人寫這兩次戰(zhàn)斗是要表明什么?
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也表明了詩人渴望北伐,恢復(fù)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這也是上聯(lián) “氣如山”一個表現(xiàn)。
用了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將詩人的恢復(fù)之志具體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小結(jié):描繪當年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
首聯(lián)、頷聯(lián):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敘事)
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1、頸聯(lián)是寫過去還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長城”實際上是運用了一個典故,一個什么典故?詩人用這個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f:“(你)自毀汝(你的)萬里長城?!?BR> 表達了詩人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的決心。
3、這一聯(lián)中的“空”字和“已”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詩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
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悲憤之情。這種“憤”多么強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小結(jié):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fā)。
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 我們結(jié)合《出師表》的內(nèi)容來看,詩人為什么大力贊賞《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正是陸游的畢生心愿;
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正是陸游認為南宋當權(quán)者應(yīng)該吸取的。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詩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詩人在尾聯(lián)運用這個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諷統(tǒng)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沒有諸葛亮;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fù)中原之志。
小結(jié):包含了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頸尾兩聯(lián),回到現(xiàn)實,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慨。
所憤之一:“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憤之二:“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撓北伐。
所憤之三:“憤”于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詩人年輕時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壯志難酬、請纓無路。)
所憤之四:“憤”于歲月蹉跎,年華空老。(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
所憤之五:“憤”于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無人領(lǐng)軍。
這五“憤”的根源,其實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
六、本詩主要表現(xiàn)手法。
對比手法: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霸鐨q”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fù)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jīng)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fù)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guān)中恢復(fù)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guān)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cè),散關(guān)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diào)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大散關(guān)”,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qū)”,(《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叭祥L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書憤”的意思是 。 “書”的意思為 。
2.本詩由兩個側(cè)面組成:一方面是詩人 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詩人
悲憤心情。
3.詩的前四句主要是 ,寫了 與 兩次振奮人心的戰(zhàn)役的勝利,抒發(fā)了自己 。
4.詩的后四句主要是 ,寫了 ,也暗含了 。
4.下列說法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一句與辛棄疾的“可憐白發(fā)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歲那知世事艱”中“那知”一詞隱含著對年輕時不知世事艱難的自責。
c.“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和“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相互激揚,愈是悲憤,對理想愈是執(zhí)著;對理想愈是執(zhí)著,悲憤也愈是強烈。因而這首詩歌既熱情奔放,又深沉悲愴。
d.陸游始終堅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quán)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nèi)容,成為杰出的愛國主義詩人。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九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jù)?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jù):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jié)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xiàn)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jié)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
7、小結(jié):本文在論證結(jié)構(gòu)上有一條嚴謹?shù)乃季S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jié)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jié)構(gòu)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jié):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tǒng)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yīng)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
2、把握作者感情。
3、體會父愛。
學生演講楊麗娟的故事。
(學生討論對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楊麗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認為楊父是一位不負責任的父親,他對女兒的愛不是真正的父愛。)。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愛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們從父親困頓前行的背影中,體會到父親的那份深沉厚實的愛;而劉鴻伏的《父親》,又為我們刻畫了父親的那份苦澀而溫馨的愛。
今天我們來一同學習劉鴻伏的《父親》。
1、理清思路。
通過預(yù)習,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寫了三個生活片段,分別是:
接通知書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別。
2、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形象呢?請大家畫出描寫父親的語句。父親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呢?把你的感動寫下來。
a、父親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時候,喜歡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鄉(xiāng)鄰朋友……。
父親以兒子為榮。
b、第二自然段。
全體朗讀。
作用:用了五個排比句,寫了父親幾幅勞動生活的畫面,營造了一種凄美的氣氛。贊美了父親的勤勞、堅強、容易滿足和質(zhì)樸,同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著腳在大雪里跋涉,在貓頭鷹的啼叫里荷薪而歸,披蓑戴笠地在風雨中勞作,僅僅表現(xiàn)他的勤勞嗎?這里面有著窮苦和艱辛??!
c、父親說過:人是土物,離不開泥土的。
明確:愛這片土地,他生于斯,長于斯,勞動于斯,乃至長眠于斯。土地賦予了他堅韌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這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詩《三代》:
爺爺。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經(jīng)融入進了勞動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點。
d、父親頭上裹著青頭巾,腰間圍著黑包袱,一身只有走親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確:重視這趟遠行,鄭重其事,然而我們還是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嚴重有的只是好奇與驚訝,感動與憐憫。
e、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見父親的兩鬢已鉆出絲絲白發(fā),而他曾經(jīng)扛過竹木、扛過巖石也挑過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時已顯得佝僂了。望著青頭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親的背影,我的心一陣戰(zhàn)栗。
明確:作者對父親的衰老感到難過和心疼,同時心中感受到一種重擔。
此處可以與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斷相比較,讓學生找異同。
3、那么如此偉大無私的父愛,作者感受到了嗎?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發(fā)了你的共鳴呢?請找出有關(guān)作者感悟的語句,各抒己見。
b、我的父親的背影,我永遠像山一樣堅強挺立的父親,是我生命的路碑。
c、為父親,為自己,也為那養(yǎng)育過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開的日歷都當作奮進的風帆。
父親的生活經(jīng)歷、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父親對我的愛都是翻開的日歷,都是我奮進的動力,我將憑借這些動力珍惜每一分鐘來提升自己。
請以“感謝父親”為開頭表達你對父親的感謝,每個人說一句,準備一分鐘。
也可以仿寫第二段。
也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下他和父親的故事。
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份偉大的父愛!銘記父愛,我們今天的學習會更有動力,我們?nèi)松钠聲懙酶忧宄屯昝馈?BR> 讓我們在這首崔京浩的《父親》中結(jié)束今天的課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一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xiàn)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并且即景生情,抒發(fā)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xiàn)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時人和后人的贊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jié)構(gòu)也很緊湊,前后互相呼應(yīng),脈絡(luò)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shè)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dǎo)入。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yǎng)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xiāng)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wěn)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yīng)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引導(dǎo):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瓣悺笔顷愂龅囊馑迹椋?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1、引導(dǎo)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luò)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gòu)思藝術(shù);
2、引導(dǎo)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jié)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1、討論:在陳請終養(yǎng)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dǎo):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來。
進一步引導(dǎo):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dǎo):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提示:故臣當終養(yǎng)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dǎo):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yǎng)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二在圣朝“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yīng)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導(dǎo):作者以列數(shù)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yīng)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diào)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dǎo):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傊?,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guān)系,作為陳情的依據(jù)。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gòu)思縝密,脈絡(luò)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R> 引導(dǎo):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zāi)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BR> 引導(dǎo):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BR> 引導(dǎo):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
引導(dǎo):對偶句,一外一內(nèi)都強調(diào)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yǎng)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xiàn)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shù)乇磉_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BR> “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BR>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BR>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BR>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fā)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dǎo):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yǎng)”“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jié)”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jié):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dǎo)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gòu)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引導(dǎo):1、李密反復(fù)強調(diào)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yǎng)祖母才難能應(yīng)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dǎo):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nèi)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fā)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yīng)李密終養(yǎng)祖母的請求?
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討論: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義理”?
(三)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設(shè)計便從思考“情”之內(nèi)涵出發(fā),引導(dǎo)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luò)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gòu)思藝術(shù)和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jié)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三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對象?!澳救~”一用再用,且有所發(fā)展(落木),產(chǎn)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jié)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dǎo)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dǎo)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蕭瑟、凄涼。秋季。
3、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比較一下“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看看詩中的“木”和“樹”有什么不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樹”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敝械摹澳尽瘎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jié):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jié)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6、小結(jié):“木“的藝術(shù)特征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干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qū)別。并思考造成這種區(qū)別的原因?!谒囆g(shù)語言中。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四
1、通過比較閱讀,賞析“散文中三峽的神韻”。
2、借助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收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同學們,人們常用“亙古未變”來形容山川河流,現(xiàn)在,山川河流正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峽這條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遠的消失了。三峽是靈異的`、浪漫的、富有詩意的,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用心去認讀三峽、研究三峽。
1、學生談從“風光片”中獲得的信息。(風光片中的三峽過于文靜、單薄)。
2、學生補充自己收集的資料。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五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lǐng)悟其愛國的實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guān)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guān)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六
1、鑒賞小說風格獨具的藝術(shù)魅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細膩的心理描寫。
2、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3、歸納文言現(xiàn)象,把握文言詞句的學習規(guī)律。
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實際,本篇的教學重點可放在對作品的情節(jié)發(fā)展,思想內(nèi)涵及人物心理刻畫的分析品評上。
關(guān)于蒲松齡作《聊齋志異》,古書有載:“相傳先生居鄉(xiāng)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于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zhí)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如是二十余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薄读凝S志異》全書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過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雜、幽明相間的藝術(shù)畫面,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罪惡,諷刺科舉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頌?zāi)信嗄甑募冋鎼矍?,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繼承和發(fā)揚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小說的藝術(shù)傳統(tǒng),既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又給人以現(xiàn)實主義的真實感。構(gòu)思奇特,幻異曲折,跌宕多變,刻畫細膩,文筆洗練。其思想和藝術(shù)成就,標志著我國文言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優(yōu)秀篇章,主題思想和藝術(shù)成就均達到很高的水平,可謂是文學精品。本文擬從情節(jié)、語言、人物三方面賞析其藝術(shù)魅力。
我國小說起源于古代的神話傳說,因此形成的藝術(shù)傳統(tǒng)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節(jié),善于營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轉(zhuǎn)合的完整性。
故事情節(jié)曲折,卻構(gòu)思嚴謹??v觀全文,起承轉(zhuǎn)合,前呼后應(yīng),結(jié)構(gòu)完整。關(guān)于起承轉(zhuǎn)合,上面已經(jīng)敘述過了。至于前呼后應(yīng),至少有兩處照應(yīng)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以“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為終,應(yīng)了“解鈴還需系鈴人”的古話;二是成名始“操童子業(yè),久不售,為人迂訥”,且家中“薄產(chǎn)累盡”,而終能“入邑庠”,且“田萬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蹺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可謂善有善報。
得纖細畢現(xiàn),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紇敵領(lǐng)?!边@一段文字也通過“怒”、“奔”、“躍”、“張”、“伸”、“紇”等詞,把斗蟲過程中促織的神態(tài)和動作寫得細膩逼真。
文章在精煉處惜字如金,但在形象處卻又潑墨如水,細致入微,生動感人。如第六段:“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fù)聊賴?!深欝盎\虛,則氣斷聲吞,亦不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弊髡叻浅I朴谶\用白描手法進行勾勒,描繪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態(tài);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襯托,以“茅舍無煙”(正襯)、“東曦既駕”(反襯)來表現(xiàn)成名夫婦“不復(fù)聊賴”的精神狀態(tài)。
前面我已經(jīng)講過,我國古代小說十分注重情節(jié)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略顯不足。但《促織》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畫得很成功,就連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確屬獨樹一幟。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神態(tài)描寫。
得意至極。通過這“三笑”的描寫,一個終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游俠兒形象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而最終“少年大駭”,既襯托出促織的奇異,更進一步表現(xiàn)了人物的無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雖然對成名的妻子和兒子著墨不多,但精煉的數(shù)筆也很生動形象。若第五段:“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yè)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兒涕而去?!卑殉勺拥摹翱謶帧焙统善薜摹绑@”、“怒”渲染得很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例舉。
總之,《促織》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十分注重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營造;又能在語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煉生動;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魅力的短篇小說精品。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七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shù)特點。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梅花絕句》。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八
1、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節(jié)前3句)。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2、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dǎo)學生聯(lián)想。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篇十九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扒嫉押涡柙箺盍猴L不度玉門關(guān)”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