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讀后感(專業(yè)14篇)

字號:

    讀后感是我對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閱讀后的個人思考和感悟的表達,它是我的心靈的聲音。如何寫出一篇具有個人觀點和獨立思考的讀后感?8.在下面的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風格和角度的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guī)硇碌膯l(fā)。
    蘇軾讀后感篇一
    以前讀蘇軾的詩詞,只覺得他才華出眾,對他了解并不多。最近讀《蘇軾傳》才對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蘇軾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有著富足的家境、善良又有學識的母親、才華橫溢的父親。這些外在條件為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即使我們都知道他之后在官場經(jīng)歷起起伏伏,但他依然在文學和政務上做出不菲的成績。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呢,后來他隨父親和弟弟進京趕考,文學大家歐陽修對他的文章大為贊賞,蘇軾因此少年成名。
    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我更欣賞的是他做官期間深入百姓,急民眾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做出來許多非常好的政績,當一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他做到了。
    在杭州的日子,因著蘇東坡留下許多游山玩水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彼時的杭州是座怎樣豐滿而美麗的城市,也因著他留下許多展現(xiàn)民間疾苦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底層百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最真實的生存現(xiàn)狀。
    在密州做官期間,密州鄰近的數(shù)千里地區(qū)全部陷入了嚴重的饑荒,窮苦的百姓甚至連逃荒也無處可走。餓殍遍野,被遺棄的孩子隨處可見。蘇軾常常懷著沉痛的心情“灑淚循城拾棄孩”,又幾經(jīng)周折,設(shè)法撥出數(shù)百擔糧米,單獨儲存,專門用于收養(yǎng)這些可憐的棄兒。并且在各處張貼告示,明文規(guī)定:愿意領(lǐng)養(yǎng)孩子的家庭,每月由官府補助六斗米。以此來鼓勵和勸諭人們憐惜這些幼小的生命,使這些失去怙恃的孩子重得家庭的溫暖。隨著時間的推移,領(lǐng)養(yǎng)者對自己撫養(yǎng)的孩子產(chǎn)生了深厚的骨肉之情,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肯輕易舍棄。就這樣,蘇軾懷著偉大的人道精神,救活了數(shù)千名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兒童。
    后來他到了徐州做官,徐州知州蘇軾,帶領(lǐng)軍民抗洪救災,連續(xù)數(shù)周住在城墻上,堅守在抗洪救災第一線。并在洪水退后,加筑防御工程,帶領(lǐng)群眾恢復生產(chǎn)。作為一個深切體會民間疾苦的的官員,他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所以當他外出謝雨時,人們將他包圍了起來。那是多么和諧的與民同樂的畫面呀。
    “烏臺詩案”讓蘇軾墜入人生低谷,蘇軾被小人陷害時,不僅有百姓和許多好友為他說話,還有那個曾經(jīng)與他政見不合的王安石。都是一代大文學家,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氣量和胸襟。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從知州到農(nóng)民,蘇軾雖然失去了從政的機會,卻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民間疾苦。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讀書、寫字、作詩、畫畫、游山玩水、結(jié)交朋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上的貧困,與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強大的反差。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蘇軾最終等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重回廟堂,成了帝王之師。在官場奢華享樂的大環(huán)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這才是東坡居士最大的人格魅力吧。
    盡管后來蘇東坡還是被政敵所害,被貶海南,在極其貧瘠的地方,他依舊能與當?shù)匚娜宿r(nóng)民打成一片,竭盡所能的興辦教育,提倡開化。被當?shù)厝嗣駩鄞鳌?BR>    蘇軾讀后感篇二
    今年寒假,奉老師之命買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軾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沒想到自己卻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chǎn)生了無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們先介紹了東坡的家世,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他的母親程氏,他小時讀完《范滂傳》,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范滂這樣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他母親從小就給他進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長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著介紹了他的學習經(jīng)歷,他從小就展露出他的超于常人的才氣,但這一點也沒妨礙他的努力。蘇東坡讀書時就將經(jīng)史詩文、經(jīng)典古籍都背的滾瓜爛熟,這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圣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毫無頭緒。蘇東坡的學習經(jīng)歷也告訴我們天才也需要勤奮學習,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蘇東坡傳》里不只是介紹了蘇東坡其人還介紹了與他最相關(guān)的三蘇其他兩人,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父親蘇洵天性沉默寡言,氣質(zhì)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與人易于相處的人。再一個就是弟弟蘇轍,蘇轍的性格與他哥哥不太一樣,他的性格是恬靜冷淡,穩(wěn)健而實際,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場上得意些。寫完三蘇,又要說說蘇軾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務實際、明利害方面,似乎遠勝過丈夫,所以蘇東坡則事事多聽從妻子,她是一個妻子,也更像一個聰明的管家,睿智的伴侶。不幸的事她英年早逝,這讓蘇東坡很是難過,曾專門寫過一個詞紀念她,這就是與賀鑄的悼亡詞并稱為悼亡詞雙絕。文中給我們重點介紹了東坡在官場的幾次沉浮。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wěn)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fā),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東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nèi)槐磉_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幽默的他在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即使在被貶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guān)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熱愛生活的他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許多軼事。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傳給后世“東坡肉”、“東坡壺”等。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多愁善感的他在《江城子》一詞中,“十年生死兩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后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正直的他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異??部赖囊簧?,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余情!經(jīng)萬古流不盡!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讓我們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軾讀后感篇三
    《蘇軾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軾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軾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軾,而又能將《蘇軾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軾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xiàn)。
    蘇軾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奔词乖诒毁H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guān)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鷳n。
    蘇軾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軾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軾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軾“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軾讀后感篇四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蘇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jīng)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diào)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
    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xiàn)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里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并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lǐng)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
    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chuàng)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于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shù)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huán)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臺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后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guān)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余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驚心動魄。苦難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臺詩案”里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短K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嘗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
    三、關(guān)于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
    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guān)于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后。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蘇軾讀后感篇五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軾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軾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chǎn)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軾,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軾,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軾,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shù)橇恕!盀跖_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軾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zhuǎn)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xiāng)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郁郁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chuàng)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fā)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diào)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軾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軾,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蘇軾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軾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zhì)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后蘇軾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于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于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碧K軾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軾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軾讀后感篇六
    上課時候好給同學推薦書,有段時間學生見我上課就說,推銷書的又來了。
    又沒啥回扣,為啥要推銷呢?因為就我的閱讀經(jīng)驗來看,開卷有益,但書的選擇也很重要。同一個話題,不同人寫出來感覺完全不一樣;甚至同一本書,不同的裝幀編排注解都會帶來全然不同的感覺。書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閱讀體驗,所以總?cè)滩蛔“炎约赫J為好的書推薦給他們。
    比如《莊子》的全譯本家里一直有,偶爾也翻過幾篇,但直到買了中華書局的版本才三天兩夜暢快地讀完,大呼過癮。比如第一本讀完的古人的詩集,不是李白杜甫,而是《劉長卿集》,原因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那個豎排本裝幀注解都太棒了。外國文學的譯本選擇就更重要了,雨果的作品,李玉民譯得就很好;托爾斯泰的小說,則非草嬰的譯本不取。喜歡的外國名著往往買好幾個譯本的,參照著看會發(fā)現(xiàn)誰的韻味更足。
    還有一類書的選擇更加重要,即不同作者給同一人物寫的傳記。雨果的傳記選錯版本的話只能是一部情史。魯迅傳記那么多,個人認為林賢治的《人間魯迅》最好;沈從文的傳記,除自傳外以外凌宇寫得最棒?!睹藗鳌分杏型袪査固┑膫饔?,固然是名著,但更為詳實平易的卻是英國人羅莎蒙德.巴特利特的《托爾斯泰大傳》。可見,書也不是越有名越好。特別明顯的例子還有兩個。一是梵高的傳記,最有名的是而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買來讀了覺得很雜亂,大概譯過來的東西都這樣吧。后來讀了豐子愷先生的《梵高生活》,覺得簡潔周備,平易深邃,其中的評論性文字鞭辟入里,字里行間是藝術(shù)家對藝術(shù)家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另一例就是蘇東坡的傳記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最富盛名,早年讀的時候覺得也很凌亂,大概是作者才華橫溢不受羈絆的緣故吧,以至于想做做筆記梳理出個坡翁生平來都不容易。后來讀了復旦大學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才對這位心儀文豪的生平和作品有了較清晰深刻的把握。
    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資料詳實,脈絡(luò)清晰,更可貴的是結(jié)合生平對蘇軾的代表作進行了賞析,是了解東坡其人其文的最佳選擇。瞧,我又在推銷書了,買不買由你。
    蘇軾讀后感篇七
    高中時初讀《定**》,便覺得大氣磅礴,被蘇軾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廣袤的宇宙中,看到無數(shù)星芒,耀眼奪目。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讓我跟著作者置身于雨驟風狂的天氣里,蘇軾表情淡然,輕輕搖頭說“莫聽”,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昂畏烈鲊[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tài),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耙凰驘熡耆纹缴?,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這是已雨過天晴,蘇軾依舊平靜淡然。結(jié)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钡莱隽嗽~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上班后再讀,依然余音繞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滄海一粟,也會被這種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蘇軾的這首詞句句經(jīng)典,經(jīng)得起反復誦讀、反復推敲,依然歷久彌新。
    這首詞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研讀和挖掘,我從心態(tài)方面淺談一下我的看法。克服焦慮,不畏懼前路艱險。從一個缺乏社會經(jīng)驗的大學生到一名公務員,從一個穩(wěn)定安全的環(huán)境孤身一人來到偏遠艱苦的工作崗位,有過無數(shù)焦慮浮躁的時刻。無法靜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書。其實仔細想想,無非是功利心太重了,總想著要立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選擇性的逃避困難,挑選一些容易達到的事情去做,沒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頭吧,帶著絕對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饋??墒巧钅挠心敲慈菀?,付出了不一定就會有收獲,倒不如把急功近利變成細水長流,穩(wěn)步前行。正如余世存先生說,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同時,要腳踏實地而非空中閣樓,腳踏實地才能更篤定的仰望星空。有再多的藍圖、構(gòu)想,都不如立馬開始去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蘇軾的`淡然豁達也是事上練得來的,我們只有去經(jīng)歷、去體驗、去大膽邁開步子走,才能在實踐中收獲真知。這首詞,無論是初見時的豪氣,再見時的滄桑,總是讓人唏噓感慨,又頓生勇氣,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長到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再重讀這首詞,期待會讓我邁向一個更加開闊的遠方。
    蘇軾讀后感篇八
    平凡的人對于“光芒夜半驚鬼神”的天才總是有種不可名狀的畏懼,如徐渭、如梵高。但對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著溫和謙恭血液的天才,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和親切感,比如蘇東坡。
    蘇東坡是樸實的中國百姓腦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體。他實實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輕輕松松就能夠暖人心。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的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nóng)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的百姓。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鉆出黑暗的夾縫之后、在見到慘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筆直的樹干是他的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的綠冠是他的兼濟天下。幾十年人生跌宕,風風雨雨使得他從肉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的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的靈魂,在他這里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懷。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凈,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么“高水平”。
    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并且從不失那顆赤子之心。這不僅是一種本領(lǐng)、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寬容之泉早就將政敵帶給他的不愉快全部帶走。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的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的秘訣,也是他留給這略顯蒼白的人間巨大的精神財富。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一個人能對浩然之氣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該精神必定貫穿他人生始末。蘇東坡正是如此。從朝廷上的當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的身體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績無一不透露著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場中,諸多不由己。卻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把決心下得更徹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風,吹散了所到之處的污濁之氣。
    想起蘇東坡,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一個大腹微便便,體態(tài)微寬的形象,讓人安心讓人貼心。他身上沒有“文人相輕”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溫溫暖暖的陽光的味道。時常忍不住在心底喚一句“老東坡”,因為羨慕,因為喜愛,更因為感嘆。羨慕他的才華橫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腸好脾氣。喜愛他儒者的翩翩風度,那是一個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嘆那一顆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氣、一片坦然心境。
    時光早已滌蕩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謫、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發(fā)出的一切憂憂愁愁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的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shù)豪情四射的詩詞筆墨之間,我只看見我那溫溫暖暖的老東坡,帶著他的大黑狗,拄著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間。
    蘇軾讀后感篇九
    上課時候好給同學推薦書,有段時間學生見我上課就說,推銷書的又來了。
    又沒啥回扣,為啥要推銷呢?因為就我的閱讀經(jīng)驗來看,開卷有益,但書的選擇也很重要。同一個話題,不同人寫出來感覺完全不一樣;甚至同一本書,不同的裝幀編排注解都會帶來全然不同的感覺。書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閱讀體驗,所以總?cè)滩蛔“炎约赫J為好的書推薦給他們。
    比如《莊子》的全譯本家里一直有,偶爾也翻過幾篇,但直到買了中華書局的版本才三天兩夜暢快地讀完,大呼過癮。比如第一本讀完的古人的詩集,不是李白杜甫,而是《劉長卿集》,原因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那個豎排本裝幀注解都太棒了。外國文學的譯本選擇就更重要了,雨果的作品,李玉民譯得就很好;托爾斯泰的小說,則非草嬰的譯本不取。喜歡的外國名著往往買好幾個譯本的,參照著看會發(fā)現(xiàn)誰的韻味更足。
    還有一類書的選擇更加重要,即不同作者給同一人物寫的傳記。雨果的傳記選錯版本的話只能是一部情史。魯迅傳記那么多,個人認為林賢治的《人間魯迅》最好;沈從文的傳記,除自傳外以外凌宇寫得最棒?!睹藗鳌分杏型袪査固┑膫饔洠倘皇敲?,但更為詳實平易的卻是英國人羅莎蒙德.巴特利特的《托爾斯泰大傳》。可見,書也不是越有名越好。特別明顯的例子還有兩個。一是梵高的傳記,最有名的是而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買來讀了覺得很雜亂,大概譯過來的東西都這樣吧。后來讀了豐子愷先生的《梵高生活》,覺得簡潔周備,平易深邃,其中的評論性文字鞭辟入里,字里行間是藝術(shù)家對藝術(shù)家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另一例就是蘇東坡的傳記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最富盛名,早年讀的時候覺得也很凌亂,大概是作者才華橫溢不受羈絆的緣故吧,以至于想做做筆記梳理出個坡翁生平都不容易。后來讀了復旦大學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才對這位心儀文豪的生平和作品有了較清晰深刻的把握。
    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資料詳實,脈絡(luò)清晰,更可貴的是結(jié)合生平對蘇軾的代表作進行了賞析,是了解東坡其人其文的最佳選擇。瞧,我又在推銷書了,買不買由你。
    蘇軾讀后感篇十
    大家聽說過唐宋八大家嗎?就是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文學大師,他們寫出了很多輝映千古的文章。唐宋八大家里有: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其中蘇洵、蘇軾和蘇轍為父子三人,又被稱為三蘇。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說蘇軾。
    讀了《百代楷模蘇軾》這部書,我知道了蘇軾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為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他仕途失意,屢遭貶謫,一生坎坷。
    讓我吃驚的是書中的第七章,王安石和蘇軾之間的恩怨。王安石是個剛愎自用、個性偏執(zhí)的人。他目中無人的行為使當時很多人對他不滿,可宋神宗卻對王安石很滿意,封他做了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時開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他所做的第一項改革,就是設(shè)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可蘇軾卻反對王安石制定的新政。因為他認為王安石的新政就是以國家的強制力達到富國的目的,而最終受害的確實老百姓。
    王安石對蘇軾十分不滿,每次提到蘇軾的時候,王安石就會表現(xiàn)出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情。還貶了蘇軾幾次官,最終將蘇軾貶到了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蠻夷之地——海南島。當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在我心里,一直以為這些詩人之間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卻沒想到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位文學大師之間還有這么多的恩恩怨怨,心里感覺還挺不是滋味的。
    最讓我感動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在書中的第六章,和蘇軾感情很深的妻子王弗不幸去世了,蘇軾一天夜里夢到了妻子,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是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讀完這首凄婉動人,情深義厚的詞,爸爸又給我講了這首詞里面的含義,令我感動不已,也更喜歡蘇軾這位真性情的文學巨匠了。
    看完了《百代楷模蘇軾》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歷史知識,對歷史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蘇軾讀后感篇十一
    《蘇軾》觀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空中東坡先生這位“不能無一,難能有二”的曠世奇才永遠閃著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哲學家……這些遠不是他的全部,高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輕吟“化退殘紅清醒小”的是他,能將思念兄弟感情升華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也是他,他豁達,他灑脫,他幽默,他有著“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超脫,來吧,讓我們走近蘇東坡。
    走近蘇東坡,感受蘇門的家教,父親蘇洵對兩個兒子因材施教,并分別取名“軾”“轍”對孩子低調(diào),謙虛的期許,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做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正如梁啟超先生說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我們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樣九個出色的孩子,但是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總是必要的吧!
    走近蘇東坡,保持一顆純潔的心?!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用在東坡先生身上最合適不過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還是在杭州修堤,東坡先生不管身在何處,如何落魄,為官始終都是秉承一個宗旨,為民辦事。當代社會的人們,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誰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現(xiàn)在忙得是否違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師說的,他超然達觀,但從來都不孤芳自賞;他熱情好客,但從來都不圓滑世故;他才華橫溢,但從來都不自鳴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圓融的境界,朝云說他一肚子不合時宜,他卻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讀后感篇十二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詩詞讀后感。”蘇軾雖被貶到密州,卻不以己悲,在鐵溝、黃茅岡盡顯雄姿?!皶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此等豪情,氤氳于蘇軾胸中,厚積薄發(fā),彰顯自己馳騁沙場、殺敵報國的決心,不禁令人慨嘆。
    廣闊的綠野,放眼望去,雄鷹展翅翱翔。蘇軾駕馭鐵騎,馬兒嘶鳴,疾馳而去,且學天驕彎弓射大雕。這,是灑脫的快樂!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莫聽穿林竹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碧K軾又被貶入了萬丈深淵。把酒獨飲,豈能自甘頹廢耶?此乃蘇軾也,雖屈于偏遠之地,豈可自棄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BR>    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反復的進宮與貶謫,蘇軾選擇了釋懷。心中保留了一方快樂的凈土,那是在鄉(xiāng)間修來的氣度。忘卻宮中的阿諛奉承、權(quán)權(quán)相爭,忘卻諸侯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忘卻當年的烏臺詩案,只待閑看時,秋風洛水清波?!昂迷谔们凹毩?,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BR>    這,是過眼煙云的浮華萬千之下的超然的快樂!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zhàn)國時荀卿的《賦篇》創(chuàng)其名開始,先后出現(xiàn)了宏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文。這篇《前赤壁賦》是韻文,從頭至尾換了十二次韻;像漢賦一樣,采用主客答問的方式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認識;又似駢賦和律賦,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與對偶,具備了“賦”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為“賦”這種文體所拘泥,多處運用散文筆法,句式有時長短、有時整齊,參差錯落,可以稱得上是散韻巧妙結(jié)合、詩文和諧統(tǒng)一的佳篇,對辭賦體的發(fā)展與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于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fā)表議論為主,讀后感《蘇軾詩詞讀后感》。借題發(fā)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于字里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于舟中,酒酣耳熱后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后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fā)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xiàn)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zhuǎn)折。客的傷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luò),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zhuǎn)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芭腔灿诙放Vg”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shù)享受。
    蘇軾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小學生蘇軾讀本》??赐炅诉@本書,我知道了:蘇軾從小就很勤奮,他繪畫,詞,詩,古文都很有名。他的爸爸是蘇洵,就是《三字經(jīng)》里講的“蘇老泉”。他的弟弟叫蘇轍,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文學家,被后人稱為“三蘇”。
    蘇軾家不窮,但是他媽媽讓蘇軾兄弟吃苦。她說:“經(jīng)得住磨礪,方成得了人?!闭悄赣H的嚴格要求,才有了蘇軾兄弟倆后來的成就。
    蘇軾長大以后,可以說“永遠在路上”,因為蘇軾被貶到了“天涯海角”。為什么呢?因為蘇軾為老百姓服務啊,我真有點可憐他。不過蘇軾倒是樂在其中,一邊游歷一邊品嘗美食。即便到了嶺南,他也能開心地“日啖荔枝三百顆”,別人都不愿意去的嶺南,他說“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有很多朋友,比如吳復古,張中,古耕道,王安石,秦觀…。
    讀完這本書,我居然有這么多的收獲,可見這本《小學生蘇軾讀本》的重要性。
    蘇軾讀后感篇十四
    認識了陸毅,便接著看了《甲午大海戰(zhàn)》,更加喜歡他,然后看了他主演的《蘇東坡》。正好前幾天去韓先生那里去蹭課,他給我們講了宋朝的文化大奔流和其市井生活,而在《臺北故宮》短篇里又看到了蘇軾、宋徽宗等宋代人物的書畫真跡,也聽了一些關(guān)于蘇軾的逸聞趣事,便對這個電視劇更加感興趣??赐旰蟮谝桓杏X并不是更愛陸毅了,而是喜歡上了蘇軾。而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饋贈。
    《紅樓夢》中林黛玉彈琴的唱詞一句是“思古人兮俾無憂”,至今我心中只有三個古人能讓我在困頓或喜悅之時想起:
    其一是楊戩,對,是《寶蓮燈》中的楊戩,我是因此喜歡了焦恩??;
    其三便是蘇軾?!短K東坡》彌補了我知識庫里宋代歷史的缺漏,讓我把記憶里所有關(guān)于蘇東坡的東西連在一起,還附到了他的身上,于是他的形象愈加豐滿,到最后我目瞪口呆,五體投地。
    百度百科: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F(xiàn)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diào)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政治家、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同時,也是著名的美食家,即全才。我以前也知道他是全才,卻沒有這么深的感受到一個人如果是全才的話,他是多么的出色,多么的奪目奪心。當看到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的時候,心跳都要停止了。
    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二:豐富的情感。我們可以從其詩詞風格中可以看出,大江東去的豪放,《赤壁賦》的曠達,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執(zhí)著,《記承天寺夜游》的澄澈和《寒食帖》中的悲苦無奈。以前他在我心里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另寫了紀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而此次把他的所有作品歸于他身,才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他,一個情感豐富,至真至誠的他,怪不得王弗、王閏之、王朝云及天下那么多女子無不傾心。
    而原因之三,便是他為民的功績,只說蘇公三堤和在海南儋州勸牛耕、掘水井,授鄉(xiāng)課,使黎漢兩族通好就已是千秋偉業(yè)了,他在宋朝被貶的地方最多,走過的路最多,但是每到一處無不盡忠職守、勵精圖治。因此,每到一處,臣民歡呼,每離一處,臣民跪地相送,每有危難,多義士拔刀相助。
    這最后的原因之四,便是其曠達的性格。他雖嫉惡如仇,但是每遭被貶,從不沮喪墮落,反而說“吾心安處便是故鄉(xiāng)”,仍是盡己所能,為民造福?!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多么曠達的性格啊,或許這就是為什么一個文弱書生竟能屢經(jīng)挫折而不倒的原因吧。
    看著最后畫面里垂垂老矣的蘇東坡,我滿懷傷情,他說,他一生受制于人,不能自由而行,當?shù)朗縿窠馑麜r,他說,船外即是百姓,豈能不管。這幾句則正好概括了他的一生,本是大才子,生性自由,但自古文章憎命達,人生坎坷,受制于昏君佞臣,但為了百姓,只能頑強奮斗,終老一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蘇軾乃天縱奇才,不知幾百年才能有此一人,吾等小輩,遠不及也,但吾應以其為榜樣,以近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