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感悟,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yōu)質的心得感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一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后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并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yǎng)分為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給人這樣的感覺,正如書中所言,每個時代都要編寫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的不對,而是因為世界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所以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索新的答案。
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fā)展的邏輯性。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qū)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yè)社會更迭為工業(yè)社會,都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fā)奇想而發(fā)生的,總之,當時發(fā)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導致了農業(yè)革命,而農業(yè)革命反過來又支持了更大規(guī)模的人口增長。當農業(yè)漸漸代替采集業(yè)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種植更多的植物來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這就是良性的循環(huán),當簡單的植物采集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時候,自主的培育糧食就成為新的出路,創(chuàng)新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因果相生,農業(yè)的傳播擴大也讓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開始培育更多的植物,從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讓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適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東的芭蕉等植物。當人們把實踐中的經驗運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為人類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間接地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歷史本身就是邏輯最嚴謹?shù)慕炭茣黔h(huán)環(huán)相扣,最為精彩的魔術,所有看似突然的變化,都有蛛絲馬跡可循,那是一張由幾十億人的蹤跡編成的巨網(wǎng),沒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歷史與現(xiàn)實:
《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啟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xiàn)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兩個時空里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lián)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讀后感·當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里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歷史沒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脈相承。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內在的嚴密邏輯和浩瀚廣博的知識讓我領略到歷史的精彩,緊循著這樣嚴密的邏輯線,所有的文化優(yōu)勢都應慢慢轉變?yōu)榻洕鷥?yōu)勢。我們可以冷靜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線索,汲取養(yǎng)分為己所用。不執(zhí)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靜言巧思,亦不失為上乘。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二
一次戰(zhàn)爭要死多少人??!如果有那么多的人力,精力,財力,為什么不拿來建設我們的家園,反而去破壞它呢?我不解。都說戰(zhàn)爭是富人發(fā)起的,死的卻是窮人。你們還記得在南京車站痛哭的那個小男孩嗎?還記得在核戰(zhàn)爭中受到傷害的人嗎?他們重則死亡,輕則致殘,連在肚子里的胎兒都不能幸免??墒?,我試問,他們有什么錯要遭此滅頂之災呢?他們都是無辜的??!
戰(zhàn)爭對全人民來說,百害而無一利。可為什么還要戰(zhàn)爭呢?那些被權勢沖昏頭腦的人啊,清醒吧!
我們渴望一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度,那里有鮮花,有歡樂,伴隨著幸?!?BR>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三
鑒于《全球通史》詳盡介紹了從“露西”到冷戰(zhàn)結束后的歷史,難以一下子將其介紹完全,我決定先簡要說一說對于美國獨立的一些看法。在《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出,美國從英國獨立后在一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強國(隨后又證明了自己超越了蘇聯(lián),成為第一大國)。那么,除了大部分時間保持中立并向其他國家出售武器,美國的歷史或文化上有哪些優(yōu)勢,使其快速崛起呢?首先是它在歷史時機上的優(yōu)勢:它無疑是個幸運的國家。理論上,美國殖民地幾乎沒有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從日不落帝國中獨立。
那個時代的英國無疑是世界強國,有力量把大清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獨立軍沒有自己的武器,沒有訓練有素的常規(guī)軍,更沒有空軍和海軍。其將領華盛頓只受過小學教育,臨時政府正為將來的發(fā)展方向焦頭爛額。在嚴寒之中,軍隊開入了福吉谷,未經大的戰(zhàn)爭,又在春天開出了福吉谷,然后便簽署了巴黎條約。對于這奇跡,華盛頓評價:“如果史學家足夠頑強,要記載這場競賽中在力量不等的情況下(美國這邊)獲得的優(yōu)勢,還要描述贏得優(yōu)勢時的惡劣境況,后代子孫很可能會以為這純屬虛構?!钡拇_,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壯舉。
然而,這項壯舉卻是由法國、西班牙與美國共同完成的。當時法國在爭奪北美殖民地時輸給了英國,在看到殖民地自己出來反抗英國統(tǒng)治,它傾盡全力支持美國,不僅給了它大量物資,還直接派海軍去北美助陣。甚至可以說,美國獨立是英法戰(zhàn)爭的副產品。在巴黎條約簽署時,美國一共有三名代表。除了華盛頓,另外兩名都是法國軍官。在法國資助下獨立的美國,無疑是幸運的。其次,美國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這意味著它不會受一套古老的傳統(tǒng)的限制。
在美國獨立前,歐洲的政治家和哲學家早就提出了諸如“三權分立”的思想,但由于歐洲的傳統(tǒng)和掌權者的壓力,歐洲遲遲沒有將其付諸實踐。美國戰(zhàn)時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亞當斯在文章《關于政府的思考》中(在美國)首次引入了這個觀點。這篇文章信息量巨大,它奠定了美國政治的基礎,包含了許多歐洲政治家的思想。美國獨立后,這些思想一一在這片嶄新的土地上得到實驗,美國于是成為了諸多先哲口中的“理想社會”。自然,“人人生而平等”難以實現(xiàn),眾人的利益難以平衡。完美的政治體系總是不存在的。歐洲先哲在幻想美好的民主社會時,總是把為國家著想的高素質的人民視為前提。然而這前提是難以實現(xiàn)的。人民很有可能會選擇有魅力的對自己有益的總統(tǒng),而不是對美國有利的。此外,自建國起,地方各州都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它們甚至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抵制總統(tǒng)的命令。這種制度的確更利于民主,卻不利于管理。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最近疫情嚴重:許多州反抗特朗普的命令,抗疫指令無法實施。美國對民主的理解也是一個問題:它借著宣揚民主介入其他國家內政,卻拒絕其他國家自由選舉,因為一個反抗美國的領導人可能威脅美國利益。因此,雖然美國擁有當年政治家心目中“完美”的政策,卻依然存在許多弊端。或許它應該根據(jù)時局作出調整。同時,作為世界大國,它應該尊重其他國家,倡導和平,堅決成為自由的捍衛(wèi)者,并努力擁有大國的眼界。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四
去年游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觀不雅觀我都已忘懷,可是唯獨對其間一個字記憶猶新。該字為上中下構造,上面一個寶蓋頭,中心一個“弗”字,下面一個“林”字。導游講解這個字道出了一小我糊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寶蓋頭代表著財產,“弗”是佛心,“林”指好的糊口情形。一個幸福人應該有必定的物質根本,豐盛的精神糊口和一個美好的糊口情形,細想之后,我深覺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陡∩洝分猩蚴戏蚱耷偕网Q二十年有余,雖志趣相投、舉案齊眉,但其間糊口貧寒困難、流離失所,甚至難覺得繼、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現(xiàn)實了局為這一對令人欽羨的夫妻蒙上了悲劇色彩。
沈復《坎坷記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報應罷了,而我并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許,爽氣爽直不羈,成效轉成了扳連。阿誰既按時代,既定的人和事,我們已無法評說,只可憐了蕓這個聰穎會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時還得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末了因趕制繡品嘔心瀝血而逝。
最好的愛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貧賤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這不幸源自物質根本的匱乏。
不外,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擁有完滿的人生。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五
今天,完成了對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閱讀,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軌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 ——食物的采集者 ——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zhàn)后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 智慧 “ 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 —— 原始的人類 ——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 ” 欲望 “,而文明的出現(xiàn)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zhàn)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
人類歷史是一部戰(zhàn)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 ——戰(zhàn)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yōu)橹湴恋娜祟愇拿魇菑耐纯嗪筒恍抑袎赫コ鰜淼摹?BR> 歷史是強者的舞臺,從統(tǒng)一兩河流域的薩爾貢、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羅馬時代的凱撒、中世紀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侖以及現(xiàn)代的戰(zhàn)爭狂人 ——希特勒,這些名字連同相應的帝國永遠占據(jù)著歷史的篇章;從地區(qū)或國家來看,世界歷史也是一部強者占主導的歷史,弱者只能處于歷史的邊緣甚或被歷史忘記,人是一種具有無限欲望和帶有侵略性的動物,爭斗和戰(zhàn)爭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須成為” 強者 “ ,這絕對是一條定理。
決定人類社會的三大因素:思想、經濟和政治;這三者的組合體現(xiàn)著社會的進步與優(yōu)越性,毫無疑問,三者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經濟直接體現(xiàn)著社會的進步或發(fā)展的程度,政治體現(xiàn)著社會正義和人類的自由,而思想則告訴人類中的” 強者 “ 該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誰是決定性的因素?我認為是思想,人類要想達到預想中的幸福,思想無疑是無可替代的 ” 導師 “,而且,對人類來說,進步不只是意味著生活的富足,同時還意味著精神的豐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則為經濟和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應在歷史中得到啟示,用于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
人類在戰(zhàn)爭中成長,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積累了寶貴的智慧,這種 ” 智慧 “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么?毫無疑問的是它將使我們不斷的自我完善,指引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終極完善狀態(tài)是什么模樣;曾有人描述過共產主義這種 ” 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但這種理想已經證明是一種破滅。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種難以調控的東西,它即是一種破壞性的力,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們即悲觀又樂觀,悲觀是因為欲望的破壞力,戰(zhàn)爭和暴力就是見證,樂觀是欲望可以促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二十一世紀,人類還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歷史中積累的智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種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規(guī)范我們的欲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肯定比過去會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開拓更為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必須還需要強者。
對后一種目的而言,我們期望這個強者擁有最大的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國家最好由哲學家統(tǒng)治,在全球時代,地球的主人 —— 人類 ——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多國國家會被一個以 ” 地球人 “相稱的大家庭取代,完成這一使命和維持人類幸福的當然只能是一個 ” 強者 “ ,這個強者會是誰,柏拉圖在兩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 一個具有完美的 ” 善 “的哲學家。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六
思量再三,還是決定買下這兩本書《全球通史》的上下冊,原由有二,一者想進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當然以全球的角度來出發(fā),這些恩怨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內部矛盾,像鄰里的打雞罵狗。而事實上我們又身在其中,不能從過去跳出來,畢竟那些欺凌實實在在血淋淋地發(fā)生了。那是歷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卻;二者想看看美國歷史學家眼中的全球歷史,它們眼中的中國,國人,畢竟,教課書難免有一面之詞之嫌嗎。
迫不及待的開篇,盡然讓縈繞我腦中多年的異想天開找著一些“理論根據(jù)”,記來博今后一笑。由有學過一些電子、化學等相關的科學知識,像電流的流動,電子作為實在存在的物質在導體中流動形成電流,但電子的流動并沒有改變導體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銀線連接金線有電流流過,金線并沒有得到銀線的電子而變成銀子,原因是原子核沒有被改變,但并不能否認金接受了銀的某些東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為一個生命單位,每天和外界發(fā)生著各種信息(能量等)的交換,但你并沒有變成我,我也沒有變成你,但相對親近的人在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轉變,這就是為什么有“夫妻相”一說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記憶的最小物質載體呢,它會不會飄蕩起來,形成“魂魄”。而這一記憶的物資載體會不會因為被活的生命體(人)交換而體現(xiàn)原生命的部分特征。這樣說來,魂魄附體就不是一個迷信話題,而是一個科學課題。我們的五千年典籍中,這樣的記載何其多也。書中美國這位老先生講道:“電子、質子和中子相互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互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在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有一類有機聚合體形成了生物?!?BR> 也就是說把人微觀了分,人無非是一堆有機聚合體,或說是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只不過是它們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塵?!?,如此應證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極限,在我看來,宏觀世界外還有宏觀,沒有盡頭,微觀世界內仍可微觀,無窮盡也。也就說,大永遠可以再大,小永遠可以無限的小,沒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絕對,大與小的比較只能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時間范圍內進行。這樣的理論的其中一個推論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們的科技還沒有發(fā)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還有宇宙,總有一個地方也會形成有機聚合體而又生物。微觀世界的人的記憶的載體(一個比中子、質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發(fā)展而被捕獲,一夜之間大學畢業(yè)完全不是夢想。抓一兩個魂魄粒子解密其附著的信息成為可能。物資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總有一種粒子攜帶一種不同層面的特征展現(xiàn),把人看成一粒子時,展現(xiàn)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細胞,然每一細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現(xiàn)在基因技術說明基因是你區(qū)別他人的最小單位,而總有更小的粒子去決定有這樣的基因表現(xiàn)。一直微觀下去,我怕會出現(xiàn)人和石頭或水的組成的最小單元體是相同的結論,我輩還是不做討論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歡,“人類通過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變自身的基因去適應環(huán)境。”但不敢茍同。按以上理論,沒有基因的改變,人類應該還時有機聚合體或生物,正是系列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的基因的改變,才會有進化(如果人類進化是真的話),不會有由基因改變而由有機聚合體逐步進化成人時,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變了,因為環(huán)境從沒有停止改變過,而且正是由于人類的破壞,環(huán)境的改變的更加劇烈。這也成為我們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們人類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終極,而應是生命形式的一個階段。具體在哪個階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許有一天的研究會發(fā)現(xiàn),人類生命體只是更高生命體的載體也說不定。
歷史學家對文化的論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環(huán)境被稱為文化”。一切由人類而改變體現(xiàn)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圖騰、記錄的文字、載歌載舞無不體現(xiàn)著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學中文化為上層建筑的論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確切。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七
其實在初高中的歷史習題上已經多次接觸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時候看見過很多能夠引起我共鳴的話。我很欣賞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有些觀點,獨特新穎而又犀利準確。于是利用這個暑假在家里大致閱讀了一下這整本書,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網(wǎng)絡上閱讀的。我一直覺得,這種厚重的著作應該是捧一本書在手細細閱讀的,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感受書頁之間凝聚的思想,而不該是對著冰冷冷的屏幕和各類透著的浮華和虛假的廣告。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qū)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边@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話。這也揭示了這部被譽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經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質,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fā)展,把視野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上,反映了局部和整體的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為《15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兩部分,從時間上來講述人類的歷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歷史著作一樣從各個地區(qū)講述然后整合,那樣的歷史是分裂的,不能讓人觀其全貌。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采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zhàn)后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現(xiàn)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zhàn)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人類歷史是一部戰(zhàn)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zhàn)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yōu)橹湴恋娜祟愇拿魇菑耐纯嗪筒恍抑袎赫コ鰜淼摹?BR>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評價《全球通史》時曾說過:“《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BR>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八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zhàn)”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zhàn)?!薄耙粦?zhàn)”結束后,參戰(zhàn)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fā)生大型戰(zhàn)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zhàn)”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xiàn)給外人!
“二戰(zhàn)”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yōu)榛始铱哲姷膭倮麣g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zhàn)斗。終于,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zhàn)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xiàn)出來。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一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后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并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yǎng)分為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給人這樣的感覺,正如書中所言,每個時代都要編寫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的不對,而是因為世界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所以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索新的答案。
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fā)展的邏輯性。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qū)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yè)社會更迭為工業(yè)社會,都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fā)奇想而發(fā)生的,總之,當時發(fā)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導致了農業(yè)革命,而農業(yè)革命反過來又支持了更大規(guī)模的人口增長。當農業(yè)漸漸代替采集業(yè)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種植更多的植物來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這就是良性的循環(huán),當簡單的植物采集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時候,自主的培育糧食就成為新的出路,創(chuàng)新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因果相生,農業(yè)的傳播擴大也讓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開始培育更多的植物,從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讓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適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東的芭蕉等植物。當人們把實踐中的經驗運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為人類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間接地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歷史本身就是邏輯最嚴謹?shù)慕炭茣黔h(huán)環(huán)相扣,最為精彩的魔術,所有看似突然的變化,都有蛛絲馬跡可循,那是一張由幾十億人的蹤跡編成的巨網(wǎng),沒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歷史與現(xiàn)實:
《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啟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xiàn)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兩個時空里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lián)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讀后感·當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里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歷史沒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脈相承。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內在的嚴密邏輯和浩瀚廣博的知識讓我領略到歷史的精彩,緊循著這樣嚴密的邏輯線,所有的文化優(yōu)勢都應慢慢轉變?yōu)榻洕鷥?yōu)勢。我們可以冷靜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線索,汲取養(yǎng)分為己所用。不執(zhí)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靜言巧思,亦不失為上乘。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二
一次戰(zhàn)爭要死多少人??!如果有那么多的人力,精力,財力,為什么不拿來建設我們的家園,反而去破壞它呢?我不解。都說戰(zhàn)爭是富人發(fā)起的,死的卻是窮人。你們還記得在南京車站痛哭的那個小男孩嗎?還記得在核戰(zhàn)爭中受到傷害的人嗎?他們重則死亡,輕則致殘,連在肚子里的胎兒都不能幸免??墒?,我試問,他們有什么錯要遭此滅頂之災呢?他們都是無辜的??!
戰(zhàn)爭對全人民來說,百害而無一利。可為什么還要戰(zhàn)爭呢?那些被權勢沖昏頭腦的人啊,清醒吧!
我們渴望一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度,那里有鮮花,有歡樂,伴隨著幸?!?BR>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三
鑒于《全球通史》詳盡介紹了從“露西”到冷戰(zhàn)結束后的歷史,難以一下子將其介紹完全,我決定先簡要說一說對于美國獨立的一些看法。在《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出,美國從英國獨立后在一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強國(隨后又證明了自己超越了蘇聯(lián),成為第一大國)。那么,除了大部分時間保持中立并向其他國家出售武器,美國的歷史或文化上有哪些優(yōu)勢,使其快速崛起呢?首先是它在歷史時機上的優(yōu)勢:它無疑是個幸運的國家。理論上,美國殖民地幾乎沒有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從日不落帝國中獨立。
那個時代的英國無疑是世界強國,有力量把大清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獨立軍沒有自己的武器,沒有訓練有素的常規(guī)軍,更沒有空軍和海軍。其將領華盛頓只受過小學教育,臨時政府正為將來的發(fā)展方向焦頭爛額。在嚴寒之中,軍隊開入了福吉谷,未經大的戰(zhàn)爭,又在春天開出了福吉谷,然后便簽署了巴黎條約。對于這奇跡,華盛頓評價:“如果史學家足夠頑強,要記載這場競賽中在力量不等的情況下(美國這邊)獲得的優(yōu)勢,還要描述贏得優(yōu)勢時的惡劣境況,后代子孫很可能會以為這純屬虛構?!钡拇_,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壯舉。
然而,這項壯舉卻是由法國、西班牙與美國共同完成的。當時法國在爭奪北美殖民地時輸給了英國,在看到殖民地自己出來反抗英國統(tǒng)治,它傾盡全力支持美國,不僅給了它大量物資,還直接派海軍去北美助陣。甚至可以說,美國獨立是英法戰(zhàn)爭的副產品。在巴黎條約簽署時,美國一共有三名代表。除了華盛頓,另外兩名都是法國軍官。在法國資助下獨立的美國,無疑是幸運的。其次,美國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這意味著它不會受一套古老的傳統(tǒng)的限制。
在美國獨立前,歐洲的政治家和哲學家早就提出了諸如“三權分立”的思想,但由于歐洲的傳統(tǒng)和掌權者的壓力,歐洲遲遲沒有將其付諸實踐。美國戰(zhàn)時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亞當斯在文章《關于政府的思考》中(在美國)首次引入了這個觀點。這篇文章信息量巨大,它奠定了美國政治的基礎,包含了許多歐洲政治家的思想。美國獨立后,這些思想一一在這片嶄新的土地上得到實驗,美國于是成為了諸多先哲口中的“理想社會”。自然,“人人生而平等”難以實現(xiàn),眾人的利益難以平衡。完美的政治體系總是不存在的。歐洲先哲在幻想美好的民主社會時,總是把為國家著想的高素質的人民視為前提。然而這前提是難以實現(xiàn)的。人民很有可能會選擇有魅力的對自己有益的總統(tǒng),而不是對美國有利的。此外,自建國起,地方各州都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它們甚至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抵制總統(tǒng)的命令。這種制度的確更利于民主,卻不利于管理。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最近疫情嚴重:許多州反抗特朗普的命令,抗疫指令無法實施。美國對民主的理解也是一個問題:它借著宣揚民主介入其他國家內政,卻拒絕其他國家自由選舉,因為一個反抗美國的領導人可能威脅美國利益。因此,雖然美國擁有當年政治家心目中“完美”的政策,卻依然存在許多弊端。或許它應該根據(jù)時局作出調整。同時,作為世界大國,它應該尊重其他國家,倡導和平,堅決成為自由的捍衛(wèi)者,并努力擁有大國的眼界。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四
去年游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觀不雅觀我都已忘懷,可是唯獨對其間一個字記憶猶新。該字為上中下構造,上面一個寶蓋頭,中心一個“弗”字,下面一個“林”字。導游講解這個字道出了一小我糊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寶蓋頭代表著財產,“弗”是佛心,“林”指好的糊口情形。一個幸福人應該有必定的物質根本,豐盛的精神糊口和一個美好的糊口情形,細想之后,我深覺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陡∩洝分猩蚴戏蚱耷偕网Q二十年有余,雖志趣相投、舉案齊眉,但其間糊口貧寒困難、流離失所,甚至難覺得繼、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現(xiàn)實了局為這一對令人欽羨的夫妻蒙上了悲劇色彩。
沈復《坎坷記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報應罷了,而我并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許,爽氣爽直不羈,成效轉成了扳連。阿誰既按時代,既定的人和事,我們已無法評說,只可憐了蕓這個聰穎會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時還得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末了因趕制繡品嘔心瀝血而逝。
最好的愛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貧賤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這不幸源自物質根本的匱乏。
不外,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擁有完滿的人生。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五
今天,完成了對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閱讀,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軌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 ——食物的采集者 ——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zhàn)后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 智慧 “ 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 —— 原始的人類 ——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 ” 欲望 “,而文明的出現(xiàn)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zhàn)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
人類歷史是一部戰(zhàn)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 ——戰(zhàn)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yōu)橹湴恋娜祟愇拿魇菑耐纯嗪筒恍抑袎赫コ鰜淼摹?BR> 歷史是強者的舞臺,從統(tǒng)一兩河流域的薩爾貢、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羅馬時代的凱撒、中世紀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侖以及現(xiàn)代的戰(zhàn)爭狂人 ——希特勒,這些名字連同相應的帝國永遠占據(jù)著歷史的篇章;從地區(qū)或國家來看,世界歷史也是一部強者占主導的歷史,弱者只能處于歷史的邊緣甚或被歷史忘記,人是一種具有無限欲望和帶有侵略性的動物,爭斗和戰(zhàn)爭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須成為” 強者 “ ,這絕對是一條定理。
決定人類社會的三大因素:思想、經濟和政治;這三者的組合體現(xiàn)著社會的進步與優(yōu)越性,毫無疑問,三者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經濟直接體現(xiàn)著社會的進步或發(fā)展的程度,政治體現(xiàn)著社會正義和人類的自由,而思想則告訴人類中的” 強者 “ 該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誰是決定性的因素?我認為是思想,人類要想達到預想中的幸福,思想無疑是無可替代的 ” 導師 “,而且,對人類來說,進步不只是意味著生活的富足,同時還意味著精神的豐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則為經濟和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應在歷史中得到啟示,用于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
人類在戰(zhàn)爭中成長,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積累了寶貴的智慧,這種 ” 智慧 “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么?毫無疑問的是它將使我們不斷的自我完善,指引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終極完善狀態(tài)是什么模樣;曾有人描述過共產主義這種 ” 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但這種理想已經證明是一種破滅。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種難以調控的東西,它即是一種破壞性的力,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們即悲觀又樂觀,悲觀是因為欲望的破壞力,戰(zhàn)爭和暴力就是見證,樂觀是欲望可以促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二十一世紀,人類還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歷史中積累的智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種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規(guī)范我們的欲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肯定比過去會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開拓更為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必須還需要強者。
對后一種目的而言,我們期望這個強者擁有最大的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國家最好由哲學家統(tǒng)治,在全球時代,地球的主人 —— 人類 ——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多國國家會被一個以 ” 地球人 “相稱的大家庭取代,完成這一使命和維持人類幸福的當然只能是一個 ” 強者 “ ,這個強者會是誰,柏拉圖在兩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 一個具有完美的 ” 善 “的哲學家。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六
思量再三,還是決定買下這兩本書《全球通史》的上下冊,原由有二,一者想進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當然以全球的角度來出發(fā),這些恩怨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內部矛盾,像鄰里的打雞罵狗。而事實上我們又身在其中,不能從過去跳出來,畢竟那些欺凌實實在在血淋淋地發(fā)生了。那是歷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卻;二者想看看美國歷史學家眼中的全球歷史,它們眼中的中國,國人,畢竟,教課書難免有一面之詞之嫌嗎。
迫不及待的開篇,盡然讓縈繞我腦中多年的異想天開找著一些“理論根據(jù)”,記來博今后一笑。由有學過一些電子、化學等相關的科學知識,像電流的流動,電子作為實在存在的物質在導體中流動形成電流,但電子的流動并沒有改變導體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銀線連接金線有電流流過,金線并沒有得到銀線的電子而變成銀子,原因是原子核沒有被改變,但并不能否認金接受了銀的某些東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為一個生命單位,每天和外界發(fā)生著各種信息(能量等)的交換,但你并沒有變成我,我也沒有變成你,但相對親近的人在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轉變,這就是為什么有“夫妻相”一說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記憶的最小物質載體呢,它會不會飄蕩起來,形成“魂魄”。而這一記憶的物資載體會不會因為被活的生命體(人)交換而體現(xiàn)原生命的部分特征。這樣說來,魂魄附體就不是一個迷信話題,而是一個科學課題。我們的五千年典籍中,這樣的記載何其多也。書中美國這位老先生講道:“電子、質子和中子相互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互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在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有一類有機聚合體形成了生物?!?BR> 也就是說把人微觀了分,人無非是一堆有機聚合體,或說是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只不過是它們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塵?!?,如此應證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極限,在我看來,宏觀世界外還有宏觀,沒有盡頭,微觀世界內仍可微觀,無窮盡也。也就說,大永遠可以再大,小永遠可以無限的小,沒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絕對,大與小的比較只能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時間范圍內進行。這樣的理論的其中一個推論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們的科技還沒有發(fā)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還有宇宙,總有一個地方也會形成有機聚合體而又生物。微觀世界的人的記憶的載體(一個比中子、質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發(fā)展而被捕獲,一夜之間大學畢業(yè)完全不是夢想。抓一兩個魂魄粒子解密其附著的信息成為可能。物資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總有一種粒子攜帶一種不同層面的特征展現(xiàn),把人看成一粒子時,展現(xiàn)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細胞,然每一細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現(xiàn)在基因技術說明基因是你區(qū)別他人的最小單位,而總有更小的粒子去決定有這樣的基因表現(xiàn)。一直微觀下去,我怕會出現(xiàn)人和石頭或水的組成的最小單元體是相同的結論,我輩還是不做討論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歡,“人類通過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變自身的基因去適應環(huán)境。”但不敢茍同。按以上理論,沒有基因的改變,人類應該還時有機聚合體或生物,正是系列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的基因的改變,才會有進化(如果人類進化是真的話),不會有由基因改變而由有機聚合體逐步進化成人時,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變了,因為環(huán)境從沒有停止改變過,而且正是由于人類的破壞,環(huán)境的改變的更加劇烈。這也成為我們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們人類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終極,而應是生命形式的一個階段。具體在哪個階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許有一天的研究會發(fā)現(xiàn),人類生命體只是更高生命體的載體也說不定。
歷史學家對文化的論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環(huán)境被稱為文化”。一切由人類而改變體現(xiàn)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圖騰、記錄的文字、載歌載舞無不體現(xiàn)著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學中文化為上層建筑的論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確切。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七
其實在初高中的歷史習題上已經多次接觸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時候看見過很多能夠引起我共鳴的話。我很欣賞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有些觀點,獨特新穎而又犀利準確。于是利用這個暑假在家里大致閱讀了一下這整本書,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網(wǎng)絡上閱讀的。我一直覺得,這種厚重的著作應該是捧一本書在手細細閱讀的,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感受書頁之間凝聚的思想,而不該是對著冰冷冷的屏幕和各類透著的浮華和虛假的廣告。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qū)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边@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話。這也揭示了這部被譽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經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質,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fā)展,把視野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上,反映了局部和整體的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為《15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兩部分,從時間上來講述人類的歷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歷史著作一樣從各個地區(qū)講述然后整合,那樣的歷史是分裂的,不能讓人觀其全貌。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采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zhàn)后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現(xiàn)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zhàn)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人類歷史是一部戰(zhàn)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zhàn)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yōu)橹湴恋娜祟愇拿魇菑耐纯嗪筒恍抑袎赫コ鰜淼摹?BR>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評價《全球通史》時曾說過:“《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BR> 讀書筆記摘抄感悟篇八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zhàn)”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zhàn)?!薄耙粦?zhàn)”結束后,參戰(zhàn)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fā)生大型戰(zhàn)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zhàn)”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xiàn)給外人!
“二戰(zhàn)”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yōu)榛始铱哲姷膭倮麣g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zhàn)斗。終于,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zhàn)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xiàn)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