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字號:

高三學(xué)生很快就會面臨繼續(xù)學(xué)業(yè)或事業(yè)的選擇。面對重要的人生選擇,是否考慮清楚了?這對于沒有社會經(jīng)驗的學(xué)生來說,無疑是個困難的想選擇。如何度過這重要又緊張的一年,我們可以從提高學(xué)習(xí)效率來著手!高三頻道為各位同學(xué)整理了《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希望你努力學(xué)習(xí),圓金色六月夢!
    1.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間:
    得間奔真州(機會)
    出沒于長淮間(之間)
    間以詩記所遭(間或,有時候)
    間至趙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脫(估計)
    付之度外(考慮)
    發(fā):
    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發(fā)動)
    而又有減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頭發(fā))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抒發(fā))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發(fā)送)
    徒: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類人)
    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拜:
    拜為上卿(授予官職)
    拜送書于庭(叩拜)
    見:
    徒見欺(被)
    于是王召見(接見)
    我見相如(看見,遇見)
    不見水端(看見)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
    計:
    計未定(計策)
    竊計欲亡走燕(打算)
    臣從其計(主意)
    廉頗藺相如計曰(商量,商議)
    故: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所以)
    故遣將守關(guān)者(特意)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XX如不能舉(盡)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謝罪)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兼有道歉和告辭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嘆(海神名,北海若)
    以為莫己若者(比得上)
    聞:
    聞道百(聽見)
    且夫吾嘗聞(聽見,聽說)
    少仲尼之聞(見聞,學(xué)識)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開始)
    幸:
    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則幸得脫矣(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死矣(幸運)
    始皇帝幸梁山宮(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負:
    寧許以負秦曲(使……擔(dān)負)
    負其強(倚仗)
    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
    肉袒負荊(背負)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
    引車避匿(調(diào)轉(zhuǎn))
    秦軍引而去(避開)
    引酒且飲(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依據(jù))
    此其所以敗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連詞,表目的)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介詞,表憑借)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連詞,表修飾)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連詞,相當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介詞,用)
    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介詞,因為)
    亦以明死生之大(連詞,表目的)
    以其無禮于晉(連詞,因為)
    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用)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介詞,把)
    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焉用亡鄭以陪鄰(連詞,表目的)
    具告以事(介詞,把)
    請以劍舞(介詞,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詞,憑)
    項王未有以應(yīng)(連詞,來)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連詞,表承接)其疾病而死(連詞,表修飾)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連詞,表承接)則噪而相逐(連詞,表修飾)
    而仆之(連詞,表承接)買五人之頭而函之(連詞,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連詞,表承接)夜縋而出(連詞,表修飾)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連詞,表轉(zhuǎn)折)勞苦而功高如此(連詞,表并列)
    項王按劍而跽(連詞,表修飾)拔劍切而啗之(連詞,表承接)
    焉:
    激于義而死焉(兼詞,于之,在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兼詞,于此,在這里)
    吳之民方痛心焉(代詞,他,代“毛一鷺”)
    子亦有不利焉(語氣助詞,表陳述)
    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何,為什么)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助詞,的)
    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動詞,去,往)
    人皆得以隸使之(代詞,代他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前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后一個代詞,指代石碑)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是寡人之過也(的)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個助詞,的;后一個代詞,指代秦君)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代詞,代這件事)
    將焉取之(代詞,代土地)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到)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野語有之曰(代詞,代后面所說的俗語)
    我之謂也(賓語提前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為(代詞,指代五義士,作定語成分)
    斂貲財以送其行(代詞,代周順昌)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詞,代自己)
    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代詞,代他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詞,那)
    以其無禮于晉(代詞,指代鄭文公)
    君知其難也(代詞,這)
    又欲肆其西封(代詞,指代晉國)
    失其所與(代詞,指代自己)
    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相當于“還是”)
    且: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連詞,表并列,又)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連詞,表遞進,況且)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將)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尚且)
    于:
    激于義而死焉(介詞,表被動)
    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介詞,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介詞,在)
    不能容于遠近(介詞,表被動)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介詞,在)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對)
    貪于財貨(對于)
    長于臣(比)
    得復(fù)見于此(在)
    2.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肇錫余以嘉名(同“賜”)
    扈江離與辟芷兮(同“僻”)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過,僅僅;同“又”)
    獨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顯耀的樣子)
    斂貲財以送其行(同“資”)
    亦曷故哉(同“何”,疑問代詞)
    共其乏困(同“供”,供給)
    夫晉,何厭之有(同“饜”,滿足)
    秦伯說,與鄭人盟(同“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質(zhì)(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書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圖(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同“佯”,假裝)
    設(shè)九賓于廷(同“儐”)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
    請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同“拒”,據(jù)守;同“納”,納入)
    要項伯(同“邀”,邀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違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同“早”,早上)
    令與臣有郤(同“隙”,隔閡,嫌隙)
    因擊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劍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絲毫)
    涇流之大(同“徑”,直)
    不辯牛馬(同“辨”,分辨、辨別)
    其不仁茲甚(同“滋”,更加)
    3.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為……發(fā)愁)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砯:名詞用作動詞,沖擊。轉(zhuǎn):使動用法,使……滾動。)
    玉露凋傷楓樹林(凋傷:使動用法,使……凋落衰敗。)
    聞舟中夜談琵琶聲(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歌以贈之(歌:名詞用作動詞,作詩。)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用作動詞,看重,輕視。)
    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用作動詞,認真從事。)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名詞用作動詞,吃。)
    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輮以為輪(輮:使動用法,使……彎曲。)
    用心一也(一: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履而制六合(履:名詞作動詞,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作動詞,安排次序。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內(nèi)立法度(內(nèi):名詞用狀語,對內(nèi)。)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牖:名詞作狀語,用破甕、用草繩。繩、樞:名詞作動詞,做窗戶、系戶樞。)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席、包、囊:名詞作狀語,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樣。)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動詞,險固的地勢。)
    尊賢而重土(重:形容詞作動詞,敬重,看重。)
    天下云集響應(yīng)(云、響:名詞作狀語,像浮云、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景: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形容詞作動詞,處于困境之中。)
    外連衡而斗諸侯(外:方位名詞作狀語,對外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相斗。)
    流血漂櫓(漂: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諸侯(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削弱。)
    約從離衡(離: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離散。)
    以愚黔首(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昧無知。)
    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吾師道也(師:名詞作動詞,學(xué)習(xí)。)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名詞作動詞,從師。)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
    是故圣益圣(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
    愚益愚(愚:名詞作意動用法,以……為師。)
    則恥師焉(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4.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1、李白,盛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F(xiàn)存詩歌九百多首,人稱(詩仙)。他的詩歌想像豐富奇特,風(fēng)格雄健奔放,色彩瑰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之后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稱贊他“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BR>    2、《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大約作于742年。詩歌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形勢,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對蜀中軍閥可能割據(jù)叛亂的隱憂,意在警戒_者在形式險要之處應(yīng)當好好地用人防守。詩歌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稱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歷經(jīng)戰(zhàn)亂,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jié)合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后世稱(“詩史”),代表了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其詩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頓挫)的風(fēng)格,他被后人稱為(“詩圣”)。
    4、《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蕭瑟的秋景的描寫,引發(fā)對國家盛衰和個人身世的感嘆,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思鄉(xiāng)之情和孤獨寂寞之感。
    《詠懷古跡》(其三):《詠懷古跡》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遺跡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為材料,發(fā)掘古人的情愫,抒發(fā)自己的感慨。本詩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書寫自己的情懷。
    《登高》: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遠望,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詩中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zhí)著。讓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此詩被后人推崇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專門“刺美見事”,“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樂府》50首全都列入“諷喻詩”,這些詩歌廣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統(tǒng)治者的種種罪行,反對窮兵黷武,為婦女鳴不平,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樂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敘事詩。詩歌借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fā)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寫作上,雖為敘事詩,但具有相當濃厚的抒情成分。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致生動的藝術(shù)語言,描寫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過“急雨”、“絲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音響,寫出音樂的復(fù)雜變化,寫出聲音的疾徐輕重,更從這音響節(jié)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nèi)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出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的杰出才華。且“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對琵琶聲的側(cè)面描寫,渲染了當時的環(huán)境氣氛,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情境、氛圍、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7、李商隱,晚唐時期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詩歌創(chuàng)作上繼承了唐代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嚴謹、深沉、雄渾的語言特點,同時又融合了齊梁詩歌綺麗濃艷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和流派。與杜牧并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齊名“溫李”。
    8、《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回、凄迷朦朧的情調(diào)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既不滿于環(huán)境的壓抑,又無力反抗黑暗社會;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時感空虛幻滅;既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而深沉哀傷,又對造成悲劇的原因感到惘然。詩歌主要是運用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多用典故。
    《馬嵬(其二)》: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用倒敘的手法來記敘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敘事中又采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詩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同時也隱含了人生無常,富貴難安之意,啟發(fā)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XX,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9、孟子: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亞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諸侯間的兼并戰(zhàn)爭?!睹献印肥怯涊d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jīng)典,它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而且善于雄辯,氣勢磅礴。
    10、《寡人之于國也》:文章記述梁惠王向孟子請教自己盡心于民,但民并沒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戰(zhàn)爭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對他進行駁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勸說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農(nóng)民不要違農(nóng)時,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寫作特色:結(jié)構(gòu)嚴謹:每部分結(jié)尾的一句話既對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善用比喻:全文從設(shè)喻開始,又以設(shè)喻結(jié)束,前后呼應(yīng),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的范圍內(nèi),手法高超。氣勢宏偉,節(jié)奏感很強: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和對偶,文章讀起來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瑯瑯上口。
    11、荀子:戰(zhàn)國時思想家、文學(xué)家,名況,當時人尊稱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與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主張“性惡論”、“明禮義而化之”,強調(diào)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點是長于說理,論證嚴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凝練?!秳駥W(xué)》為代表作。
    12、《勸學(xué)》:是一篇論述學(xué)習(xí)的重要意義,勸導(dǎo)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xué)習(xí)的散文。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論證藝術(shù)。
    文中一共有20個形式多樣的比喻句,從不同角度說明學(xué)習(xí)的重要意義,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啟人思考。設(shè)喻方式多樣:正面設(shè)喻:“青出于藍”、“輮以為輪”等;正反設(shè)喻:“鍥而不舍”與“鍥而舍之”等;反復(fù)設(shè)喻:“登高而招”、“順風(fēng)而呼”等。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設(shè)喻與說理結(jié)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有的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設(shè)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設(shè)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學(xué)不可以已”的?從學(xué)習(xí)的意義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xué)習(xí)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從學(xué)習(xí)的作用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xué)習(xí)能夠彌補不足,并得出結(jié)論:君子天賦與他人沒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學(xué)習(xí)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從學(xué)習(xí)的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論證,作者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xué)習(xí)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的要專心致志。
    13、賈誼,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他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他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鵬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14、《過秦論》:“論”是一種文體,是論斷事理,包括論政、論史等內(nèi)容,重在說理。這篇文章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希望漢王朝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xùn)。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作者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樣來論證的?作者認為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作者用舉事實、作比較的方式證明其論點的正確。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較,另一方面是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從而得出論點。
    15、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死后謚號文,后世又稱韓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學(xué)上主要倡導(dǎo)“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艷麗浮夸的文風(fēng),主張“唯陳言之務(wù)去”。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時他又開了“以文為詩”的風(fēng)氣,對宋詩影響頗大。
    16、《師說》:“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皫熣f”是說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韓愈送給學(xué)生的,但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當時“恥于相師”的社會風(fēng)氣而寫的,其目的是針砭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師應(yīng)采取的態(tài)度,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5.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古:到;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古:黨羽;今:指與公家相對的個人)
    吳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極端傷心)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古:非同尋常;今:程度副詞,十分,極)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古:頭顱,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團的領(lǐng)導(dǎo)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別人的妻子)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放縱XX;今:盡情)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古:以之為;今:認為)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古:從這里到那里,指地點;今:表示時間,從前,過去)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古:盟約;今:限制)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于是相如前進缶(古:走上去奉獻;今:向前行動或發(fā)展)
    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古:揚言;今:表示政見的公告)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的連用;內(nèi)親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成員)
    傳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嬪;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請指示王(古:指出來給……看;今:上級給下級的指令)
    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今: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古:由婚姻關(guān)系而形成的親戚;今:由結(jié)婚而形成的夫妻關(guān)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詞,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東海的北部;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國一部分海域)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古:臉向東;今:東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這種情況下;臉;今:表示后一段緊接著前一段;面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