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寓言故事簡短六篇

字號:

中國寓言,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下面是分享的中華經典寓言故事簡短六篇。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中華經典寓言故事簡短
    宋朝有個丞相叫張商英,他有個愛好就是書法,他特別喜歡寫草書,閑來無事,他便提筆龍飛鳳舞一陣,甚是得意。其實,這張丞相的書法很不到家,字寫得不合體統(tǒng),他還孤芳自賞。當時,很多人都譏笑他,而他卻不以為然,依然是我行我素,按他的*慣寫字。
    一天飯后,張丞相小憩片刻,突然來了詩興,偶得佳句,便當即叫小童磨墨鋪紙,張丞相提起筆來,一陣疾書,滿紙是一片龍飛蛇走,讓人還著實難以辨認。張丞相寫完后,搖頭晃腦得意了好一陣,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叫來他的侄子,讓侄子把這些詩句抄錄下來。
    丞相的侄子拿過紙筆,準備用小楷將詩句錄下,可是他好半天才能辨認出一個字,時時碰到那些筆劃曲折怪異之處,侄子只好連猜帶蒙??墒怯行┑胤?,他實在是怎么也看不懂,不知從哪里斷開才對。他沒辦法,只好停下筆來,捧著草稿去問張丞相。
    張丞相拿著自己的大作,仔細看了很久,也辨認不清,自己寫的字自己都不認識了。他心里頗有些下不了臺,便責罵侄子說:“你為什么不早些來問呢?我也忘記是寫的什么了!”
    有些人總愛自以為是,既不虛心,又愛堅持自己的錯誤,還強詞奪理為自己辯護,結果是越顯出自己的愚蠢可笑。
    【篇二】中華經典寓言故事簡短
    戰(zhàn)國時魏國有一個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geng lei)。有一天,更羸跟隨魏王到郊外去游玩。玩著玩著看見天上有一群鳥從他們頭上飛過,在這群鳥的后面,有一只鳥吃力地在追趕著它的同伴,也向這邊飛來。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會有這樣的事?"魏王真有點不相信地問。更羸說道:"可以試一試。"過了一會兒,那只掉了隊的鳥飛過來了,它飛的速度比前面幾只鳥要慢得多,飛的高度也要低一些。這只鳥飛近了——原來是只掉了隊的大雁,只見更羸這時用左手托著弓,用右手拉著弦,弦上也不搭箭。他面對著這只正飛著的大雁拉滿了弓。只聽得"當"的一聲響,那只掉了隊正飛著的大雁便應聲從半空中掉了下來。魏王看到后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便問更羸不用箭是憑什么將空中飛著的鳥射下來的。更羸笑著對魏王講:"沒什么,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是怎么知道這只大雁是受過了箭傷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不等更羸說完就問。更羸笑著繼續(xù)對魏王說:"從這只大雁飛的姿勢和叫的聲音中知道的。"更羸接著講:"這只大雁飛得慢是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的聲音很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舊的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里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后,更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處飛。它心里本來就害怕,加上拼命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翅膀再也飛不動了,它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故事中的大雁聽到弓弦聲響后就驚惶萬分,是因為它身上受過箭傷。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指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過虧,于是就老是害怕再次發(fā)生類似的事情,可以說是驚弓之鳥。
    【篇三】中華經典寓言故事簡短
    春秋時候,吳國的公子季禮一人出外漫游。
    這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正走著,忽然發(fā)現(xiàn)不知誰遺失的一串錢躺在路中央。
    季禮想把錢拾起來,但又覺得彎腰去撿錢有失身份,這種事不應該由我這樣的貴公子去做。他一邊想著一邊朝四面張望,看有沒有人走過來。
    剛巧,當時正有一個打柴的人擔著柴禾從前邊過來了。季禮心想,叫這人把錢撿去,他一定會十分感激,他挑的那兩捆柴還未見得值得這么多錢哩。
    等那打柴人走到跟前,季禮看清了他身上竟然還穿著冬天的皮襖,而眼下正是初夏5月,雖還不十分炎熱,但穿著皮祆也是夠嗆的,季禮認為這人一定很貧窮,讓他把錢撿去正好。
    于是季禮大聲朝打柴人喊道:“喂,你快來把地上的錢拾起來。”
    打柴人一看季禮那個樣子,感到很生氣,他把鐮刀往地上一扔,擺著手,朝季禮瞪大眼睛說:“你是誰?憑什么居高臨下看不起人?我既然能在炎熱的夏天穿著皮襖去打柴,難道我會是個貪圖錢財?shù)娜藛?”
    季禮一聽打柴人的話,心里不免有幾分敬意,連忙向他道歉說:“實在對不起,是我錯看了人,請不要見怪!請問先生高姓大名?”
    打柴人鄙夷地朝季禮淡淡一笑道:“你這人見識短淺,只會從表面上看問題,還那么盛氣凌人,我有什么必要對你說出我的姓名呢?”
    說著,打柴人頭都沒回,也不再理睬季禮,拿起鐮刀,對地上的錢連看都沒看一眼就走了。
    季禮看著打柴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慚愧不已。
    故事寓意:有些人常常憑自己的淺薄見識去衡量別人,實在未免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篇四】中華經典寓言故事簡短
    封疆官吏出任長梧的地方官。不日,他碰到孔子的學生子牢。三句話不離本行,他與子牢探討治理地方、管理長梧的方法。
    古時封建官吏被百姓尊稱為封人。封人和子牢談得很投機。他講到自己的治理經驗,認為處理政務絕不能魯莽從事,管理百姓更不可簡單粗暴。
    從治理之道又談到種田之道。封人說自己曾種過莊稼。那時,耕地馬馬虎虎,無所用心,果實結出來稀稀拉拉;鋤草粗心大意,鋤斷了苗根和枝葉,一年干下來,到了收獲季節(jié)、收成無幾。
    聽了封人的講敘后,子牢很關心地打聽他以后的狀況。
    封人吃一塹長一智,總結自己種田的教訓,第二年便改變了粗枝大葉的態(tài)度。他告訴子牢,從此開始深耕細作,認真除草,細心護理莊稼,想不到當年獲得好收成,一年下來豐衣足食。
    有了種田的失敗和成功,封人悟出一條道理,做任何事都貴在認真?,F(xiàn)在他出任地方官,便守住這條做人的準則。子牢常常拿封人的事教育他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莊稼是這樣,干其他任何事都是這樣。
    只有認真負責,通過艱苦細致的勞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認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保證和前提。
    【篇五】中華經典寓言故事簡短
    孔子前往楚國,路過一片樹林,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手里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術非常嫻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沒有一個能逃脫的,就好像信手拾來一樣輕而易舉??鬃芋@奇地說:“您的技術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駝背老人說:“我的確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時候,如果能夠在竹竿的頂上放兩枚球而不讓球掉下來,粘的時候知了就很少能夠逃脫;如果放三枚不掉下來,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脫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來,粘知了就像用手拾東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這里,就如木樁一樣穩(wěn)穩(wěn)當當;我舉起手臂,就跟枯樹枝一樣紋絲不動;盡管身邊天地廣闊無邊,世間萬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東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響不了我對知了翅膀的關注,怎么會粘不到知了呢?”孔子聽了,回頭對弟子說:“專心致專,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
    寓意: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古人說的精誠專一,確實是我們做事的。
    【篇六】中華經典寓言故事簡短
    從前,有一個叫司原氏的人在一次夜間打獵時,發(fā)現(xiàn)了一只鹿。這只鹿聽到野地里傳來的聲音,突然警覺起來。當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準自己的時候,撒腿就朝東面方向跑了。司原氏并不氣餒,他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于是跟在后面緊緊追趕,并且一邊追趕一邊大聲地喊叫,試圖以此把鹿嚇懵。
    正在這時,西面來了一伙追趕豬的人。他們聽到司原氏的喊聲,以為是東面有人在堵截這頭豬,于是就跟著喊叫起來。司原氏不知那伙人在喊叫什么。他看到那邊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趕獵物,于是他放棄了自己追趕的鹿,朝眾人喊叫的方向跑去,并且在半路上找了個地方隱蔽起來。那伙人叫著喊著從司原氏隱蔽的地方跑過去了。
    過了一會兒,司原氏竟然發(fā)現(xiàn)離自己不遠的地方有一頭渾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獸。他十分興奮,以為自己得到了一頭吉祥的珍貴動物。司原氏撲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后帶著這吉祥的野獸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來喂養(yǎng)這頭珍貴的獸。這頭獸也十分親近司原氏。它一見到司原氏便搖頭擺尾,朝司原氏發(fā)出可愛的“哼哼”聲,因此司原氏越發(fā)喜愛它了。
    沒過幾天,刮起了狂風,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這頭白獸身上,將附著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沖刷掉了。司原氏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它原來竟是自己家里丟失的老公豬,而今卻被司原氏當作寶貝從外面帶回了家里。
    遇事不動腦筋,司原氏在追豬人的喊叫聲中隨聲附和,放棄了追鹿,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大凡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