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著讀后感范文

字號:

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睍茏屛覀儗W到知識,也能讓我們情緒舒暢。讓我們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請關(guān)注讀后感頻道!
    【篇一】中國古代名著讀后感范文
    如果真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蘇東坡,我想可能并沒有這樣一個詞語能夠完美詮釋。他善于創(chuàng)作,敢于諫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詼諧幽默,風流倜儻而用情專一。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蘇東坡,我想“真性情”一詞是蘇軾一生的關(guān)鍵。他的真性情使他對治理國家抱有滿腔的熱血與決心,因為真性情而與新黨毅然對立,與朋友直言不諱,被政敵抓住把柄;又因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結(jié)交了各路好友,笑談古今軼事,留下種種膾炙人口的佳話。
    由于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青年時期便鶴立雞群,聲名鵲起。在他進京應(yīng)試那年,他憑著《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贏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獲得了歐陽淞和宋仁宗的賞識,稱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見對他的器重。但我認為蘇東坡對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負可能比宰相一職還要更甚。
    在神宗時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時,他的新法改革過于激進,不說為了國庫增收而加重的賦稅使百姓紛紛逃亡異鄉(xiāng),甚至連青苗法,這本是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員用強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討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馬光、范鎮(zhèn)等人的影響下,蘇東坡也成了反對派的一員。在熙寧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給神宗上奏兩次,其中《萬言書》為。在這篇長文之中,他后盡其所能懇求皇帝改變主意,他從真正的公眾意見出發(fā),對皇帝闡述當下的局面所引發(fā)的后果。
    從這篇文章,我們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連官場,絕非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認同自己的觀點,從而改變當時政治的面貌與風氣,真正做到“為民”而不是“為己”。為了在那個渾濁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賭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當權(quán)的日子,他根據(jù)神宗的遺詔,成了翰林,任知制誥。他極為誠心地為皇太后服務(wù),經(jīng)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擔任杭州知州期間,由于暴雨而產(chǎn)生的饑荒具有很大的隱患,他趕忙向皇太后匯報民間的實情,試圖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林語堂形容蘇東坡為“單槍匹馬”,我認為再恰當不過。當時,政敵利用京都并未暴雨連連的因素,斥責蘇軾謊報災(zāi)情,盡管質(zhì)疑聲不斷,蘇東坡卻還是獨自一人奮戰(zhàn)。他不斷上書,請求撥款,購足糧食??墒?,他卻嘗試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災(zāi)傷不實”的帽子,彈劾的表章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盡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職歲月中,他還是盡力闡明百姓所受的饑荒與災(zāi)難,在次駁回中奮勇爭辯,從這當中,足以能證明他對改變新法的決心,對百姓的關(guān)心,以及在這趟渾水中直沖向前的恒心。
    【篇二】中國古代名著讀后感范文
    這個假期里,媽媽讓我閱讀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這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的一部文學巨著。
    這部小說寫的是師傅唐僧,帶領(lǐng)大徒弟孫悟空、二徒弟豬八戒和三徒弟沙和尚,一起到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從唐朝長安到天竺國路途遙遠、山高路險、妖魔鬼怪經(jīng)常出沒,他們師徒四人齊心協(xié)力,歷經(jīng)千辛萬險,后成功取得真經(jīng)。
    讀完這部小說,書中的人物形象讓我久久回味,他們雖不完美,但個性鮮明:唐僧雖然手無數(shù)雞之力,數(shù)次差點死在妖精的手里,但到西天取得真經(jīng)的信念卻從來沒有絲毫動搖過;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卻仍然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豬八戒憨態(tài)可掬,還有點小自私;沙和尚勇挑重擔、沉默寡言。
    書中的人物都是我學習的榜樣,讓我有了新的學習領(lǐng)悟:
    遠大的理想很重要。唐僧就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他立志要到西天取回真經(jīng),歷經(jīng)各種艱難險阻,這種理想也從來沒有動搖過,所以他成功了。我作為一名小學生,立志要成為一名科學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爭分奪秒、認真學習。
    任何成功都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唐僧有到遙遠的國度取得真經(jīng)的偉大理想,但路上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他沒有絲毫退縮,迎難而上,和團隊成員一起把困難一一化解,他成功了。我現(xiàn)在也有成為科學家的理想,但遇到困難經(jīng)常不自信,老想放棄。唐僧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意識到了任何成功都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就像古語說的一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讓我們一起加油,為了理想迎難而上!
    【篇三】中國古代名著讀后感范文
    近日,我讀了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書中的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一位位英雄人物,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朝未年人。他是我們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創(chuàng)作的《水滸傳》則是家喻戶曉。
    《水滸傳》中的英雄們正是抱著“天下同為一家人”的信念,共聚梁山,武松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魯智深野豬林救林沖;吳用、晁蓋、阮氏兄弟等人;兄弟團結(jié)一心,同甘共苦。兄弟之間情這么深,怎不稱為英雄?而且梁山泊的英雄好漢還高舉著“替天行道”的大旗,殺富濟貧!英雄好漢們嫉惡如仇,除暴安良,人們個個夸贊。他們?yōu)榱顺┌擦?,鏟除了百姓們的一個又一個障礙;掃平了曾頭市、三打祝家莊、二退高老賊……一部《水滸傳》的英雄史詩,勇往直前??墒橇荷酱髽I(yè)毀于一旦。讀到這我就不懂了,也有點遺憾。高俅為殺掉梁山好漢,讓他們反動派廝殺,所以梁山好漢傷亡慘重。
    《水滸傳》不僅是中國長篇史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此后描寫歷代起義的章回演義體小說都未能達到的光輝典范。
    【篇四】中國古代名著讀后感范文
    在寒假里我看過很多書,比如:《十三歲的故事》《紅葫蘆》《水滸傳》,但我喜歡的一本書是《水滸傳》。
    《水滸傳》這本書,真實反映了農(nóng)民起義的全部過程,它由相對獨立、完整地和各個故事聯(lián)結(jié)成一個整體。一百二十回的《水滸傳》是由層次分明而又統(tǒng)一連貫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組成,作者首先寫了林沖、晁蓋、武松、魯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種形成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各路英雄逐漸聚集,梁山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fā)展過程。
    《水滸傳》這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圍繞兩個字來寫的,那就是忠和義來寫的,“忠”即是對自已的祖國,對自已身邊的親人,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當時的朝廷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后,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
    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能做得到“忠”這個字。但是,卻很少有人做得到“義”這個字。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內(nèi)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位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是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是為了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真誠與愛心甚至用一個人的生命去書寫。記得有早讀課,老師突然要查完成作業(yè)的情況,我的好朋友小良沒有完成作業(yè),很快就要到學習委員查作業(yè)了,小良急得團團轉(zhuǎn),我一拍胸脯說:“沒事,抄我的吧,快點就不會被發(fā)現(xiàn)了?!爆F(xiàn)在想來,那是“義”嗎?真正的“義”怎么可能作弊呢?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于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做得到,但求人于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shù)挠職?,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是真正的肝膽相照!
    《水滸傳》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忠”和“義”,作為一名小學生,我覺得“忠”和“義”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