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清明》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清明》是詩人在清明節(jié)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掃墓的路上遇到了紛紛細雨,又濕又冷,心中無限憂愁。詩人尋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處的村莊。牧童給憂愁的詩人帶來了希望。全詩有景色,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對話,通俗易懂,景象鮮明,形象生動。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清明》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清明》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BR>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清明》教案
    教學目標
    1、思想情感目標:領(lǐng)略我國古代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品位古代詩歌豐富的內(nèi)涵。
    2、知識目標:初步掌握評價性閱讀的知識,學習簡單的文藝評論的寫法。
    3、能力目標:在活動中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的訓(xùn)練,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激發(fā)興趣。
    教師:播放課件(課文配套光盤中的圖片+民樂《雨打芭蕉》),教師朗讀《清明》。并請學生評價這首詩哪些字詞用得好。
    學生:欣賞圖片、音樂及教師朗讀,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小結(jié),多媒體展示課文對本詩的評價。
    “"紛紛”(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紛紛”一詞正是《清明》絕句中的“詩眼”,那么何謂“詩眼”?)
    比較:紛紛之雪──大
    紛紛之雨──細
    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較: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
    夏雨:"如傾如注"
    秋雨:"淅淅瀝瀝"
    小結(jié):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體會"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獨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襲了開發(fā)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煙霧般籠罩著柳樹。"紛紛"所體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個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通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lǐng)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紛紛"還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紛亂的心情,由何而來
    "行人""斷魂":
    通過品味這兩個詞語,作者體會了詩歌的"情":清明時節(jié),應(yīng)當是家人團聚,悼念已逝親人之際,可自己卻孤身行路,不免觸景傷懷,又加上細雨紛紛,更增加了愁緒。
    小結(jié):通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
    "遙"
    聯(lián)想:《紅樓夢》:"杏簾在望"《小放牛》
    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
    "杏花村"
    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
    小結(jié):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fā)現(xiàn)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發(fā)思考
    學生:各小組演示課件,匯報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學生記錄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觀點。
    教師:總結(jié)評價,簡要概括。
    活動依據(jù):開放式教學活動模式,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從而讓更多學生獲得全面、主動、自由、和諧的發(fā)展。
    (三)分組活動,構(gòu)圖繪畫
    學生:分四個小組活動討論,根據(jù)自己的想象,給《清明》這首詩配一幅插圖。并通過投影儀展示(一般的班級可只談構(gòu)思,如藝術(shù)班幼師班可展示繪畫的草圖,烹飪班可進行菜式的設(shè)計。)
    教師:做適當?shù)膬?yōu)劣點評。
    活動依據(jù):在課堂上把“話語權(quán)”交給學生,把“表達的舞臺”讓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拓寬語文學習的思路,把語文學習和專業(yè)、生活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創(chuàng)造的快樂。
    (四)拓展探究,遷移提高
    教師:課件展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BR>    學生:找出這首詩的關(guān)鍵詞進行評價,展開合理想象,口頭描繪這幅圖景。
    活動依據(j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闭Z文課堂教學要來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教學的首要任務(wù)是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能。
    (五)小結(jié)
    教師提問:如何評價一首詩?
    學生:思考回答,總結(jié)規(guī)律。
    教師:多媒體展示小結(jié)。
    1、"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與"詩歌留下的想象空間",正是作者賞析這首絕句的兩個角度。而這兩點也是我們賞析其它詩歌的重要角度。
    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正是通過塑造心物相契的藝術(shù)景象來表達情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的。因此,我們在賞析詩歌時,要抓住語言品味出景象的特點,進而領(lǐng)會詩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詩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詩,要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而我們在賞析詩歌時,要想把握好詩歌形象,領(lǐng)會詩歌的不盡之意,必須張開想象的翅膀,填補詩的空發(fā)覺詩的深層意蘊。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清明》教學反思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shù)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并默寫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學,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梢娖浣虒W效果并不好。那么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上述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背誦默寫與理解復(fù)述相結(jié)合(不能簡單的機械記憶默寫)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詩中寫了哪些事物?
    (2)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
    (3)這些事物是如何聯(lián)系起來的?
    (4)這些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怎樣的畫面?
    復(fù)述這首詩可以選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述,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基礎(chǔ)上理解背誦,終才去默寫。
    二、對詩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后,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gòu)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么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為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為“斷魂”是游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愿還家。
    (3)詩意種種:有“哀傷說”,認為清明遇雨,淋濕衣裳沒有什么高興的,所謂“陰雨連綿煩煞人,掃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澆愁在何處,杏花村頭酒旗昏?!庇小皰吲d說”,認為清明時節(jié),春游芳草,興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掃興而歸。有“陶醉說”,認為春色翠綠,流連往返,春雨澆人,樂在其中。所謂“春色醉人喜雨淋,銷 魂散魄不減興。猶有濃情覓酒家,舉杯賞花度清明?!?BR>    三、采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欲斷魂——游人陶醉(雨)
    第三行:借問酒家何處有——探問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遙指杏花村——勝景賞花(勝)
    前兩行詩構(gòu)成“春雨游人斷魂圖”,后兩行構(gòu)成“杏花春雨放牧圖”兩副畫面合起來組成“煙雨春游圖”,淡雅清美,寫難寫之景于眼前,中心是“春游探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