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爾反爾”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F(xiàn)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shù)。以下“幼兒益智成語故事:出爾反爾”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出爾反爾
戰(zhàn)國時期,有七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為,當時就只是存在這七個諸侯國,其實呢,在這七個大國之外,還有許多的小國存在。發(fā)生戰(zhàn)爭也并不是只在大國之間,小的諸侯國之間也發(fā)生各種戰(zhàn)事。
這不,有一次,鄒國和魯國就發(fā)生了戰(zhàn)爭。由于鄒國比魯國還要弱小一些,盡管鄒穆公率領(lǐng)鄒國的軍民去抵抗,最終鄒國還是吃了敗仗。鄒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個人,而參加戰(zhàn)斗的老百姓則一個也沒有死。在戰(zhàn)斗的時候,他們像在旁邊看熱鬧一樣,根本懶得沖鋒殺敵。鄒穆公很不開心,于是,他就找了一個人發(fā)泄,可巧,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后來被中國人稱為亞圣的孟子。
鄒穆公問孟子道:“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33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nèi)テ疵?,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真是可恨極了!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nèi)颂?,殺也殺不?要是不殺吧,我又難消心中之恨。我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說話可是直來直去的,孟子說:“這不怪老百姓啊,這要怪您自己?!?BR> 鄒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驚不小。但是孟子沒有理他,繼續(xù)說:“記得有一年鬧災(zāi)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個國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zāi)情報告給您。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這簡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啊。您想啊,當初您這樣對待他們,今天他們也以同樣的怠慢來對待您,您又有什么可報怨的呢?”
鄒穆公咬了咬嘴唇,沒有說話。
孟子又繼續(xù)說:“曾子有句言,您聽說過嗎?”鄒穆公搖了搖頭。
孟子接著說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句話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F(xiàn)在鄒國發(fā)生的事,不就是曾子這句名言的注釋嗎?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那要怎么辦呢?”鄒穆公覺得孟子說的話還有點道理,便謙遜地問。
孟子告訴鄒穆公說:“這不難辦,您可以實行仁政啊,實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國家沖鋒殺敵了?!?BR> ——《孟子·梁惠王下》
【求解驛站】原意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F(xiàn)多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后自相矛盾。爾,你;反,通“返”,回。
【活學活用】張兵決定與李健絕交,是因為張兵覺得李健這個人經(jīng)?!?。
【妙語點撥】孟子諫鄒穆公的過程中,引用曾子“出爾反爾”的名言,對鄒穆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鄒穆公領(lǐng)悟了“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的深刻道理。鄒穆公身為一國之主,尤能聽得進孟子的批評和建議,但現(xiàn)實中某些官員,容忍不了一絲百姓的抱怨之聲,更別提批評了!這些人真該好好反思一下。再有,與人相處時,我們要平衡好自己,努力做好自己,這樣不僅能把自己贏回來,也會讓別人懂得該怎樣尊重自己和他人。
成語資料
【詞目】出爾反爾
【拼音】chū ěr fǎn ěr
【英譯】
1. to go back on one's word; to contradict oneself
2. now yes, now no
【感情色彩】貶義詞
【近義詞】反復無常、翻云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反義詞】說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為定
【語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于責備反復無常的人。
【基本解釋】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shù)。
含義
爾:你。反:同“返”;回。反爾:意謂你怎樣對待人家,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F(xiàn)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shù)。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BR> 原文
鄒與魯閧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④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⑤,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6)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蛎窠穸蟮梅粗?。君無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BR> 注釋
①鄒與魯閧: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閧,爭吵,沖突,交戰(zhàn)。
②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
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BR> ④疾:憎恨。
⑤轉(zhuǎn):棄尸的意思。
(6)幾:接近,差不多。
(7)曾子:即孔子的學生曾參。
(8)尤:動詞,責備、歸罪。
譯文
譯文1
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 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zāi)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guān)心老百姓并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xiàn)。曾子說:‘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F(xiàn)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lǐng)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BR> 譯文2
戰(zhàn)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fā)生了戰(zhàn)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zhàn)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nèi)テ疵模麄冄劭撮L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nèi)颂?,殺也殺不?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zāi)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zāi)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BR>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BR> 賞析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變?yōu)槌烧Z“出爾反爾”,則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時,彼一時,反復無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這里,實際上還是說的君與民、官與民的關(guān)系問題。孟子的意思很簡單,普通老百姓看到當官的戰(zhàn)死而見死不救固然是不對,但當老百姓災(zāi)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你當官的見死不救就對嗎?當官不為民作主,又要你這當官的來干什么呢?說到底,就是我們常說的“你不仁,我不義”,一報還一報,也就是曾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話說回來,只要你當官的施行仁政關(guān)心加民眾的疾苦,那么,自然就會出現(xiàn)“你仁我義”的情況,那還是叫做一報還一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所以,“出爾反爾”的思想其實與《易經(jīng)》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惡都是報應(yīng)。當然,這里的報應(yīng)不是佛教神秘意義上的來世因果報應(yīng),而是現(xiàn)世現(xiàn)報,不是天報神報,而是人報。但其因果關(guān)系卻是存在無疑的。
引申開來,當然不只是君與民、官與民之間才有這種關(guān)系,就是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同樣存在著這種關(guān)系。我們周圍的多人,不就是因為沒有善處這種關(guān)系而弄得來“你不仁,我有義”,今天你打我一個小報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關(guān)鍵時間讓你丟人現(xiàn)眼,下不了臺。就這樣愈演愈烈,最后釀成公沖突,甚至大打出手,鬧出事端來的也不鮮見。遇到這種事情,最后解決的時候追根溯源,多半會發(fā)現(xiàn)正是“出爾反爾”所致。甚至我們偶爾看新聞報道某個殺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后果如此嚴重,難怪得曾子在說這句話時一再提醒我們:“戒之戒之!”難道我們不應(yīng)當“戒之”嗎?
作品
《出爾反爾》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BR>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
出爾反爾
戰(zhàn)國時期,有七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為,當時就只是存在這七個諸侯國,其實呢,在這七個大國之外,還有許多的小國存在。發(fā)生戰(zhàn)爭也并不是只在大國之間,小的諸侯國之間也發(fā)生各種戰(zhàn)事。
這不,有一次,鄒國和魯國就發(fā)生了戰(zhàn)爭。由于鄒國比魯國還要弱小一些,盡管鄒穆公率領(lǐng)鄒國的軍民去抵抗,最終鄒國還是吃了敗仗。鄒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個人,而參加戰(zhàn)斗的老百姓則一個也沒有死。在戰(zhàn)斗的時候,他們像在旁邊看熱鬧一樣,根本懶得沖鋒殺敵。鄒穆公很不開心,于是,他就找了一個人發(fā)泄,可巧,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后來被中國人稱為亞圣的孟子。
鄒穆公問孟子道:“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33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nèi)テ疵?,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真是可恨極了!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nèi)颂?,殺也殺不?要是不殺吧,我又難消心中之恨。我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說話可是直來直去的,孟子說:“這不怪老百姓啊,這要怪您自己?!?BR> 鄒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驚不小。但是孟子沒有理他,繼續(xù)說:“記得有一年鬧災(zāi)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個國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zāi)情報告給您。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這簡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啊。您想啊,當初您這樣對待他們,今天他們也以同樣的怠慢來對待您,您又有什么可報怨的呢?”
鄒穆公咬了咬嘴唇,沒有說話。
孟子又繼續(xù)說:“曾子有句言,您聽說過嗎?”鄒穆公搖了搖頭。
孟子接著說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句話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F(xiàn)在鄒國發(fā)生的事,不就是曾子這句名言的注釋嗎?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那要怎么辦呢?”鄒穆公覺得孟子說的話還有點道理,便謙遜地問。
孟子告訴鄒穆公說:“這不難辦,您可以實行仁政啊,實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國家沖鋒殺敵了?!?BR> ——《孟子·梁惠王下》
【求解驛站】原意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F(xiàn)多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后自相矛盾。爾,你;反,通“返”,回。
【活學活用】張兵決定與李健絕交,是因為張兵覺得李健這個人經(jīng)?!?。
【妙語點撥】孟子諫鄒穆公的過程中,引用曾子“出爾反爾”的名言,對鄒穆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鄒穆公領(lǐng)悟了“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的深刻道理。鄒穆公身為一國之主,尤能聽得進孟子的批評和建議,但現(xiàn)實中某些官員,容忍不了一絲百姓的抱怨之聲,更別提批評了!這些人真該好好反思一下。再有,與人相處時,我們要平衡好自己,努力做好自己,這樣不僅能把自己贏回來,也會讓別人懂得該怎樣尊重自己和他人。
成語資料
【詞目】出爾反爾
【拼音】chū ěr fǎn ěr
【英譯】
1. to go back on one's word; to contradict oneself
2. now yes, now no
【感情色彩】貶義詞
【近義詞】反復無常、翻云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反義詞】說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為定
【語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于責備反復無常的人。
【基本解釋】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shù)。
含義
爾:你。反:同“返”;回。反爾:意謂你怎樣對待人家,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F(xiàn)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shù)。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BR> 原文
鄒與魯閧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④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⑤,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6)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蛎窠穸蟮梅粗?。君無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BR> 注釋
①鄒與魯閧: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閧,爭吵,沖突,交戰(zhàn)。
②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
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BR> ④疾:憎恨。
⑤轉(zhuǎn):棄尸的意思。
(6)幾:接近,差不多。
(7)曾子:即孔子的學生曾參。
(8)尤:動詞,責備、歸罪。
譯文
譯文1
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 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zāi)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guān)心老百姓并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xiàn)。曾子說:‘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F(xiàn)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lǐng)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BR> 譯文2
戰(zhàn)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fā)生了戰(zhàn)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zhàn)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nèi)テ疵模麄冄劭撮L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nèi)颂?,殺也殺不?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zāi)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zāi)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BR>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BR> 賞析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變?yōu)槌烧Z“出爾反爾”,則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時,彼一時,反復無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這里,實際上還是說的君與民、官與民的關(guān)系問題。孟子的意思很簡單,普通老百姓看到當官的戰(zhàn)死而見死不救固然是不對,但當老百姓災(zāi)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你當官的見死不救就對嗎?當官不為民作主,又要你這當官的來干什么呢?說到底,就是我們常說的“你不仁,我不義”,一報還一報,也就是曾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話說回來,只要你當官的施行仁政關(guān)心加民眾的疾苦,那么,自然就會出現(xiàn)“你仁我義”的情況,那還是叫做一報還一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所以,“出爾反爾”的思想其實與《易經(jīng)》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惡都是報應(yīng)。當然,這里的報應(yīng)不是佛教神秘意義上的來世因果報應(yīng),而是現(xiàn)世現(xiàn)報,不是天報神報,而是人報。但其因果關(guān)系卻是存在無疑的。
引申開來,當然不只是君與民、官與民之間才有這種關(guān)系,就是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同樣存在著這種關(guān)系。我們周圍的多人,不就是因為沒有善處這種關(guān)系而弄得來“你不仁,我有義”,今天你打我一個小報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關(guān)鍵時間讓你丟人現(xiàn)眼,下不了臺。就這樣愈演愈烈,最后釀成公沖突,甚至大打出手,鬧出事端來的也不鮮見。遇到這種事情,最后解決的時候追根溯源,多半會發(fā)現(xiàn)正是“出爾反爾”所致。甚至我們偶爾看新聞報道某個殺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后果如此嚴重,難怪得曾子在說這句話時一再提醒我們:“戒之戒之!”難道我們不應(yīng)當“戒之”嗎?
作品
《出爾反爾》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BR>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