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shù)教案范文

字號:

美術(shù)教學可以更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思想,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美術(shù)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就讓學生只去追求科學理論,藝術(shù)情感同樣重要,共同提高才是一個全素質(zhì)的人才。以下是為您整理的相關(guān)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小掛飾】
    教學目標:
    1、能夠收集與教學任務(wù)相關(guān)的物品。
    2、能夠根據(jù)收集到的物品進行合理想象,再用添加、裁剪、組合等方式將它們設(shè)計成風鈴。
    3、用剪(撕)貼、繪畫等方式來美化風鈴。
    教學重點:學會利用紙杯等材料制作風鈴。
    教學難點:如何在細繩上固定紙杯的位置。
    教學準備:
    1、師生一起收集適合制作風鈴的物品,如:紙杯、卷筒紙芯、筒狀的紙盒、小掛飾……
    2、教師應(yīng)課前準備好各種材料的范作、圖片、制作步驟圖以及錐子。
    3、學生應(yīng)課前準備好剪刀、膠水、彩紙、彩筆、線繩等。
    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階段:
    給學生看各種風鈴(實物、照片、錄像),請學生談?wù)劊耗阆矚g哪一個?為什么?如果你有一個風鈴,想把它掛在什么地方?
    引導學生找出風鈴的共同特征——由繩串起、掛有鈴鐺。
    給學生看教師做的紙風鈴,說說與剛才見到的風鈴有何不同。
    二、發(fā)展階段:
    學生近距離的參觀紙風鈴,引導他們通過討論,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將紙杯變成風鈴需要通過怎樣的裝飾改造來進行。
    將學生的回答加以歸納:
    繪畫:在杯體上畫上具體或抽象的畫。
    剪貼:用彩紙剪出各種圖案貼到杯體上。
    畫和貼相結(jié)合。
    另外和可以用剪或撕的方法改造杯子的外形。還可以將彩紙撕成各種條形穗子拴到風鈴上裝飾。
    教師示范用剪貼和繪畫結(jié)合的方式制作一個風鈴,學生總結(jié)出制作步驟。教師出示步驟圖。
    三、創(chuàng)作階段:
    學生以3-4人為一組制作風鈴,可以將個人制作的串成串,也可以分工以流水線的形式制作。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雜物作裝飾。
    教師指導時重點幫助學生解決制作上的難題。
    四、收拾與整理:
    每組選一位保潔員,負責提醒與督促大家將廢紙屑收集到垃圾袋中,并且要杜絕浪費現(xiàn)象。
    【五彩的煙花】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驗各種材料的不同效果。
    2、引導學生嘗試用線材表現(xiàn)煙花。
    3、指導學生學會安全的使用剪刀等工具。
    教學重、難點:
    1、點、線、面的應(yīng)用。
    2、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xiàn)煙花。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一張大紙、水彩筆、油畫棒、彩色鉛筆、水彩等。學生準備作業(yè)紙、水彩筆、油畫棒等。
    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階段:
    1、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哪兒見過煙花,都有什么樣子的。
    2、引導學生回憶煙花是如何升空的,用手勢表演一下煙花。(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煙花升空后是從中間向外放射)
    二、掌握、創(chuàng)作階段:
    1、觀察書上煙花的照片,說說它們的形狀象什么?
    2、請幾位同學到前面的大紙上,用油畫棒或水彩筆畫畫煙花。其他同學在自己桌子上用水彩筆或彩線擺出煙花的形狀。
    3、煙花的形狀豐富多變,要如何變?教師在學生畫的煙花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有的加粗,有的線加長,有的線彎曲,線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讓學生領(lǐng)悟點、線、面的大小、長短、粗細等可以讓煙花的形狀發(fā)生各種變化。
    4、教師將五、六支彩色鉛筆綁在一起花煙花,出現(xiàn)一種五彩斑斕的效果。鼓勵學生思考還可以怎樣表現(xiàn)特殊的繪畫效果,如:在彩紙上畫,用深色油畫棒涂滿底色后再用硬物刮畫等。
    5、每兩個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設(shè)計的煙花與眾不同,可添加上人物、建筑物,增加節(jié)日的氣氛。
    作業(yè)完成后,貼在教室的墻上,互相評價、欣賞。
    課后思考:除了繪畫,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來表現(xiàn)煙花?
    【下雨了】
    教學目標:
    1、用一組較有方向性的線條來表現(xiàn)雨滴。
    2、回憶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將他們表現(xiàn)出來。
    教學重難點: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現(xiàn)淅瀝的小雨。
    課前準備:
    (1)教師要提前布置任務(wù),讓學生觀察雨中人物、景物、動物的特征。
    (2)教師、學生共同準備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師搜集一些有關(guān)雨景的照片、錄像。
    教學活動過程:
    (1)引導階段: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討論并交流雨中實物與平時不一樣的地方:在雨中,人們是什么樣子的,小動物怎么樣了,樹木、花草有沒有變化,汽車開過積水的路面會出現(xiàn)怎樣的景象?
    用噴壺向打開的雨傘上灑水,引導學生聽雨聲、觀察雨水順著傘流下的樣子;向裝有水的水盆里灑水,引導學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樣子;向花盆里灑水,看泥土淋雨后顏色的變化。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與眾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師在適當時機出示相應(yīng)圖片、錄像對學生進行啟發(fā)。
    (2)發(fā)展階段:
    建議學生將向要表現(xiàn)的主體畫在畫面的顯著位置,而且要畫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與主體有關(guān)的背景。添加背景時,教師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現(xiàn)物體的前后關(guān)系。如:雨傘將人頭遮住一部分。
    鼓勵學生將畫面自認為滿意的部分或自認為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勵有能力的學生用彩紙剪貼、色紙畫等形式表現(xiàn)畫面。
    課后拓展:
    鼓勵學生回家嘗試在深色的紙上用銀色中性筆畫出雨滴的樣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傘邊上,轉(zhuǎn)動傘,感受下雨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