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作為家學(xué),起初是口耳相傳。至西漢景帝時,公羊高之玄孫公羊壽與公羊?qū)W家胡毋生合作,將《公羊傳》定稿“著于竹帛”,并受到今文經(jīng)學(xué)家的大力推崇,一度成為今文經(jīng)學(xué)的重要典籍之一。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文公十五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十有五年,春,季孫行父如晉。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夏,曹伯來朝。
齊人歸公孫敖之喪。何以不言來?內(nèi)辭也。脅我而歸之,箱將而來也。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單伯至自齊。
晉邯缺帥師伐蔡。戊甲,入蔡。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其日何?至之日也。
秋,齊人侵我西鄙。
季孫行父如晉。
冬,十有一月,諸侯盟于息。
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其言來何?閔之也。此有罪,何閔爾?父母之于子,雖有罪,猶若其不欲服罪然。齊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郭。郭者何?恢郭也。入郭書乎?曰:“不書?!比牍粫撕我詴??動我也。動我者何?內(nèi)辭也,其實我動焉爾。
【譯文】
魯文公十五年,春季,魯國大夫季孫行父到晉國去。三月,宋國的司馬華孫來魯國結(jié)盟。
夏季,曹文公來魯國朝見。
齊國人送回魯國大夫公孫敖的遺體。為什么不說“來”歸呢?這是魯國的說法。是齊國脅迫魯國而送回公孫敖遺體的。是用竹轎將公孫敖遺體送回來的。
六月,辛丑這天是初一,發(fā)生日食。敲打著鼓,在土地廟用犧牲祭祀。
周王室大夫單伯從齊國到魯國來。
晉國大夫部缺率領(lǐng)軍隊討伐蔡國。戊申這天攻進蔡國。攻進是不說討伐的,這里說討伐是什么意思?這是晉國軍隊到達的日子。為什么記載日子呢?因為這也是晉國軍隊到達的日子。秋季,齊國軍隊入侵魯國西部邊境。
季孫行父到晉國去。
冬季,十一月,晉侯、宋公、衛(wèi)侯、蔡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在息這個地方盟會。
十二月,齊國人“來”送回子叔姬。這里說“來”是什么意思?是憐恤她。她是有罪的,為什么還要憐恤她呢?父母對于自己的子女,雖然他們有罪,還是像子女不愿意認罪一樣對待。齊侯率兵入侵魯國西部邊境。接著又去攻打曹國。攻進曹國的“孚盡”。“郭”是什么地方?就是曹國高大的外城。攻進外城要記載嗎?回答說:“不記載?!奔热还ミM外城不記載,這里為什么要記載呢?因為齊國攻入曹國國都的外城使魯國恐懼不安。使魯國恐懼不安是什么意思?這是魯國的說法,其實是魯國因此而感到恐懼不安。
擴展閱讀:《公羊傳》10句千古名言
1.君子見人之厄則矜制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語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君子看到了人處于危難之中,便會生起憐憫之心。而小人見到了有人處于困厄之地,則會幸災(zāi)樂禍。
2.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語出《春秋公羊傳》
饑餓的人們會為了食物而唱歌,勞苦的百姓會為了他們所從事的勞動而唱歌。這句話指明了詩歌最初是為了反映真實的生活。
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公羊傳·僖公十年》
想要去為難一個人,即便他沒有犯下什么過錯,也不必去擔(dān)心找不到借口。
4.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在高大茂密的松柏下,小草是不能夠繁殖生長的。這句話指明了在強者的面前,弱智是無法得到生存的。
5.臣義而行,不待命。--《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如果臣子可以按照道義去做事情,那便不必去等待命令。
6.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能打到馬肚上。比喻力所不能及。
7.風(fēng)馬牛不相及。--《公羊傳·僖公四年》
風(fēng)、馬、牛是毫無相關(guān)的,指沒有聯(lián)系,一點也扯不上關(guān)系。
8.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公羊傳·襄公二卜六年》
與其去殺死一個人,寧愿去冒著失職的罪名也要去放了他。
9.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公羊傳·宣公三年》
鼎的輕重大小,除了國君之外的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古人們是很講究地位等級和身份差異的,每個人都不能逾越身份和等級的限制。鼎是國家的象征,別人詢問就是在超越本分,是不應(yīng)該的。
10.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奎老而妥焉,請唯君王之命。--《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大王如果憐憫我這個不祥的人,請賜一塊貧瘠、五谷不升的薄地,讓我?guī)е鴰讉€年老體衰的人在那里了此殘生。請讓我遵從您的命令吧。
擴展閱讀:《公羊傳》作者之謎
傳說《公羊傳》是戰(zhàn)國時代公羊高編撰的,先是師徒口耳相傳,直到西漢景帝時才寫定成書。和《左傳》《谷梁傳》一樣,《公羊傳》開始是與《春秋》分開流傳的,大概在西漢后期哀帝時,學(xué)者劉歆“引傳文以解經(jīng)”,才把孔子編定的魯國史書《春秋》尊為“經(jīng)”,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稱為解釋經(jīng)書的“傳”,后人以傳附經(jīng),合為一編,從此便把這三本書合稱為“春秋三傳”。
《漢書·藝文志》的“春秋”類有:“《公羊傳》十一卷”。班固注:“公羊子,齊人?!碧拼亷煿抛ⅲ骸懊摺?。“公羊”的含義是什么呢?有人認為是復(fù)姓,有人懷疑“公羊”、“谷梁”都是,“卜商”(即子夏)的轉(zhuǎn)音,近人蔡元培、顧頡剛等認為“公”和“谷”雙聲,“羊”和“梁”疊韻,因而“公羊”即是“谷梁”,這兩部書的作者可能是同一個人,這種分析不一定可信。
清代洪頤煊《經(jīng)義叢鈔》認為,“明”字的古音讀“芒”,“芒”和“羊”同韻,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謂公明高也”。此說也缺乏說服力。關(guān)于公羊子,正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記載。
《公羊傳》未成書之前,口耳相傳,它的傳承過程,據(jù)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序》唐徐彥疏引戴宏序說:“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边@段話有三點值得注意:第一,說《公羊傳》傳自孔子的弟子子夏。第二,《公羊傳》的成書從子夏(生于魯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漢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經(jīng)過了340年左右。第三,漢景帝時,《公羊傳》才寫定成書。
關(guān)于第一點,楊伯峻《經(jīng)書淺談》指出:“《公羊傳》中‘大一統(tǒng)’這個觀念,要在秦漢以后才能有,這就足以證明《公羊傳》不出于子夏?!彼终f:“總之,無論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學(xué)生,托名子夏,不過借以自重罷了。”關(guān)于第二點,戴宏所說的傳承線索明顯有誤,340年間公羊氏僅傳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這是不可能的。關(guān)于第三點,說《公羊傳》作于漢景帝時,大致可信。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春秋公羊傳注疏》認為:“今觀傳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宮子曰’,又有‘高子曰’、‘魯子曰’,蓋皆傳授之經(jīng)師,不盡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傳‘正棺于兩楹之間’二句,《谷梁傳》引之,直稱‘沈子’,不稱‘公羊’,是并其不著姓氏者,亦不盡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證?!薄豆騻鳌芳热皇枪蜃幼约簩懙?,就不應(yīng)引自己的說法。由此可以證明,《公羊傳》的作者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傳的。看來,《公羊傳》可能是集體創(chuàng)作,最后由公羊壽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寫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