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防患于未然
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廚房沒有安排好,燒火的土灶煙囪砌得太直,土灶旁邊堆著一大堆柴草。
一天,這家主人請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廚房的這些情況,就對主人說:“你家的廚房應該整頓一下?!?BR> 主人問道:“為什么呢?”
客人說:“你家煙囪砌得太直,柴草放得離火太近。你應將煙囪改砌得彎曲一些,柴草也要搬遠一些,不然的話,容易發(fā)生火災?!?BR> 主人聽了,笑了笑,不以為然,沒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這事忘到腦后去了。
后來,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鄰右舍立即趕來,有的澆水,有的撤土,有的搬東西,大家一起奮力撲救,大火終于被撲滅,除了將廚房里的東西燒了一小半外,總算沒釀成大禍。
為了酬謝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殺牛備酒,辦了酒席。席間,主人熱情地請被燒傷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勞大小依次入座,惟獨沒有請那個建議改修煙囪、搬走柴草的人。
大家高高興興地吃著喝著。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說:“要是當初您聽了那位客人的勸告,改建煙囪,搬走柴草,就不會造成今天的損失,也用不著殺牛買酒來酬謝大家了?,F(xiàn)在,您*請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勸告您的客人呢?難道提出防火的沒有功,只有參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嗎?我看哪,您應該把那位勸您的客人請來,并請他上坐才對呀!”
主人聽了,這才恍然大悟,趕忙把那位客人請來,不但說了許多感激的話,還真的請他坐了上席,眾人也都拍手稱好。
事后,主人新建廚房時,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議做了,把煙囪砌成彎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為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
什么事情都要有個預見性,如果自己沒意識到,聽聽別人的建議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總比出了險情再去補救更為重要。
【篇二】
毀瓜與護瓜
魏國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個小縣去擔任縣令,這個縣正好位于魏國與楚國的交界處,這地方盛產(chǎn)西瓜。雖然同處一地,可是兩國村民種西瓜的方式和態(tài)度卻大不一樣。
魏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勤快,他們經(jīng)常擔水澆瓜,所以西瓜長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懶惰,又很少給西瓜澆水,所以他們的瓜長得又慢又不好。楚國這邊的縣令看到魏國的西瓜長得那么好,便責怪自己的村民沒有把瓜種好。而楚國的那些村民卻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國的村民,嫉妒他們?yōu)槭裁匆压戏N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國這邊的村民就想方設法去破壞魏國村民的勞動成果。每天晚上,楚國村民輪流著摸到魏國的瓜田,踩他們的瓜,扯他們的藤,這樣,魏國村民種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
魏國村民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后,十分氣憤,他們也打算夜間派人偷偷過去破壞楚國的瓜田。一位年紀大的村民勸阻住了大家,說:“我們還是把這件事報告給縣令,向他請示該怎么辦吧?”
大家來到宋就的縣衙。宋就耐心地勸導本國的村民說:“為什么要這么心胸狹窄呢?如果你來我往沒完沒了地這般鬧下去,只會結怨越來越深,最后把事態(tài)鬧大,引起禍患。我看的辦法是,你們不計較他們的無理行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們的西瓜澆水,是在夜間悄悄進行,不聲不響地,不要讓他們知道?!?BR> 魏國村民依照宋就的話去做了。于是,從這以后,西邊楚國的瓜一天天長好起來。楚國村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澆過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問,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們開始暗中觀察,終于發(fā)現(xiàn)為他們的西瓜澆水的正是魏國的村民,楚國的村民大受感動。
很快,這件事情被楚國縣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興,又自愧不如魏國縣令。他把這些情況寫下來報告給了楚王,楚王也同樣很受感動,同時也深感慚愧和不安。
后來,楚王備了重金派人送給魏王,希望與魏國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從此后,楚、魏兩國開始友好起來。邊境的兩國村民也親如一家。兩邊種的西瓜都同樣又大又甜。
所以說,有時候不要采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態(tài)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寬宏大量,以德報怨,這樣反而會促使矛盾緩解,使壞事變成好事。
【篇三】
仁智的孫叔敖
小時候的孫叔敖就是一個好孩子,他勤奮好學,尊敬長輩,孝敬母親,很受鄰里的喜愛。
有一次,孫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著一條雙頭蛇。他以前聽別人說,誰要是看見兩頭蛇,誰就會死去。孫叔敖乍一見這條蛇,心中不免一驚。他決定馬上把這條雙頭蛇打死,不能再讓別人看見。于是他拾起路邊的大石塊,打死了雙頭蛇,并把它深深地埋起來。
回到家里,孫叔敖悶悶不樂,飯也不吃,一個人坐在油燈前看書發(fā)呆。他母親看到這孩子的情緒有些不對頭,便問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么啦?”
孫叔敖抬頭看了看母親,搖搖頭說:“沒什么?!比缓蟮拖骂^去,依然無精打采。
母親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額頭說:“莫不是生病了?”
孫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親的衣袖傷心地哭起來。媽媽感到十分詫異,問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哭得這么傷心?”
孫叔敖邊哭邊說:“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條雙頭蛇。聽人說,看見這種蛇的人會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見不到您了……”
母親邊安慰他邊問道:“那條蛇現(xiàn)在在哪里呢?”
孫叔敖邊擦眼淚邊回答說:“我怕再有人看見它也會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來了?!?BR> 聽了孫叔敖的話,母親很感動,她高興地摸著孫叔敖的頭說:“好孩子,你做得對。你的心眼這么好,你一定不會死的。好人總是有好報的。”
孫叔敖半信半疑地看著母親,點了點頭。
后來,孫叔敖長大成人,由于他的學識品德好,做了楚國的令尹。他還沒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經(jīng)很信賴他了。
孫叔敖在面對死亡的時刻,還能為別人著想,所以老百姓信賴他。這說明:能為群眾著想的人,群眾也會擁護和信任他。
【篇一】
防患于未然
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廚房沒有安排好,燒火的土灶煙囪砌得太直,土灶旁邊堆著一大堆柴草。
一天,這家主人請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廚房的這些情況,就對主人說:“你家的廚房應該整頓一下?!?BR> 主人問道:“為什么呢?”
客人說:“你家煙囪砌得太直,柴草放得離火太近。你應將煙囪改砌得彎曲一些,柴草也要搬遠一些,不然的話,容易發(fā)生火災?!?BR> 主人聽了,笑了笑,不以為然,沒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這事忘到腦后去了。
后來,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鄰右舍立即趕來,有的澆水,有的撤土,有的搬東西,大家一起奮力撲救,大火終于被撲滅,除了將廚房里的東西燒了一小半外,總算沒釀成大禍。
為了酬謝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殺牛備酒,辦了酒席。席間,主人熱情地請被燒傷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勞大小依次入座,惟獨沒有請那個建議改修煙囪、搬走柴草的人。
大家高高興興地吃著喝著。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說:“要是當初您聽了那位客人的勸告,改建煙囪,搬走柴草,就不會造成今天的損失,也用不著殺牛買酒來酬謝大家了?,F(xiàn)在,您*請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勸告您的客人呢?難道提出防火的沒有功,只有參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嗎?我看哪,您應該把那位勸您的客人請來,并請他上坐才對呀!”
主人聽了,這才恍然大悟,趕忙把那位客人請來,不但說了許多感激的話,還真的請他坐了上席,眾人也都拍手稱好。
事后,主人新建廚房時,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議做了,把煙囪砌成彎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為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
什么事情都要有個預見性,如果自己沒意識到,聽聽別人的建議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總比出了險情再去補救更為重要。
【篇二】
毀瓜與護瓜
魏國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個小縣去擔任縣令,這個縣正好位于魏國與楚國的交界處,這地方盛產(chǎn)西瓜。雖然同處一地,可是兩國村民種西瓜的方式和態(tài)度卻大不一樣。
魏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勤快,他們經(jīng)常擔水澆瓜,所以西瓜長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懶惰,又很少給西瓜澆水,所以他們的瓜長得又慢又不好。楚國這邊的縣令看到魏國的西瓜長得那么好,便責怪自己的村民沒有把瓜種好。而楚國的那些村民卻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國的村民,嫉妒他們?yōu)槭裁匆压戏N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國這邊的村民就想方設法去破壞魏國村民的勞動成果。每天晚上,楚國村民輪流著摸到魏國的瓜田,踩他們的瓜,扯他們的藤,這樣,魏國村民種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
魏國村民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后,十分氣憤,他們也打算夜間派人偷偷過去破壞楚國的瓜田。一位年紀大的村民勸阻住了大家,說:“我們還是把這件事報告給縣令,向他請示該怎么辦吧?”
大家來到宋就的縣衙。宋就耐心地勸導本國的村民說:“為什么要這么心胸狹窄呢?如果你來我往沒完沒了地這般鬧下去,只會結怨越來越深,最后把事態(tài)鬧大,引起禍患。我看的辦法是,你們不計較他們的無理行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們的西瓜澆水,是在夜間悄悄進行,不聲不響地,不要讓他們知道?!?BR> 魏國村民依照宋就的話去做了。于是,從這以后,西邊楚國的瓜一天天長好起來。楚國村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澆過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問,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們開始暗中觀察,終于發(fā)現(xiàn)為他們的西瓜澆水的正是魏國的村民,楚國的村民大受感動。
很快,這件事情被楚國縣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興,又自愧不如魏國縣令。他把這些情況寫下來報告給了楚王,楚王也同樣很受感動,同時也深感慚愧和不安。
后來,楚王備了重金派人送給魏王,希望與魏國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從此后,楚、魏兩國開始友好起來。邊境的兩國村民也親如一家。兩邊種的西瓜都同樣又大又甜。
所以說,有時候不要采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態(tài)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寬宏大量,以德報怨,這樣反而會促使矛盾緩解,使壞事變成好事。
【篇三】
仁智的孫叔敖
小時候的孫叔敖就是一個好孩子,他勤奮好學,尊敬長輩,孝敬母親,很受鄰里的喜愛。
有一次,孫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著一條雙頭蛇。他以前聽別人說,誰要是看見兩頭蛇,誰就會死去。孫叔敖乍一見這條蛇,心中不免一驚。他決定馬上把這條雙頭蛇打死,不能再讓別人看見。于是他拾起路邊的大石塊,打死了雙頭蛇,并把它深深地埋起來。
回到家里,孫叔敖悶悶不樂,飯也不吃,一個人坐在油燈前看書發(fā)呆。他母親看到這孩子的情緒有些不對頭,便問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么啦?”
孫叔敖抬頭看了看母親,搖搖頭說:“沒什么?!比缓蟮拖骂^去,依然無精打采。
母親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額頭說:“莫不是生病了?”
孫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親的衣袖傷心地哭起來。媽媽感到十分詫異,問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哭得這么傷心?”
孫叔敖邊哭邊說:“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條雙頭蛇。聽人說,看見這種蛇的人會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見不到您了……”
母親邊安慰他邊問道:“那條蛇現(xiàn)在在哪里呢?”
孫叔敖邊擦眼淚邊回答說:“我怕再有人看見它也會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來了?!?BR> 聽了孫叔敖的話,母親很感動,她高興地摸著孫叔敖的頭說:“好孩子,你做得對。你的心眼這么好,你一定不會死的。好人總是有好報的。”
孫叔敖半信半疑地看著母親,點了點頭。
后來,孫叔敖長大成人,由于他的學識品德好,做了楚國的令尹。他還沒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經(jīng)很信賴他了。
孫叔敖在面對死亡的時刻,還能為別人著想,所以老百姓信賴他。這說明:能為群眾著想的人,群眾也會擁護和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