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放歌行》詩詞賞析

字號: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xué)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fēng)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nèi)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下面是為大家?guī)淼年悗煹馈斗鸥栊小芳百p析,歡迎大家閱讀。
    放歌行
    宋代:陳師道
    春風(fēng)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
    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
    當(dāng)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說與旁人須早計,隨宜梳洗莫傾城。
    賞析
    這兩首詩都用宮女自訴的口氣。第一首前兩句:“春風(fēng)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币浴版虫谩秉c明宮女的美麗,也代指這位佳人。以“春風(fēng)”,點出時節(jié)是芳春。這樣妙麗的佳人,逢著這樣美好的季節(jié),原本應(yīng)該生活得歡欣美滿,可是恰恰相反,她被深鎖在冷宮里面,長門永閉,一任外面花開花謝,春風(fēng)吹不到她的身邊,春天明媚的光景,對她全沒有份兒。詩用一個“閉”,揭示她遭境的凄涼和內(nèi)心的悲苦。第二句中的“青樓”,指代此女從前所住的處所,正因為當(dāng)年她以美麗得名,才造成后來為姿容所“誤”的后果?!伴L使”兩字,無限辛酸,倘使當(dāng)年沒有如此絕世的芳容,也不致有此時這樣冷落的處境。
    第三四兩句:“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睂戇@位宮女自矜而又自重的心境,她想到過去也許對方?jīng)]有真正認(rèn)識到自己的春風(fēng)之面,因而很希望有個機(jī)會,不惜卷起珠簾,讓君王親自一顧,自己是否明艷如花,但轉(zhuǎn)而一想,又只怕君主“著眼”仍未“分明”,還是得不到青睞,更由此引起新的哀怨。這兩句中“不惜”和“怕”互相映照,“不惜”示宮女自憐之情,“怕”字點自珍之意,她雖然熱盼對方的一顧,但又意識到過去之被棄置,正由于君王未著眼,未分明的緣故,這驀然的一顧,不一定就能“著眼分明”。興念及此,適才的熾熱的心情,又頓然冰消瓦解了。
    全詩借宮女失意的幽怨,托志士不遇的悲辛,表現(xiàn)才名往往誤人,以致懷有絕代才華的有為之士,往往困頓在風(fēng)塵之中,老死于蓬門之下,和宮女的禁閉深官,徘徊永巷一樣,都有難通一顧之感;即便偶有時機(jī),又因“著眼未明”,仍然有奮飛無路、恩遇無由之恨。詩中寄寓著“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王安石《明妃曲》)的悲痛,雖有絢麗之情,但在委屈中以矜持自重作結(jié),立言得體。
    第二首托宮女之不遇,表達(dá)美人遲暮之感;宮女以自身的遭遇,現(xiàn)身說法,啟迪他人,不要自恃傾城的容貌,而要及早為自己作計,那怕是“隨宜梳洗”,也要早求歸宿,以免蹉跎青春。
    開頭兩句:“當(dāng)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北砻魉?dāng)年不肯輕易嫁人,是因為“自惜娉婷”,不甘輕易辜負(fù)此生。但到了后來,感到芳華漸逝,就只好“抹白施朱”,學(xué)作后生模樣,卻是已經(jīng)耽誤了最美好的歲月。人生的春天是值得珍惜的,然而知己難尋,過于矜持,就會陷于苦惱之境。后兩句:“說與旁人須早計,隨宜梳洗莫傾城。”既是悲辛的話語,又是過來人痛苦的經(jīng)驗?!罢f與”一句,正是她痛惜自己沒有及早作計,因而勸告旁人,要珍惜自己的春光,早為之計。顯示了“勸君借取少年時”的意旨?!半S宜”一句,更表明年輕女子應(yīng)當(dāng)隨著時宜妝扮自己,千萬不要自恃有傾城的美貌而坐失時機(jī)。
    這首詩感嘆人們往往以才華自矜,以致遭遇坎坷,反而知音難逢,不如一個普通的人士,就好像具有傾城容貌的宮女,在失去自己的青春以后,只好施朱敷粉,裝作少年,縱有姿容,也不如隨宜適俗的女子。從而勸誡人們,切莫自恃才華,要隨宜一些,早為自己作計,否則,就像誤入深宮的淑女一樣,自負(fù)傾城,一旦不被眷顧,則無法安排此身,徒然有永閉冷宮的哀痛。
    就詩的實質(zhì)而論,兩詩的意旨都在于抒發(fā)“國士佳人,一般難遇”的悲憤,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的這種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