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地理知識點整理

字號:

寒窗苦讀十余載,今朝考試展鋒芒;思維冷靜不慌亂,下筆如神才華展;心平氣和信心足,過關斬將如流水;細心用心加耐心,努力備考,定會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 《2018中考地理知識點整理》供您查閱。
    
    【第一篇:本格拉寒流】
    本格拉寒流是一種低氣壓的寒流,壓迫著海面,讓海水蒸發(fā)的太慢,也讓空氣中的濕氣流動的太慢,所以無法吹到陸地上去,才形成了只有納米比亞才能出現(xiàn)的特別的現(xiàn)象。
    本格拉寒流
    南大西洋東部的寒流。西風漂流在非洲西岸轉向而形成。它沿非洲西岸從南向北流,約在南緯5°附近,經安哥拉西岸本格拉港繼續(xù)北上,匯入南赤道暖流。流速為0.3—0.5米/秒。曾經是葡萄牙殖民者穿越南半球非洲西海岸的重大障礙。
    本格拉寒流——南部非洲的天然“生命線”
    南部非洲在國際航運和戰(zhàn)略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而本格拉寒流又給這一地區(qū)的重要性增添了濃重的幾筆,其中包括生物多樣性,世界重要的漁業(yè)基等。
    由于本身水溫較低,本格拉寒流在流經的海域會引發(fā)表層寒冷海水和底層溫暖海水之間的攪動,再加上盛行的南風和西南風影響,使得鹽度較低,浮游生物含量大的海水涌生,形成了優(yōu)良漁場。南部非洲地區(qū)一向以盛產鱈魚,鳳尾魚和金槍魚等魚類以及龍蝦河蟹等海洋生物而著稱。
    總結:在安哥拉、納米比亞和南非,漁業(yè)都成為了當地的經濟支柱之一。除此之外,本格拉寒流中的沉積物還成為了原油、天然氣、礦物質,特別是鉆石形成的溫床。
    【第二篇:冷鋒過境】
    冷鋒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冷空氣前鋒,它是南下冷空氣的先頭部隊,是影響中國的最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冬半年尤甚。
    冷鋒過境前:由單一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天氣晴朗、氣壓較低
    過境時:大風、降溫、陰雨(降水集中在鋒后,鋒前也有)
    冷鋒過后會:
    1、氣溫:下降
    2、氣壓:先降后升
    3、降水:鋒后會下雨
    4、天氣:轉晴
    總結:鋒面在移動過程中,若暖氣團起主導作用,推動鋒面向冷空氣一側移動,這種鋒面稱為暖鋒。在我國暖鋒常出現(xiàn)于氣旋中心的東側,而且多與冷鋒成對出現(xiàn),暖鋒過境時一般除伴有陰雨外,氣壓也降低,氣溫將升高。
    【第三篇:鋒面特征】
    鋒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相互作用的過渡帶,因而鋒兩側的溫度、濕度、穩(wěn)定度以及風、云、氣壓等氣象要素有明顯差異,可以把鋒看成是大氣中氣象要素的不連續(xù)面。
    (1)鋒面有坡度:鋒面在空間向冷區(qū)傾斜,具有一定坡度。鋒在空間呈傾斜狀態(tài)是鋒的一個重要特征。鋒面坡度的形成和保持是地球偏轉力作用的結果。一般鋒面的坡度約在1/50-1/200之間,由于鋒面坡度很小,鋒面所遮掩的地區(qū)必然很大。如坡度為1/100,鋒線長為1000公里、高為10公里的鋒,其掩蓋的面積可達100萬平方公里;由于有坡度,可使暖空氣沿傾斜面上升,為云雨天氣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
    (2)氣象要素有突變:氣團內部的溫、濕、壓等氣象要素的差異很小,而鋒兩側的氣象要素的差異很大。
    ①溫度場:氣團內部的氣溫水平分布比較均勻,通常在100公里內的氣溫差為1℃,最多不超過2℃。而鋒附近區(qū)域內,在水平方向上的溫度差異非常明顯,100公里的水平距離內可相差近10℃,比氣團內部的溫度差異大5-10倍;在垂直方向上,氣團中溫度垂直分布是隨高度遞減的。然而鋒區(qū)附近,由于下部是冷氣團,上部是暖氣團,鋒面上下溫度差異比較大,鋒面往往是逆溫層。
    ②氣壓場:鋒面兩側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氣團,因而鋒區(qū)的氣壓變化比氣團內部的氣壓變化要大的多。鋒附近區(qū)域氣壓的分布不均勻,鋒處于氣壓槽中,等壓線通過鋒面有指向高壓的折角,或鋒處于兩個高壓之間氣壓相對較低的地區(qū),等壓線幾乎與鋒面平行。
    ③鋒附近風場:風在鋒面兩側有明顯的逆向轉變,即由鋒后到鋒前,風向呈逆時針方向變化。
    (3)鋒面附近天氣變化劇烈:由于鋒面有坡度,冷暖空氣交綏,暖空氣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氣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因而,空氣絕熱上升,水汽凝結,易形成云雨天氣。由于鋒面是各種氣象要素水平差異較大地區(qū),能量集中,天氣變化劇烈。所以,鋒是天氣變化劇烈的地帶。
    總結:鋒是三維空間的天氣系統(tǒng)。它并不是一個幾何面,而是一個不太規(guī)則的傾斜面。它的下面是冷空氣,上面是暖空氣。由于冷空氣比暖空氣重,因而,它們的交接地帶就是一個傾斜的交接地區(qū)。
    【第四篇:鋒面氣旋】
    溫帶氣旋是出現(xiàn)在中高緯度地區(qū)中心氣壓低于四周且具有冷中心性質的近似橢圓型的斜壓性空氣渦旋,是影響大范圍天氣變化的重要天氣系統(tǒng)之一。
    十一月的一個夜晚,果然刮起了東南風,而且風力很大。周渝派出部將黃蓋,帶領一支火攻船隊,直駛曹軍水寨,假裝去投降。船上裝滿了飽浸油類的蘆葦和干柴,外邊圍著布幔加以偽裝,船頭上插著旗幟。駛在最前頭的是十艘沖鋒戰(zhàn)船。這十艘船行至江心,黃蓋命令各船張起帆來,船隊前進得更快,逐漸看得見曹軍水寨了。這時候,黃蓋命令士兵齊聲喊道:“黃蓋來降!”曹營中的官兵,聽說黃蓋來降,都走出來伸著脖子觀望。曹兵不辨真?zhèn)?,毫無準備。黃蓋的船隊距離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這時黃蓋命令“放火!”號令一下,所有的戰(zhàn)船一齊放起火來,就象一條火龍,直向曹軍水寨沖去。東南風愈刮愈猛,火借風力,風助火威,曹軍水寨全部著火?!斑B環(huán)戰(zhàn)船”一時又拆不開,火不但沒法撲滅,而且越燒越盛,一直燒到江岸上。只見烈焰騰空,火光燭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軍營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赤壁之戰(zhàn),東風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詩人杜牧有兩句名詩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思是多虧老天爺把東風借給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則孫策的老婆大喬和周瑜的老婆小喬會被曹操擄到銅雀臺去了。京劇《群英會》中,曹操有句唱詞:“我只說十一月東風少見。”顯然后悔自己對氣象判斷失誤,吃了大虧。
    然而,諸葛亮借東風的傳說,有人經過考證卻認為是虛構的。不過從赤壁之戰(zhàn)中,長江江面盛吹東南大風,到后來曹軍敗走華容道又遇上傾盆大雨,這在天氣形勢上看來,當時很象是一次鋒面氣旋天氣。鋒面氣旋在我國,春季最多,秋季較少。它是一個發(fā)展深厚的低氣壓系統(tǒng),其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空氣從外圍向中心流動,呈反時針方向旋轉。所以,處于氣旋前部(即東部)的地方,吹東南風;氣旋后部(西部),吹西北風(如左圖)。氣旋內部盛行輻合上升氣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區(qū)。因此,當連續(xù)吹東南風時,往往預示天氣將要變壞。天氣諺語說:“東南風雨祖宗,西北風一場空”和“東風雨,西風晴”是有一定實際意義的。
    另外,也有人這樣去分析諸葛亮“借”來的東風:從現(xiàn)代天氣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地方受到移動的閉合的高氣壓中心影響時,風向是順時針轉變的。就是說,當冷高壓開始移到海上,高氣壓后部盛行的東南風就會暫時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由于冬季冷高壓南下過程中移動迅速,尾隨南侵的后一股冷空氣很快又到;所以,東南風持續(xù)的時間很短,人們往往忽略。而通曉天文地理的諸葛亮,他的家就住在離赤壁不遠的南陽,是掌握這次東南風出現(xiàn)前的征兆的,所以他準確地作出了中期天氣預報。
    總結:這樣看來,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據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大風出現(xiàn),并進一步推斷天氣還要惡化,這是符合天氣演變規(guī)律的。
    【第五篇:海底地形特點】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質演化的結果,在內外營力的作用下經歷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而成為今天的狀態(tài)。
    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個大單元。所謂大陸邊緣,即大陸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間存在的一個廣闊過渡帶,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斜坡帶,是大陸與海洋連接的邊緣地帶。全球大陸邊緣縱延35萬公里,總面積約為800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表面積的15.9%左右。
    大陸邊緣地形通常又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海溝和島嶼等次一級地形單元。大陸邊緣在整個地球歷史中變化,同時也是地質礦產比較豐富、開采最有利的地區(qū)。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廣闊而平坦,占海洋面積的45%左右。
    大洋盆地傾斜度小,大約在0°20′~0°40′左右,深度從大陸隆起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左右。在寬闊的大洋盆地中,由于沒有光線和溫度很低,所以大洋深處的海底動物群非常稀少,其洋底沉積物主要是由繁殖在大洋表層上面的浮游生物的鈣質和硅質骨骼沉到海底加入軟泥中,形成鈣質軟泥及硅質軟泥。
    在深度大于4700米的海底沉積物中,發(fā)現(xiàn)了分布廣泛、儲量很大的錳結核資源。
    總結: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勢特征是呈脈狀分布的、具有全球規(guī)模的海底隆起。它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脈,延伸四大洋。這些洋底“山脈”,稱為大洋中脊,規(guī)模超過陸地山谷,其物質組成為硅鎂質火山巖。這里有火山、地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