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完成滅吳大業(yè),晉武帝在戰(zhàn)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zhèn)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zhèn)荊州后,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zhèn)石城相距最近,晉軍采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于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連飯也吃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將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而且還親自為其松綁,把鄧香送了回去。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內。正是由于這樣的“厚”愛,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jīng)一步步趨向晉軍。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zhàn)船。經(jīng)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公元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guī)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五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并發(fā)。第六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fā),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yè)。20萬晉軍直撲東吳。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shù)個鋒利無比的、長十余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shù)根數(shù)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
在第六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吸引守衛(wèi)建業(yè)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yè)。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tǒng)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占了建業(yè)。
由于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zhàn)略正確,前后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zhàn)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并入晉國版圖。
公元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于統(tǒng)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