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學(xué)習(xí):漢族民間舞蹈概況

字號:


    漢晉和明代是漢族移民云南的兩次高潮。漢晉時期進入云南的漢族,多為滇東地區(qū)的“大姓”,他們是“夷化了的漢人”。由于漢族的移入,漢文化的傳布,也使“叟帥”夷人漢化。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三十萬眾征云南,九月?lián)魯≡和跤谇?。明王朝控制云南后,按明軍的衛(wèi)、所組織制度,實行戍屯。朱元璋幾次發(fā)布詔書,令屯戍云南軍卒的家室妻兒遷居云南戍地。此時,因屯守移入云南的漢族至少有數(shù)十萬。至明代中葉,云南漢族的總?cè)丝谝殉^各少數(shù)民族的總和。明軍按衛(wèi)、所制度攢帶家屬進行屯戍,因此,戍屯區(qū)也就形成了眾多的漢族村落和文化點,保留著漢族的習(xí)俗和文化傳統(tǒng)?,F(xiàn)今漢族民間歌舞興盛的地方大致都是明代的戍屯區(qū)。
    云南漢族民間舞蹈可分年節(jié)時的社火舞蹈、花燈歌舞、宗教舞蹈和革命歌舞。
    社火舞蹈多在春節(jié)至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以龍燈、獅舞組成的舞隊,遍及全省各縣漢族民間。全省有九十二個縣有“龍舞”,八十六個縣有“獅舞”。龍舞分為“彩龍”、“火龍”、“水龍”、“草龍”、“蓑衣龍”、“小精龍”、“板凳龍”、“背龍”(小獨龍)等。彩龍平年為十二節(jié),閏年十三節(jié),最長的有六十二節(jié),一百零八人共舞。彩龍又分青龍、白龍、黑龍、黃龍、紅龍等各種不同顏色的龍,有的縣規(guī)定不同的顏色分別為不同的村寨或街道所舞,不能混淆。晉寧、騰沖等縣的背龍,單人身背一2.5公尺長的彩龍獨舞,形式較為特殊。彌渡縣的背龍用于道教法事“斬蚊龍”,一道士持劍,一人背龍,翻滾撕殺于桌上桌下。
    獅舞有“蹲蹲師”、“高腳獅”、“單獅”等。永善縣藝人“張獅子”(張銀山),現(xiàn)已九十多歲,相傳在明朝中葉,其祖先在廣東向一少林武師學(xué)會舞獅技藝,輾轉(zhuǎn)賣藝來到永善縣黃坪鄉(xiāng),到云南后至今已傳九代。張獅子技藝高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曾受聘去昭通為云南省政府主席家表演。他的表演有起式、啞劇、高臺、平臺、武術(shù)五個部分。起式有“開四門”、“四門抽手”等十六個套路。啞劇是帶有一些情節(jié)的表演,有“元山采藥”、“獅子吞象”、“敬菩薩”等數(shù)十個套路。耍高臺是高空驚險技巧表演,有在竹竿和桌子上表演兩種形式。張獅子曾在重疊的二十張飯桌上表演過。最上的一張桌子稱“翻天云”,即桌腳朝上,張可在上面做“畫眉吊線”、“空中飛燕”等高難動作。耍平臺即圍繞一張方桌做“白馬獻蹄”?!把嘧雍场钡葎幼?。張獅子舞獅與武術(shù)齊名,他舞獅時,常把刀術(shù)、棍術(shù)、拳術(shù)、板凳術(shù)等放在最后表演,顯示出不凡的身手。
    云南的許多縣城,在節(jié)慶廟會時都有盛大的舞隊。通??h有“小云南”的美稱,最早到通海的漢族,是東漢時的董姓,大批漢族移民則是明初從江南隨軍進入的。通海的廟會是四街東鄉(xiāng)三十六營的迎“土主”、“大佛神會”,及漢邑十營的迎“三義神會”,民間稱之為“迎神賽會”。屆時要表演“地會”及“高臺”,通海近鄰的玉溪、峨山、河西等縣有上萬人前去觀看。地會有“龍燈”、“蝦燈”、“蚌殼燈”、“高腳獅子”、“大白象舞”、“獨角獸舞”、“大舜耕田”、“懶漢推車”、“老背少趕廟會”等節(jié)目。高臺有“十字坡”、“許仙借傘”、“李太白醉寫”、“岳飛出世”等神轎。大白象舞是九人鉆進篾制的象腹內(nèi)抬著橫竿跳的,是大樹村張保堂的曾祖父于清道光年問去邊疆做皂隸時帶回,距今已二百多年。獨角獸舞是清末廣東駐通海的商會(廣東幫)組織跳的,沿傳至今。
    嵩明縣的一些村鎮(zhèn)在每年正月或二月,都要舉行“接土主”活動。這天是嵩明的盛大節(jié)日,要耍會火(表演民間舞蹈)、耍龍燈、舞獅子、唱花燈。接神隊伍中有“毛貨郎”、“轎子燈”、“鐘鼓樓接妹”、“倒推車”、“老胡夫妻”、“薛平貴接彩球”、“小貓貓大貓貓”(雙人虎舞)等舞蹈節(jié)目。另有“高蹺”、“耍春秋刀”、“舞花棒槌”、“勾鐮”、“鏈夾”、“貓貓鞭”等。還有花燈舞隊,洞經(jīng)樂隊、道士齋奶隊伍。歌舞*隊伍宛如長龍,沿路展演達數(shù)小時。
    江川縣自清乾隆年間即已興起“老君會”(即“迎老君爺爺”)及二月初二“拉花車”。屆時官府要貼出告示,通知各鄉(xiāng)各村準備文藝節(jié)目,參加拉花車表演。賽會期間,官府在縣城安排食宿,并發(fā)給賞錢。會期各鄉(xiāng)村街道的民間舞隊、花燈齊集縣城,熱火朝天。舞蹈節(jié)目有獅舞、龍燈、魚、蝦、蟹等“水族燈”、“毛驢燈”、“踩蓮”、“五子戲彌勒”、“大頭寶寶戲柳翠”、“貓貓叉”等。其中“翻豬牙齒”、“掏泥鰍”、“跳火焰架”為江川縣所獨有。
    掏泥鰍傳為清道光年間江川一名叫施俊的官員創(chuàng)作的,西門街的紳民們看后,覺得新鮮,當即找了兩個青年將舞蹈學(xué)會,參加了拉花車的表演。翻豬牙齒為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后衛(wèi)鄉(xiāng)王本信的父親所創(chuàng)作,六人表演,一人扮鐘旭,二人扮小鬼。鐘旭口含兩顆加工過的豬牙,舞蹈時豬牙時現(xiàn)時隱。由于翻豬牙齒,技藝高越,不易掌握,現(xiàn)只有二人尚能表演。拉花車也是各隊爭相競技的場合,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西門街無節(jié)目,急得敲大胯,因此民間產(chǎn)生一首順口溜:“南門六臺會,北門拱拱镲,東門小花燈,西門敲大胯”。意思是南門有六架高臺,北門有秧佬鼓舞,東門有一個花燈班子,西門無節(jié)目,急得跺腳敲大腿。
    大關(guān)縣的龍舞,又稱“玉竹燈”,最多只有九節(jié)。因多為寺廟主持,又稱為“廟燈”;少數(shù)由富豪人家主持的,稱“愿燈”。相傳龍燈本是如來佛的一根拐杖,后得道成仙,受封管人間五瘟。人們?yōu)榱讼麨?zāi)免疫,每年正月都要舞龍。龍燈的前后要有若干魚、蝦、蟹、蚌、龜、蛤等燈相伴,象征魚兵蝦將,前呼后擁。舞龍時,第一夜先拜廟神,第二夜拜燈桿。每年演出結(jié)束時要到河邊把龍燈焚化,“送龍升天”。獅燈的獅子是“施子”的諧音,結(jié)婚人家多請獅燈隊舞獅,祝愿“早生貴子”。大關(guān)縣的車燈由一旦(男扮)一生表演,旦角稱“么姑”,“坐”于車內(nèi);生角是“逗燈”的,二人對唱做歌舞表演。民間認為坐車人是“難產(chǎn)鬼”。男性因倒霉坐車,就會沖掉霉氣;好男去坐車,就要倒霉。因此每年表演時,坐車人都很難找。為了鬧新春,只得高酬找貧窮人家子弟扮演。扮坐車人者倍受歧視,旅店不留宿,食館不賣給食品,怕沾了霉氣。因坐車人難找,此節(jié)目五十年代初已不表演了。
    云南約有四分之三的縣份有花燈歌舞?;羝鹩诿髑鍟r江南的“時尚小曲”,現(xiàn)已形成有濃郁云南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由于云南山川阻隔,習(xí)俗殊異,因而形成“同門異戶”各具特色的風(fēng)格流派。昆明、嵩明、呈貢、玉溪、姚安、元謀、彌渡、羅平、巧家、建水等縣,都有本地代表性的節(jié)目。
    本世紀四十年代,云南昆明被稱為的“民主保壘”,在學(xué)生愛國民主運動中,及隨后的武裝斗爭中,出現(xiàn)了很多群眾革命歌舞,廣泛流傳校園師生和部隊鄉(xiāng)村群眾之中。
    云南的一些地區(qū)還遺存有儒釋道三教舞蹈。建水縣文廟,始建于元朝至元年問(公元1285年),經(jīng)歷代五十多次的擴建,現(xiàn)占地一百一十四畝,是全國大型文廟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每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七日凌晨三時,全縣官吏、文人學(xué)士都要在文廟道路兩旁點燃柴棚,眾人齊集先師殿前,由全縣官位者主祭孔圣。讀畢祭文,開始跳祭孔舞蹈。舞蹈由四十八名十二歲男性兒童表演。舞者必須出身書香門第,知書達禮。祭孔舞由九十六個字組成,每字一個動作,分三次唱跳完。清雍正《建水州志》卷六記載:“文廟每祭,共用樂舞生一百四十名,執(zhí)事樂舞生服青絹袍……”。明清時的大理、易門、景東、永善、尋甸等州縣志,都記載有“祭孔舞譜”。
    道教舞蹈主要保存在“打醮”和辦喪事時的“道場”中。道教為死者辦喪事的形式是做道場。道場有四十九天、七天、三天、一天一夜和安葬前一晚開始至凌晨三、四點鐘結(jié)束等多種。道場中有許多段落,其中“開路”、“接亡(招靈)”、“繞棺”是每場道場不可缺少的。在這些法事中穿插著“穿花舞”。穿花舞又稱“穿花篾笆”、“穿牛肋巴”、“繞壇”等,主要流傳在滇東北昭通地區(qū)的大關(guān)等縣,是男性集體舞,由道士先生領(lǐng)跳,有“踩樓梯環(huán)”、“蛤蟆跳井”、“鉆籬笆刺”、“裹草簾子”、“童子拜觀音”、“貓追耗子”等隊形套路。據(jù)說:
    跳穿花的含意是“為亡靈把路踩寬些,讓其暢行無阻”。大關(guān)縣的穿花是本縣道士曹文廣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從四川學(xué)道傳回來的。
    峨山、通海等縣流傳的“道師跑燈”(“跑星燈”),民間稱為“跑老燈碗”或“跳老燈碗”,是在打醮擺道場念經(jīng)時由道士跳的。跑星燈在做齋的第二天晚上進行,事先齋主要準備二十八個碗,用紅綠紙貼于碗邊,以菜油盛于碗中并點燃,置放在畫有“二十八宿跳燈圖”的廣場上。跳燈一般為九人,著法衣,戴道冠,手中敲鈴打擋,列隊由齋主家走向燈場。跑星燈意為祈求“吉星高照”,隊形有“編籬笆”、“螺螄轉(zhuǎn)彎”、“三穿花”等。峨山縣由義村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太平齋,跑燈場面最為隆重,有南北兩個燈場,中間架一牌坊相隔,牌坊高處供有“萬星教主紫微大帝神位”。兩支跑燈隊同時出發(fā),唱跑完各自的程序后,同時穿過牌坊,稱為“南北交輝”,是道場中最隆重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