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整理的【《詩經(jīng)》樂器與周代祭祀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在周人的生活內(nèi)容中,祭祀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們的祭祀活動很多,有固定節(jié)候、時間的“時祭”,還有遇到特殊情況(如災(zāi)害)時的“因事而祭”。祭祀反映在《詩經(jīng)》的作品里以“頌”詩為代表,其中《周頌·執(zhí)競》、《周頌·有瞽》、《魯頌·有》和《商頌·那》中共提及鐘、鼓、磬、癱、管、應(yīng)、田、癮、癲、圉、簫、鏞12種樂器,占了《詩經(jīng)》中所載樂器的幾乎一半,可見周人對祭祀的重視。
周人以樂來取悅神明,是從自身角度出發(fā)來考慮的,因為自己喜愛歌舞,則度鬼神亦然?!吨芏Y·大司樂》有:“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奏《太簇》,歌《應(yīng)鐘》,舞《咸池》,以祭地祗。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門》之舞蹈,冬至日,于地上之圓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禮矣。鼓靈鼗,孤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至日,于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祗皆出。可得而禮矣?!?《十三經(jīng)注疏校記》193頁,孫詒讓著,齊魯書社,1983)在周人看來,神靈會因為喜歡音樂歌舞,而給人們以祝福和庇佑,這種祭祀方式必然以樂器作為取悅神明的重要工具?!?BR> 代表性的是《商頌·那》,在這一表現(xiàn)春秋時商之后裔宋君祭祀“烈祖”的樂歌中,不寫犧牲供品而著力描繪奏樂及舞蹈的情景,其原因何在呢?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引陳氏際泰曰:“商人尊鬼而尚聲,聲者,所以詔告于天地之間。聲召風,風召氣,氣召神。懼其雜而集焉,則有湯孫之思矣。思者,氣之精者也。鬼神非其類也,不至;心有精氣而借聲以召之,神無不格矣。”(《詩經(jīng)原始》第645頁,方玉潤著,中華書局,1984)由此可見,商人為求格至神明,神饗而福降時,是以音樂作其主要手段的,即所謂“商人尚聲”。
在祀武王的《周頌·執(zhí)競》中,“謂周公、成王之時,既致太平,祀武王之廟。時人以今得太平,由武王所致,故因其祀,述其功,而為此歌焉。經(jīng)之所陳,皆述武王生時之功也”。其中有武王平定天下后祭祀祖先的場面,“鐘鼓癴癴,磬癱將將”??繕菲髋c音樂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時景象的壯觀。而在這些描述西周之初的詩作中,就已有了關(guān)于樂器的記載,可見古人使用樂器的歷史之悠久。
在周人的生活內(nèi)容中,祭祀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們的祭祀活動很多,有固定節(jié)候、時間的“時祭”,還有遇到特殊情況(如災(zāi)害)時的“因事而祭”。祭祀反映在《詩經(jīng)》的作品里以“頌”詩為代表,其中《周頌·執(zhí)競》、《周頌·有瞽》、《魯頌·有》和《商頌·那》中共提及鐘、鼓、磬、癱、管、應(yīng)、田、癮、癲、圉、簫、鏞12種樂器,占了《詩經(jīng)》中所載樂器的幾乎一半,可見周人對祭祀的重視。
周人以樂來取悅神明,是從自身角度出發(fā)來考慮的,因為自己喜愛歌舞,則度鬼神亦然?!吨芏Y·大司樂》有:“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奏《太簇》,歌《應(yīng)鐘》,舞《咸池》,以祭地祗。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門》之舞蹈,冬至日,于地上之圓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禮矣。鼓靈鼗,孤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至日,于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祗皆出。可得而禮矣?!?《十三經(jīng)注疏校記》193頁,孫詒讓著,齊魯書社,1983)在周人看來,神靈會因為喜歡音樂歌舞,而給人們以祝福和庇佑,這種祭祀方式必然以樂器作為取悅神明的重要工具?!?BR> 代表性的是《商頌·那》,在這一表現(xiàn)春秋時商之后裔宋君祭祀“烈祖”的樂歌中,不寫犧牲供品而著力描繪奏樂及舞蹈的情景,其原因何在呢?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引陳氏際泰曰:“商人尊鬼而尚聲,聲者,所以詔告于天地之間。聲召風,風召氣,氣召神。懼其雜而集焉,則有湯孫之思矣。思者,氣之精者也。鬼神非其類也,不至;心有精氣而借聲以召之,神無不格矣。”(《詩經(jīng)原始》第645頁,方玉潤著,中華書局,1984)由此可見,商人為求格至神明,神饗而福降時,是以音樂作其主要手段的,即所謂“商人尚聲”。
在祀武王的《周頌·執(zhí)競》中,“謂周公、成王之時,既致太平,祀武王之廟。時人以今得太平,由武王所致,故因其祀,述其功,而為此歌焉。經(jīng)之所陳,皆述武王生時之功也”。其中有武王平定天下后祭祀祖先的場面,“鐘鼓癴癴,磬癱將將”??繕菲髋c音樂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時景象的壯觀。而在這些描述西周之初的詩作中,就已有了關(guān)于樂器的記載,可見古人使用樂器的歷史之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