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議論文 : 人人都需要一把還原本色的剪刀_750字

字號:

幾年前看過一幅漫畫,至今印象依然清晰。一只瘦瘦的狐貍,從一個籬笆的小洞鉆進(jìn)了葡萄園,它大吃了三天,身體突然臃腫肥胖。吃光了園里的葡萄,它想從來路返回,哪知道肥胖的身軀,已經(jīng)無法從那個來時的洞子鉆回去。聰明的狐貍思索了三天三夜,又餓了整整三天。脫去了肥胖,重新變成了原來那只瘦瘦的狐貍,才從小洞突圍而出。
    漫畫是戲謔的嘲諷,還是善意的規(guī)勸?我從中看出的是,人們生存的圖景和普遍的窘?jīng)r。我們原本是那只瘦瘦的狐貍,怎奈擋不住貪欲和浮華的誘惑。一次僥幸,讓自己虛胖?!靶《础笔且话鸭舻?,剪除了人生本不屬于自己的部分。如果不是這把“剪刀”,在恰當(dāng)?shù)臅r候,恰當(dāng)?shù)匦藜?,讓狐貍還原為狐貍,狐貍就有可能變形成了熊貓。
    攀登雪山的運動員,稔熟這樣的常識,在攀登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扔掉自己在登山前認(rèn)真準(zhǔn)備的、以為很重要的所有裝備。扔無可扔,險要處,教練員還要告訴他,連呼吸都要保持克制,粗重的呼吸都有可能引發(fā)一次雪崩。也只有身臨其境的人們,才能認(rèn)識到,呼吸才是“必需”,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當(dāng)安危系于一發(fā),雪崩這把剪刀,甚至連呼吸也要裁剪。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小說《一個人一生需要多少土地》中,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地主終生都在處心積慮地跑馬圈地,臨終前,他讓人攙扶著自己去巡視自己的所有領(lǐng)土,當(dāng)走到自己狹小的墓穴前,才恍然大悟,其實自己真正需要的土地到底是多少?歸宿是一把剪刀,剪去了一生的虛榮和幻想,讓瘋狂攫取的意義變得毫無意義。
    思索是一把剪刀,困境是一把剪刀,終極的人生圖景是一把剪刀。帶著瘋狂攫取的偏執(zhí),人們在紅塵中奔走,猶如雪球在雪地翻滾,不覺中,浮華裹身,日漸臃腫,不覺中,身心負(fù)重,不堪其累。這時,確實需要一把還原本色的剪刀。若沒有類似的三把“剪刀”,這世間不知道還要多出多少變態(tài)人生。
     六年級:查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