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1~40小題。每小題2分.共8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的。
1.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A.唯心主義
B.相對主義
C.不可知論
D.絕對主義
2.時間的無限性是指它是()
A.瞬息萬變的
B.不可測量的
C.一去不復返的
D.無始無終的
3.偶然性對事物發(fā)展的作用是()
A.可有可無的作用
B.破壞性的作用
C.促進或延緩的作用
D.決定性的支配作用
4.“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與“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B.唯物論和唯心論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C.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D.實踐唯物論與直觀唯物論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5.在全部社會關系中,基礎的關系是()
A.血緣親族關系
B.政治思想關系
C.社會生產關系
D.階級利益關系
6.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A.科學技術可以滲透到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中去從而轉化為現(xiàn)實的生產力
B.科學技術可以直接實現(xiàn)對自然界的改造
C.科學技術是現(xiàn)代社會生產力的必要要素
D.科學技術是現(xiàn)代社會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首要要素
7.資產階級革命中曾多次出現(xiàn)封建制度復辟的情況,這表明()
A.社會發(fā)展是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統(tǒng)一
B.社會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
C.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D.社會發(fā)展無客觀規(guī)律可言
8.不屬于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是()
A.毛澤東個人的思想
B.黨的其他領導人的思想
C.黨的文件和決議
D.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思想
9.五四運動后的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屬于()
A.舊民主主義
B.民主主義
C.新民主主義
D.社會主義
10.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是()
A.工人
B.農民
C.學生
D.市民
11.在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兩個聯(lián)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聯(lián)盟是()
A.工農聯(lián)盟
B.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聯(lián)盟
C.勞動者同非勞動者的聯(lián)盟
D.被剝削者同剝削者的聯(lián)盟
12.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基礎是必須實行()
A.獨立自主
B.土地革命
C.武裝斗爭
D.群眾路線
13.我國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實行全行業(yè)公私合營后采取的贖買政策是()
A.四馬分肥
B.定息
C.加工訂貨、統(tǒng)購包銷
D.國家資本主義
14.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我國發(fā)展科學、藝術的基本方針是()
A.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B.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C.*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D.讓工農兵占領文藝舞臺
15.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社會實踐基礎是()
A.改革開放
B.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C.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D.經濟特區(qū)建設
16.“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jù)是()
A.當代世界的新變化
B.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
C.國情與黨情的變化
D.中國人民的努力
17.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
A.公有制和按勞分配
B.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C.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D.發(fā)展生產和共同富裕
18.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戰(zhàn)略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
A.經濟的發(fā)展
B.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C.人民利益
D.富強、民主、文明
19.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使國有企業(yè)真正成為()
A.國家行政機關的附屬物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
C.國有資產的所有者
D.宏觀經濟的調控者
20.“民主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不是一個東西;民主就是承認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國家”。這句話應理解為()
A.民主是手段
B.民主是目的
C.民主是國體,但不是政體
D.民主是指一種國家制度
2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
A.集體主義為原則
B.社會主義為原則
C.共產主義為原則
D.個人主義為原則
22.1988年我國決定建立()
A.四個經濟特區(qū)
B.十四個沿海城市經濟開放區(qū)
C.海南經濟特區(qū)
D.上海浦東開發(fā)區(qū)
23.實行“一國兩制”后,港澳臺特別行政區(qū)享有()
A.充分自治權
B.高度自治權
C.可以擁有軍隊權
D.完全自治權
24.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是()
A.宗教信仰自由
B.宗教與國家分離
C.限制宗教發(fā)展
D.實行宗教自管
25.民主是()
A.社會主義的外在事物
B.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C.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
D.人類社會共性的內容
26.中國共產黨初步提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的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27.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是()
A.政治路線
B.群眾路線
C.組織路線
D.思想路線
28.現(xiàn)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
B.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
C.建立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
D.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到2000年翻兩番,實現(xiàn)小康
29.黨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
A.重要內容
B.重要標志
C.重要基礎
D.重要支持
30.鄧小平曾說:現(xiàn)在我們雖然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這說明()
A.我國實際上還處于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B.我國搞的社會主義事實上是在補資本主義的課
C.我國的生產力不發(fā)達,還沒有擺脫貧困,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D.我國還嚴重地存在著封建殘余,小生產習慣勢力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影響
31.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時期是指()
A.1949年10月至1952年10月
B.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
C.1953年12月至1956年12月
D.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
32.建國初期,黨在土地改革中對待富農的政策是()
A.征收富農的多余土地財產
B.保存富農經濟
C.消滅富農經濟
D.限制富農經濟
33.在中國出現(xiàn)的第實現(xiàn)了幾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革命政權是()
A.1949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B.土地革命時期建立的工農民主政府
C.“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府
D.解放區(qū)政權
34.在從猿到人的變化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
A.氣候的變化
B.生理結構的改變
C.生活習性
D.生產勞動
35.在全部人類社會關系中,基礎的關系是()
A.血緣關系
B.生產關系
C.政治關系
D.階級關系
36~40為時事政治題(略)
二、辨析題:41~4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41.生產實踐是基本的實踐活動。
4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
三、簡答題:43~45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43.簡述八七會議對中國革命道路問題的認識。
44.簡述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45.簡述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之間的關系。
四、論述題:46小題。20分。
46.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
參考答案及解答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80分。
1.C2.D3.C4.B5.C6.B7.B 8.D9.C10.B11.A12.D13.B14.A 15.C16.B17.D18.C19.B20.D21.A 22.C23.B24.A25.B26.B27.B28.A 29.B30.C31.B32.B33.C34.D35.B
二、辨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正確。
社會實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基本形式有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實踐(亦稱社會交往實踐)、科學實驗實踐。其中,生產實踐活動是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實踐活動產生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這是因為:
(1)生產實踐是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決定性的因素。
(2)社會關系實踐和科學實驗實踐,都是在生產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
(3)生產實踐為處理社會關系實踐和科學實驗實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4)生產實踐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從而也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
42.正確。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創(chuàng)立和形成的歷史起點,也是這一科學體系的邏輯起點。
(1)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黨的政治路線發(fā)生了根本轉變,從而開創(chuàng)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2)鄧小平理論就是以此為歷史起點,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逐步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就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之上,并以此作為自己科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的。
三、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43.1927年,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
(1)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
(2)決定把發(fā)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建立工農革命政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作為黨的主要的任務。
(3)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思想,闡明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4)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扭轉了黨內的混亂思想和悲觀情緒,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新篇章。
(5)會議對于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問題仍缺乏明確的認識,同時滋長了“左”傾盲動主義錯誤。
44.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是由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思想理論基礎,不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科學性,而且還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并成為一個完整而又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
(2)根據(jù)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闡述以及黨的十二大的補充,毛澤東思想具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它在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以獨特的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貫穿毛澤東思想之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它包括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基本方面。
(3)這些理論是一個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和歷史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它們使毛澤東思想成為一個系統(tǒng)而又完備的科學體系。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具有科學性、獨創(chuàng)性和完整性的鮮明特點。
45.(I)社會基本矛盾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共同推動社會發(fā)展。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并制約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變化發(fā)展。雖然二者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根本的矛盾。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適合或不適合,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發(fā)展進程,歸根到底是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制約的。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反過來影響和制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發(fā)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終解決,必須依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的解決。
四、論述題:20分。
46.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表現(xiàn)。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有機統(tǒng)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只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高度的發(fā)展,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表現(xiàn)。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使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的保證。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要的是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終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宏偉藍圖。其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可以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學知識,能夠為鞏固和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所必需的安定團結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1.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A.唯心主義
B.相對主義
C.不可知論
D.絕對主義
2.時間的無限性是指它是()
A.瞬息萬變的
B.不可測量的
C.一去不復返的
D.無始無終的
3.偶然性對事物發(fā)展的作用是()
A.可有可無的作用
B.破壞性的作用
C.促進或延緩的作用
D.決定性的支配作用
4.“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與“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B.唯物論和唯心論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C.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D.實踐唯物論與直觀唯物論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5.在全部社會關系中,基礎的關系是()
A.血緣親族關系
B.政治思想關系
C.社會生產關系
D.階級利益關系
6.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A.科學技術可以滲透到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中去從而轉化為現(xiàn)實的生產力
B.科學技術可以直接實現(xiàn)對自然界的改造
C.科學技術是現(xiàn)代社會生產力的必要要素
D.科學技術是現(xiàn)代社會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首要要素
7.資產階級革命中曾多次出現(xiàn)封建制度復辟的情況,這表明()
A.社會發(fā)展是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統(tǒng)一
B.社會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
C.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D.社會發(fā)展無客觀規(guī)律可言
8.不屬于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是()
A.毛澤東個人的思想
B.黨的其他領導人的思想
C.黨的文件和決議
D.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思想
9.五四運動后的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屬于()
A.舊民主主義
B.民主主義
C.新民主主義
D.社會主義
10.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是()
A.工人
B.農民
C.學生
D.市民
11.在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兩個聯(lián)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聯(lián)盟是()
A.工農聯(lián)盟
B.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聯(lián)盟
C.勞動者同非勞動者的聯(lián)盟
D.被剝削者同剝削者的聯(lián)盟
12.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基礎是必須實行()
A.獨立自主
B.土地革命
C.武裝斗爭
D.群眾路線
13.我國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實行全行業(yè)公私合營后采取的贖買政策是()
A.四馬分肥
B.定息
C.加工訂貨、統(tǒng)購包銷
D.國家資本主義
14.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我國發(fā)展科學、藝術的基本方針是()
A.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B.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C.*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D.讓工農兵占領文藝舞臺
15.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社會實踐基礎是()
A.改革開放
B.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C.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D.經濟特區(qū)建設
16.“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jù)是()
A.當代世界的新變化
B.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
C.國情與黨情的變化
D.中國人民的努力
17.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
A.公有制和按勞分配
B.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C.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D.發(fā)展生產和共同富裕
18.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戰(zhàn)略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
A.經濟的發(fā)展
B.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C.人民利益
D.富強、民主、文明
19.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使國有企業(yè)真正成為()
A.國家行政機關的附屬物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
C.國有資產的所有者
D.宏觀經濟的調控者
20.“民主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不是一個東西;民主就是承認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國家”。這句話應理解為()
A.民主是手段
B.民主是目的
C.民主是國體,但不是政體
D.民主是指一種國家制度
2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
A.集體主義為原則
B.社會主義為原則
C.共產主義為原則
D.個人主義為原則
22.1988年我國決定建立()
A.四個經濟特區(qū)
B.十四個沿海城市經濟開放區(qū)
C.海南經濟特區(qū)
D.上海浦東開發(fā)區(qū)
23.實行“一國兩制”后,港澳臺特別行政區(qū)享有()
A.充分自治權
B.高度自治權
C.可以擁有軍隊權
D.完全自治權
24.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是()
A.宗教信仰自由
B.宗教與國家分離
C.限制宗教發(fā)展
D.實行宗教自管
25.民主是()
A.社會主義的外在事物
B.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C.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
D.人類社會共性的內容
26.中國共產黨初步提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的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27.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是()
A.政治路線
B.群眾路線
C.組織路線
D.思想路線
28.現(xiàn)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
B.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
C.建立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
D.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到2000年翻兩番,實現(xiàn)小康
29.黨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
A.重要內容
B.重要標志
C.重要基礎
D.重要支持
30.鄧小平曾說:現(xiàn)在我們雖然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這說明()
A.我國實際上還處于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B.我國搞的社會主義事實上是在補資本主義的課
C.我國的生產力不發(fā)達,還沒有擺脫貧困,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D.我國還嚴重地存在著封建殘余,小生產習慣勢力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影響
31.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時期是指()
A.1949年10月至1952年10月
B.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
C.1953年12月至1956年12月
D.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
32.建國初期,黨在土地改革中對待富農的政策是()
A.征收富農的多余土地財產
B.保存富農經濟
C.消滅富農經濟
D.限制富農經濟
33.在中國出現(xiàn)的第實現(xiàn)了幾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革命政權是()
A.1949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B.土地革命時期建立的工農民主政府
C.“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府
D.解放區(qū)政權
34.在從猿到人的變化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
A.氣候的變化
B.生理結構的改變
C.生活習性
D.生產勞動
35.在全部人類社會關系中,基礎的關系是()
A.血緣關系
B.生產關系
C.政治關系
D.階級關系
36~40為時事政治題(略)
二、辨析題:41~4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41.生產實踐是基本的實踐活動。
4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
三、簡答題:43~45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43.簡述八七會議對中國革命道路問題的認識。
44.簡述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45.簡述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之間的關系。
四、論述題:46小題。20分。
46.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
參考答案及解答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80分。
1.C2.D3.C4.B5.C6.B7.B 8.D9.C10.B11.A12.D13.B14.A 15.C16.B17.D18.C19.B20.D21.A 22.C23.B24.A25.B26.B27.B28.A 29.B30.C31.B32.B33.C34.D35.B
二、辨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正確。
社會實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基本形式有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實踐(亦稱社會交往實踐)、科學實驗實踐。其中,生產實踐活動是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實踐活動產生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這是因為:
(1)生產實踐是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決定性的因素。
(2)社會關系實踐和科學實驗實踐,都是在生產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
(3)生產實踐為處理社會關系實踐和科學實驗實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4)生產實踐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從而也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
42.正確。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創(chuàng)立和形成的歷史起點,也是這一科學體系的邏輯起點。
(1)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黨的政治路線發(fā)生了根本轉變,從而開創(chuàng)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2)鄧小平理論就是以此為歷史起點,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逐步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就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之上,并以此作為自己科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的。
三、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43.1927年,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
(1)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
(2)決定把發(fā)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建立工農革命政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作為黨的主要的任務。
(3)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思想,闡明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4)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扭轉了黨內的混亂思想和悲觀情緒,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新篇章。
(5)會議對于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問題仍缺乏明確的認識,同時滋長了“左”傾盲動主義錯誤。
44.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是由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思想理論基礎,不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科學性,而且還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并成為一個完整而又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
(2)根據(jù)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闡述以及黨的十二大的補充,毛澤東思想具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它在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以獨特的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貫穿毛澤東思想之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它包括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基本方面。
(3)這些理論是一個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和歷史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它們使毛澤東思想成為一個系統(tǒng)而又完備的科學體系。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具有科學性、獨創(chuàng)性和完整性的鮮明特點。
45.(I)社會基本矛盾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共同推動社會發(fā)展。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并制約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變化發(fā)展。雖然二者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根本的矛盾。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適合或不適合,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發(fā)展進程,歸根到底是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制約的。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反過來影響和制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發(fā)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終解決,必須依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的解決。
四、論述題:20分。
46.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表現(xiàn)。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有機統(tǒng)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只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高度的發(fā)展,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表現(xiàn)。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使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的保證。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要的是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終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宏偉藍圖。其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可以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學知識,能夠為鞏固和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所必需的安定團結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強有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