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專升本微觀經(jīng)濟學預測試題練習

字號:

注意:以下試題僅供專升本考生參考復習。
    1.經(jīng)濟學:研究資源如何配置使人類需要得到滿足的一門社會科學。
    2.微觀經(jīng)濟學的基本家假設條件:
    商品類別 替代效應與價格的關系 收入效應與價格的關系 總效應與價格的關系 需求曲線的形狀
    正常商品 反方向變化 反方向變化 反方向變化 向右下方傾斜
    低檔商品 反方向變化 同方向變化 反方向變化 向右下方傾斜
    吉芬商品 反方向變化 同方向變化 同方向變化 向右上方傾斜
    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每一個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設條件:商業(yè)雙方都知道對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對方知
    道的信息。(雙方可以替代為多方)
    3.一種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shù)量。
    4.需求函數(shù):表示一種商品的需求數(shù)量和影響該需求數(shù)量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5.需求定律:需求曲線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它的斜率為負值。它們都表示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成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6. 一種商品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種商品的數(shù)量。
    7.供給定律:供給曲線表現(xiàn)出向右上方傾斜的特征,即供給曲線的斜率為正值。它們都表示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成同方向變動的規(guī)律。
    8.均衡:其最一般的意義是指經(jīng)濟事物中有關的變量在一定條件的相互作用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
    9.局部均衡:就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tài)進行分析。
    10.一般均衡:就一個經(jīng)濟社會中的所有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tài)進行分析。
    11.均衡價格:該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和市場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
    12.市場出清狀態(tài):市場上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的狀態(tài)。
    13.需求量的變動: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某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該商品需求數(shù)量的變動。
    14.需求的變動: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數(shù)量的變動。
    15.供給量的變動: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于某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該
    產品供給數(shù)量的變動。
    16.供給的變動: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該 商品供給數(shù)量的變動。
    17.需求的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動對于該商品的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18.彈性e:e>1,表示富有彈性;e<1,表示缺乏彈性;e=1,表示單一彈性或單位彈性。
    19.影響需求的價格彈性的因素:
    ⑴商品的可替代性
    ⑵商品用途的廣泛性
    ⑶商品對消費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⑷商品的消費支出在消費者預算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⑸所考察的消費者調節(jié)需求量的時間
    20.供給的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供給量的變動對于該商品的價格的變動的反應程度。
    21.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對于它的相關商品的價格的變動的反應程度?;蛘哒f,表示在一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引起的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22.替代品:如果兩種商品之間可以互相代替以滿足消費者的某一種欲望,則稱這兩種商品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
    23.互補品:如果兩種商品必須同時使用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某一種欲望,則稱這兩種商品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
    24.若兩種商品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則一種商品的價格與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間成同方向的變動,相應的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為正值。
    25.若兩種商品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則一種商品的價格與它的互補品的需求量之間成反方向的變動,相應的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為負值。
    26.恩格爾定律:在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用彈性概念來表述恩格爾定律可以是:對于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來說,富裕程度越高,則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越?。环粗?,則越大。
    27.恩格爾曲線:表示消費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對某商品的需求量。
    28.效用:是指商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
    29.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在一定的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xù)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30.商品的需求價格: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對一定量的某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
    31.消費者剩余: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shù)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
    32.序數(shù)效用論的關于消費者偏好的假定:
    ⑴偏好的完全性
    ⑵偏好的可傳遞性
    ⑶偏好的非飽和性
    33.無差異曲線: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的點的軌跡。
    34.邊際替代率: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時所需要的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
    35.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guī)律: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的連續(xù)增加,消費者為得到每一單位的這種商品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是遞減的。
    36.預算線(預算約束線、消費可能線和價格線):表示在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的價格給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兩種商品的各種組合的點的軌跡。
    37.消費者效用化的均衡條件:在一定的預算約束條件下,為了實現(xiàn)的效用,消費者應該選擇的商品組合,使得兩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兩商品的價格之比。
    38.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39.短期:指生產者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shù)量,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數(shù)量是固定不變的時間周期。
    40.長期:指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shù)量的時間周期。
    41.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xù)等量地把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shù)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xù)增加并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短期生產中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
    42.等產量曲線: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同一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組合的軌跡。
    43.邊際技術替代率:在維持產量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單位某種生 產要素投入量時所減少的另一種要素的投入數(shù)量。
    44.邊際技術替代率:等產量曲線上的某點的斜率的絕對值、兩要素的邊際產量之比
    45.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guī)律: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shù)量是遞減的。
    46.等成本線: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產要素價格條件下生產者可以購買到的兩種生產要素的各種不同數(shù)量的組合的軌跡。
    47.等斜線:一組等產量曲線中兩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的點的軌跡。
    48.擴展線:在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技術和其他條件不變時,如果企業(yè)改變成本,等成本線就會發(fā)生平移;如果企業(yè)改變產量,等產量線就會發(fā)生平移。這些不同的等產量曲線將與不同的等成本線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產均衡點的軌跡就是擴展線。
    49.規(guī)模報酬遞增:產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不變、遞減)
    50.機會成本:生產者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
    51.企業(yè)生產的顯成本: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所需要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
    52.企業(yè)生產的隱成本: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于該企業(yè)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
    53.經(jīng)濟利潤:企業(yè)的總收益和總成本之間的差額,簡稱企業(yè)的利潤。
    54.正常利潤: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yè)家才能的報酬支付。(是廠商生產成本的一部分,以隱成本計入成本)
    55.在短期生產中,邊際產量的遞增階段對應的是邊際成本的遞減階段,邊際產量的遞減階段對應的是邊際成本的遞增階段,與邊際產量的值相對應的是邊際成本的最小值。
    56.規(guī)模經(jīng)濟:在企業(yè)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廠商由于擴大生產規(guī)模而使經(jīng)濟效益得到提高。(當生產擴張到一定的規(guī)模后,廠商繼續(xù)擴大生產規(guī)模,就會使經(jīng)濟效益下降,這叫規(guī)模不經(jīng)濟)
    57.市場:物品買賣雙方相互作用并得以決定其交易價格和交易數(shù)量的一種組織形式或制度安排。
    58.完全競爭市場的調節(jié):
    ⑴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
    ⑵市場上每一個廠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質的
    ⑶所有的資源具有完全的流動性
    ⑷信息是完全的
    59.生產者剩余:廠商在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某種商品時實際接收的總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總支付之間的差額。
    60.成本遞增行業(yè):該行業(yè)的產量變化所引起的生產要素需求的增加,會導致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不變、遞減)
    61.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壟斷市場
    62.壟斷市場是指整個行業(yè)中只有的一個廠商的市場組織。
    條件:⑴市場上只有的一個廠商生產和銷售商品
    ⑵該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商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⑶其他任何廠商進入該行業(yè)都極為困難或不可能
    63.價格歧視:
    一級:廠商對每一單位產品都按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出售
    二級:對不同的消費數(shù)量段規(guī)定不同的價格
    三級:對同一種商品在不同的市場上(或對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價格
    64.壟斷競爭市場:是一種市場組織,一個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商品。
    條件:⑴在生產集團中有大量的企業(yè)生產有差別的同種商品
    ⑵一個生產集團中的企業(yè)數(shù)量非常多,以至于每個廠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的影響很小,不會引起競爭對手的注意和反應,因而自己也不會受到競爭對手的任何報復性措施的影響
    ⑶廠商的生產規(guī)模比較小,因此,進入和退出一個生產集團比較容易
    65.生產集團:市場上大量的生產非常接近的同種產品的廠商的總和。
    66.寡頭市場:指少數(shù)幾家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一種市場組織。
    67.博弈論(對策論):描述和研究行為者之間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種決策理論。
    68.占優(yōu)策略:無論其他參與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參與者的策略。
    69.納什均衡:任何一個參與者都不會改變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參與者均不改變各自的策略。
    70.占優(yōu)策略均衡一定是納什均衡,而納什均衡不一定是占優(yōu)策略均衡。
    71.使用要素的“邊際收益”即邊際產品價值(VMP):要素的邊際產品乘以產品的價格,VMP=MP*P。
    72.要素供給原則中的效用化條件:作為“要素供給”的資源的邊際效用要與作為“保留自用”的資源的邊際效用相等。
    73.地租:當土地供給固定時的土地服務價格。
    74.租金:供給數(shù)量同樣固定不變的一般資源的服務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