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熱點分析
法理學是關于法學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的一門抽象學科,這些基本理論用來指引各個部門法。它的熱點主要有: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質、法的要素、法的分類、法的作用、法的淵源、法的效力、法的遵守、法的執(zhí)行、法的適用、法律關系、法律解釋、法律責任以及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的相關知識等。
考點知識精講
第一節(jié)法的概述
一、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并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和義務為調整機制,以人的行為及行為關系為調整對象,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tǒng)治階級(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或人民(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或人民)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價值目標為目的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
(二)法的特征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guī)范
(1)法對人們如何行為作出了明確的指示。法通過告知人們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必須做什么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指引。
(2)法的內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法不是針對某個人、某件事而制定的,而是針對一類人、一類事而制定的。
(3)法是能反復適用的。
2.法是國家的社會規(guī)范
法區(qū)別于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首要之處在于,法是由國家創(chuàng)立的社會規(guī)范。國家創(chuàng)立法的方式主要是兩種:一是制定;二是認可。
3.法是規(guī)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guī)范
法通過規(guī)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
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為。法通過規(guī)定權利,使人們獲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義務意味著人們必須作或不作一定行為。義務包括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前者要求人們必須作出一定行為,后者要求人們不得作出一定行為。正是由于法是通過規(guī)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調整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體現為一系列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4.法是由國家保證實施的社會規(guī)范
法的強制性不同于其他規(guī)范之處在于法具有國家強制性。
二、法的本質
所謂法的本質,是指法的內部聯(lián)系,是法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與法的外部現象相比較,法的本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是國家意志的表現
法的本質首先表現為法是國家意志的表現,這是法的初級本質。法與國家政權是密切相聯(lián)的,如果沒有國家政權作依托,法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實現。統(tǒng)治階級一旦把本階級的意志宣布為國家意志,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以國家的名義制定法律,從而進一步推行這種意志,并憑借國家的強制力迫使人們服從這種意志。
(二)法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表現
法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表現,是法的二級本質。法所體現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不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各黨派、集團及每個成員的個別意志,也不是這些個別意志的簡單相加,而是統(tǒng)治階級通過“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整體意志、共同意志或根本意志。這種共同意志或根本意志是該階級作為一個整體,在政治、經濟上的根本利益的反映。
(三)法的內容和實現形式由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
這是法的終極本質,也是法的深層本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反映在法律中的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統(tǒng)治者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這就是法的物質制約性。
總之,法的本質所揭示的并不是某個的、終極的要素,而是法內在的一種矛盾關系。這一矛盾關系包括兩個相關的方面:其一,從主觀方面看,法是國家意志和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其二,從客觀方面看,法的內容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前者是法的國家意志性和階級意志性,后者是法的物質制約性。
三、法的要素
法的要素是指構成法律的基本因素或元素。一般認為,法由規(guī)則、原則、權利和義務、概念四種要素構成。
(一)法律規(guī)則
法律規(guī)則是指采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guī)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后果的行為規(guī)范。
1.法律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
法律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指法律規(guī)則諸要素的邏輯聯(lián)結方式,即從邏輯的角度看法律規(guī)則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來組成的以及這些部分或要素之間是如何聯(lián)結在一起的。法律規(guī)則由假定、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組成。
2.法律規(guī)則的種類
(1)按照規(guī)則的內容不同,法律規(guī)則可以分為授權性規(guī)則和義務性規(guī)則。
所謂授權性規(guī)則,是指規(guī)定人們有權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規(guī)則,即規(guī)定人們的“可為模式”的規(guī)則。其在立法中最常見的用語表達式為:“有權……”,“享有……權利”,“可以……”等等。
所謂義務性規(guī)則,是指在內容上規(guī)定人們的法律義務,即有關人們應當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的規(guī)則。義務性規(guī)則常采用“應當”、“應該”、“必須”或“不得”、“禁止”、“嚴禁”等術語。它也分為兩種:①命令性規(guī)則,是指規(guī)定人們的積極義務,即人們必須或應當作出某種行為的規(guī)則,例如婚姻法規(guī)定的“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即屬于此種規(guī)則。②禁止性規(guī)則,是指規(guī)定人們的消極義務(不作為義務),即禁止人們作出一定作為的規(guī)則,例如憲法規(guī)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壞國家和集體的財產”,即屬于此種規(guī)則。
(2)按照規(guī)則內容的確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guī)則分為確定性規(guī)則、委任性規(guī)則和準用性規(guī)則。
所謂確定性規(guī)則,是指明確規(guī)定了行為規(guī)則的內容,不需要再援引其他法律規(guī)則來確定本規(guī)則的內容。絕大多數的法律規(guī)則都屬于確定性規(guī)則。
所謂委任性規(guī)則,是指沒有規(guī)定行為規(guī)則的具體內容,而是委任某一機關或者某一機構加以具體規(guī)定的法律規(guī)則。例如,我國《計量法》第33條規(guī)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國防科技工業(yè)系統(tǒng)計量工作的監(jiān)督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依據本法另行制定?!?BR>
所謂準用性規(guī)則,是指沒有具體規(guī)定某一行為規(guī)則的內容,而是規(guī)定可以參照或者援引其他法律規(guī)則來加以明確的法律規(guī)則。例如,我國《商業(yè)銀行法》第17條規(guī)定:“商業(yè)銀行的組織形式、組織機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guī)定?!贝艘?guī)定即屬準用性規(guī)則。
(3)按照規(guī)則對人們行為規(guī)定和限定的范圍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guī)則分為強行性規(guī)則和任意性規(guī)則。
所謂強行性規(guī)則,是指其規(guī)定的內容具有強制性質,不允許人們隨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規(guī)則。義務性規(guī)則、職權性規(guī)則都屬于強行性規(guī)則。
所謂任意性規(guī)則,是指在法定范圍內允許行為人確定其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的法律規(guī)則。任意性規(guī)則在民商法等“私法”部門中較為常見。
(二)法律原則
法律原則,是為法律規(guī)則提供某種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的、指導性的價值準則或規(guī)范,是法律訴訟、法律程序和法律裁決的確認規(guī)范。
1.法律原則的分類
(1)按照法律原則產生的基礎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則分為公理性原則和政策性原則。
(2)按照法律原則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廣狹程度,可以把法律原則分為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
(3)按照法律原則涉及的內容和問題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則分為實體性原則和程序性原則。
2.法律原則與法律規(guī)則的區(qū)別
(1)在內容上,法律規(guī)則的規(guī)定是明確具體的,它著眼于主體行為及各種條件(情況)的共性;法律原則的著眼點不僅限于行為及條件的共性,而且關注它們的個性。其要求比較籠統(tǒng)、模糊,它不預先設定明確的、具體的假定條件,更沒有設定明確的法律后果。
(2)在適用范圍上,法律規(guī)則由于內容具體明確,它們只適用于某一類型的行為。而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抽象性,它們是對社會生活或社會關系中概括出來的某一類行為、某一法律部門甚或全部法律體系均通用的價值準則,具有宏觀的指導性,其適用范圍比法律規(guī)則寬廣。
(3)在適用方式上,法律規(guī)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all or nothing fashion)應用于個案中的;而法律原則的適用則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于個案中的,因為不同的法律原則是具有不同的“強度”(weight,分量)的,而且這些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中。
3.法律原則的適用條件
(1)窮盡法律規(guī)則,方得適用法律原則。這個條件要求,在有具體的法律規(guī)則可供適用時,不得直接適用法律原則。
(2)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guī)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這個條件要求,如果某個法律規(guī)則適用于某個具體案件,沒有產生極端的人們不可容忍的不正義的裁判結果,法官就不得輕易舍棄法律規(guī)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
(3)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在判斷何種規(guī)則在何時及何種情況下極端違背正義,其實難度很大,法律原則必須為適用第二個條件規(guī)則提出比適用原法律規(guī)則更強的理由,否則上面第二個條件規(guī)則就難以成立。
(三)權利與義務
1.權利與義務的含義
所謂法律上的權利,就是國家通過法律規(guī)定對法律關系主體可以自主決定作出某種行為的許可和保障手段。
義務,義務在結構上包括兩個部分:第一,義務人必須根據權利的內容作出一定的行為。在法學上被稱為“作為義務”或“積極義務”(如贍養(yǎng)父母、扶養(yǎng)子女、納稅、服兵役等)。第二,義務人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被稱為“不作為義務”或“消極義務”。例如:不得破壞公共財產,禁止非法拘禁,嚴禁刑訊逼供,等等。
2.權利與義務的分類
(1)根據根本法與普通法律規(guī)定的不同,可以將權利義務分為基本權利義務和普通權利義務?;緳嗬x務是憲法所規(guī)定的人們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根本權利和義務。普通權利義務是憲法以外的普通法律所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
(2)根據相對應的主體范圍可以將權利義務分為絕對權利義務和相對權利義務。絕對權利義務,又稱為“對世權利”和“對世義務”,是對應不特定的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絕對權利對應不特定的義務人;絕對義務對應不特定的權利人。相對權利和義務又稱為“對人權利”和“對人義務”,是對應特定的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相對權利”對應特定的義務人;“相對義務”對應特定的權利人。
(3)根據權利義務主體的性質,可以將權利義務分為個人權利義務、集體(法人)權利義務和國家權利義務。
3.權利和義務的相互聯(lián)系
(1)第一,從結構上看,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誠如馬克思所言:“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因此,權利和義務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fā)展。
(2)第二,從數量上看,兩者的總量是相等的。
(3)第三,從產生和發(fā)展看,兩者經歷了一個從渾然一體到分裂對立再到相對一致的過程。
(4)第四,從價值上看,權利和義務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們從歷受到重視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兩者在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一般而言,在等級特權社會(如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法律制度往往強調以義務為本位,權利處于次要的地位。而在民主法治社會,法律制度較為重視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此時,權利是第一性的,義務是第二性的,義務設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權利的實現。
(四)法律概念
1.法律概念的含義
所謂法律概念,是對各種法律現象或法律事實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
2.法律概念的種類
(1)根據其內容可以分為基本的法律概念和非基本的(與法律相關的)法律概念。如合同、正當防衛(wèi)屬于基本的法律概念;放火、殺害屬于非基本的法律概念。
(2)根據其所描述的對象,可以分為時間概念、空間概念、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
比如期間屬于時間概念;居所、行為地屬于空間概念;公民、合伙人、當事人屬于涉人概念;違約、侵權屬于涉事概念;財產、標的屬于涉物概念。
四、法的分類
法的分類,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準,將法律規(guī)范劃分為若干不同的種類。
(一)法的一般分類
法的一般分類是指現代國家普遍適用的關于法的分類。它主要有五類,即:成文法與習慣法,實體法與程序法,根本法與普通法,一般法與特別法以及國內法與國際法。
1.成文法與習慣法。這是以法的創(chuàng)制方式和表達形式為標準對法律進行的分類。成文法又稱制定法,是指國家機關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符號形式表現出來的法律。習慣法又叫不成文法,是指國家雖認可其有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號形式表現出來的法律。
2.實體法與程序法。這是以法律規(guī)定內容的不同為標準對法律進行的分類。實體法是指以規(guī)定和確認權利與義務或職權與職責為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是指以保證權利和義務得以實施或職權和職責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的法律,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
3.根本法與普通法。這是以法律的地位、效力、內容和制定主體、程序的不同為標準對法律進行的分類。這種分類通常只適用于成文憲法制國家,在不成文憲法制的國家,具有憲法性內容的法律同普通法律在效力上是相同的。根本法即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規(guī)定國家的最根本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基本原則,具有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制定修改需要特別的程序的法律。普通法,其內容一般是調整某一或者某些社會關系,效力低于根本法,制定和修改必須符合根本法,程序較根本法簡單。
4.一般法與特別法。這是按照法律適用范圍的不同對法律所作的分類。一般法是指對一般人和事,在不特別限定的地區(qū)和期間內有效的法律。特別法是對特定的人和事,在特定的地區(qū)、時間內有效的法律。
5.國內法與國際法。這是以法律的創(chuàng)制主體和適用主體的不同而作的分類。國內法是指一個主權國家制定的實施于本國的法律。國際法是國際法律關系主體參與制定或公認的適用于各個主體之間的法律,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二)法的特殊分類
法的特殊分類是相對于法律的一般分類而作的一種分類方法。法律的一般分類是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法律普遍適用的一種分類,而法律的特殊分類則是僅適用于某一類和某一些國家的法律的分類。
1.公法與私法。這種分類方法來源于古羅馬法,它是在民法法系適用的一種法的分類。現代法學一般認為,凡涉及公共權力、公共關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從關系、管理關系、強制關系的法律,即為公法;而凡屬個人利益、個人權利、自由選擇、平權關系的法律即為私法。如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屬于公法,而民法、商法則屬于私法。
2.普通法與衡平法。這是普通法法系國家的一種法的分類。普通法指的是11世紀諾曼人征服英國后通過法院判決而逐步形成的適用于全英格蘭的一種法律。衡平法是從14世紀開始,大法官法院的大法官們以公平正義原則對普通法的修正、補充而出現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法律。
3.聯(lián)邦法與聯(lián)邦成員法。這是實行聯(lián)邦制國家的一種法的分類,單一制國家沒有這一分類。聯(lián)邦法是指整個聯(lián)邦立法機關制定和在全聯(lián)邦實施的法律,包括聯(lián)邦憲法、聯(lián)邦刑法、聯(lián)邦民法等等。聯(lián)邦成員法是指由聯(lián)邦成員國的立法機關制定和在該成員國范圍內實施的法律,如成員國憲法、成員國刑法、成員國民法等等。由于各聯(lián)邦制國家的內部結構、法律關系各不相同,因此,有關聯(lián)邦法和聯(lián)邦成員法的法律地位、適用范圍、效力等均由各聯(lián)邦制國家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沒有一種整齊劃一的模式。
五、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對人們的行為、社會生活以及社會關系產生的影響。法的作用的對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們的行為;二是社會關系。由此產生了法律的兩個重要作用,即法律的 “規(guī)范作用”和“社會作用”。
(一)法的規(guī)范作用
根據法的規(guī)范作用對象的不同,即行為的不同,其規(guī)范作用可以劃分為以下五種:
1.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對人的行為起到導向、引路的作用,其指引的對象是人的行為。法對人們的指引作用是通過授權性規(guī)范、禁止性規(guī)范和義務性規(guī)范來實現的。與此相適應,其指引形式也分為授權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義務性指引。
2.評價作用。法的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價標準所起的作用。法的評價作用主要可分為兩類,即一般的評價和專門的評價。
3.預測作用。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根據法律可以估計人們相互之間將怎樣行為以及行為必然導致的后果,從而決定自己行為,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安排。法的預測作用對于法的遵守具有重要意義。法的預測作用還有利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在社會生活中嚴格依法辦事,使法律規(guī)范得到貫徹和落實。
4.強制作用。法的強制作用,是指法能夠運用國家強制力作保障,以實現其功能。法的強制作用是法特有的屬性。法的強制作用在于能夠制裁、懲罰和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增進人們的安全感,強化人們的權利與義務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
5.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作為一種特殊行為規(guī)范,在國家強制力保證下,對人們的行為發(fā)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作用。法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制宣傳、制裁違法行為、懲罰犯罪行為、獎勵和表彰各種先進人物、模范行為等形式進行的。
(二)法的社會作用
按照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觀點,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社會作用大體上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
1.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統(tǒng)治。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對立階級之間的沖突和斗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掌握政權的階級(統(tǒng)治階級)必然把階級沖突和斗爭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圍內,他們利用國家制定和實施法律,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統(tǒng)治地位合法化,使階級沖突和矛盾保持在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允許的界限之內,建立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2.執(zhí)行社會公共事務。法律執(zhí)行社會公共職能、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制定和調整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和法規(guī),確認人們在社會公共事務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明確責任及相應的法律后果。
二是運用技術法規(guī)保證社會公共事務朝著符合自然規(guī)律,朝著有利于人類社會、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方向發(fā)展,對于那些有利于社會公共事務的行為予以獎勵,對于那些有害于社會公共事務的行為予以制裁。
(三)當代中國法的社會作用
我國法的基本作用或主要作用就是:(1)保障、引導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保障、引導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3)保障、引導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4)保障、引導和推進對外開放,維護國際和平和發(fā)展。
經典真題回顧
真題1(單項選擇題)下列表述中,屬于法的深層本質的是()。
A. 法體現的意志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
B. 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
C. 法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
D.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正式行為規(guī)范
【答案】 C
【考點】 法的本質
【解析】 法的本質具有層次性,具體而言,法具有三層本質。法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說明了法的初級本質;法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表現,這是法的二級本質;法的內容是由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這是法的深層本質。法律是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社會上層建筑,它的性質、內容取決于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客觀需要,特別是一定經濟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發(fā)展的需要。因此說法律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由此可知本題答案為C。
真題2(單項選擇題)根據法的創(chuàng)制和表達形式,法可以分為()。
A. 根本法和普通法B.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 一般法和特別法D. 實體法和程序法
【答案】 B
【考點】 法的分類
【解析】 法可以根據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根據創(chuàng)制方式和表達形式,法可以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習慣法)。
第二節(jié)法律的制定和實施
一、法律的制定
(一)立法體制
1.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也稱法的創(chuàng)制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
2.立法體制的概念
所謂立法體制,是指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關于國家機關立法權限劃分的制度。也就是說,在一個國家中,按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機關及其人員創(chuàng)制、認可、修改和廢除法律和其他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權限劃分的制度。
立法體制包括立法權限的劃分、立法機關的設置和立法權的行使等方面的制度。
3.我國現行立法體制
我國現行立法體制,就是我國憲法和法律(國家機關組織法)規(guī)定的立法體制。根據各級各類國家立法機關的權限,可以作如下分類:
(1)中央一級的立法體制
①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憲法,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②國家行政機關及其所屬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guī),發(fā)布決定和命令;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議案;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guī)、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權限內,發(fā)布命令、指示和規(guī)章。
(2)地方一級的立法體制
①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qū)域內,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通過和發(fā)布決議,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備案。省、自治區(qū)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在特定條件下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qū)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自治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②地方各級行政機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在本行政區(qū)內發(fā)布決定和命令。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制定規(guī)章,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下屬部門可以發(fā)布命令和指示。
上述我國立法體制,一般認為是一元多層次的立法體制,就是在以憲法為基礎的統(tǒng)一的一元化的基礎上,有中央和地方兩個大的層次,在每一個層次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內部還有不同層次的機關制定不同效力的法律、法規(guī)或規(guī)章。
(二)立法原則
立法原則,是指立法者在法律的制定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它是立法的指導思想在法律的制定過程中的具體化。由于我國現階段立法的指導思想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因此,我國現階段立法的基本原則,也將這一指導思想具體落實到法律的制定過程中。它主要包括以下五項原則。
1.合憲性與法制統(tǒng)一原則
合憲性原則是指制定法律必須符合憲法的精神和規(guī)定,包括立法主體(或權限)的合憲性、內容(或依據)的合憲性和程序的合憲性等。
法制統(tǒng)一原則是立法合憲性原則的延續(xù),它要求立法機關所創(chuàng)設的法律應內部和諧統(tǒng)一,做到整個法律體系內各項法律、法規(guī)之間相互銜接且相互一致、相互協(xié)調。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理性總結,是人類對相對真理結論的高度概括。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則,它要為國家、社會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規(guī)范的行為模式、正確的價值選擇。因此,立法必須建立在科學原則基礎之上。其中包括尊重客觀實際,根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正確反映客觀規(guī)律,有鑒別地吸收外國立法經驗,取他人之長,補己之不足。
3.民主性原則
立法的民主性原則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1)立法主體的廣泛性。立法權在根本上是屬于人民的,由人民行使。另外,也要建立中央與地方、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合理的立法權限劃分體制和監(jiān)督體制。
(2)立法內容的民主性。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律的要義,所以立法內容應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為宗旨,注意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權利。
(3)立法程序的民主性。首先要求立法主體的組成要民主,在我國即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享有立法權的行政機關的組成要民主。其次是立法主體的活動要民主。立法主體活動的民主化,就是在立法程序的各個階段中,在法律議案的提出、審議、通過和公布活動中都要體現民主思想。
4.穩(wěn)定性與連續(xù)性原則
法律的穩(wěn)定性,是指法律、法規(guī)一經制定和實施,就應當在一定的時期內保持相對不變,決不能朝令夕改。沒有法律的穩(wěn)定性就沒有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法律的連續(xù)性,是指制定、修改、補充法律、法規(guī)時,應當保持與原有法律、法規(guī)在內容和效力等方面相互銜接,在新的法律、法規(guī)未生效之前不能隨意終止原有法律、法規(guī)的效力。
5.法律的適時性原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法的穩(wěn)定性是法的生命之源。但是社會是不斷變化的,為協(xié)調法律的穩(wěn)定性與社會發(fā)展的變化性之間的矛盾,又要求我們在立法時,必須堅持穩(wěn)定性與適時變化相統(tǒng)一的原則。適時性,是指一個國家的立法必須不斷地順應歷史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及時地、適時地根據這種變化,制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法律。
(三)法的淵源
1.法的淵源的概念
(1)法的淵源的含義
法的淵源,就是指法定的國家機關制定的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種分類,是法的一種形式。例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等。
(2)正式的法的淵源與非正式的法的淵源
正式的法的淵源是指具有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效力并且直接作為法律人的法律決定的大前提的規(guī)范來源的那些資料,如憲法、法律、法規(guī)等,主要為制定法,即不同國家機關根據具體職權和程序制定的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
非正式的法的淵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說服力并且能夠構成法律人的法律決定的大前提的準則來源的那些資料,如正義標準、理性原則、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會思潮、習慣、鄉(xiāng)規(guī)民約、社團規(guī)章、權威性法學著作,還有外國法等。
2.當代中國法的正式淵源
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主要為以憲法為核心的各種制定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經濟特區(qū)的規(guī)范性文件、特別行政區(qū)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國際條約、國際慣例等。這是由我國國家和法的本質所決定的。
(1)憲法
我國憲法規(guī)定了當代中國的根本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各種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各主要國家機關的組成和職權、職責等,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憲法是我國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憲法的地位決定了其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極其嚴格。憲法具有的法的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
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guī)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在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中,法律的地位和效力僅次于憲法。
法律由于制定機關的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基本法律,即由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國家機構和其他方面的規(guī)范性文件,如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另一類為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的規(guī)范性文件,如文物保護法、商標法等。
(3)行政法規(guī)
行政法規(guī),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即國務院)所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僅次于憲法和法律。國務院所發(fā)布的決定和命令,凡屬于規(guī)范性的,也屬于法的淵源之列。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guī)、決定和命令。
(4)地方性法規(guī)、民族自治法規(guī)、經濟特區(qū)的規(guī)范性文件
這三類都是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規(guī)是一定的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本行政區(qū)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依法制定的在本行政區(qū)域內具有法的效力的規(guī)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guī)及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才有效。
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但應報全國或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才生效。民族自治法規(guī)只在本自治區(qū)域內有效。
經濟特區(qū)的規(guī)范性文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制定的,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同于一般的法規(guī)、規(guī)章。從理論上說,假如經濟特區(qū)制定并適用的規(guī)范性文件與上一位階的規(guī)范性文件有不同規(guī)定的,并不一定因此而被宣告無效或撤銷。
(5)特別行政區(qū)的法律
憲法規(guī)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qū),在特別行政區(qū)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guī)定。這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在憲法上的體現。特別行政區(qū)實行不同于全國其他地區(qū)的經濟、政治、法律制度,即在若干年內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因而在立法權限和法律形式上也有特殊性,特別行政區(qū)的法律、法規(guī)在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中成為單獨的一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于1990年4月和1993年3月先后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
(6)國際條約、國際慣例
國際條約,是指我國作為國際法主體同外國締結的雙邊、多邊協(xié)議和其他具有條約、協(xié)定性質的文件。條約生效后,根據“條約必須遵守”的國際慣例,對締約國的國家機關、團體和公民就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因而國際條約也是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之一。
國際慣例,是指以國際法院等各種國際裁決機構的判例所體現或確認的國際法規(guī)和在國際交往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習慣。國際慣例是國際條約的補充。
(四)法的效力
1.法的效力的含義
法的效力,即法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模式來行為,必須予以服從的一種法律之力。
通常,法的效力可以分為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的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時間有約束力。非規(guī)范性的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合同等的法的效力。這些文件在經過法定程序之后也有約束力,任何人不得違反。但是,非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是適用法律的結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2.法的效力的根據
法的效力來自于法律。法律有國家強制力,法律規(guī)定了具體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任何明顯的違法行為都會受到國家相應的制裁——罰款、監(jiān)禁甚至處死;法律保障社會成員的利益滿足,因此法律具有效力。
法的效力來自于道德。法律與人們的道德觀念相一致,法律建立在社會主流道德基礎之上,法律體現了公平、正義,因而人們服從政府、遵守法律。
法的效力來自于社會。民眾從小就養(yǎng)成了模仿他人所為的習慣,包括按照別人的行為守法的習慣。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社會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法律。
3.法的效力范圍
法的效力范圍,即指法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對什么人和什么事項有效,從而發(fā)揮法的約束力和強制力。所以,法的效力范圍一般包括法的時間效力、法的空間效力、法對人的效力。
(1)法的時間效力
法的時間效力,是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的問題。
①法律的生效時間。一般根據法律的具體性質和實際的需要來決定,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a.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b.由該法律規(guī)定具體的生效時間;
c.比照其他法律以確定本法律的生效時間;
d.自法律試行之日起生效;
e.自法律文件到達之日起生效。
②法律終止效力的時間。即法律被廢止而失去效力。一般分為明示廢止和默示廢止兩種形式。明示廢止,即在新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規(guī)定廢止舊法。默示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出現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它不是以明確的語言文字來廢止原有的法。
法律的效力終止,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
a.新的法律公布后,原有的法律即喪失效力;
b.新的法律取代原有的法律,同時宣布舊法失效;
c.法律本身規(guī)定的有效期屆滿;
d.由有關機關頒布專門性的文件來宣布廢止某個法律;
e.法律已完成其歷史使命而自行失效。
③法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
關于法的溯及力的問題,主要有下面幾種原則:
a.從舊原則,即新法沒有溯及力,對新法生效以前的行為或事件,只能適用舊法。
b.從新原則,即新法有溯及力,過去發(fā)生的事件或行為要按照新法處理。
c.從輕原則,即新法與舊法相比,哪個法的處理較輕,就按照哪個法處理。
d.從新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在原則上有溯及力,但如果舊法處理較輕,就按照舊法處理。
e.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無溯及力,但如果新法處理較輕,則按照新法處理。這一原則,是現代各國采用較普遍的原則。我國的刑法即采用這一原則。
(2)法的空間效力
法的空間效力,是指法律生效的地域范圍,即法在哪些地方具有約束力。法的空間效力一般分為法的域內效力和法的域外效力兩個方面。
①法的域內效力。法的域內效力是指法在本國主權管轄領域內的約束力。法的域內效力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法在全國范圍內有效。例如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等,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力;二是法在國家的部分區(qū)域內有效,例如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民族區(qū)域自治基本法等。
②法的域外效力。法的域外效力是指法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本國主權管轄領域外有效。在現代社會,國際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國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和利益,大多數規(guī)定自己的某些國內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在本國的領域外生效。
(3)法對人的效力
法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對哪些人適用或有效,包括對哪些自然人和法人適用?,F今世界各國法對人的效力不同,主要是因為他們適用的原則不同。一般來說,法對人的效力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于本國的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內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即法律適用于該國管轄地區(qū)內的所有的人,不論是否是本國的公民,都受本國法律約束和保護;本國的公民不在本國,就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及其利益為基礎,任何人只要侵害了本國或本國公民的利益,不論其國籍和所在的地域,都要受到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折中原則,即以屬地主義為主,以屬人主義和保護主義為補充。
(五)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guī)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
法律部門,是指按照法律規(guī)范自身的不同性質、調整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劃分的同類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法律部門是法律體系的基本組成要素,各個不同的法律部門有機組合,便成為一國的法律體系。
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一是法律規(guī)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二是法律規(guī)范的調整方法。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劃分為以下七個主要的法律部門:
1.憲法及憲法相關法律部門。憲法及憲法相關法律是我國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及國家機關的組織與活動的原則等方面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
2.民商法法律部門。民商法是規(guī)范社會民事和商事活動的基礎性法律。
3.行政法法律部門。行政法是調整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
4.經濟法法律部門。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fā)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
5.社會法法律部門。社會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
6.刑法法律部門。刑法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
7.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法律部門。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是調整因訴訟活動和非訴訟活動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
二、法律的實施
(一)法的遵守
1.守法的概念
守法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依照法的規(guī)定,行使權利(權力)和履行義務(職責)的活動。它是法的實施最普遍、最基本的方式。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施。并且,法治社會要求法律一經制定和生效,必須付諸實施。如果一個國家和社會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但卻不能在社會中得到遵守和實施,那將違背了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性。
2.守法的構成要素
守法包括守法主體、守法范圍、守法內容和守法狀態(tài)等構成要素。
(1)守法主體
守法主體是指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應當遵守法律的主體,即一定守法行為的實施者。
按照憲法的規(guī)定,在我國,守法的主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內的外國組織、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2)守法范圍
守法范圍是指守法主體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的種類。守法范圍直接決定于一個國家法的淵源。在我國,守法的范圍主要是各種制定法,包括我國的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特別行政區(qū)法、經濟特區(qū)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等。此外,有些非規(guī)范性文件如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等也屬于守法的范圍。
(3)守法內容
守法內容包括履行法律義務和行使法律權利,兩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守法是履行法律義務和行使法律權利的有機統(tǒng)一。
(4)守法狀態(tài)
守法狀態(tài)是指守法主體行為的合法程度。守法狀態(tài)包括守法的最低狀態(tài)、守法的中層狀態(tài)和守法的高級狀態(tài)這三種類型:守法的最低狀態(tài)是不違法犯罪;守法的中層狀態(tài)是依法辦事,形成統(tǒng)一的法律秩序;守法的高級狀態(tài)是守法主體的行為和內在動機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嚴格履行法律義務,充分行使法律權利,從而真正實現法律調整的目的。
(二)法的執(zhí)行
執(zhí)法的原則是指行政執(zhí)法主體在執(zhí)法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基本準則。我國的行政執(zhí)法要求遵循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效率原則。
1.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即依法行政原則,是法治原則在執(zhí)法中的具體體現。合法性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對執(zhí)法的基本要求,也是執(zhí)法的最重要的一項原則?,F代法治國家要求依法行政,保障行政活動的權威性,防止行政權力的濫用。
2.合理性原則
合理性原則是指執(zhí)法主體在執(zhí)法活動中,特別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進行行政管理時,必須做到適當、合理、公正,即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具有客觀、充分的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與社會生活常理相一致。
3.效率原則
效率原則是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機關對社會實行組織和管理過程中,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取得盡可能大的收益,取得的執(zhí)法效益。
(三)法的適用
1.法的適用的概念
法的適用又稱為“司法”,是國家司法機關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法的適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確、合法、及時。
2.當代中國法律適用的原則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要求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任何公民都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任何公民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平等地受到追究和制裁。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前者指執(zhí)法機關和執(zhí)法人員對案件作出處理時,只能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不能以其他任何別的東西為依據;后者指執(zhí)法機關和執(zhí)法人員的一切活動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并且嚴格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處理案件。
(3)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這項原則有三層意思:國家的司法權只能由國家各級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統(tǒng)一行使,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此項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自己的職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司法機關審理案件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正確適用法律。
(4)實事求是,有錯必糾
這個原則要求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從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法律尊嚴出發(fā),采取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勇于及時糾正冤、假、錯案。
(四)法律關系
1.法律關系的概念及特征
法律關系是指在法律規(guī)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征:(1)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2)法律關系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的社會關系。(3)法律關系,以現行法律的存在為前提,是根據法律規(guī)定在人們之間所形成的特殊社會關系。
2.法律關系的主體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
在我國,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種:(1)公民(自然人),既指中國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2)機構和組織(法人),包括:各種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各種企事業(yè)單位和在中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各政黨和社會團體。(3)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統(tǒng)一整體,不僅是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也是某些重要國內法律關系的主體。
3.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法律關系的客體的種類包括:
(1)物。在我國,大部分天然物和生產物可以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但以下4種不能成為私人法律關系的客體:①人類公共之物或國家專有之物(如海洋、山川、水流、空氣等)。②國家所有的文物。③軍事設施、武器(如槍支、彈藥等)。④危害人類之物(如毒品、假藥、**書籍等)。
(2)行為。在很多法律關系中,其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是行為。作為法律關系客體的行為是特定的,即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要求而完成的行為。
(3)精神產品(智力成果)。精神產品是人通過某種物體(如書本、磚石、紙張、膠片、磁盤)或大腦記載下來并加以流傳的思維成果。
(4)人身。人身是由各個生理器官組成的生理整體(有機體)。它是人的物質形態(tài),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體現。
4.法律關系的內容
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是法律關系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沒有法律權利和義務,也就不存在法律關系。法律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某種權能和利益,它表現為權利享有者可以自己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為,也可以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為。法律義務是與權利相對稱的概念,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它表現為必須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為。法律權利和義務,作為構成法律關系內容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五)法律解釋
1.法律解釋的概念
(1)法律解釋的含義與特點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人或組織對法律規(guī)定含義的說明。法律解釋既是人們日常法律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法律實施的一個重要前提。法官在依據法律作出一項司法決定之前,需要正確確定法律規(guī)定的含義;律師在向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時要向當事人說明法律規(guī)定的含義;公民為了遵守法律,也要對法律規(guī)定的含義有一個正確的解釋。
與一般的解釋相比,法律解釋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①法律解釋的對象是法律規(guī)定和它的附隨情況。法律規(guī)定或法律條文是解釋所要面對的文本,法律解釋的任務是要通過研究法律文本及其附隨情況即制定時的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方面的背景情況,探求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法律意旨,即法律規(guī)定的意思和意旨。
②法律解釋與具體案件密切相關。首先,法律解釋往往由有待處理的案件所引起。其次,法律解釋需要將條文與案件事實結合起來進行。法律解釋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確定某一法律規(guī)定對某一特定的法律事實是否有意義,也就是對一項對應于一個待裁判或處理的事實的法律規(guī)定加以解釋。
③法律解釋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性。這是指法律解釋的過程是一個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過程。人們創(chuàng)制并實施法律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這些目的和價值就是法律解釋所要探求的法律意旨。在法律解釋的實踐中,這些價值一般體現為憲法原則和其他法律的基本原則。
④法律解釋受解釋學循環(huán)的制約。法律解釋是解釋的一種具體形式,也要服從解釋學的一般原理。在法律解釋中,解釋者要理解法律的每個用語、條文和規(guī)定,需要以理解該用語、條文和規(guī)定所在的制度、法律整體乃至整個法律體系為條件;而要理解某一法律制度、法律乃至整個法律體系,又需要以理解單個的用語、條文和制度為條件。指出法律解釋存在的解釋循環(huán),可以幫助人們防止孤立地、斷章取義地曲解法律。
(2)法律解釋的種類
法律解釋由于解釋主體與解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
所謂正式解釋,通常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和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正式解釋有時也稱有權解釋。根據解釋的國家機關不同,法律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解釋。
非正式解釋,通常也叫學理解釋,一般是指由學者或其他個人及組織對法律規(guī)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這種解釋是學術性或常識性的,不被作為執(zhí)行法律的依據。
2.法律解釋的方法與位階
(1)法律解釋的方法
法律解釋的方法大體上都包括文義解釋、立法者的目的解釋、歷史解釋、比較解釋、體系解釋、客觀目的解釋等幾種方法。
①文義解釋,也稱語法解釋、文法解釋、文理解釋。這是指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法律的語言使用方式清晰地描述制定法的某個條款的內容。文義解釋的特點是將解釋的焦點集中在語言上,而不顧及根據語言解釋出的結果是否公正、合理。
②立法者的目的解釋,又被稱為主觀目的解釋,是指根據參與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材料揭示某個法律規(guī)定的含義,或者說將對某個法律規(guī)定的解釋建立在參與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資料的基礎之上。這種方法要求解釋者對立法者的目的或意圖進行證成。而要完成這個任務,解釋者必須要以一定的立法資料如會議記錄、委員會的報告為依據。
③歷史解釋是指依據正在討論的法律問題的歷史事實對某個法律規(guī)定進行解釋。它的具體內容是:第一,正在討論的法律問題的特定解決方案在過去曾被實施過;第二,該方案導致了一個后果F;第三,F是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第四,過去與現在的情形的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目前的情形下不會出現;第五,因此,該解決方案在目前也許不被稱贊。
④比較解釋,是指根據外國的立法例和判例學說對某個法律規(guī)定進行解釋。如果說歷史解釋是利用歷已發(fā)生的法律狀況證成某個解釋結果,那么比較解釋是利用另一個社會或國家的法律狀況證成某個法律解釋結果。
⑤體系解釋,也稱邏輯解釋、系統(tǒng)解釋。這是指將被解釋的法律條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中,聯(lián)系此法條與其他法條的相互關系來解釋法律。也就是說,它是利用邏輯中的矛盾律來支持或反對某個解釋結果。
⑥客觀目的解釋是指根據“理性的目的”或“在有效的法秩序的框架中客觀上所指示的目的”即法的客觀目的,而不是根據過去和目前事實上存在著的任何個人的目的,對某個法律規(guī)定進行解釋。
(2)法律解釋方法的位階
現今大部分法學家都認可下列位階:語義學解釋→體系解釋→立法者意圖或目的解釋→歷史解釋→比較解釋→客觀目的解釋,但是這種位階關系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說依此不能得以終局地確定個別解釋方法的重要性,重要性如何很大部分取決于其將造成如何的結果。
(六)法律責任
1.法律責任的概念
(1)法律責任的含義和特點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于法律規(guī)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與道義責任或其他社會責任相比,法律責任有兩個特點:(1)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承擔法律責任的具體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終依據是法律。(2)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即法律責任的履行由國家強制力保證。當然,國家強制力只是在必要時,在責任人不能主動履行其法律責任時才會使用。
(2)法律責任與權力、權利、義務的關系
法律責任與法律權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責任的認定、歸結與實現都離不開國家司法、執(zhí)法機關的權力(職權);另一方面,責任規(guī)定了行使權力的界限以及越權的后果,因而“使權力的運作成為主體所施發(fā)的一種具有負責精神的行為過程”。
法律責任與法定權利與義務也有密切的聯(lián)系。首先,法律責任規(guī)范著法律關系主體行使權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權利行使不當或濫用權利;其次,在權利受到妨害,以及違反法定義務時,法律責任又成為救濟權利、強制履行義務或追加新義務的依據;再次,法律責任通過否定的法律后果成為對權利、義務得以順利實現的保證。
2.法律責任的競合
法律責任的競合,是指由于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產生,而這些責任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
法律責任的競合具有以下特點:
(1)數個法律責任的主體為同一法律主體。不同法律主體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別追究,不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
(2)責任主體實施了一個行為。如果是數個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的法律規(guī)定,并且符合不同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則應針對各行為追究不同的法律責任,而不能按責任競合處理。
(3)該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行為人雖然僅實施了一個行為,但該行為同時觸犯了數個法律規(guī)范,符合數個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導致了數個法律責任的產生。
(4)數個法律責任之間的相互沖突。當責任主體的數個法律責任既不能被其中之一所吸收,也不能并存,而如果同時追究,顯然有悖法律原則與精神,就發(fā)生法律責任間的沖突,產生競合。
3.歸責與免責
(1)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結,也叫歸責,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在我國,歸責的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責任法定原則、公正原則、效益原則和合理性原則。
①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后果應當由法律規(guī)范預先規(guī)定,包括在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guī)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②公正原則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方面:第一,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第二,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責罰相當”、“罰當其罪”;第三,公正要求綜合考慮使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地區(qū)別對待;第四,公正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時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非依法律程序,不得追究法律責任;第五,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對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同樣地追究法律責任,不允許有不受法律約束或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
③效益原則是指在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時,應當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講求法律責任的效益。
④合理性是指,在設定及歸結法律責任時考慮各當事人的心智和情感因素,以期真正發(fā)揮法律責任的功能。
(2)法律責任的免責條件
法律責任的免除,也稱免責,是指法律責任由于出現法定條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從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和法律實踐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免責形式。
①時效免責,即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的期限后而免除。時效免責的意義在于: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督促法律關系的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權利義務關系,提高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穩(wěn)定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②不訴及協(xié)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xié)商同意的免責。
③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后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這是一種將功抵過的免責形式。
④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經典真題回顧
真題1(單項選擇題)我國對法律溯及力問題,實行的原則是()。
A. 法在任何情況下均溯及既往
B. 法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溯及既往
C. 法在一般情況下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guī)定除外
D. 法在一般情況下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guī)定除外
【答案】 D
【考點】 法律溯及力
【解析】 法律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目前各國采用的通例是“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我國《立法法》第84條規(guī)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guī)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guī)定除外?!?BR>
真題2(單項選擇題)法律關系是指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會關系。因此,下列選項中具有法律關系的有()。
A. 李某與張某已于年前領取了結婚證
B. 王某與張某是大學同學
C. 經人介紹,張某與趙某確定了戀愛關系
D. 武某與周某從一年前開始一直以夫妻名義一起生活
【答案】 A
【考點】 法律關系的定義
【解析】 法律關系是指法律規(guī)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由定義可知,B、C、D項均不屬于法律關系?;橐鰧儆诿袷路申P系,A項正確。
第三節(jié)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概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現實和全局出發(fā),借鑒世界法治經驗,對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法治發(fā)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它既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執(zhí)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法治建設上的體現。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jiān)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fā),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fā)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guī)律,系統(tǒng)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fā)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依法治國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干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yǎng),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zhí)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jiān)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二)執(zhí)法為民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zhí)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公平正義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干警必須秉公執(zhí)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服務大局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干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于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huán)境。
(五)黨的領導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tǒng)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zhí)法統(tǒng)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tǒng)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
(一)“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提出
2007年12月2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個至上”的重要觀點。
(二)深刻認識堅持“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重大意義
1.在法律思想第一次劃清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原則界線,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確了歷史使命、提供了科學方法、奠定了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最新發(fā)展。
2.“三個至上”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本質要求。
3.“三個至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堅持“三個至上”,必須體現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各個方面,必須貫穿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各個領域,必須落實到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全部工作之中。
(三)準確理解“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實質
1.黨的事業(yè)本質上就是人民的事業(yè)。
2.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樹立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
(四)正確把握“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內在關系
1.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2.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事業(yè)就是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利益。
3.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也領導人民遵守和執(zhí)行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tǒng)一的體現,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必須樹立、維護和尊重憲法法律的權威。人民制定憲法法律就是為了協(xié)調、保障和發(fā)展自己的利益,人民利益就是憲法和法律的價值。
4.在實質上,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乃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體,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標志,共同反映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經典真題回顧
真題(單項選擇題)2007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個至上”的重要觀點?!叭齻€至上”是指()。
A. 黨的事業(yè)至上、群眾利益至上、法律尊嚴至上
B. 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規(guī)至上
C. 人民事業(yè)至上、群眾利益至上、法律尊嚴至上
D. 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
【答案】 D
【考點】 “三個至上”重要觀點
【解析】 2007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觀點。
本章強化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這一規(guī)則是()。
A. 授權性規(guī)則 B. 調整性規(guī)則
C. 強行性規(guī)則 D. 任意性規(guī)則
2.“法律離不開國家,從屬于國家”是因為()。
A. 國家的基本制度需要法律來確認B. 國家形式和國家機構需要法律來確認
C. 法律是實現國家職能的手段D. 法律的創(chuàng)制實施依賴于國家
3.經濟基礎決定法意味著()。
A. 經濟的要求即是法律B. 法律沒有自己的歷史
C. 法沒有相對獨立性D. 法從經濟關系中自動產生
4.法律終止生效是法律時間效力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以默示廢止方式終止法律生效時,一般應當選擇下列哪一原則?()
A. 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 B. 國際法優(yōu)于國內法
C. 后法優(yōu)于前法 D. 法律優(yōu)于行政法規(guī)
5.地方性法規(guī)是指()。
A.詞全國人大為地方所制定的法規(guī)
B. 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所制定的法規(guī)
C. 省級人大和較大的市的人大所制定的法規(guī)
D. 省級人大和政府所制定的法規(guī)
二、多項選擇題
1.我國社會主義法的主要淵源是()。
A. 行政法規(guī)B. 法律
C. 憲法D. 國際條約
2.下列有關法與社會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A. 社會是法的基礎,國家法以社會法為基礎,“紙上的法”以“活法”為基礎
B. 科技進步對于以良知、正義為裁判基礎的司法活動影響不大
C. 在發(fā)展水平上,法與道德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且在發(fā)展水平上互為標志和說明
D. 法律只規(guī)范和關注人們的外在行為,不過問人的內心活動;而宗教規(guī)范既規(guī)范人的外部行為,又規(guī)范人的內心活動
3.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為確定的指引和有選擇的指引,下列表述屬于有選擇的指引的是()。
A. 憲法規(guī)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B. 合同法規(guī)定,當事人協(xié)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
C. 刑法規(guī)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D. 民法通則規(guī)定,公民對自己的發(fā)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權申請領取榮譽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
4.下列關于法律責任的說法錯誤的是()。
A. 法律責任都是過錯責任
B. 法律責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
C. 懲罰是法律責任的最主要功能
D. 法律責任肯定導致法律制裁
5.對法與國家的關系有如下幾種表述,哪幾項是正確的?()
A. 法律形式直接受國家形式的影響
B. 國家的存在以法的存在為前提條件
C. 法律規(guī)定國家的性質及組成,國家的性質決定法律的性質
D. 國家機構必須依靠法律來組織、建立和發(fā)展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 法律規(guī)則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按照法律規(guī)則提供的行為模式不同可以分為授權性規(guī)則和義務性規(guī)則,題中規(guī)則是設定義務的,故A不選;義務性規(guī)則都是強制性而非任意性,故D不選;調整性規(guī)則和構成性規(guī)則是按特定行為之前是否有調整規(guī)則的標準進行的分類,調整性規(guī)則是行為之前沒有規(guī)則,而納稅行為是在稅法規(guī)則之后才有的,題中規(guī)則是構成性規(guī)則而非調整性規(guī)則,故B不選。C為正確答案。
2.D【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國家與法的關系中法律有賴于國家的一方面。ABC都講的是國家有賴于法,只有D反映了法離不開國家,法律的制定、認可、變動和實施都有賴于國家,離不開國家。故選D。
3.B【解析】 經濟基礎決定法并不是意味著經濟的要求都反映到法律當中,法也不會從經濟基礎中自發(fā)地產生,而需要社會主體的利益作為中介,因此AD錯誤;同時,法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C錯;正因為經濟基礎對法的決定作用,法律的變化無論是局部的還是整體的都是由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的,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法沒有自身的歷史”。
4.C【解析】 法的默示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出現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從理論上講,立法機關有意廢止某項法律時,應當是清楚而明確的。如果出現立法機關所立新法與舊法發(fā)生矛盾的情況,應當按照“新法優(yōu)于舊法”、“后法優(yōu)于前法”的原則解決矛盾,舊法因此被新法“默示地廢止”。
5.C【解析】 地方性法規(guī),是指法定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的權限,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和頒布的在本行政區(qū)域范圍內實施的規(guī)范性文件。根據《立法法》第63條的規(guī)定,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qū)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本省、自治區(qū)的地方性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報省、自治區(qū)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施行。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解析】 ABCD四項均為我國社會主義法的主要淵源。
2.AC【解析】 社會是法的基礎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制定、認可法律的國家以社會為基礎,國家權力以社會力量為基礎;同時還可以說,國家法以社會法為基礎,“紙上的法”以“活法”為基礎。A項正確??萍歼M步對司法的影響表現在司法過程的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法律推理,司法活動越來越深刻地受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B項錯誤。在發(fā)展水平上,法與道德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且在發(fā)展水平上互為標志和說明。C項正確。法一般只規(guī)范和關注人的外在行為,一般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宗教規(guī)范不但規(guī)范人的外部行為,而且更側重于規(guī)范人的內心活動。D項錯誤。
3.BD【解析】 法對人們行為的指引有兩種方式:(1)確定的指引,是指人民必須根據法律規(guī)范的指示而行為,法律要求人們必須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為人們設定積極的義務(作為義務)。法律要求人們不得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為人們設定消極義務(不作為義務)。若人們違反這種確定的指引,法律通過設定違法后果來處理,以此來保障確定的指引的實現。(2)有選擇的指引,是指法律規(guī)范對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可以選擇的模式,根據這種指引,人們自行決定是這樣行為還是不這樣行為。這是一種按權利規(guī)則而產生的指引作用。由此,本題中選項BD都有可選擇性,屬于有選擇的指引,而選項A是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尊嚴,屬于確定的指引,C項也屬于確定的指引。
4.ACD【解析】 法律責任也有無過錯責任。不同的法律責任其功能不相同,民事責任以補償為主要功能,刑事責任以預防和懲罰為主要功能。法律責任也不必然導致法律制裁。只有在責任人不主動履行責任的情況下,才需要國家強制其履行,這才是法律制裁。故ACD項符合題意。
5.ACD【解析】 法與國家關系密切,法律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以國家為前提條件;法律的性質、特征直接由國家性質與特征決定,法律形式直接受國家形式影響;法律的貫徹實施必須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法律規(guī)定國家的性質及其組成,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國家機構必須依靠法律組織、建立和發(fā)展。B項中的國家的存在以法的存在為前提條件顯然顛倒了法與國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