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作文:十大賞月佳處,象山夜月

字號:

在廣西桂林象山。象鼻和象身中間有一水月洞,江水從洞中橫貫而過。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駛?cè)胨露?,便見“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水流月不去,月去不還流”的絕妙景觀。
     象鼻山在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西距文昌橋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guī)r組成,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吸飲江水。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象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gòu)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chǎn)品多以象山作為標記。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1.2萬年前,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fā)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米,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象眼巖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cè), 互相貫通, 高約2米, 寬5~10米, 長52.8米, 呈扁長形, 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巖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 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 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 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巖, 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 無磴可通。象眼巖南北兩洞, 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 高聳的漓江飯店近在咫尺, 城區(qū)樓宇街市鱗次櫛比, 半城山芭歷歷在目; 從右眼遠眺, 江波帆影, 閃爍隱現(xiàn)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間。
     云崖軒宋代園林建筑。明張鳴鳳《桂故》載: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軒。軒廢已久。”根據(jù)方信孺《題云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云崖軒”的記述。云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巖上, 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 說云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