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級社會工作者考試輔導:簡述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字號:

-
    流浪未成年人是目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流浪未成年人也被稱為“流浪兒童”,顧名思義,就是居無定所四處游走、沒有受到法定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沒有固定的 收入來源和住所、靠自己謀生的未成年人。根據(jù)國家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和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精神,在中國,流浪兒童是指年齡在18歲以下,脫離家庭和離開監(jiān)護人流落社會連續(xù)超過24小時,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兒童。流浪兒童脫離了主流社會,享受不到義務教育和計劃免疫,食宿不衛(wèi)生,疾病、饑餓困擾著他們,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發(fā)展帶來了嚴重影響。更為嚴重的是,還經常被成人蓄意利用從事販毒、偷盜、倒賣假證件以及以賣花、求學、治病 為手段變相乞討等種種違法犯罪活動。
    《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01~2010)總目標指出:“堅持‘兒童優(yōu)先’原則,保障兒童生存、發(fā)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權利,提高兒童整體素質,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優(yōu)化兒童成長環(huán)境,使困境兒童受到特殊保護。”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和原則,各地市都建立了集救助、預防、管理、教育、矯治等功能于一體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也都在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救助保護流浪兒童模式。近年來,民政部出臺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guī)范》中對于流浪未成年人增加了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治方面的內容。規(guī)定救助部門應定期對受助未成年人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受助未成年 人,應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治。但總體上而言,對流浪兒童進行心理救助研究還比較少,仍處于起步階段。
    一、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
    此次我們在湖南省的三個地市選擇了20名流浪未成年人進行調查,從性別上看,男性占80% ,女性占20%;從流出地看,來自農村的占75%,來自城鎮(zhèn)的占25%;從受教育程度看,小學以下的占65% ,初中以上的占35%;從年齡分布上看,年齡多集中在12~15歲之間。通過EPQ、CBCL 問卷調查,這些兒童均具有自卑、不信任、自私、冷漠、膽怯、孤僻、行為不得體、坐立不安、不遵守集體規(guī)則等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在訪談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他們 遇到刺激容易情緒化、易怒、緊張、敏感、脆弱,與周圍事物格格不入,與他人交往顯得拘謹、羞怯和苦惱,一些孩子的抵觸情緒、敵對情緒很強。具體來說,他們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為:(1)認知方面具有自我否定的特點,典型表現(xiàn)包括自卑心理嚴重、遇到困難退縮、自我防御心理突出、覺得沒有人看得起自己、自己也瞧不起自己等。(2)情感方面,感情脆弱、冷漠、渴望關愛卻又自我封閉等。(3)意志方面,自控能力較差,難于理智地做出選擇和判斷。(4)行為方面,認同反社會的行為方式,沉默寡言,長時間不能集中注意,有說謊、盜竊、不守規(guī)矩等行為,有暴力傾向。(5)社會交往方面,不信任他人,拘謹、羞澀,但同時喜歡與同類聚集成群體。
    以上異常情況均是由于孩子們在幼年和童年時期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關愛所致。這些孩子流浪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家庭解體和家庭暴力使未成年兒童邁出外出流浪的步子;有的失去父母寄養(yǎng)在他人家中,缺乏關愛,生存環(huán)境不好,家庭環(huán)境冷漠,這些孩子不堪忍受,離家出走;有的是屬于父母遺棄,父母遺棄孩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是非婚生子女、父母無力照看、父母重新組建家庭、家庭成員間不和睦、孩子患有一些先天性的疾病等;有的是農村家庭空殼化、留守化,造成無人管教孩子;還有的是孩子自身的原因,比如貪玩成性、不服管教等。上述因素不僅是孩子們離家流浪的原因,同時也導致了孩子異常心理的形成。
    二、造成流浪未成年人心理現(xiàn)狀的社會性因素
    1.流浪經歷對他們的成長有著極其不利的負面影響
    流浪兒童的流浪史從幾個月到幾年各不等,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極其不好。流浪中的兒童衣食無保障,安全無保障,更不用說衛(wèi)生條件和教育狀況了。他們過早也過多地 承受了生命的痛苦與無助,他們對于錢財、食物、衣服等物質條件有著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渴望。流浪兒童由于在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本能的需求凸現(xiàn),“本我”意識被過于強化;又由于他們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自我”也就無限制地張揚,而與此同時,“超我”卻缺失了。流浪兒童未受過正規(guī)的品德教育,他們不懂得道德,不懂得良心,不懂得追求。愛是這些流浪兒童在自己的生活里尤其是在流浪的日子里幾乎得不到的東西,沒有形成愛心互動的環(huán)境,所以,許多孩子都異常冷漠。
    2.主流社會對流浪兒童多貼有貶義的“標簽”
    主流社會對流浪兒童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給他們貼上各種含有貶義的標簽,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們用“小流子、小偷、小叫花子”等詞語稱呼流浪兒童,流浪兒童的行為不免要遭受到他人的非議與指責,長期的自尊受損很容易造成他們的人格缺失,使他們變得對除了金錢和物質以外的其他一切都不在意。再加上他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與引導,這樣,這些孩子人性中“惡”的一面被凸顯,社會化過程被異化。流浪兒童對于主流社會和群體方式有著復雜而無知的情緒。獨立、敏感、封閉、自我、多疑、固執(zhí),缺乏合作意識,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烈,即便是那些正在嘗試改變的流浪兒童由于很少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鼓勵,他們很快又會向負面方向傾斜。
    3.現(xiàn)有的社會救助制度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承擔流浪兒童救助職責的部門主要是福利院和流浪兒童保護中心。而這些民政部門的救助機構由于經費設施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救助制度還不健全,救助體系還不完善。實際上,家庭、學校、社區(qū)、政府等各部門都有相當大的資源潛力,卻幾乎沒有用上。流浪兒童心理問題主要是家庭結構不健全和家庭功能破壞以后的流浪經歷以及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流浪兒童救助的終目的就是讓他們回歸家庭、回歸學校、回歸主流社會,如果這些兒童在救助過程中和走出中心后,家庭環(huán)境沒有改善,世人對流浪兒童的歧視觀念依然存在,社會支持系統(tǒng)依然不健全,我們的救助就顯得蒼白且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