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在自己的微博爆料,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微博)現(xiàn)代文閱讀題目,但自己不會做,自測僅能得一半的分,一時引起博友們瘋狂轉發(fā)。
我從報道中注意到,2011年福建高考語文中一現(xiàn)代文閱讀題原作者林天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無調侃地說:“這些出高考試題的想得真多!”林估計這道15分題自己只能拿一半左右分數(shù)。無論如何,高考題考倒原文作者都是黑色幽默級的嘲諷,讓人哭笑不得唏噓不已,但嘲諷的肯定不是作者自己。
高考題考倒原文作者是不是對出題老師的嘲諷?也不是。出題老師一不能擅自作主發(fā)散思維“想得真多”,多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且須按語文和高考兩根指揮棒行事;二不能左右所出題目進入題庫抽中入卷。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出卷老師不過是奉命行事按向命題,高考題考倒原文作者是怪不得出題者的。
其實,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題即便不選林天宏文章,也會選中張?zhí)旌晖跆旌晡恼???梢詳嘌缘氖?,高考題考倒原文作者的咄咄怪事仍會發(fā)生,只不過原作者有的不知不曉有的裝聾作啞有的作古無聲罷了。事實亦然,“原作者得低分”尷尬怪事并非首現(xiàn)。早在2009年,同為福建高考語文閱讀題,同樣15分閱讀文《寂靜錢鐘書》原作者周劼人只拿到一分。2008年12月24日,《中國青年報》實習生周劼人在該報發(fā)文《寂靜錢鐘書》,此文后被選為福建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我對了對答案,除了第一個選擇題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錯。出題老師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寫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寫作時根本沒有想到的內涵都表達出來了。”周在博客上如是寫道。尤為荒謬的是,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錯的。
設若說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選誰的文章具有偶然性,高考題考倒原文作者則大抵事出必然。在我目中,現(xiàn)下中學語文教學體系和高考閱讀評價標準有病,高考題考倒原文作者不過是并發(fā)癥罷了?;氐礁呖碱}考倒林天宏上說事。今年福建高考語文試卷中,林文《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被安排在乙類實用類文本閱讀,考生閱讀10段文字后需做3大題,其中一道選擇題5分兩道簡答題分別為4分和6分。第一道選擇題是多選題,要選出對“關于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選項,林選了C、E,正確答案是D、E。第二題要簡要分析“文章多處提到梁思成,這對寫朱啟鈐有什么作用”,林說自己基本答對。第三題要求考生分析“作者為什么兩次提到6月13日那場大雨”,林做完一查答案發(fā)現(xiàn),答案有3點,自己只答對一兩點。林天宏郁悶地在微博上發(fā)泄不滿:“其他就不說了,最后一題問作者為什么提了兩次大雨,標準答案忽忽說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寫稿時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問問我好嘛?”“為什么兩次提到雨?我是南方人啊,在南方經(jīng)常下雨,北京下雨少嘛,所以我要提兩次啊?!绷种毖圆恢M,寫作時并沒考慮那么多,寫到最后自然又回到了這場雨,“這是很隨性、水到渠成的,沒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但參考答案第三個要點卻硬說兩次提到雨是“首尾呼應,結構完整”并進行詳細分析。耐人尋味的是,林一語道破“天機”:“現(xiàn)在做完題,我認真想想,要是當年,我也會這么回答?!绷痔旌晔歉=ㄈ?,1997年考入福建師大讀書,“高中讀書,通過強化訓練,自然形成了一套體系、一個標準,在當時嚴格的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我想我也會這么回答?!薄拔译x開這個體系十多年了,不熟悉這套體系,就不會作答了。”在我眼中,所謂“一套體系、一個標準”,無非就是,多年來“以不變應萬變的”中學語文單向思維的僵化教學體系和高考閱讀一元答案的死板評價標準。
林天宏說,“我現(xiàn)在看來,題目這么出參考答案這么寫并不離譜。”我不知道,這是原文作者被高考題考倒后的隱喻嘲諷抑或無奈自嘲。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學語文“一套體系、一個標準”不破,高考題考倒原文作者的尷尬怪誕就還會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