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始建縣治于三國吳赤烏二年(239),距今1750余年。建縣之始,縣名羅陽,縣治設(shè)在北湖魯岙(集云山南麓西岙一帶),晉太寧元年(323),縣治遷置邵公嶼(今市人武部一帶),相繼改名安陽縣、安固縣、瑞安縣??h治東界大海,北靠集云山,西南襟飛云江,東有邵公嶼鰲伏,西有峴山龜浮,隆山文筆峰類蒼龍之角,棲隱山如雛鳳展翅,城內(nèi)街河錯落有致,狀若棋枰,撤擅東南之勝。
縣城城墻 瑞安古城墻在邵公嶼周圍,始建時間未詳。元時城墻四周僅1里204步,高1丈2尺,厚7尺;元至正廿四年(1364)改拓,城周增至937丈6尺,并鑿濠河。明代,瑞安沿海屢遭倭寇騷擾,為加強海防,洪武三年(1370),縣令王泰督民增修縣城城墻,至永樂十五(1417)完成,城周濠河復加開鑿。明弘治間(1488-1505),在東門建譙樓一座,邑書法家任道遜題“東南偉觀”額。明嘉靖三十年(1552),縣令劉畿嘹望臺、窩鋪,改木欄板水門為石砌鐵葉水門。嘉靖三十八年,縣令余世儒倡修城墻,于小東門、南門臨江外加厚城墻5尺,名垛墻增高3尺,垛內(nèi)周圍筑矮墻。城墻四周擴大至1140丈,高1丈7尺,面闊8尺,址闊1丈3尺。城門5座:大東門名賓陽門(通永豐廂)、小東門名武靖門(通東山巡檢司)、西門名永勝門(通沿江圩岸)、南門名鎮(zhèn)海門(通飛云渡)、北門名瞻闕門(通北湖);水門3座:東為龍波門(在賓陽門南)、北為永靖門(在瞻闕門西南)、東北為環(huán)壁門(在東隅虞池)。清初在明城的基礎(chǔ)上增建敵臺3座,窩鋪40座,石嘹望臺44座,垛口由1000多口改為900口。城周有東、南、北三面濠河,總長684丈,深名1丈。其中東濠河140丈,南濠河302丈,北濠河242丈,西臨西山及飛云江無濠。城內(nèi)河道密布,呈三縱四橫格局;有大小街道32條,依河成街,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
抗日戰(zhàn)爭初期,瑞安縣城屢遭日本侵略軍飛機空襲。(其中民國28年4月間空襲尤劇,日軍飛機轟炸掃射縣城,死傷多人,毀房30余間)國民黨政府以城墻有礙居民疏散為由,縣長呂律于民國27、28年(1938、1939)征民工先拆東、西、北城墻,29年又拆南城墻,片石無留,千余年古跡一時間茫然無存。
沙城 明嘉靖三十年(1552),縣令劉畿募民在老縣城南飛云江北岸灘涂上就地用涂泥、構(gòu)筑城外之城——沙城(俗稱泥城)以御倭寇。沙城分東西兩段:東段西起城東大較場,東至東山巡檢局城,長1200丈;西段西起西山山麓,西至上河埭,長170丈。兩段均與老城墻相接,城高1丈2尺,面闊6尺,垛墻3尺;設(shè)石砌寨門6座,東段分別為司前寨、東頭寨、巖前寨、五社寨;西段分別為西埭寨、上河寨。沙城早圮,今遺址無存,僅留“泥城路”路名。
小城 清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叛清后,其部將曾養(yǎng)性率兵10萬余人圍攻瑞安縣城,初不能克,轉(zhuǎn)陷溫州府城后,瑞安縣城開城投降,曾部入城后在老城外周圍強令民夫增筑小城?!叭眮y平,耿部敗退后,小城仍留,后不復修,現(xiàn)遺址無存。
巡檢司城 在縣城東3里,10都東山飛云江入口。明洪武初巡檢司城在梅頭(宋時屬管界巡尉,元朝設(shè)巡檢司),洪武二十年(1387)巡檢司遷至東山,并筑城,城周155丈、高2丈,門一,明嘉靖四十五縣令朱沾督民重修,城增高4尺。今圯。
隅廂 古縣城隅、廂設(shè)置的資料始見于明嘉靖間,共置4隅1廂。即東南隅、西北隅、東北隅和永豐廂,隅、廂下設(shè)莊,沿襲至清末。民國13年(1924)城內(nèi)增為6隅,即增外東南隅,外西北隅;民國20年改設(shè)8鎮(zhèn),即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永豐,豐湖,鎮(zhèn)海,永勝等鎮(zhèn),屬第一區(qū);民國32年縮并為6鎮(zhèn),即豐湖與永豐鎮(zhèn)合并,鎮(zhèn)海與永勝鎮(zhèn)合并;民國35年6鎮(zhèn)合并為中央鎮(zhèn)。1949年5月后置城區(qū),1958年置城關(guān)人民公社,1959年置城關(guān)鎮(zhèn)。1985年城關(guān)鎮(zhèn)、城區(qū)合署辦公(一套班子、兩個牌子);1987年郊區(qū)隆山、紅旗、橫山3鄉(xiāng)并入城關(guān)鎮(zhèn);1992年東山鎮(zhèn)并入城關(guān)鎮(zhèn)?,F(xiàn)全鎮(zhèn)轄城東、城北、隆山、紅旗、東山5個街道辦事處,37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1996年底全鎮(zhèn)人中13.24萬人,暫住人中約5萬人。1993年,在城關(guān)鎮(zhèn)東辟安陽新區(qū),設(shè)安陽新區(qū)管委會。
縣城城墻 瑞安古城墻在邵公嶼周圍,始建時間未詳。元時城墻四周僅1里204步,高1丈2尺,厚7尺;元至正廿四年(1364)改拓,城周增至937丈6尺,并鑿濠河。明代,瑞安沿海屢遭倭寇騷擾,為加強海防,洪武三年(1370),縣令王泰督民增修縣城城墻,至永樂十五(1417)完成,城周濠河復加開鑿。明弘治間(1488-1505),在東門建譙樓一座,邑書法家任道遜題“東南偉觀”額。明嘉靖三十年(1552),縣令劉畿嘹望臺、窩鋪,改木欄板水門為石砌鐵葉水門。嘉靖三十八年,縣令余世儒倡修城墻,于小東門、南門臨江外加厚城墻5尺,名垛墻增高3尺,垛內(nèi)周圍筑矮墻。城墻四周擴大至1140丈,高1丈7尺,面闊8尺,址闊1丈3尺。城門5座:大東門名賓陽門(通永豐廂)、小東門名武靖門(通東山巡檢司)、西門名永勝門(通沿江圩岸)、南門名鎮(zhèn)海門(通飛云渡)、北門名瞻闕門(通北湖);水門3座:東為龍波門(在賓陽門南)、北為永靖門(在瞻闕門西南)、東北為環(huán)壁門(在東隅虞池)。清初在明城的基礎(chǔ)上增建敵臺3座,窩鋪40座,石嘹望臺44座,垛口由1000多口改為900口。城周有東、南、北三面濠河,總長684丈,深名1丈。其中東濠河140丈,南濠河302丈,北濠河242丈,西臨西山及飛云江無濠。城內(nèi)河道密布,呈三縱四橫格局;有大小街道32條,依河成街,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
抗日戰(zhàn)爭初期,瑞安縣城屢遭日本侵略軍飛機空襲。(其中民國28年4月間空襲尤劇,日軍飛機轟炸掃射縣城,死傷多人,毀房30余間)國民黨政府以城墻有礙居民疏散為由,縣長呂律于民國27、28年(1938、1939)征民工先拆東、西、北城墻,29年又拆南城墻,片石無留,千余年古跡一時間茫然無存。
沙城 明嘉靖三十年(1552),縣令劉畿募民在老縣城南飛云江北岸灘涂上就地用涂泥、構(gòu)筑城外之城——沙城(俗稱泥城)以御倭寇。沙城分東西兩段:東段西起城東大較場,東至東山巡檢局城,長1200丈;西段西起西山山麓,西至上河埭,長170丈。兩段均與老城墻相接,城高1丈2尺,面闊6尺,垛墻3尺;設(shè)石砌寨門6座,東段分別為司前寨、東頭寨、巖前寨、五社寨;西段分別為西埭寨、上河寨。沙城早圮,今遺址無存,僅留“泥城路”路名。
小城 清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叛清后,其部將曾養(yǎng)性率兵10萬余人圍攻瑞安縣城,初不能克,轉(zhuǎn)陷溫州府城后,瑞安縣城開城投降,曾部入城后在老城外周圍強令民夫增筑小城?!叭眮y平,耿部敗退后,小城仍留,后不復修,現(xiàn)遺址無存。
巡檢司城 在縣城東3里,10都東山飛云江入口。明洪武初巡檢司城在梅頭(宋時屬管界巡尉,元朝設(shè)巡檢司),洪武二十年(1387)巡檢司遷至東山,并筑城,城周155丈、高2丈,門一,明嘉靖四十五縣令朱沾督民重修,城增高4尺。今圯。
隅廂 古縣城隅、廂設(shè)置的資料始見于明嘉靖間,共置4隅1廂。即東南隅、西北隅、東北隅和永豐廂,隅、廂下設(shè)莊,沿襲至清末。民國13年(1924)城內(nèi)增為6隅,即增外東南隅,外西北隅;民國20年改設(shè)8鎮(zhèn),即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永豐,豐湖,鎮(zhèn)海,永勝等鎮(zhèn),屬第一區(qū);民國32年縮并為6鎮(zhèn),即豐湖與永豐鎮(zhèn)合并,鎮(zhèn)海與永勝鎮(zhèn)合并;民國35年6鎮(zhèn)合并為中央鎮(zhèn)。1949年5月后置城區(qū),1958年置城關(guān)人民公社,1959年置城關(guān)鎮(zhèn)。1985年城關(guān)鎮(zhèn)、城區(qū)合署辦公(一套班子、兩個牌子);1987年郊區(qū)隆山、紅旗、橫山3鄉(xiāng)并入城關(guān)鎮(zhèn);1992年東山鎮(zhèn)并入城關(guān)鎮(zhèn)?,F(xiàn)全鎮(zhèn)轄城東、城北、隆山、紅旗、東山5個街道辦事處,37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1996年底全鎮(zhèn)人中13.24萬人,暫住人中約5萬人。1993年,在城關(guān)鎮(zhèn)東辟安陽新區(qū),設(shè)安陽新區(qū)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