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字號:

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是為大家整理的,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guī)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qū)域特征的一門學科。
    1.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一
    1.經(jīng)度的遞變:向東度數(shù)增大為東經(jīng)度,向西度數(shù)增大為西經(jīng)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shù)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shù)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jīng)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jīng)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jīng)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jīng),減小的是西經(jīng)。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jīng)80°在東經(jīng)1°的東面,在西經(jīng)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2.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二
    1、晨昏線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讀在日照圖上
    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
    一是根據(jù)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
    二是根據(jù)晝夜半球判斷:位于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于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于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jīng)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3.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三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huán)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huán)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4.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四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qū),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nóng)業(yè)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_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o——40o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_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大陸東岸(_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5.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五
    熱力環(huán)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6.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六
    大氣環(huán)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huán)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huán)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干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干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七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jié)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8.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八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巖。
    4、地殼物質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
    5、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9.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九
    1.判斷南北極
    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jù)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jīng)度,東經(jīng)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維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jīng)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jīng)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jīng)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jīng)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jīng)線為18點,依據(jù)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jīng)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jù)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jīng)度數(shù)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10.高一地理下冊期中知識點歸納 篇十
    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xiàn)極晝(或南極圈出現(xiàn)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xiàn)極夜(或南極圈出現(xiàn)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jīng)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jīng)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jīng)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jīng)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jù)經(jīng)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jīng)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jīng)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jīng)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