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餓死也不賣假筆 賣假筆不賣給考生 有假筆不賣真筆 真假“高考筆”前三種經營者三種回答驗良心成色
本報記者 胡玥
高考前一天,市工商局在全市開展清理假冒高考答題卡專用2B鉛筆的行動,并在哈爾濱市各區(qū)清查出大量的假冒“中華牌2B鉛筆”。記者隨后深入采訪獲悉,對于遍布哈爾濱市各種經營場所的“高考筆”經營者來說,這次打假行動,竟拷問出了良心與黑心。
經營者一:
“餓死,也不賣假筆坑學生”
日前,哈爾濱市道外景陽文教批發(fā)市場業(yè)主王志敏接受記者采訪時說,7日,她接到大慶市某商場文具經營者張大姐來電:“小王,聽說哈爾濱查出了假冒中華鉛筆,我的筆可都是從你那兒進的貨。你跟姐說實話,你賣的是不是假筆?”王志敏回答:“大姐,你相信我,我是廠家指定經銷商,10年了,我沒賣過一根假鉛筆?!蓖踔久粽f,這些年,因為賣假筆越來越多,她的年銷售額已經從200萬元被擠壓到40萬元,“就是餓死,我也不會賣假筆坑高考的學生。”
經營者二:
“我的假筆,不會賣給考生”
6日,記者隨工商檢查人員在全市檢查“高考筆”。道里區(qū)113中學門前有多家文具店。執(zhí)法人員在幾家店內都查出了疑似假冒的高考用筆。記者發(fā)現,在其中一家店內,兩盒同樣為“中華牌”的2B鉛筆被擺在了不同的貨架上。記者問老板:為什么要將筆分開擺放?老板說:“實話跟你說吧,這筆一盒是真的,一盒是假的。有學生來買筆,我就問他是考試用?還是畫畫用?如果是考試用,就賣真的。”
經營者三:
“假筆賺錢多,為啥還賣真筆?”
昨天,上海中華第一鉛筆有限公司的銷售負責人彭經理給記者打來電話說,該公司的打假部門曾多次來哈爾濱調查,“發(fā)現市場上銷售的‘中華2B鉛筆’超過一半是假的,而且賣一支假筆的利潤,要比真筆高出3倍?!薄斑€有售假者曾對公司打假人員不客氣地說:‘假筆能賺這么多,誰還那么傻賣真的!’”
據彭經理介紹,假筆被考生使用后,考卷很可能不會被識讀,后果太嚴重了?!?BR> 新快評:別指著消費者去防假
馬 霆
每當有新型假貨產品“問世”,有關部門往往會站出來向消費者傳授“識假秘笈”,就好像消費者學會了幾招“絕技”,就有了對付假貨、防身自保的本事。
有關部門未免高看消費者了,面對層出不窮、花樣翻新、遍布各個領域的假貨,就憑消費者幾招“三腳貓”的功夫,怎能不被假貨害慘?消費者需要打造怎樣的知識結構,積累怎樣的知識儲備,才能練就一雙識假的慧眼?我們不妨簡單設想一下,要想不吃注水肉,你就得懂點生物學知識;要想不用有毒的紫砂鍋,你就得懂點化學知識;要想躲開假藥,你就得懂點藥物學知識……如此看來,只有博學、多識、強記的消費者才有可能與假貨無緣,吾等才智平平之輩只能任假貨殘害了。
傳授“識假秘笈”固然有益,但對各有關部門而言,更為重要、更為迫切的還是在如何加強對企業(yè)、市場的監(jiān)管,如何完善相關法規(guī)制度等方面下足功夫,讓假貨無立足之地。這才是對消費者負責的做法。
本報記者 胡玥
高考前一天,市工商局在全市開展清理假冒高考答題卡專用2B鉛筆的行動,并在哈爾濱市各區(qū)清查出大量的假冒“中華牌2B鉛筆”。記者隨后深入采訪獲悉,對于遍布哈爾濱市各種經營場所的“高考筆”經營者來說,這次打假行動,竟拷問出了良心與黑心。
經營者一:
“餓死,也不賣假筆坑學生”
日前,哈爾濱市道外景陽文教批發(fā)市場業(yè)主王志敏接受記者采訪時說,7日,她接到大慶市某商場文具經營者張大姐來電:“小王,聽說哈爾濱查出了假冒中華鉛筆,我的筆可都是從你那兒進的貨。你跟姐說實話,你賣的是不是假筆?”王志敏回答:“大姐,你相信我,我是廠家指定經銷商,10年了,我沒賣過一根假鉛筆?!蓖踔久粽f,這些年,因為賣假筆越來越多,她的年銷售額已經從200萬元被擠壓到40萬元,“就是餓死,我也不會賣假筆坑高考的學生。”
經營者二:
“我的假筆,不會賣給考生”
6日,記者隨工商檢查人員在全市檢查“高考筆”。道里區(qū)113中學門前有多家文具店。執(zhí)法人員在幾家店內都查出了疑似假冒的高考用筆。記者發(fā)現,在其中一家店內,兩盒同樣為“中華牌”的2B鉛筆被擺在了不同的貨架上。記者問老板:為什么要將筆分開擺放?老板說:“實話跟你說吧,這筆一盒是真的,一盒是假的。有學生來買筆,我就問他是考試用?還是畫畫用?如果是考試用,就賣真的。”
經營者三:
“假筆賺錢多,為啥還賣真筆?”
昨天,上海中華第一鉛筆有限公司的銷售負責人彭經理給記者打來電話說,該公司的打假部門曾多次來哈爾濱調查,“發(fā)現市場上銷售的‘中華2B鉛筆’超過一半是假的,而且賣一支假筆的利潤,要比真筆高出3倍?!薄斑€有售假者曾對公司打假人員不客氣地說:‘假筆能賺這么多,誰還那么傻賣真的!’”
據彭經理介紹,假筆被考生使用后,考卷很可能不會被識讀,后果太嚴重了?!?BR> 新快評:別指著消費者去防假
馬 霆
每當有新型假貨產品“問世”,有關部門往往會站出來向消費者傳授“識假秘笈”,就好像消費者學會了幾招“絕技”,就有了對付假貨、防身自保的本事。
有關部門未免高看消費者了,面對層出不窮、花樣翻新、遍布各個領域的假貨,就憑消費者幾招“三腳貓”的功夫,怎能不被假貨害慘?消費者需要打造怎樣的知識結構,積累怎樣的知識儲備,才能練就一雙識假的慧眼?我們不妨簡單設想一下,要想不吃注水肉,你就得懂點生物學知識;要想不用有毒的紫砂鍋,你就得懂點化學知識;要想躲開假藥,你就得懂點藥物學知識……如此看來,只有博學、多識、強記的消費者才有可能與假貨無緣,吾等才智平平之輩只能任假貨殘害了。
傳授“識假秘笈”固然有益,但對各有關部門而言,更為重要、更為迫切的還是在如何加強對企業(yè)、市場的監(jiān)管,如何完善相關法規(guī)制度等方面下足功夫,讓假貨無立足之地。這才是對消費者負責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