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對建筑師專業(yè)技能的要求
1、做出正確決策的判斷能力及將其貫徹下去的宏觀控制能力
建筑設計的過程是從分析問題開始的。
周邊環(huán)境的建筑約束和文化約束、使用者的需求、項目的市場定位、建筑的性質和特征,都是建筑師必須納入分析判斷體系的影響因素,并形成最初的設計構想。這是對建筑師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的考驗。
而最初構想在設計全過程中的逐步落實,則取決于建筑師的宏觀控制能力。從構想到施工圖的完成,眾多具體問題需要判斷取舍、不斷追溯和貫徹最初決策,將宏觀決策轉化為微觀的解決方案,避免出現因為戰(zhàn)術而改變戰(zhàn)略的錯誤。
在2000 -2001年,北京五合負責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一棟洋房”住宅項目的規(guī)劃、建筑和景觀設計。接到項目之后,北京五合的建筑設計師認識到項目定位是設計的關鍵,也是貫穿設計始終的核心問題。于是與代理商北京金網絡置業(yè)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通力合作,把握住了兩點最關鍵的因素:項目的位置優(yōu)勢和銷售對象。
“一棟洋房”項目位于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從1992年4月8日亦莊開發(fā)區(qū)成立以來,10年間有1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yè)駐扎于此,其中有跨國公司6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yè)40家,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資總額近40億美元。巨大的經濟力量使開發(fā)區(qū)具有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形成了“一棟洋房”項目的位置優(yōu)勢。
由位置特點決定了“一棟洋房”項目面向的銷售對象主要為中高收入的年輕白領,包括開發(fā)區(qū)的外企工作者和在CBD工作在郊區(qū)居住的有車族,屬于成功人士的過渡性第一居所。因而建筑設計師選擇了有朝氣、積極向上、色調明快、符合青年人需求的格調氛圍。
準確分析和正確決策給后續(xù)設計明確了方向。從設計至施工圖,建筑設計師避免裝飾的堆砌,不表現奢華,從形象到功能基本實現了最初的設計構想,并成為2001年北京十大明星樓盤之首。
2、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知識積累
積累是建筑師必不可少的過程。包括:建筑技術方面知識的積累、建筑法規(guī)規(guī)范知識的積累、對于國內外建筑作品的了解以及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也正是由于足夠的積累對時間的要求,建筑設計被不太準確地稱為“老年人的行業(yè)”。一般來說,建筑師的成熟期都在四五十歲以后,而50歲以下的建筑師都屬于“青年建筑師”之列?,F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設計最的朗香教堂時是63歲。建筑師需要充分積累,才能尋求到知識和創(chuàng)造力的平衡點。
積累的實現也來自于對生活點滴事情的關注。據說中國建筑界第一人梁思成先生,去中南海開會還隨身攜帶卷尺,遇見坐著舒服的沙發(fā),他就拿出卷尺來量一量尺寸。對很多建筑師而言,關注生活中的建筑現象和細節(jié)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yè)習慣。
3、對城市空間尺度、建筑群空間尺度的把握
創(chuàng)造良好的城市、建筑空間,始終是建筑設計的首要責任。
空間尺度是建筑的基本問題,也是當前一些建筑師在追求建筑理念時容易忽略的問題。城市和建筑群的空間尺度存在著基本規(guī)律,只有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才不會導致建筑創(chuàng)作時的方向性失誤。
對于建筑師來說,城市和建筑群空間尺度的把握能力是比較高級的專業(yè)能力要求。不具備這一能力的建筑師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建筑小品的創(chuàng)作層面上,或者是給城市留下一些大而無當的空間和蠢笨駭人的建筑群。
4、審美素養(yǎng)和造型能力
“堅固、實用、美觀”是維特魯威提出的最早判斷建筑優(yōu)劣的標準。審美素養(yǎng)是成為一個優(yōu)秀建筑師的必要前提。
人創(chuàng)造了建筑,建筑也改變著生活其間的人們。建筑的外觀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用者的審美和情緒。建筑的美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文化建筑的美表現在溫文爾雅,商業(yè)建筑的美表現在生機勃勃,建筑的審美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城市和國家的特征,也是當地社會人文的重要組成。
缺乏審美素養(yǎng)的設計人員與其說是建筑師不如說是工程師。而在審美素養(yǎng)中尤為重要的是宏觀造型能力。悉尼歌劇院、艾菲爾鐵塔等流傳百世的建筑均可簡練到用一根線條來表達,其宏觀造型是震撼世界的重要原因。
5、對建筑構件在空間和形象表現上的預知力
人們使用的是建筑物的空間,而建筑空間本身是由一系列不同功能和尺寸的構件組合而成的。構件是建筑和人交流的最直接途徑,極大地影響了人對空間的感受和對建筑的認知。
建筑是不是隨心所欲的雕塑,建筑師必須能夠通過各種比例的圖紙感受到建筑物建成足尺后的實際效果,對各種建筑構件在未來空間和形象表現中所起的作用具備較強預知力。這種能力需要長時間實踐的培養(yǎng)逐步形成。
6、對建筑功能的綜合解決能力
包括建筑內部功能布置和建筑群體中的場地設計和流線組織兩個方面。具體說來有:
建筑內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
各使用空間的排布和組合;
建筑物和城市道路周邊環(huán)境的銜接;
地面地下停車的組織;
各建筑物間的協調關系等等。
這些功能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建筑師的專業(yè)技能,也需要深入學習和了解相應建筑的運轉規(guī)律。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掌握為建筑師的解決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而最關鍵的還是取決于建筑師對最終用戶的關懷。
7、對使用者的關注和了解
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行業(yè)、不同年齡的人對同類建筑會有不同的需求。建筑師必須關注其差異,提出有針對性地設計方案。這就需要建筑師有豐富準確的生活體驗,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積極的思考,善于和使用者溝通,這往往比設計本身更重要。
同樣是別墅,在美國,比如洛杉磯,是普通人的居住場所,兩個孩子一條狗,一棟house 一輛車,是標準的大眾化幸福家庭模式;在中國,別墅則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是事業(yè)成功,成為“人上人”的標志。于是洛杉磯的別墅可以是簡單溫馨的,而在中國,則需要能夠表現居住者的尊貴身份,超越一般人的高尚品位,而且要以最直接的方式,“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表現出來。有人認為建筑師迎合這種心理和需求是“媚俗”,但“建筑”物本來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俗”物,只有盡早還“俗”的建筑師才能“普渡眾生”!
8、表達和溝通能力
1、做出正確決策的判斷能力及將其貫徹下去的宏觀控制能力
建筑設計的過程是從分析問題開始的。
周邊環(huán)境的建筑約束和文化約束、使用者的需求、項目的市場定位、建筑的性質和特征,都是建筑師必須納入分析判斷體系的影響因素,并形成最初的設計構想。這是對建筑師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的考驗。
而最初構想在設計全過程中的逐步落實,則取決于建筑師的宏觀控制能力。從構想到施工圖的完成,眾多具體問題需要判斷取舍、不斷追溯和貫徹最初決策,將宏觀決策轉化為微觀的解決方案,避免出現因為戰(zhàn)術而改變戰(zhàn)略的錯誤。
在2000 -2001年,北京五合負責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一棟洋房”住宅項目的規(guī)劃、建筑和景觀設計。接到項目之后,北京五合的建筑設計師認識到項目定位是設計的關鍵,也是貫穿設計始終的核心問題。于是與代理商北京金網絡置業(yè)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通力合作,把握住了兩點最關鍵的因素:項目的位置優(yōu)勢和銷售對象。
“一棟洋房”項目位于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從1992年4月8日亦莊開發(fā)區(qū)成立以來,10年間有1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yè)駐扎于此,其中有跨國公司6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yè)40家,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資總額近40億美元。巨大的經濟力量使開發(fā)區(qū)具有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形成了“一棟洋房”項目的位置優(yōu)勢。
由位置特點決定了“一棟洋房”項目面向的銷售對象主要為中高收入的年輕白領,包括開發(fā)區(qū)的外企工作者和在CBD工作在郊區(qū)居住的有車族,屬于成功人士的過渡性第一居所。因而建筑設計師選擇了有朝氣、積極向上、色調明快、符合青年人需求的格調氛圍。
準確分析和正確決策給后續(xù)設計明確了方向。從設計至施工圖,建筑設計師避免裝飾的堆砌,不表現奢華,從形象到功能基本實現了最初的設計構想,并成為2001年北京十大明星樓盤之首。
2、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知識積累
積累是建筑師必不可少的過程。包括:建筑技術方面知識的積累、建筑法規(guī)規(guī)范知識的積累、對于國內外建筑作品的了解以及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也正是由于足夠的積累對時間的要求,建筑設計被不太準確地稱為“老年人的行業(yè)”。一般來說,建筑師的成熟期都在四五十歲以后,而50歲以下的建筑師都屬于“青年建筑師”之列?,F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設計最的朗香教堂時是63歲。建筑師需要充分積累,才能尋求到知識和創(chuàng)造力的平衡點。
積累的實現也來自于對生活點滴事情的關注。據說中國建筑界第一人梁思成先生,去中南海開會還隨身攜帶卷尺,遇見坐著舒服的沙發(fā),他就拿出卷尺來量一量尺寸。對很多建筑師而言,關注生活中的建筑現象和細節(jié)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yè)習慣。
3、對城市空間尺度、建筑群空間尺度的把握
創(chuàng)造良好的城市、建筑空間,始終是建筑設計的首要責任。
空間尺度是建筑的基本問題,也是當前一些建筑師在追求建筑理念時容易忽略的問題。城市和建筑群的空間尺度存在著基本規(guī)律,只有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才不會導致建筑創(chuàng)作時的方向性失誤。
對于建筑師來說,城市和建筑群空間尺度的把握能力是比較高級的專業(yè)能力要求。不具備這一能力的建筑師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建筑小品的創(chuàng)作層面上,或者是給城市留下一些大而無當的空間和蠢笨駭人的建筑群。
4、審美素養(yǎng)和造型能力
“堅固、實用、美觀”是維特魯威提出的最早判斷建筑優(yōu)劣的標準。審美素養(yǎng)是成為一個優(yōu)秀建筑師的必要前提。
人創(chuàng)造了建筑,建筑也改變著生活其間的人們。建筑的外觀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用者的審美和情緒。建筑的美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文化建筑的美表現在溫文爾雅,商業(yè)建筑的美表現在生機勃勃,建筑的審美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城市和國家的特征,也是當地社會人文的重要組成。
缺乏審美素養(yǎng)的設計人員與其說是建筑師不如說是工程師。而在審美素養(yǎng)中尤為重要的是宏觀造型能力。悉尼歌劇院、艾菲爾鐵塔等流傳百世的建筑均可簡練到用一根線條來表達,其宏觀造型是震撼世界的重要原因。
5、對建筑構件在空間和形象表現上的預知力
人們使用的是建筑物的空間,而建筑空間本身是由一系列不同功能和尺寸的構件組合而成的。構件是建筑和人交流的最直接途徑,極大地影響了人對空間的感受和對建筑的認知。
建筑是不是隨心所欲的雕塑,建筑師必須能夠通過各種比例的圖紙感受到建筑物建成足尺后的實際效果,對各種建筑構件在未來空間和形象表現中所起的作用具備較強預知力。這種能力需要長時間實踐的培養(yǎng)逐步形成。
6、對建筑功能的綜合解決能力
包括建筑內部功能布置和建筑群體中的場地設計和流線組織兩個方面。具體說來有:
建筑內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
各使用空間的排布和組合;
建筑物和城市道路周邊環(huán)境的銜接;
地面地下停車的組織;
各建筑物間的協調關系等等。
這些功能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建筑師的專業(yè)技能,也需要深入學習和了解相應建筑的運轉規(guī)律。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掌握為建筑師的解決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而最關鍵的還是取決于建筑師對最終用戶的關懷。
7、對使用者的關注和了解
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行業(yè)、不同年齡的人對同類建筑會有不同的需求。建筑師必須關注其差異,提出有針對性地設計方案。這就需要建筑師有豐富準確的生活體驗,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積極的思考,善于和使用者溝通,這往往比設計本身更重要。
同樣是別墅,在美國,比如洛杉磯,是普通人的居住場所,兩個孩子一條狗,一棟house 一輛車,是標準的大眾化幸福家庭模式;在中國,別墅則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是事業(yè)成功,成為“人上人”的標志。于是洛杉磯的別墅可以是簡單溫馨的,而在中國,則需要能夠表現居住者的尊貴身份,超越一般人的高尚品位,而且要以最直接的方式,“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表現出來。有人認為建筑師迎合這種心理和需求是“媚俗”,但“建筑”物本來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俗”物,只有盡早還“俗”的建筑師才能“普渡眾生”!
8、表達和溝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