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專業(yè)寫作簡答題總結(二)

字號:

1.結構的外部組織形式和內(nèi)在聯(lián)系各指何而言?二者有何區(qū)別?結構為什么可以相對分為這兩方面?
    答:外部組織形式指文章標題、開頭、結尾、段落、行文線索等,內(nèi)在聯(lián)系指邏輯條理、意念脈絡、情調(diào)氛圍氣韻等。前者是顯性的、可見的,可稱為外部結構;后者是隱性的、深藏的,可稱為內(nèi)部結構。文章結構所以可相對分為這兩方面,是因為結構本身就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
    2.開頭和結尾各有什么作用?為什么?
    答:開頭的作用首先是有利于表現(xiàn)主題和圍繞主題拓展作者的思路。作者設計開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寫作意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因此不能起筆就遠離主題和主題的順暢表達。其次,還要能吸引和引導讀者閱讀;寫文章是讓讀者看的,作者設計開頭時只有認真考慮讀者的需求,才不至于誤導讀者,或使讀者覺得索然無味。
    結尾的作用:一是總結全文?;蛑厣暾擖c,或展示結局,或升華情感,目的是給讀者一個簡明、清晰的概念或印象。二是留有余味。結尾處把什么都說盡了,不利于讀者發(fā)揮閱讀中的創(chuàng)造力。
    3.段落和層次關系怎樣?了解這一點有什么意義?
    答:一般說,層次要大于段落,一個層次往往由若干段落構成。在特殊情況下,層次又可能小于或等于段落。不少報刊上的“編后”和“短評”只有一個段落表達一層基本意思,這時層次等于段落;有的短文也只有一個段落,但其中又含有幾小層意思,這樣就出現(xiàn)了層次小于段落的特例。了解段落和層次的各種關系并自覺運用到寫作中,是為了使文章內(nèi)在思路清晰,富有邏輯性,外部結構醒目,便于閱讀。
    4.過渡和照應的涵義有何異同?
    答:過渡和照應都是顯示文章前后聯(lián)系的形式或手段,這是二者的共同點。二者的不同表現(xiàn)在:(1)過渡是多數(shù)采用單獨的過渡段、過渡句和關聯(lián)詞語,來銜接相鄰的前后兩個段落或?qū)哟危硎舅鼈冎g各種關系。照應則必須由成雙或成組的詞語、句子乃至段落構成,一組照應往往表示文章某個局部、甚至整體性聯(lián)系。(2)過渡的主要作用是加強文章的邏輯性和層次感,使結構更嚴謹;而照應主要作用則是強化文章關鍵,譬如反復點染人物性格的某一特點,揭示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某一懸念,解釋文章題目和總結文章基本內(nèi)容、深化主題等。
    5.分別說明常見的幾種照應形式及其作用。
    答:開頭和結尾照應:開頭提到的意思,在結尾處再加以強調(diào)和深化。其作用主要是:(1)使結構完整、主旨突出。(2)抒發(fā)感情和渲染氛圍。
    正文與標題照應:在正文中一次或多次提到或點化標題是點題的照應。點題的地方常常是“文眼”,作用是把文章思想精華(有時就是主題)觸目地提示給讀者。具體解釋標題是解題的照應。有的標題含蓄難懂;往往需要特別加以解釋,這種解釋不但可解開讀者對標題的懸疑,還可能生發(fā)言外之意。
    行文中前后照應:這是最常用的照應形式。大體可分成兩類:一是前后遙相呼應的“遠照應”;一是不斷重復某些細節(jié)或提法的“近照應”。遠照應表現(xiàn)形態(tài)多為前呼后應,如小說中前面的伏筆和后頭的挑明,可制造和解開懸念,使情節(jié)發(fā)展具有吸引力和戲劇性“,結構更加緊湊。近照應可從反面或正面強調(diào)某些內(nèi)容(人物某一性格特點,作者某一重要看法、某種情緒等。)
    6.為什么論證型可適用于一部分說明文的寫作?
    答:論證型主要用于各種議論文,但事實上說明文很少單純解說某一點,常常是有所側(cè)重又照顧其他各個方面,其總體結構也就多少都包含某種邏輯關系。在帶有說理性的說明文結構中,這種邏輯關系當然體現(xiàn)得更明顯,例如事理說明文各層次間也常常表現(xiàn)出總分、平列或遞進的關系。因此,論證型也適用于這類說明文的結構安排。
    7.“文章的結構就是客觀事物存在和運動的固有條理、秩序和聯(lián)系在文章中的反映?!边@個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答:這個說法不正確。文章結構是以表現(xiàn)對象的固有結構為基礎,但不能是對象原始結構形態(tài)的簡單復制,結構應該是客觀事物存在和運動固有的條理、秩序、聯(lián)系和作者觀察認識表現(xiàn)客觀事物的獨特思路的辯證結合。
    8.簡述線索與脈絡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答:線索是文章深層脈絡的形態(tài)標志,是將文章聯(lián)成一體的東西。脈絡是文章的意念聯(lián)系屬于內(nèi)部結構。
    線索是可見的、顯性的,脈絡,是隱性的、內(nèi)在的。線索和脈絡是表與里的關系,這是二者的統(tǒng)一性。二者的差異性表現(xiàn)在:深層的脈絡必須符合客觀對象或主觀認識的發(fā)展邏輯和變化規(guī)律;表層的線索卻允許非邏輯化的設置安排。
    9.簡述結構對于文章寫作的意義。
    答:文章結構的任務是根據(jù)一定的原則和要求,將材料、觀點等內(nèi)容要素,有步驟、有主次地加以組織和安排,使文章成為一個緊密、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設計、安排結構,是文章寫作中一項十分重要、艱巨的工作。工匠蓋房子必須首先籌劃,胸中先要有“藍圖”。寫文章也是這樣,在舉筆揮毫之前也必須有一個總體構想。如果沒有通盤的考慮,寫一段想一段,文章就不會有統(tǒng)一性、嚴密性,思想內(nèi)容也難以得到完好的表達。
    10.怎樣理解結構的完整性要求?
    答:結構的完整性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1)構成文章的各個局部應該結合成一個完美統(tǒng)一的整體。
    (2)構成文章整體的各個局部要相對齊備,不可無故殘缺。
    (3)各個部分在文章結構中所占的地位要適當。
    11.文章在什么情況下需要過渡?
    答:文章在以下情況需要過渡:
    第一,文章內(nèi)容轉(zhuǎn)換時,一般要運用過渡手段。
    第二,表達方式或表現(xiàn)方法改變時常常需要運用過渡手段。這里面又有幾種情況:抒情、議論與描寫、記敘的接榫處要過渡;運用插敘、補敘、倒敘等表現(xiàn)方法時常常需要過渡;由概括說明到具體敘述也可能需要過渡;在議論文中,由總論到分論,由分論到總論,或是由這個問題的論述換到另一個問題的論述,都可能需要過渡。
    12.照應的作用和意義。
    答:照應的作用和意義體現(xiàn)為:合理而巧妙地運用照應手段,不但能使文脈貫通,章法靈活致密,而且能使文章中某些關鍵的內(nèi)容得到強化,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種啟示。
    13.論證型文章的結構方式。
    答:論證型文章的主要結構方式有三種:
    (1)總分式。又有先總論后分論、先分論后總論以及先總論次分論后總論三種不同表現(xiàn)。
    (2)平列式。較少見,文章的前后均沒有總論,全篇只是平行地談幾個相關的問題,個別的分論點就包含在每部分中。
    (3)遞進式。這種結構方式常常也是有總有分,要點在于各分論部分的關系不是平行的,而是層層加深,文意不斷遞進。
    14.說明型文章的主要結構方式。
    答:說明型文章的主要結構方式有:
    (1)按照事物所包含的種類布局;
    (2)按照事物的特征布局;
    (3)按照事物的功能布局;
    (4)按照事物的構造布局;
    (5)按照事物發(fā)生的先后次序布局。
    15.綜合型的結構有哪幾種類型?
    答:綜合型的結構類型有三種:
    (1)以感情意緒變化線索設計總體結構,又包括時空為序的敘事或繪景,及反映概念邏輯關系的議論等分體結構。
    (2)以議論為線索設計總體結構,又包含局部的抒情和敘事。
    (3)以記敘為中心線索設計總體結構,兼有抒情和議論。
    16.記敘性文章的結尾有哪兩種方式?
    答:記敘性文章的結尾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事完而文止;以抒情或議論結尾。
    1.第一人稱敘述中的“我”,在不同文章中有什么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請舉例說明。
    答:第一人稱敘述中的“我”,在不同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的文章,“我”就是作者自己,如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有的文章“我”不是作者,而是作品中的一個人物。這個“我”有的是作品的主人公,如魯迅的《狂人日記》;有的是故事發(fā)展見證人,如魯迅的《孔乙己》;有時是貫串全篇結構的線索人物,如魯迅的《祝?!?。
    2.如何看待人稱的統(tǒng)一和轉(zhuǎn)換?
    答:一般說來,一篇文章采用一種敘述的人稱,否則會因不斷變換觀察點、立足點而使敘述的頭緒不清,脈絡混亂。有些文章,為了避免第一人稱的局限,有時將敘述的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替起來使用,不過這種交替不能過于頻繁,在人稱轉(zhuǎn)換處,必須交待清楚。
    3.什么是線索?有哪些不同類型?
    答:敘述的線索就是作者在敘述人物經(jīng)歷或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的貫串思想和脈絡。敘述的線索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以時間發(fā)展為線索;有的以空間轉(zhuǎn)換為線索;有的以問題的劃分排列為線索;有的以某一具體的“物”為線索;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有的線索不止一條。
    4.直接心理描寫和間接心理描寫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答:直接心理描寫,有時可以用作者的語言,把比較復雜的心理活動客觀地加以描述和剖析;有時也可以用“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將內(nèi)心的隱密直接傾訴出來;有時也可以借環(huán)境的描寫來曲折地披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直接心理描寫以外,文章還時常借助人物的肖像、表情動作、語言或?qū)ν饨缇拔锏拿鑼?,來間接烘托人物的心理,這就是間接心理描寫。
    5.自然景物描寫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自然景物描寫有以下作用:
    首先,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襯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和心境,為人物的活動提供相應的場所和環(huán)境背景。
    其次,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著力渲染環(huán)境氣氛,從而烘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
    6.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兩種情況。
    答: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兩種情況
    一是通過對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某種特定的社會生活情景的展示,為人物活動提供大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是通過人物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的陳設、格局、氣度、色調(diào)等等的描繪,來烘托人物的興趣、愛好、秉性、氣質(zhì)、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
    7.立論的要求有哪些?
    答:立論的要求如下:
    (1)選擇有意義的論題。
    首先,選擇普遍存在的迫切需要回答的社會問題。
    其次,選擇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帶有傾向性的問題。
    此外,還應選擇具有學術價值的題目,做為立論的,主題。
    (2)確立見解正確、深刻的論點。
    (3)使用確鑿、充足、具有說服力的論據(jù)。
    (4)進行富于邏輯性的論證。
    8.舉例說明第一人稱敘述和第三人稱敘述的優(yōu)缺點。你怎么看所謂“第二人稱敘述”的?
    答:第一人稱的敘述是以當事人口吻來進行敘述。其優(yōu)點是便于抒發(fā)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然而,它反映生活的廣度受到一定限制,常常需要第三人稱敘述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第三人稱敘述是以全知全能的視點來進行敘述。其優(yōu)點是所敘述的對象可不受特定時空的限制,因而反映的生活面極為寬廣。缺點是缺乏真切感,不易抒發(fā)作者和人物的內(nèi)在情感。它也常常需要第一人稱敘述來彌補自己的缺陷。
    “第二人稱敘述”在文章中是不存在的。在敘述中出現(xiàn)第二人稱這只是一個人稱稱謂而已,和“敘述人稱”不是一個概念。看一篇文章的敘述人稱,主要應從作者敘述時的立足點和觀察點著眼。作者不可能站在“你”或“你們”的角度來進行敘述。實際上,文章中的“你”或“你們”常常是指文章的讀者或被敘述對象。
    9.試比較倒敘、插敘和補敘在表達功能上的異同。
    答:這三者從形式上似乎都是在敘述的過程中,插入一段其他的情節(jié)內(nèi)容,然而它們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倒敘是把敘述事件本身后面的結局或重要片段,提到前面來先進行敘述。它可以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閱讀。插敘是把以前發(fā)生的另外一件事情的片段,插入到這件事情中來敘述,具有介紹、比較、對比、鋪墊、襯托等功能。它不是敘述主體或情節(jié)的組成部分,一般不發(fā)生在敘述主體的時間范圍內(nèi)。刪去它雖然會削弱文章主題的深刻性,但不影響主要情節(jié)的完整性。補敘是在敘述過程中對前面遺漏的情節(jié)進行補充敘述,以造成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它是敘述主體或情節(jié)構成的一個有機部分,一般發(fā)生在記敘的時間范圍內(nèi),刪去它會直接影響情節(jié)的完整性和主題的深刻性。
    10.談談描寫對象和描寫方法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答:描寫的對象與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但它們不完全是一回事。然而特定描寫對象的再現(xiàn),則形成或包含了特定的描寫手法。描寫對象的不同,往往決定了描寫方法的多樣性。教材上講的三組描寫方法,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在每一種描寫對象上使用。書中涉及到的各種人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場面描寫等,也可以說是一種適合特殊對象的描寫方法。
    11.社會環(huán)境描寫與自然環(huán)境描寫,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答: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常常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的的描寫。兩者經(jīng)常融合在一起,相互襯托和鋪墊。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存在離開自然環(huán)境的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也沒有完全脫離社會環(huán)境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當然,除人跡未到的原始環(huán)境除外。一般的自然景物描寫總是帶有時代的和社會的痕跡,它無法脫離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12.談談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各自的藝術功能及不足之處。
    答:直接描寫具體形象易于造成對讀者感官的直接的震撼力和沖擊力,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但有時候也會限制讀者的藝術想象空間。
    間接描寫含蓄委婉,給讀者留下較大的自由想象空間,增加了描寫對象的主題內(nèi)涵和讀者的藝術想象力。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背景進行自由的藝術想象。它拓展了作品內(nèi)涵的容量和空間。然而,其審美震撼力和沖擊力要弱于直接描寫。
    13.簡述一下描寫與敘述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答:描寫是把某一對象的狀貌、情態(tài),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xiàn)給讀者的表現(xiàn)手法,敘述是對人物經(jīng)歷、事件發(fā)展、情景轉(zhuǎn)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描寫與敘述的關系很密切,敘述常常離不開描寫,兩者相互滲透。敘述是一種粗略的描寫,描寫則是一種精確的敘述。
    14.“河上傳來的水聲越加明亮起來……不但可聞,而且可見……有一根根又細又長的銀絲兒,刺透河的明亮音樂穿過來……”(莫言:《透明的紅蘿卜》)-指出這段話采用了哪種描寫方法,并就這種方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這段話運用了主觀描寫的表達手法。描寫的對象“水聲”中融入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絕大多數(shù)的描寫都屬于帶有作者傾向的主觀描寫,絕對的客觀描寫實際上并不存在。主觀描寫運用得好可以產(chǎn)生新穎奇妙的效果,但不可過分,如果完全不顧思維、感覺的規(guī)律而任意發(fā)揮,便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15. “一陣低沉的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仿佛是從地板底下傳出來的似的,鉆進了我的耳朵,然后就像一塊圓石頭那樣,滯留在我的頭腦里……我的頭也沉重,疼痛起來,……大滴大滴溶化了的鉛水落到我的頭上,鉛把我的頭打了一個個窟窿,燒灼著我的頭腦,而且越涌越多……”(安德列耶夫:《警鐘》),這段話用了哪種描寫方法,并對這種方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這就運用了主觀描寫的表達手法。描寫的對象“低沉的聲音”中融入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是一種通感與聯(lián)覺式的描寫。絕大多數(shù)的描寫都屬于帶有相同的主觀描寫,絕對的客觀描寫實際上并不存在。主觀描寫運用得好可以產(chǎn)生新穎奇妙的效果,但不可過分,如果完全不顧思維、感覺的規(guī)律而任意發(fā)揮,便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16.簡述運用“說明”的具體要求。
    答:說明的具體要求一般有三點:一是內(nèi)容科學,無論學述論文,還是科普讀物;無論是教科書還是產(chǎn)品介紹的說明書,內(nèi)容要求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二是表述明晰,在解說事物或事理時,必須把握住所要說明的問題要點,按照說明對象本身固有的規(guī)律和特征,有次序地進行說明。三是態(tài)度要客觀,說明主要用來解釋具有科學性的事物和事理,而科學本身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因此要準確反映它,作者就必須站在比較冷靜的客觀立場上,對事物進行實事求是的解釋說明。